APP下载

基于体质学说分析“湿热”表象下的痤疮❋

2023-09-29李建伟陈绍斐沈萃萃刘学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3年8期
关键词:湿质阳虚阴虚

陈 姣,李建伟,陈绍斐,王 刚,沈萃萃,刘学伟,△

(1.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 450046;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 450003)

痤疮具有发病率高、易复发的特点,过往研究表明疾病的发病与基础体质都有一定的关联,王琦教授提炼各家学说,提出“肤-体相关论”并创立了湿热质、痰湿质、气虚质等九种体质学说[1]。湿热为痤疮重要发病因素,不同体质均可产生湿热诱发痤疮,临床中“因人制宜”治疗痤疮,能从根本上减少痤疮的复发。

1 体质与痤疮

根据杨佼等[2]、高歆昌等[3]、周梅花等[4]、李晓黎[5]、杨阳等[6]、庄甄娜[7]多位学者研究痤疮发病体质与性别、地域、皮损程度、复发程度的关系,反映出湿热质、痰湿质、阴虚质、气郁质、气虚质、阳虚质为痤疮的高发体质。倪磊等[8]研究发现湿热质与痰湿质、阳虚质、阴虚质等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不同体质发展到一定程度,结合现代人饮食和生活习惯均可产生湿热,出现体质相兼、寒热相兼、虚实相兼的三大现象。

1.1 痰湿质与湿热质相兼

痰湿质人群多以肥胖且以腹型肥胖为主[9],痰湿质因先天脾胃运化不足引起水液运化失常,致使水湿内停,水湿蕴久化热,外加辛辣厚腻之品相助,故成湿热。同样,如果嗜食辛辣油腻、肥甘厚味之物,也会造成脾胃代谢失调,痰湿内生,湿热蕴结胃肠,化生火热,循经上犯颜面,熏蒸肌肤腠理而发为痤疮[10]。湿热缠绵耗气伤阴,久则耗伤阳气可导致脾胃阳虚,阳不足则津不运,故成痰湿。脾胃阳虚和脾胃湿热并存,寒热之间、虚实之间互相转化。

1.2 阴虚质与湿热质相兼

阴虚质人经常多火气,急躁易怒,不耐热、不耐湿为主要特点[11]。因火通心,火气多则心火旺盛,灼伤体内阴液,则喜冷饮,火湿相遇,便为湿热,湿热上蒸于面,郁阻面部气血之道,阴虚之火又灼伤血络,便为痤疮。同样,湿热日久必伤及阴液,阴虚更甚,阴虚湿热缠绵交错。

1.3 气郁质与湿热质相兼

木曰曲直,木形人个性刚直,易多愁善感。气郁体质以形体瘦者居多,常表现为忧郁、沉闷不乐的样子。“郁”是痤疮发病之关键[12],若肝气不畅, 因木郁克土,则脾失运化,津液不行, 痰湿四起,久郁化热,湿热乃生;或平素嗜食辛辣肥厚之品,又加肝郁气滞,湿热蕴结中焦,上蒸于面, 则发为痤疮。气郁,久久不能解除,则会出现湿郁、火郁、痰郁、血郁、食郁等病证[13],痤疮极易反复,久病必虚,虚久必实,六郁相结,日久耗伤正气,虚实相兼。

1.4 气虚质与湿热质相兼

气虚型痤疮临床常表现为面部痤疮红肿不甚,色淡,皮下硬结[14]。《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记载“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表明寒湿郁于腠理而成痤疮。然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故痤疮患者肯定存在相对或绝对肺气不足[15]。再加现代人熬夜、思虑过度、压力过大、缺乏运动、贪食寒凉等均可损肺气、伤脾气、耗心气,甚者累及肾气,气行津,气虚则津液运化无力,郁积生热,故成湿热。气血之虚,本在脾胃,脾虚则土不伏火,虚火上炎灼伤血络,再加湿热上蒸,郁阻于面,便为痤疮。湿热缠绵耗气伤阴,津液运化愈加无力,虚实之间循环往复。

1.5 阳虚质与湿热质相兼

阳虚型痤疮面颊暗红,有结节或囊肿,质地较硬,根盘较深,多见于上热下寒体质[16]。阳虚体质之人,先天本就阳气不盛,现代人生活习惯和饮食等均能造成阳气内伐,相火妄动,下焦中空而虚火上浮,情志容易造成假性亢奋、急躁,临床易辨为热证,医者若用寒凉之品,更伤中阳。阳气虚则津液蒸腾运化无力,津液郁积,久则化热,便为湿热,下焦虚妄之火携湿热上炎,便为痤疮。在临床上, 阳气的不通与不足常会相并出现[17],阳气郁阻造成局部热象,阳气不足造成局部寒象,寒热错杂,交织存在。

2 湿热与痤疮

研究认为痤疮与湿热体质关系密切, 中医的中重度痤疮辨证大多为脾胃湿热证,常以清热利湿为大法[18]。张作舟教授认为痤疮应以湿热瘀毒论治[19];张志礼教授认为此病病因病机为“湿盛热重,久则血瘀气滞”[20];侯波等[21]认为痤疮发病由“热”开始,病程缠绵以“湿”为根。由此可见,湿热在痤疮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为痤疮发病的最主要因素。湿为有形之病理产物,可阻滞气机又夹瘀留滞;热为阳,伤津耗血,久则炼津为痰,炼血为瘀。故湿、热、痰、瘀、郁为痤疮反复发病的病理因素。痰、湿、瘀等有形之体郁阻经络,郁热不疏,破络而出,丘疹、囊肿、结节即起,加之火热熏蒸,灼伤津液,炼腐为脓,油脂四起,即为痤疮。

3 各家针对不同体质痤疮的治疗

3.1 痰湿质与湿热相兼

冯进龙等[22]以升脾降浊,兼活血疏郁为大法治疗痤疮,用少量黄芩清热燥湿,配以大量的益气健脾之品,初期用苍术燥湿为主,后期换用白术健脾气为主。尹佳伟等[23]用分消走泄大法,即运用辛凉发散之品(连翘、薄荷等)、芳香化湿之品(藿香、石菖蒲等)、甘淡渗利之品(滑石、木通等)分利三焦湿热,佐以健脾化湿。

3.2 阴虚质与湿热相兼

因补阴之药滋腻更助湿,祛湿之药燥烈而伤阴,丁慧教授用三精丸(苍术、地骨皮、桑葚),燥湿、清虚热、补阴同时进行,相辅相成[24]。禤国维教授认为痤疮发病的本质为肾阴不足,以消痤汤(二至丸合知柏地黄丸)滋阴清热治疗,如兼有湿热,则佐以清热利湿之品[25]。

3.3 气郁质与湿热相兼

杨震教授从肝论治痤疮,用乌紫解毒汤合用四逆散,清利湿热解毒的同时加理气之药[26]。谭睿[27]总结李东垣的经验以升阳法治疗木郁克土所致的痤疮,方以升阳散火汤加减主之,以三阳之引经药分疏三阳之郁热,不用寒凉之药伤及脾胃,又加人参、甘草补脾胃之气。马晓北认为痤疮皆为气机升降失常所致,以调理气机之法治疗痤疮,一调肝胆之气,二调脾胃之气,依症状不同分别以升降散加减配以四逆散、龙胆泻肝汤、清胃理脾汤等,理气机、祛痰湿、清湿热[28]。陈逴凡等[29]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验证了逍遥散治疗痤疮的作用机制特点,逍遥散治疗肝郁脾虚证类疾病,说明了用逍遥散治疗气郁质痤疮具有明确的现代理论基础。

3.4 气虚质与湿热相兼

白彦萍教授治疗气虚所致的痤疮以“托补”为主,用以人参、黄芪等药为“托”,少佐清热解毒利湿之药[30]。翟晓翔教授用补中益气汤配合清热泻火、消痈散结之药治疗气虚型痤疮效果尚佳[31]。刘萍等[32]认为气虚型痤疮多为聚合性痤疮,以脾胃湿热为本, 涉及阴火和血热,分三步分治痤疮,即:首先升阳益气、散郁祛湿,其次运用升阳益气法,最后要兼顾化瘀散结、散血分郁热。

3.5 阳虚质与湿热相兼

郝平生教授从太阴、厥阴、少阴三阴论治阳虚型痤疮,用扶阳抑阴大法,以干姜、肉桂、附子等大辛大热之品宣通三阴,理阴助阳,配地黄、白术、黄芪、乌梅等滋少阴、开太阴、通厥阴[33]。方玉甫等[34]认为脾肾阳虚,虚火浮于面而生痤疮,以封髓丹(黄柏、砂仁、甘草)合附子理中丸治疗,滋肾阴、温肾阳、理中焦、降浮火、化痰湿、通郁热。

4 分析“湿热”表象下的痤疮

临床中湿热为痤疮发病的重要病机,但是产生湿热的体质并非全为湿热质,其他体质皆可产生湿热,并且衍生湿、热、痰、瘀、郁等多种病理因素,进而产生痤疮。湿热缠绵日久,常出现体质相兼、寒热相兼、虚实相兼的三大现象。痤疮反复发作的原因跟先天体质的难辨性及难变性、个人生活和饮食偏嗜的固定性、治疗过程的笼统性与不变性等均有极大的关系。所以,临床治疗中要抛开表象看本质,嘱各种体质患者避免不同的敏感诱发因素外,辨体质、辨寒热真假、辨虚实偏重,并针对不同体质、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治疗。

临床诊断中,痰湿质、阴虚质、阳虚质与湿热关系最为密切,临床中这三种体质最易被湿热遮盖。痰湿质与湿热质同为湿证,临床最易兼杂,本质应鉴别虚实和寒热所占比例孰轻孰重。阴虚质舌红、怕热、易汗、大便干、喜喝冷饮等本质症状,加湿热的苔黄腻之表象症状,极易误诊为实热之证。阳虚质痤疮初期常为上热下寒之证,虽有湿热包裹,但下焦肾虚寒象较为明显,极易辨认。随着延绵日久,因阳气不盛,湿浊趋下积于下肢及腹部,郁积日久化热,伤阳耗阴,表现为下热上热之证,实为下焦湿热郁积,中焦寒湿郁阻化热,上焦虚阳上浮,本是肾阴阳两两虚,标有湿热包裹。所以对于以上三证,都应慎用寒凉。

临床治疗中,应对痤疮中湿、热、痰、郁、瘀的病理因素和患者的体质类型做针对性治疗,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针对湿热,加土茯苓、虎杖等清利湿热,湿去则热孤,防治湿热缠绵,使热随湿散、热随尿出,祛除湿热标实之证。皮疹见红肿热痛,为湿热久瘀,熏蒸营血,发为血热,加丹参、大青叶凉血消痈。热极生毒发于头面,加连翘、蒲公英等清风热,解热毒;加丹参、山楂通“瘀”之时,山楂又有控制油脂分泌的作用。若为女性,女子以血为养,加当归补益气血的同时祛除瘀血;加柴胡、白芍疏肝气,柔肝体,使气血通畅,则痰瘀不生。以上皆为苦寒之药,加桂枝温经通络。齐文生教授配用桂枝、麻黄等升散辛温之品使邪从皮走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与当归温药同用,化瘀通络,制其寒凉[35]。桂枝性辛散开泄,与柴胡同用,使火郁发之而热出有道。最后并根据患者体质作出“健脾”“益气”“滋阴”“温阳”等不同的偏重治疗。李元文教授善治病机复杂、病证繁多的痤疮,以整体辨证、局部皮疹辨证、患者主证相结合,善抓主证,首选经方,临床应用较多的为“柴胡剂”“泻心汤类”“附子类方”经方,并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36]。

5 结语

临床中少有独证,常常兼杂,表现为体质兼杂、虚实兼杂、寒热兼杂,痤疮湿热缠绵,衍生的湿、热、痰、瘀、郁相互交缠,一处未解,其他几处在体质基础上结合现代生活饮食即起交结,痤疮复起,故治疗时,应去除病理因素的同时对先天体质给予纠偏治疗,并嘱患者避免相应的诱发因素,体质、病因、诱因三者同时治疗。诊断时,查体不可忽略一处,湿热包裹迷惑之下,若对人的体质作出误判,一直用大清大寒之品,祛实治疗中伤及本体,虽暂时皮疹消失,痤疮的产生的根本因素仍未得以解决,甚至加重。所以,临床治疗中要注意鉴别根本体质,根据个人体质状态,把握疾病的转化趋势,并嘱患者在避免相应的诱发因素,能够极大地减少痤疮的复发。

猜你喜欢

湿质阳虚阴虚
心衰协定方联合西药治疗心阳虚衰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中老年人痰湿质评分与认知功能相关性研究
阳虚了会有这些表现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手脚心发烫未必都是阴虚火旺
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痰湿质患者与瘦素受体和脂联素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
代谢综合征痰湿质研究进展*
滋阴补肾法治疗肝肾阴虚型干眼的疗效观察
中医特色健康教育对痰湿质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的影响
白术附子汤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阳虚水泛证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