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茎突综合征CT测量茎突长度、内倾角SIN值与咽痛关系的临床研究*

2023-09-26唐佳露李晓东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9期
关键词:咽痛尖端扁桃体

唐佳露 赵 姗 李晓东 韩 琨 孟 箭,,*

1.蚌埠医学院口腔医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30)

2.徐州市中心医院口腔科 (江苏 徐州 221000)

茎突综合征(styloid process syndrome,SPS)由Eagle率先报道,也被称为Eagle综合征(Eagle's syndrome),是由于茎突实体的长度过长、方位异常或骨化的茎突舌骨韧带造成的以头颈部疼痛、咽痛、咽部异物感、茎突周围神经系统症状的综合征[1]。患者常因咽部异物感或咽痛门诊就诊,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常被首次诊断为咽痛、茎突过长、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等。该疾病需要结合X线片、茎突CT加三维重建等影像学检查方可确诊为茎突综合征。患者常因疼痛不适入院就诊、多数行茎突截短术后可缓解疼痛等症状。以往研究中茎突综合征患者咽痛症状多研究茎突的长度、内倾角、前倾角、茎突尖端距离咽扁桃体的距离关系[2]。由于个体差异,咽扁桃体的解剖结构、大小、位置也存在差异。同时,茎突综合征的临床咽痛症状,除了与扁桃体距离有关,还受扁桃体周围神经系统影响。所以,本研究提出了可以简化研究诊断的h1值即茎突长度与内倾角SIN值的乘积来研究茎突综合征患者咽痛与不咽痛的关系。本研究经过徐州市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将临床确诊为茎突过长且首诊为咽痛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各组的茎突的长度、内倾角、前倾角、h1(茎突长度与内倾角SIN值的乘积)、h2(茎突长度与前倾角SIN值的乘积)分别行独立样本t检验,来分析茎突综合征咽痛临床症状与其影像学特点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门诊就诊且行茎突CT加三维重建患者的门诊及影像学资料共283例,其中女178例,男105例。临床首诊症状为茎突过长占26.5%,咽痛占18.0%,慢性咽炎占29.7%,慢性扁桃体炎占比5.3%,其余首诊为耳痛、声嘶、咳嗽等,占比较少。本研究将茎突影像学形态分为四型,分别是完整型(连续型)、间断型、分节型、舌骨韧带骨化型。其中完整型(连续型)184例,间断型60例(双侧间断35例、左侧间断16例、右侧间断9例),分节型30例(双侧分节10例、左侧分节13例、右侧分节7例),舌骨韧带骨化4例。四种茎突分型示意图见下图1。

图1A-图1D 茎突影像学分型;图1A:茎突为完整型 图1B:茎突为间断型 图1C:茎突为分节型 图1D:茎突为舌骨韧带骨化型

纳入标准:CT下明确诊断为茎突过长综合征的患者且临床首诊资料完善,首诊临床表现明确。患者需于徐州市中心医院CT室行茎突CT加三维重建,影像学资料完善。排除标准: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真性咽喉疼痛患者。咽旁周围囊肿、真性肿瘤患者。面神经、舌咽神经痛等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既往有精神疾病史、抑郁症史。

1.2 扫描方法采用荷兰飞利浦公司生产的64排螺旋CT扫描,电压为标准电压120KV、有效毫安秒为130mAs、层厚1mm、层距0.5mm。患者仰卧位,咽喉部充分暴露,按照系统的颈部扫描序列条件扫描听眶线至第四颈椎范围内数据。

1.3 测量方法图像资料经SkyView PACS软件测量出茎突的长度、内倾角、前倾角。在SkyView PACS软件中测量茎突实体尖端到茎突实体根部中点连线的距离为茎突长度。将图像调整到标准前后位,测量茎突实体尖端和茎突实体根部中点的两点连线所在直线与两眶下缘中点连线的垂线构成的夹角叫作茎突内倾角(见图2A)。h1为茎突长度与内倾角SIN值的乘积,可表示茎突尖端距离咽喉部的距离(见图2A)。将图像调整到标准侧位,茎突实体尖端和茎突实体根部中点的两点连线所在直线与人类学基线(Reid基线,Reid's base line,RBL)的垂线构成的夹角叫作茎突前倾角,h2为茎突长度与前倾角SIN值的乘积(见图2B)。

图2A-图2B 茎突影像学检查示意图;图2A:茎突的内倾角及h1示意图;图2B:茎突的前倾角及h2示意图

1.4 统计学处理将CT下确诊茎突过长综合征中症状为咽痛的患者归为咽痛组,将无咽痛和明确诊断(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等)的慢性咽痛患者归为非咽痛组。咽痛组取咽痛侧(52侧)的茎突长度、前倾角、内倾角、h1、h2与非咽痛组(196侧)的茎突长度、前倾角、内倾角、h1、h2采用SPSS 25.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时采用双侧显著性检验,且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咽痛组的茎突长度、内倾角、h1与非咽痛组的茎突长度、内倾角、h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咽痛组与非咽痛组的茎突前倾角、h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茎突综合征患者咽痛表现与茎突的长度和茎突内倾角有关,与h1值也有关。茎突综合征患者咽痛表现与茎突的前倾角和h2值无关。h1值越大,代表茎突尖端距离咽喉部距离越近(示意图见图2A)。咽痛组与非咽痛组茎突各参数统计学分析结果见表1。

3 讨论

茎突是颞骨最下端的尖刺状突起,位于颈静脉孔和颈动脉孔侧方、茎乳孔前内侧,指向前下方。茎突尖端在解剖结构上紧邻咽扁桃体窝后方的咽壁。张扬[3]等学者研究表明我国正常人群颞骨茎突长度约2.6厘米,而本研究将大于3厘米的茎突长度称为茎突过长。本研究中茎突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咽部异物感多见,其次为咽痛,少部分表现为咳嗽、耳痛、声嘶等。Badhey[4]等人研究表明茎突综合征相关发病率是4%~10%,疼痛症状多单侧出现。

茎突综合征患者多由于疼痛、吞咽困难等症状就诊。唐媛媛[5]等研究证实茎突综合征咽痛程度与茎突长度和内倾角成正相关。而以往研究中茎突综合征患者咽痛症状多研究茎突的长度、内倾角、前倾角、茎突尖端距离咽扁桃体的距离关系。由于个体差异,咽扁桃体的解剖结构、大小、位置也存在差异。同时,茎突综合征的临床咽痛症状,除了与扁桃体距离有关,还受扁桃体周围神经系统影响。所以,本研究提出了可以简化研究诊断的h1值即茎突长度与内倾角SIN值的乘积来研究茎突综合征患者咽痛与不咽痛的关系。h1是在SkyView PACS软件中将图像调整到标准前后位,先测量茎突的长度和茎突内倾角,h1为茎突长度与内倾角SIN值的乘积,可表示茎突尖端距离咽喉部的距离(见图2A)。h1不受咽扁桃体位置及其附近神经系统刺激影响。当h1值越大,代表茎突尖端距离咽喉部越近。本研究中咽痛组的h1值为15.84mm,非咽痛组h1值为13.45mm,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但是由于本研究是回顾性分析,无法评估患者当时的疼痛程度,所以无法对咽痛的程度与h1值进行秩和检验。若后期研究能进行茎突综合征患者的疼痛程度与h1值的秩和检验,本研究既能验证其他学者研究的茎突综合征咽痛程度与茎突长度和内倾角成正相关,又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也可参考h1值判断患者的疼痛程度,决定是否对患者行手术治疗。

茎突周围骨性结构复杂,且患者检查时体位常不规范,普通X线片很难清晰显示其影像学表象。张扬[3]等学者证实曲面体层片较锥形束CT显示茎突长度、前倾角、内倾角等参数精确度差。茎突CT扫描加三维重建技术在茎突的影像学形态、长度、角度等参数测量时准确率高,更精确,也可以清晰显示与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排除咽旁周围囊肿、肿瘤等,对诊断茎突综合征有较高的参考价值[6-8]。陈忠强[9]等学者研究表明头颈部CTA不仅能够精确显示茎突的影像学形态、角度、长度,也能显示茎突与周围动脉血管间的解剖关系及距离,对与茎突有关的颈部动脉狭窄等有诊断价值。也有学者认为头颈部多层螺旋CT扫描加三维重建技术辐射剂量大、价格高不适合作为茎突综合征患者筛查的常规检查[10-11]。有学者认为茎突DTS重建测量法的辐射剂量较小,可作为颞骨茎突长度筛查的影像学常规检查方法[12]。本研究认为头颈部多层螺旋CT扫描加三维重建可精确得出茎突的各参数,临床医生也可通过相关软件查看患者影像学资料,对茎突综合征临床确诊,尤其是手术治疗有较强的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治疗茎突综合征可采用药物治疗或行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手术多行茎突截短术,常有口内、颈外入路两种手术入路。口内入路切除或保留扁桃体+茎突截短术与颈外入路截短茎突两种术式效果无明显差异[13-14]。郑跃彬等学者研究表明颈外入路的经皮打孔行茎突截短术较传统颈外入路茎突截短术,创伤小、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15]。有学者报道口内入路不切除扁桃体的改良舌腭弓“L”形切口,可充分暴露手术视野,效果佳,值得临床推广[16]。口内入路,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截短茎突[17]较传统直接视野下或达芬奇手术机器人[18]截短茎突的手术视野好,并发症少。Bedi[19]报道了一种改良的臼齿后入路术式,可避开扁桃体。Constanzo[20]报道一种颈静脉孔颅颈动脉入路的修改术式,以切除过长茎突,避免损伤下颌缘支及术后麻痹。大多情况下,尤其对于舌骨韧带骨化的患者,颈外入路可有效避开茎突附近血管、神经,降低并发症风险[21-22]。

综上所述,茎突综合征患者的咽痛症状与茎突的长度、内倾角、h1(茎突长度与内倾角SIN值的乘积)值有关,h1较之前研究更简洁。茎突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多为咽部异物感、咽痛,少部分为耳痛、声嘶、咳嗽等,临床诊治中易被误诊。茎突CT加三维重建可辅助确诊该疾病。茎突综合征可通过截短茎突来缓解相应症状。

猜你喜欢

咽痛尖端扁桃体
浅谈经方半夏汤论治寒湿咽痛*
郭绍俊:思想碰撞造就尖端人才
流感和感冒是一回事吗
醋和酱油能治咽痛
扁桃体
“水果”变“干果”
扁桃体,切还是不切?
基于位移相关法的重复压裂裂缝尖端应力场研究
加速尖端机床国产化
“魔力”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