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豫剧在阳城的传播、接受与发展研究

2023-09-28孙艳平太原学院太原030032

名作欣赏 2023年20期
关键词:阳城县阳城豫剧

⊙孙艳平[太原学院,太原 030032]

阳城是山西省东南部的一个县城,阳城本地流行的戏剧剧种本应是山西省的主要剧种——晋剧,但事实上,河南的主要剧种——豫剧却在阳城广为流传。即便是晋东南的地方戏——上党梆子,在阳城的演出场次虽多于晋剧,但也无法与豫剧抗衡。在究其原因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这几个剧种做一个大致的了解。

晋剧,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因兴起于山西晋中及太原而得名。晋剧旋律婉转,曲调优美,主要代表演员有丁果仙、郭兰英、王爱爱等。

上党梆子,亦为山西四大梆子剧之一。流行于山西东南部(古属上党郡),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卷戏,因此又称“昆梆罗卷黄”①。上党梆子的唱腔粗犷高亢,主要代表演员有郭金顺、张爱珍等。

豫剧,梆子腔的一种,主要流行区域在黄河和淮河流域,因其前身为河南梆子,而河南简称“豫”而得名。豫剧在演唱时,演员起腔与收腔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因此又称“河南讴”“高调”“靠山吼”。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主要代表演员有常香玉、毛兰花等。

由上可知,晋剧、上党梆子、豫剧皆为梆子腔的一种,各自流行的主要区域不一样。其中上党梆子和豫剧的唱腔都较为高亢粗犷,而晋剧的唱腔则略微婉转柔和。阳城群众在戏曲的接受上以豫剧为主,上党梆子次之,晋剧又次之的选择,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一、豫剧在阳城的传播

从文化中心来看,阳城属晋,太原作为晋之省府,阳城在戏曲的接受上理应更偏向于晋剧,而从区域划分上看,阳城又归属于晋东南,上党梆子在阳城的传播似乎应更为广泛。但奇怪的是,阳城人更乐于接受临省的豫剧,可能与豫剧在阳城的传播途径较多有关。

从正月开始,阳城县几乎月月有庙会,如正月二十一的屯城会、二月十五的大宁会、三月初三的北留会、四月十八的润城会、五月十三的圣王坪会……唱戏是庙会的象征,庙会所请戏班多为河南的豫剧团。以阳城县东关村为例,东关村一年两场庙会,分别为二月十九和九月十三,共十六场戏约百分之八十是豫剧。

除却庙会的传播,个人宴请也是豫剧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个人宴请包括婚嫁、祝寿、满月、圆辫、暖房、升学、丧葬等。个人宴请戏班的场次不定,有一两天的,也有三五天的,依事情大小、主家财力或心情而定。

通常在阳城传播的豫剧剧目以宋朝前后的故事居多,百姓谓之“老戏”,如《狸猫换太子》《铡美案》《打渔杀家》 《穆桂英挂帅》 等,观众对于戏中的唱词耳熟能详。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些剧目也成为经典,如 《花木兰》 《朝阳沟》《李双双》《状元打更》等。

阳城人民在观看豫剧的同时,开始接受并主动学习豫剧。据《阳城县志》记载:1951 年,河南济源的大众剧团在阳城等地演出后,效果甚好,经阳城县政府许可该团成为阳城民众剧团。1976 年,阳城县组织业余文艺宣传队到河南、郑州等地学习豫剧。1984 年,阳城县化肥厂成立业余豫剧团,排演的多场剧目深受百姓欢迎。20 世纪90 年代后,去河南学习豫剧的人数逐年增多。②

二、豫剧在阳城被接受的原因

豫剧在阳城抢占了晋剧和上党梆子的大部分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阳城文化的一部分,是有其充分理由的。

(一)地缘关系下阳城与河南的互动

阳城虽在行政区域上划归入山西省,但在地理位置上,却与河南省紧紧相依。阳城县南与河南济源相接,东南与焦作极近,通往河南洛阳和郑州的交通极其方便。阳济公路的开通更是打通了阳城与河南的门户,两地的各种交往极其频繁。

阳城地处山区,河南则为中原大地,各有其资源的优势。无烟煤、铁、陶瓷、缫丝等是阳城的主要资源。20 世纪,往来阳城和河南之间拉煤、拉铁的货车极多。这些货车来阳时会顺便带来河南当地的物产,如面粉、小商品等。商品的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极大地推动两地的经济发展。在长期的交往中,一些人就会定居下来,成为常住居民,并带动亲朋移居阳城。

(二)入阳人员的文化带入

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的影响,河南人进入阳城的历史由来已久。民国初年,河南等地的居民遭灾后习惯往阳城迁徙,当时阳城的迁入人口远远大于迁出人口。而在今日,河南黄泛区的人们在冬闲时仍然喜欢到阳城境内做工、开荒,他们所从事的工种多为煤矿建井、建筑工人、建材装潢、收废品等。

来阳的河南人与当地人杂居相处,他们的文化生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当地人。比如,河南人的方言中喜用“中”来表示肯定,阳城人几乎无人不知“中”或“不中”之意,并能偶尔在生活中不自觉地使用这些词语。河南人的语音语调也被一些人模仿得惟妙惟肖。河南与阳城在一些词语的使用惯例上已经趋同一致,比如下列戏文中的唱词:

棉花白,白生生,萝卜青,清凌凌,麦籽个个都饱盈盈,白菜长得磁丁丁。……你妹妹从小她就勤谨。(高洁《朝阳沟》唱段)③

上面豫剧唱词中的加点词也是阳城话中的常用词。不说“勤快”而说“勤谨”、不说“结实”而说“磁丁丁”……可见,在长期的交往中,两地在语言文化上已经出现共融的现象,阳城的百姓在听豫剧演唱时丝毫没有语言上的障碍。最重要的是,20 世纪通讯、媒体还不发达,来阳河南人在日常的娱乐生活中喜欢听豫剧、哼唱豫曲,不少人能滔滔不绝地讲述豫剧故事。在讲述过程中,河南的方言语调逐渐被阳城人熟悉并接受。而晋剧语言多用太原话或晋中话,如丁果仙在表演《四进士》时的念白:“原来是丁蛋娃娃,你看老汉我老眼昏花,走得慌忙,连娃娃都认你不出来。”④这里的“娃娃”在阳城方言中并不经常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小娃”。因此,晋中或太原话对阳城群众来说,是比较陌生的。

在饮食上,河南的稀面汤、烩面等也被一些阳城的家庭主妇做得得心应手。可以说,这些入阳的河南人,在不知不觉中,将河南的文化进行了传播和推广。其中一些人在与当地人通婚、定居之后,更是将河南文化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豫剧唱腔戏文与阳城民性的契合

“豫剧的唱腔分祥符调和西府调两大派。祥符调以中州音韵和商丘、开封语调为基础,在传统唱腔中多用假嗓,具有激昂豪放、明朗花哨的特点。西府调唱腔以中州音韵和洛阳语调为基础,在传统唱腔中多用真嗓,具有粗犷、浑厚、悲壮、深沉的特点。”⑤可见,不管哪一种豫剧唱腔,整体上都具有豪放爽直的特征,这种特征与阳城人的性情民风相吻合。阳城地处山区,人民性格真率豪爽,这一点从阳城的方言语调便可窥见一斑。

阳城属于北方方言的晋语区,方言中保留有许多古入声字,发音时尾音给人粗豪之感。以县城话中儿化音为例,在普通话中,儿化音中的“儿”轻声带过,但在阳城方言中,“儿”却是重读的。如“花儿”读作“huo”,“芽儿”读作“io”,收音较重,给人掷地有声的豪爽之感。在使用词汇时,喜用“圪”“不”,如“圪针”(荆棘)、“圪台”(台阶)、“不蛋”(珠子)、“不篮”(篮子)……语音沉重、干脆。一些词语的表达原始而形象,如“冬凌疙瘩”(冰凌)、“老目猪猪”(蜘蛛),等等。方言的古朴与粗豪尽显阳城人民直接而率真的民风。

豫剧又名“河南讴”,其唱腔的高亢和明朗与阳城的民风民性不谋而合,相较于调低腔缓、委婉柔和的晋剧,显然豫剧更加适合阳城的民情。

另外,从戏文的编写上也可以看出豫剧与晋剧的区别。上文提到的豫剧戏文简单、口语化,与阳城百姓的生活语言接近。晋剧表演艺术家谢涛老师演唱晋剧《傅山进京》时的一段戏文如下:

寒蛰断续促更残,残焰如豆照无眠。托病坚辞免殿试,又逼谢恩躲避难!……多少旧知成新贵,我茕茕孑立,四顾茫然。多少人求医求药求字画,有几个背后不笑我狂颠?……保气节我岂是只为明室,怕的是中原文化断了源!士大夫本来该宁死不屈,到如今多的是媚骨奴颜!傅山我未为国殇死已晚,明日我敢洒热血午门前!⑥

此段戏文对仗工整、文辞典丽,但对于处在山区的阳城群众来说,优美典雅的文辞与他们的生活相距太远,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

三、豫剧在阳城的发展对策

阳城是一个注重传承传统文化的地方,时至今日,在重大节日、赶集庙会、红白喜事时,邀请河南豫剧团唱戏的风俗依然盛行。但尽管如此,豫剧在阳城的发展还是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首先,原有观众的老龄化问题。豫剧在阳城的传播过程中积累了一批又一批忠实的观众,这些观众中,年龄大的已经故去,年纪较小的,现在大约也有七十多岁,多有身体上的不便。因此,往日在开戏前需要抢时间占座位的盛况,已经一去不复返。其次,新兴观众的培养问题。新一代的年轻人成长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快速的生活节奏、高强度的生活压力,静静地在戏台下看一出戏对他们来说似乎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观众的日渐稀少势必会影响豫剧的进一步发展。

基于豫剧本非山西本地戏的原因,重新聚拢观众,让豫剧在阳城能够得到良性发展,还是要面对现实,寻找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

第一,利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体验豫剧。由于阳城与河南地理位置的亲近,以及近些年高速路的大力修建,两地之间旅游人数呈上升趋势。可借“旅游热”的东风,促文化的涨势。除了传统的在景区搭建高台唱戏的方式,还可以构建一些新的模式。例如,江西省抚州市打造的大型实景演艺项目《寻梦牡丹亭》可以作为借鉴。⑦这种项目迎合了观众亲身体验的沉浸式旅游新需求,使旅游不再是简单地走走看看。一些经典的豫剧,如《花木兰》等可以尝试这种沉浸式体验的做法,有利于年轻一代了解豫剧内容、熟悉豫剧唱词,以此培养年轻人对豫剧的喜爱。

第二,与厂矿联合推广豫剧。前文述及,阳城矿产资源丰富,煤矿数量多,煤业工人多,煤矿家属就多,矿工子女也多。豫剧团可以积极联系这些煤矿,在煤矿有重大活动时的文艺汇演中演出豫剧,或者表演与豫剧相关的小节目,利用庞大的工矿群体传播豫剧。

第三,利用文创产品展示豫剧。阳城与河南的地缘关系带来两地经济贸易的繁荣。阳城人习惯到河南的郑州、洛阳等地购买物品,而非山西的省会太原。大到家具电器、小到小商品批发,“下河南”是当地人的习惯用语。阳城街头穿行的大量挂着“豫”字牌的汽车,车主其实都是当地人,足见阳城对河南商品的依赖。因此,在商品中嵌入豫剧元素或制作精良的豫剧文创产品,潜移默化中拉近豫剧与阳城人民的距离,激发年轻人对豫剧的探索欲望,也是发展豫剧的一个良方。

事物的发展总是有一个波动的过程,豫剧亦然。豫剧在阳城能够抢占晋剧的风头,与上党梆子一争高下,不得不承认,这其中地理位置占了很大的优势。今天,豫剧仍然要充分利用两地的地理优势,结合当下社会大背景,构建灵活多样的传播发展模式,以期争取周边群众,扩大豫剧影响范围。当然,在共同推动戏剧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可以增强两地民众的团结融合。

① 郭士星:《山西戏曲概说》,三晋出版社2017年版,第204页。

② 阳城县志编纂委员会:《阳城县志》,海潮出版社1994年版,第336页。

③ 王基笑:《豫剧唱腔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560页。

④⑥ 王笑林:《晋剧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41页,第111页。

⑤ 刘文峰:《中国戏曲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252页。

⑦ 刘利娟:《文旅融合下〈寻梦牡丹亭〉实景演艺项目运营研究》,江西财经大学2021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5—39页。

猜你喜欢

阳城县阳城豫剧
山西晋城阳城次营镇:蚕桑宴打造绿色生态品牌
阳城县“耕心微写”课题组
阳城:桑叶茶『火』了 农民乐了
阳城县林权抵押贷款改革经验浅谈
天下为家
民国豫剧唱片探论
阳城县:“一一四四”开展“以案促改三服务”活动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不老的豫剧
淮上重镇——秦汉谷阳城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