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蛋雕——蛋壳在方寸之间的华丽转身

2023-09-27

东方娱乐周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鸡子寒食手艺人

一枚小小的蛋壳,轻薄如纸,经过民间艺人那双饱经岁月风霜的手细致刻画,便能在仅有0.2毫米厚的方寸空间雕刻出图案来,承载起万千世界的华彩。平淡无奇的蛋壳华丽转身为一幅意蕴深厚的艺术品,这便是所谓的最脆弱的艺术——蛋雕。

蛋雕的前世今生

古有雕卵的饮食传统,将鸡蛋雕镂出花纹图案,还要点彩染色,又称作“镂鸡子”。雕卵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汉代,《管子·侈靡篇》中“雕卵然后瀹之”的话,便是证明。南北朝时期的梁宗懔曾在记录中国古代时令与民俗的《荆楚岁时记》一书中写道:“(寒食)斗鸡,镂鸡子(鸡蛋),斗鸡子。”可见南朝时就有斗鸡与斗鸡蛋的游戏了,而用作碰撞争斗的鸡蛋多是染色、雕镂。

唐代骆宾王曾在《镂鸡子》中写道:“幸遇清明节,欣逢旧练人。刻花争脸态,写月竞眉新。晕罢空馀月,诗成并道春。谁知怀玉者,含响未吟晨。”诗中描绘了将鸡蛋刻成人脸的样子,还要上彩的风俗。至宋时,雕卵还演变为一种寒食活动,元稹在《寒食夜》中提到“红染桃花雪压梨,玲珑鸡子斗赢时”。

到了明清时期,画蛋逐渐由寒食演变为男婚女嫁、生儿育女风俗中的彩蛋艺术,将外皮染成红色的鸡蛋,或在浅色的蛋壳上画些花鸟鱼虫、脸谱等团。

随着彩蛋工艺的逐步提高,人们不满足于在蛋壳上的勾勾画画,开始拿起刻刀,在轻薄的蛋壳上雕出精美的图案,形成了精美的蛋雕艺术。

如履薄冰的“指尖芭蕾”

蛋雕是一门神奇而特殊的艺术,它融雕刻与绘画于一体,运用复杂多变的雕刻技法如阴刻、阳刻、线刻、浮 雕、影刻、点刻、拼雕、套雕、衬雕、镂空、镶嵌等多种雕刻技法。优秀的蛋雕更依赖手工制作,注入了匠人精神。刻画富有层次感与立体感的形象,不仅要求雕刻师有熟练的技法,能够掌握好适当的力度,还要求雕刻师保持极高的专注力以及持久的耐心。

浮雕、阴雕、阳雕、镂空等技艺在流年往复中不断熟络,刻刀落下没有捷径可走,看似简单的蛋雕手法,落在蛋壳上,再轻巧、细致的刻画也能化为千斤之重。经年累月地握着刻刀 ,眼睛专注于一处,练就了手艺人守得住孤独、静下心创作的态度。

蛋壳上的“万千世界”

考虑到不同禽类的特性不同、颜色各异,手艺人在进行雕刻时采取了多样的艺术形式。以白色為主基调的鸭蛋、鹅蛋、鸵鸟蛋最适合创作浮雕、镂空等蛋雕艺术,多表现花鸟鱼虫等题材。而壳壁较厚的鸵鸟蛋,则适合做深浮雕创作,作品的表现力和题材广泛性都要优于壳薄的蛋壳。

每件作品的灵魂全都在蛋雕手艺人的高深立意和美术功底上,依靠经验与技巧在蛋壳上刻画出图案的疏密与层次,考验的是手艺人的立体空间意识与精巧布局。

蛋雕蛋壳上的名山大川、人物肖像、诗词字画,主辅相衬得当,细节把握准确,栩栩如生。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是一幅完美的画面。

这是一门“脆弱的艺术”,又是一门“耐心的艺术”,千百个细节精心雕琢成浑圆一体的绝美图案,小小蛋壳里,包含着大大的世界和智慧的人生。

猜你喜欢

鸡子寒食手艺人
A new beginning
春潮带雨 寒食月明
维吾尔族手艺人
读苏轼《寒食帖》,最是惆怅多情时
累并快乐的手艺人
《宋会要辑稿》“西人最重寒食”考
鸡子不认得鸭子
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寒食帖》漫谈
鸡子黄功效及临床应用探讨*
急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