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师确定方式对导学关系的影响研究

2023-09-28邹宝玲丘秀红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3年5期
关键词:硕士生导学硕士

邹宝玲,丘秀红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1]研究生培养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因而推动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人才引领驱动,促成人才强国建设的关键。2020年7月29日,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生教育的战略地位和发展方向作出重要指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研究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2]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创新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而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起着学术指导、道德培养、生涯引导、情感支持的作用,[4]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贯穿整个研究生教育,是影响教育质量与科研绩效的重要因素,关注导学关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800多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输送了60多万名博士和650多万名硕士,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5]从数量来看,硕士研究生在社会人才支撑上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群体。同时,根据教育部统计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全国报考人数,从2010年的140.6万,到2017年首次突破200万大关,再到2022年的457万人次,同比增加80万人报考,增长率高达21.2%,报名人数的暴涨是对国内国际大循环、就业压力严峻形势的反应。随着我国研究生规模突破千万,质量提升成为决定我国从研究生教育大国迈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关键所在。[6]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养与专业技能的硕士研究生,是应对严峻就业形势的一大利器。尤其是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较短,具有较强的就业导向,所以在硕士研究生与导师之间构建和谐的关系显得更加重要。

二、文献回顾

(一)导学关系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

目前,导师制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导学关系是维系导师制的重要纽带。[7]导学关系是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研究生与导师建立起来的教学关系,即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课程学习、参与课题研究、撰写学位论文,并在此过程中学会做学问、学会做人所形成的一种教学关系。[8]导师和学生关系正如“源与流”,意味着研究生导师居于首要的、主导的地位,在导学关系的形成中作用至关重要。[9]导学关系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学术水平、科研成果和最终研究生培养质量。[10]因而,如何构建良好合作的导学关系,引导导学关系向着平等、自由、民主的方向发展是当前研究者的重要责任,已成为研究生培养的关键问题之一。[11]

为了促进研究生培养,不少研究分析了和谐的导学关系的形成机理,并从多个维度识别导学关系的影响因素。和谐、自由平等的导学关系的形成,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与基础,包括:明确研究生和导师的责任义务并且通过搭建学术科研平台环节改善导师和研究生的不和谐;[12]从营造积极的学术研究氛围到完善“导学”积极心理沟通技巧,摆脱导学关系面临的困境;[13]优化研究生培养机制、增强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加强导学关系制度;[14]以及倡导建立健全导师制的配套机制和强化导学关系的契约性。[6]

关于导学关系的影响因素,鉴于导学关系体现的是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那么双方特征就成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导师方面,导师自身的学术研究水平、拥有资源数量、道德品质、头衔声望乃至个人的品行等个体因素,均是影响导学关系的基础因素。有研究运用案例研究法,指出指导者与被指导者的研究目标是否一致,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导师的指导。[15]导师与学生交流更深入,[16]以及导师拥有良好的教学水平、科研指导能力和科学的指导方法能够给学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17]从而进一步影响导学关系。研究生方面,其知识能力基础、学习努力程度、学术研究态度、人生未来规划乃至性格特征等个体因素更是决定导学关系的重要要素。[6]如有研究使用半结构化访谈和问卷调查法指出硕士研究生的年龄、性别、专业变量和生活习惯等均对导学关系产生显著影响。[14]在导师与研究生特征不变的情况下,外在环境变化也会影响导学关系,如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培养研究生的文化、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和变化趋势、社会舆论等,这些外在因素构成了导学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环节。[6]综上,导师、研究生特征和环境因素,三者共同决定导学关系的好坏。[18]

(二)研究生导师确定方式及其对导学关系的影响

导师选择是研究生学业发展的极其重要的一步,因为一旦硕士研究生确定导师,导学关系便得以建立。而不同的导师确定方式又隐含着导师与硕士研究生之间的了解程度、匹配程度等,[19]是影响研究生学业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对导学关系的和谐与否具有重要影响。研究生的导师确定方式一般可分为两种,即自主选择(主动选择)或者院系分配(被动分配)。自主选择模式下,研究生一般会通过各种渠道提前获取导师信息,甚至是接触与交流,更可能找到与其工作风格互补和研究兴趣一致的导师。[19]而院系分配往往更注重公平,相对随机,而不关注双方的目标诉求、领域匹配程度等。但实践中,研究生在导师选择方面并没有充分的自主权,大多数是由院系分配导师的。

已有研究发现博士生选择导师的不同模式会直接影响导学关系及其绩效,如较之被动分配导师,主动选择导师的过程不仅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支持和积极的经验,而且更容易形成高质量的导学关系,[20]而且导师指导频次、指导质量、指导形式对博士生科研绩效的正效应更显著。[21]从学业完成情况来看,主动选择导师的博士生比被动分配导师的博士生更有可能坚持和完成他们的学业,[22]并且主动选择导师情况下导师指导对博士生科研能力增强的效果将更好。[23]

纵观现有研究,关于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已经得到了理论与实证层面的检验,深化了导学关系的形成机理,以及影响因素的剖析,为和谐的导学关系的构建提供了借鉴。然而现有对导学关系的影响研究大多从整体和宏观视域展开探究与构建,不够聚焦、深入,而且导师选择作为导学关系缔结的开端,作为影响导学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受到的关注相对不足。部分关注导师选择模式的研究中,专门针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及其导学关系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基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问卷调查数据,关注其导师确定方式对导学关系的影响,将导师确定方式细分为录取前选择、入读后再选择、院系分配和其他四种,能够更深入分析导师确定方式对导学关系的影响。

三、数据与样本说明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是指通过研究入学统一考试,在学校规定年限内全脱产在校学习的研究生[24]。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可以按照培养定位和培养方向的差异划分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三年,科研要求较高;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学制有两年和三年,面向社会经济建设需求,就业导向比较强,职业弹性较大。因而,课题组也将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

为深入了解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简称硕士生)导学关系所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针对硕士生的导师确定方式进行了调查;另一方面,对硕士生关于导学关系的理想期盼与现状进行了调查,以求更好地分析导师确定的方式差异对于硕士生导学关系的影响,从而识别两者的内在关联。总体上,结合高等院校硕士生的特征,以及导学关系的实际情况进行问卷设计,内容涉及硕士生基本信息、导师对其具体指导的内容、指导满意度等。本研究于2021年7月对A省B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最终获得硕士研究生有效问卷254份,作为本文研究样本。硕士生样本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样本的基本情况

四、导师确定方式对导学关系的影响分析

(一)硕士生导师确定方式分布情况

根据调查问卷,研究生导师确定方式如表2所示,即有38.58%的硕士生是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后进行导师选择,也有38.19%的硕士生是录取前就进行了导师选择,小部分硕士生的导师是由院系分配。考虑到研究生培育类型不同,导致招生方案与培养模式的差异,因而按照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的类型划分,进一步考察硕士生的导师确定方式。结果发现,学术型硕士生主要是在录取前选择导师,比例接近60%;而专业型硕士生主要是入读后进行导师选择,比例高达68.55%。此外,还有31.54%的学术型硕士生的导师来自院系分配,而17.74%的专业型硕士生是在录取前进行选择。结果反映了培养类型不同,确实也会影响研究生导师确定方式。另外,鉴于性别差异导致硕士生主动性的差异,[25]根据硕士生性别进行了分类统计。结果显示,硕士生性别并不会影响其导师确定方式。

表2 硕士生导师确定方式分布情况

(二)导师确定方式与导学关系类型

不同的导师确定方式将导致后续硕士生与导师形成不同类型的师生关系。根据现有研究,本文将导学关系类型分为4种类型,包括对立式(存在单方面或双方的负面评价)、冷漠式(联系少,沟通少)、合作式(仅学业上的指导合作关系,关系平等)、师徒式(学业、生活、情感全方面关心)。表3的统计结果显示,总体样本中,将近一半的硕士生与其导师形成合作式的导学关系,其次是师徒式的导学关系,而对立式的导学关系占比最低。导师确定方式不同,也导致导学关系类型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1)相对于其他导师确定方式,录取前选择导师的硕士生有较高的比例(39.18%)形成师徒式的导学关系;(2)入读后再选择导师的硕士生有较高的比例(52.04%)形成合作式的导学关系;(3)院系分配导师的方式导致硕士生与其导师形成冷漠式导学关系的比例相对较高。

表3 导师确定方式与导学关系类型分布情况

(三)导师确定方式与导学关系满意度

导学关系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导师对学生不同方面的指导与帮助。因而,问卷调查中让硕士生针对导学关系、导师指导与帮助等多个层面进行满意度评价,即按照0-10分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表4展示了不同的导师确定方式下,硕士生对导学关系与导师指导的满意度情况。总体来看,硕士生对导学关系的满意度较高,评分均值为8.14分。从不同的指导内容来看,硕士生对导师的学术研究指导满意度评分较高,其次是专业实践指导,最后是职业发展指导。

表4 导师确定方式与导学关系、导师指导满意度(评分均值)

从导师确定方式来看入读后再选择导师的硕士生对导学关系的满意度较高,导学关系满意度均值高达8.41分;其次是录取前选择导师方式下的导学关系满意度,均值为8.19分;之后是院系分配方式。在录取前选择导师的硕士生对导师的学术研究指导满意度较高,可能的原因是该类硕士生主要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目标更明确,对导师有更清晰的认识。入读后再选择导师的硕士生对导师的专业实践指导满意度较高,可能的原因是该类研究生主要是专业型硕士生,更具有就业导向,培养上更重视专业实践,也更需要导师在专业实践上的指导。

表5展示了不同导师确定方式下,硕士生对导师帮助满意度情况。总体上,硕士生对导师帮助的满意度,按照不同内容的评分均值从高到低排列为:科研机会提供>生活帮助提供>负面情绪疏导>科研补贴提供>实习实践机会提供。从不同的导师确定方式来看,录取前选择导师的硕士生对导师的科研机会提供、负面情绪疏导满意度较高;入读后再选择导师的硕士生对导师科研机会提供、生活帮助提高满意度较高;而院系分配导师的硕士生,对于导师的帮助评分相对低一点。

表5 导师确定方式与导师帮助满意度(评分均值)

(四)导师确定方式对导师更换的影响

不同的导师确定方式会影响导学关系的满意度,进而导致硕士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导师更换意愿。问卷调查询问了硕士生“如果给你一次重来的机会,您是否会选择其他导师”,统计结果发现不同导师确定方式下,研究生在导师更换上存在不同的倾向,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总体上,倾向于选择其他导师的硕士生比例为24.80%,不是很高,表明大部分硕士生对现在的导师还比较满意。从不同的导师确定方式来看,院系分配方式下的硕士生倾向于选择其他导师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录取前选择导师方式,再次是入读后选择导师的方式。结果表明,院系分配导师,可能会导致师生之间的匹配存在一定的问题,或者不能让彼此都很满意。

图1 导师确定方式与会重新选择其他导师的硕士生比例

五、结论与启示

(一)主要结论

本文以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为例,聚焦导师确定方式对导学关系的影响,采用A省B大学254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1)硕士生导师确定方式上,与专业型硕士生相比,学术型硕士生在录取前确定导师的比例较大,在入读后再选择导师的比例很小,录取后大部分研究生由学校院系直接分配导师;(2)导学关系类型方面,在四种导师确定方式中,录取前选择导师的硕士生形成师徒式的导学关系的比例最高,入读后再选择导师的硕士生更可能形成合作式的导学关系;(3)导学关系满意度方面,相较于院系分配的硕士生,录取前选择导师和入读后选择导师的硕士生对其导学关系、导师指导有较高的满意度,也对导师帮助有较高的满意度;(4)导师更换方面,院系分配导师的硕士生更换导师的倾向最强。

(二)启示

导学关系对研究生学业成长和导师事业发展均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促进和谐、自由平等的导学关系的形成,有效培养硕士研究生,为我国人才培养提供储备力量,为社会经济建设所需的人力资本提供支撑,有必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减少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冲突与纠纷,进一步改善导学关系。

1.优化导师确定方式

根据导师确定方式,将录取前选择导师和入读后再选择导师归纳为自主选择导师。自主选择导师双方之间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对导师的学术研究水平和道德品质较为信任,导师对学生的基础情况也有一定了解,可以有效促成和谐的导学关系。在导师确定的时候,鼓励灵活的选择方式,有助于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建立健全更充分、更合理的“双选”机制。

2.提前了解双方需求

师生关系出现问题,一部分归因于导师和学生缺乏沟通和交流,没能及时解决矛盾,导致问题的积累;一部分归因于双方的价值取向、目标追求等不同而导致的矛盾,这属于难以调节的问题。为有效避免类似问题,提前了解双方需求显得非常重要。为此,建议学术能力强、学术水平高和属于上升期的导师尽量匹配知识能力基础好、对科研具有更高热情的学生。由此,可以使得学生更愿意并坚持高质量地完成相关科研任务,而且提高导师的指导效率,促进更好的科研产出。对于就业导向比较强的学生,可以选择专业实践知识较强、社会资本丰富的导师。换言之,提前了解双方需求,匹配知识与研究领域,有助于迎合导师和研究生双方意愿,减少学生学业压力过大、厌学弃学等问题。

3.明确导师确定规则

由于信息获取的不对称,研究生选择导师的时间一直从录取前到入读后,没有相关政策或者文件规定选择导师具体规则,从而未能最大效率的匹配研究生和导师。特别是关于联系与确定导师的时间规定与期限是不明确的。这将导致一些研究生在初试成绩公布之前,或者是刚进行公示就开始联系导师,这类现象频繁发生在一些较为知名的导师身上,可能引致一些非必要的竞争。为有效避免自主选择导师的非必要竞争和提高选择效率,高校可以在规定时间公布导师相关信息,包括研究方向、工作强度、选择偏好等,然后学生进行选择和投简历,最后让导师进行确认。在相对应的时间完成导师确定事项还需要高校和各导师按照相关规则严格执行,并设置监管机制。

4.缓解唯一导师的绑定效应

不同于国外的导师组制度,目前国内导师制下,大部分研究生还是由唯一导师负责的,这意味着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存在较强的“绑定关系”。由于实践中,研究生选择导师的自主权相对有限,也不可避免与导师发生矛盾,那么在矛盾无法调和的情况下,研究生就面临更换导师的境地。目前关于更换导师,部分学校可能存在相对严格的限制条件或者复杂的流程,导致学业期限较短的硕士研究生更倾向于选择隐忍。同时,更换导师往往会形成负面的社会舆论压力。为此,一方面应该以端正的态度,正视并重视更换导师问题,适当允许研究生更换导师。尤其是对于更换导师倾向较强的学生,应该减少导师更换时的程序,确保二次选择导师的顺利进行,更有利于化解矛盾冲突,更好的培育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对于有条件的高等院校与科研单位,应当探索导师组制度,营造更开放、更包容的导学关系发展环境,也为研究生这类高层次人才培养创造更有利的创新条件。

5.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既是研究生学术深化的引路人,也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导师队伍与师资质量对导学关系建设的影响极为重要。[26]除了导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根据教育部2018年印发的《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导师的质量还体现为思想政治水平、师德师风等,应当强化导师立德树人的责任意识。导师教书育人的指导水平直接作用于研究生的学术和技能培养,对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也是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动力之源。导学关系是围绕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应当通过完善导师遴选制度、等级评价制度、奖励机制和淘汰机制进一步促进导师质量的不断提升,带动导学关系的提升。

猜你喜欢

硕士生导学硕士
我国2021年在学研究生规模达333万人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赵燕磊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社会资本视角下女硕士生就业状况研究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