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产主义的ABC》的三个早期中译本

2023-09-27曾银慧郑之欣

百年潮 2023年8期
关键词:中译本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主义

曾银慧 郑之欣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著作是中国共产党人宣传阐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载体。这些著作大致包括三大类:一类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原著,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科学的社会主义》《国家与革命》等;一类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诠释本,如《帝国主义浅释》《马克思主义浅说》《马格斯资本论入门》《共产主义的ABC》等;一类是早期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文本,如《社会主义与中国》《劳农政府与中国》《社会主义讨论集》等。其中,马恩列经典诠释文本是沟通经典原著与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本的桥梁,在当时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普遍不高的情形下,经典诠释本对于快速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精髓要义并应用于实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经典诠释本中,有一部阐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集大成作品—《共产主义的ABC》(以下简称《ABC》)。《ABC》分上下两卷:上卷为前言和党纲理论,由布哈林著;下卷为党纲实践,由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著。该书于1919年10月出版,是为解读宣传俄共八大通过的党纲和对广大工农群众进行共产主义运动理论普及教育而作。该书一经出版,受到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重视,曾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广泛传播。本文重点介绍《ABC》的三个早期中译本:1925年9月出版的《共产主义初步》,1926年1月出版的《共产主义的ABC》和1926年12月印行的《共产主义的ABC问题及附注》。

《共产主义初步》(以下简称《初步》)为小32开本,封面书名用大一号铅字居中竖排,平装。封面下方竖排“定价三角”,中间正中竖排书名,右边上方竖排“一九二五年九月初版”。全书共280页。1925年9月中文第一版出版,原作者布哈林,编译者莫芝(待考证),各书坊都有代售处。《初步》共有五章和三十五节。

《共产主义初步》

据考证,《初步》为《ABC》的第一个中文译本。之所以判定其为“第一个”,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量。首先,1920年英文版《ABC》传入我国后,中共成立伊始便决定翻译出版此书,1923年岁末,中译本排印就绪,因故未能面世。其次,中国青年社于1926年12月出版了一本小册子—《附注》,该册子扉页载:“《共产主义的ABC》是布哈林同志在苏俄无产阶级革命成功以后,受俄国共产党委托,写作的一本通俗的共产主义的教本。这书初译成中文时,名为《共产主义初步》;后经新青年社改订出版,仍依原名《共产主义的ABC》。”这条史料有力地说明《初步》是《ABC》首个中译本。最后,陈石孚读完《ABC》后,在《国民新报》副刊上发表了一篇读后感载:“著者在原序里说,这本书是共产主义的初步,凡想知道俄国共产党党纲的,都不可不读。”

经过比对《初步》与《ABC》的内容,在翻译的水准上《ABC》略胜一筹,更为成熟。例如,在目录结构编排上,《初步》采用“章、节”形式,《ABC》采用“编、章”结构。后者包容性更大,特别是在目录内容上,《ABC》比《初步》的概括更详细、精准。如《ABC》第二编第九章目录译为“小生产和大生产的斗争”(个人劳动私产和资本家劳动私产的斗争),《初步》第二章第九节目录则为“小生产与大生产的争斗”;《ABC》第二编第十章目录译为“无产阶级的依赖地位、劳动后备军、女工和童工”,《初步》第二章第十节则为“劳动后备军、妇女与青年的劳动”;《ABC》第三编第十七章目录译为“共产主义制度下生产力的发展(共产主义的优点)”,《初步》第三章第十七节目录则为“共产主义制度下生产力的发展”等。《ABC》相比《初步》,进行了注释,语言表述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显然,《ABC》繁简适宜,翻译更为精当。

另外,按照翻译学“信达雅”的标准来看,《ABC》比《初步》翻译更精准流畅,更接近“信达”标准。如在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劳动的理解上,《初步》翻译为“工钱劳动”,《ABC》则表述为“雇佣劳动”,明显后者揭示了剥削的本质,更为准确。在对社会各阶层范畴理解上,《ABC》也更为深刻一些,《初步》把较复杂的中间阶层较笼统称为“小资产阶级”,《ABC》则表述为“城市小资产阶级”,这种说法沿用至今。在翻译的优雅方面,《ABC》更富文学气,例如在第一部分解释什么是商品时,《初步》译为“甚么靴,帽,鞋,袜,柴,米,油,盐,枪,炮,等等—总而言之,所有一切生产,都是要运到市场上去出卖的”,此直译较为原生态、较干瘪粗糙,而《ABC》译为“无论手套,香肠,书籍,鞋油,机器,烧酒,面包,皮靴,兵器等等—总而言之,所有一切的生产品,都是要运到市场上出卖的”则更生动,更富质感。在解释雇佣劳动中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时,《初步》译为:“不愿意么—请罢,不做工好了,谁也不来强迫你,一班厂主先生们,不是时常这样说么!他们竟自以为要养活工人才叫他们做工咧!”而《ABC》译为:“不愿意吗?—拉倒吧,不做工好了,谁也不来强迫你做工!厂主先生们,不是时常这样说吗?他们竟自以为让工人做工是养活工人哩!”两相对比,《ABC》的表意更流畅,语意表达更贴近生活,对一些口头语进行了优化,提升了读者的阅读观感。

1926年1月初版的《ABC》,为小32开本,平装。封面下方竖排“新青年社丛书之一种”,中间正中竖排书名(大一号铅字),右边上方竖排“布哈林著”,并未交代译者。后经查证译者为郑超麟。郑超麟曾在回忆录中讲述:“在那种生活中,我每月仍能抽出时间来翻译《共产主义ABC》”;另据郑超麟回忆,译著不署名的原因在于当时自己定了两个原则,其中之一便是“不署译者姓名”。《ABC》共180页,正文176页。新青年社印刷及出版,《向导周报》为分售、代派处,定价大洋贰角。著作仅翻译上卷理論部分,“因为后半实际方面(关于苏俄政治,经济,社会的组织和政策)常有修改,所以没有译出”。全书共分五编: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的发展、共产主义与无产阶级专政、资本主义发展怎样达到共产主义革命、第二国际与第三国际。全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采用自问自答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结合举例子、摆事实、提问题等方法来阐释列宁主义的基本思想,通俗易懂。

《共产主义的 ABC》

在我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早期传播史上,1926年版《ABC》是传播力度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个中译本马列主义著作。其从初版至1927年2月,“一年间竟然重印四次”,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几乎人手一册,远销香港,一经面世,便受追捧。“ABC”的称谓成为一种时尚,为出版机构和著作所效仿。不仅有的出版社取名为“ABC丛书社”,而且诸多著作借用其义,如《小说研究ABC》《文艺批评ABC》和《政治学ABC》等。《向导》指出该书是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不可不读”的名著。《中国青年》称赞该书“是脍炙人口的一部书,是初步研究共产主义的最好课本”,并将其列入“革命青年必读”的十种政治读物之一。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邓小平等一大批革命家、革命者,在树立共产主义信仰过程中均受其熏陶。

在我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早期传播中,此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启蒙作用。首先,《ABC》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具有鲜明时代性、民族性和实践性的科学理论。《ABC》作为马克思主义真理與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通俗著作,其核心精神在于通过解读宣传俄共(布)党纲,强调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实践性,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理论而非僵化不变的教条,为年幼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帝国主义时代国际环境而行民族革命、立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状而行社会革命提供了重要启迪。其次,《ABC》全面阐释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基本理论,指明了中国革命前行的方向。《ABC》以商品经济为逻辑起点,先从解释资本主义的生产及运作方式,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证明了资本主义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再到资本主义的崩坏、无产阶级专政的产生,直到最终走上共产主义道路这样一个逻辑终点进行剥葱式叙事,由浅入深,通过社会现象的举例与数据的罗列进行解释,通俗易懂,堪称当时通俗中译本的经典。

《ABC》一经出版,供不应求,连译者郑超麟都感叹,“我未曾想到这本书能在中国发生如此之大的影响!”为适应市场,方便读者阅读,新青年社于1926年12月刊印了《共产主义的ABC问题及附注》(以下简称《附注》)。《附注》可谓应市场之所需,提炼出《ABC》的精华,将有关共产主义的核心概念用问答式结集出版。《附注》的发行无不从侧面映射出《ABC》知名度之高、市场需求之广、影响力之大。《附注》为小32开本,书名为大一号铅字竖排,平装。全书共26页,正文21页。汉口长江书店为总代售处,定价大洋三分。其原版由“美国工党(即共产党)教育部编印”,中译本由中国青年社编印发行,约1万字。作为《ABC》的导读本,《附注》旨在浓缩《ABC》的精髓,即为《ABC》的读者“能够注意书中一切应注意的地方”,“清楚了解关于共产主义的各种概要观念”的通俗小册子。

《共产主义的ABC问题及附注》

《附注》共分为五编:关于“资本主义制度”重要概念及相关问题的阐释、关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重要概念及相关问题的阐释、关于“共产主义与无产阶级专政”重要概念及相关问题的阐释、关于“资本主义发展怎样达到共产主义革命”重要概念及相关问题的阐释、关于“第二国际和第三国际”重要概念及相关问题的阐释。该书内容简明扼要、要言不烦,以“问题及附注”的形式将《ABC》核心要点挑出来,并以此作为学习《ABC》的补充材料。例如书中“商品的生产,对于生产工具的主人和主人(资本家)之间的关系,要发生怎样的影响?(竞争)”,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将注释与答案标注在括号内,以方便读者进行重要概念和观点的理解和梳理,更好地吸收文本内容,大大加快了列宁主义武装群众头脑的步伐。

(责任编辑 黄艳)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列宁主义早期传播及其中国化研究”(18BKS031)、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列宁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中文本研究(1917—1927)”(17YJC710006)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中译本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主义
黄龙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朝鲜民间故事》的中译本与徐悲鸿的插图研究
《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与上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确立
一本迟到的译著——评《德奥名人论音乐和音乐美》中译本
论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四)
马尔克斯《族长的秋天》中译本首次面世
“五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