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伏火”理论探讨糖络病病机与治疗

2023-09-24聂宵王志刚梁永林朱向东杨丽霞安冬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23年7期
关键词:伏邪

聂宵 王志刚 梁永林 朱向东 杨丽霞 安冬

【摘 要】 糖络病,就是由血糖增高引起络脉损伤为特征的一类疾病。“伏邪”是指人体感受邪气,邪匿于体,伏而后发的病邪。通过临床观察与文献研究发现,糖络病的发生发展与邪气伏络的特点极为相似,其发病机制可概括为脏腑虚衰,邪伏于络,日久络损,并发他症。伏火作为伏邪的组成部分,是具有伏潜、潜藏特性的火邪,其贯穿于糖络病的始终。文章将从中医的“伏火理论”着手,对糖络病的病机与治疗进行论述,以期为临床治疗糖络病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 糖络病;伏邪;伏火

【中图分类号】R2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3)14-0009-04

DOI:10.3969/j.issn.1007-8517.2023.13.zgmzmjyyzz202314003

糖尿病是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和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以及继发的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的一种疾病[1]。民国时期,糖尿病这一概念首次传入中国,中医界将其等同于“消渴”。由于疾病谱的变化和西医学的发展,传统“消渴病”理论无论是在诊断还是在治疗方面,都不能满足现代糖尿病诊治的需要,所以才有了“糖络病”这一概念。糖络病是指由血糖增高引起络脉损伤为特征的一类疾病,此概念是仝小林院士以长期的临床观察和对经典的深刻解读为基础,对现代糖尿病发病的病位与病性以及疾病的规律与特点进行的高度概括。糖络病体系的建立为中医在现代糖尿病的诊疗上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2]。

1 伏邪及伏火理论探析

《温疫论》言“凡邪所客,有行邪,有伏邪”,可见,邪气进入人体后,或感而即发,或徐发,或伏而后发。其中,伏邪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病因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指潜伏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邪气[3]。在我国最早综合性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伏邪理论的体现,其文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伏邪有着“发则有证可辨,伏则无机可循”的特点[4]。《王氏医存》曰:“伏匿诸病,六淫、诸郁、饮食、瘀血、结痰、积气、蓄水、诸虫皆有之。”可见诸因皆可致伏。伏邪理论经过前人的不断认识,至明清时期其在临床的应用达到鼎盛,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理论。

伏火理论为伏邪理论的一部分。伏火,其“伏”之义源于《广雅》,“伏,藏也”,故中医所言之“伏火”乃具有伏潜、潜藏特性的火邪。其火有外感内伤、先天后天之分[5]。诸医家认为伏火乃感寒伤暑、七情过极、饮食不节、瘀血痰浊等因所致,值正气不足时发病。火邪伏匿,藏于阴血,煎阴熬血,则伏火上炎。本文所述伏火乃更趋向于李东垣“阴中之火”“阴血伏火”的概念,此乃李氏以阴阳的消长转化为依据所给出的定义[6]。此“伏火”为邪火,即病理之火,其中包括湿热、郁热以及病理君相之火[7]。

2 伏火理论与糖络病的联系

伏火理论与糖络病的联系密切,《素问·奇病论》曰:“此人必数食甘美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可见朱丹溪所言“血中伏火、津血亏虚”是该类疾病的发病基础。在糖络病中,伏火致病,其所达部位广泛,脏腑经络无一幸免,或一脏受邪而牵连他脏,或多脏同时受邪。既成伏火,先伤阳脏, 伏火上逆,逆犯心肺,使津液耗灼,则致易渴多饮;伏火潜入中焦,內伤胃之气与津液,则消谷能食;继之伏火内乘于肾,与命门之火相博,则肾阳虚损,继而多溲,从而引发消渴。正如《证治准绳·消瘅》所述“消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肾消)”。古医籍言“初病及络”,在糖络病初期火邪便伏于脉络,随着病程的发展,由浅入深,从表及里,热灼津血,酝酿毒邪,而致络脉损伤,久则症状显现。

现代医家在古代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对伏火理论多有发挥。有学者[8-9]认为,中医所言伏火,其致病特点、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都与西医学中炎症的内容相类似。何廉臣“凡伏气温热,皆是伏火,中医所谓伏火,即西医所谓内炎症也”之说便证实了这一点。张雨等[10]认为,伏火可能与炎症细胞释放的致热原细胞因子,包括IL-1、IL-6和IFN等有关,王耀献教授[11]提出热邪首发于阳明经腑,是贯穿糖尿病肾病始终的始动要素。早期阳明伏热,日久失治,上灼肺阴致渴饮,中煎胃阴多善饥,下吸肾水失固涩;中期郁热伤络,肾络癥瘕因火热耗灼,阴虚津亏而生痰生瘀;晚期热邪虽已非主要病机,但余热未清,临床常与以上浊邪相兼,次生诸多症状。早期清热、中期透热、晚期化热。有学者[12]通过现代药理学研究得出:能够清热解毒的中药药物可以破坏炎症的微环境,使疾病的形成与发展受到抑制,这些药物大多具有清除火热之邪,提高机体免疫力以及抗炎杀菌的作用。

3 糖络病之“伏火”特性

在糖络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伏火之邪伴随着整个病期,伏火之邪不仅有伏邪的特征,也有其自己的特性,在糖络病的进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特性:隐匿性、暗耗性、暴戾性及相兼性。

3.1 隐匿性 西医将糖尿病分为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期和慢性并发症期,从由虚转实的进程来看,糖尿病前期与仝小林院士提出郁、热、虚、损中的郁阶段相对应,此阶段更能体现出伏邪的隐匿性。一方面,在整个病程中,糖尿病前期的持续时间很长,男性平均持续时间在30岁以上者大约为8~9年,与男性相比,同年龄段的女性平均持续时间超过了10年[13];另一方面,大多数糖尿病前期患者并无明显不适,三多一少症状的特异性亦不明显,可能会有轻微乏力、视物模糊、口渴、体重下降等症状,但是容易被患者忽视。邪伏日久,蕴积于内,暗耗正气,待正气渐虚,则症状始显。

3.2 暗耗性 伏火于内,受气机所困,一方面迫使气津外泄;另一方面消灼煎熬津血,长久则气津耗散、气血亏虚,人体营养物质流失,则机体虚损,表现出消瘦、乏力,形枯,神损等症状。

3.3 暴戾性 伏火积蓄日久,则暴戾日显。长期的高血糖损害全身脏器,使各脏器功能减弱,甚至衰退,糖尿病引起的心脑病变、肾脏病变、神经病变、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等并发症,导致了糖尿病患者的高致残率、高死亡率。有研究[14]表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无慢性并发症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年,十年生存率为16.1%,十五年生存率低于10%。

3.4 相兼性 随着病程的发展与病情的演变,体内伏火常兼夹或者变生他种伏毒,如糖毒、脂毒、痰毒、瘀毒等。由于机体的代谢障碍,致使气血津液等的代谢产物蕴积于体内,形成糖毒、脂毒,其迁延难解,黏着难去,顽固难除,是为终身之毒[15]。所以说糖络病生于糖脂毒,成于糖脂毒,更变于糖脂毒[16]。古人云“百病皆由痰作祟”,患糖络病者,由痰生变亦是多见,脾胃失养,生湿生水,代谢无常,湿聚痰凝;或因气机不畅,气滞生痰,痰邪胶着粘滞。糖络病在发展的过程中,还会伴随不同程度的脉络瘀阻。

4 基于伏火论阐释糖络病的发病机制

有学者[17]认为,糖络病早期病机的伏邪中,以“伏火”为核心。仝小林院士将糖络病的演变过程分为郁、热、虚、损四个阶段,此过程与伏火发病机制相契合。笔者将其总结为正气不足,邪气以“郁”“热”伏于络脉,日久化火,逐渐耗伤正气,消灼津液阴血,致瘀致虚,脏腑脉络受损,变生诸症。另外,伏火之邪又体现在郁、热、虚、损的每一个阶段。“郁热”也是 “伏火” 很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郁”作为人体气血及脏腑功能滞而不通的病理状态,日久可化热生火形成火郁,此郁火伏于脉络,使火热之邪不得外散,进而呈现出气液功能异常的“郁结”之象,故郁而生火,火结成郁[18]; “热”以郁为先导,又为“火之渐”,火是“热之极”,何廉臣在《重订广温热论·清凉法》中有“伏热”“伏火”之别,具体言之,温热邪气若是郁积于气分者为“伏热”,若是郁积于血分者为“伏火”[19];火热之邪闭郁,潜藏体内,伏于脉络,暗耗津液气血,日久则脏腑与气血阴阳皆损。

5 基于伏火论治疗糖络病的治则治法

仝小林教授将糖络病的演变过程分为郁、热、虚、损四个阶段,初期以郁热为主,中期以虚为主,后期则以损为主,分别对应现代医学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与胰岛细胞损伤并存、胰岛细胞衰竭三个病理过程。

5.1 糖络病郁热阶段的治则治法 糖络病郁热阶段治疗主要以开郁、清热为主,兼以补气益阴。岳仁宋教授[20]认为,此期一派火热之象,“当从火断”,以清其热,泻其火,控其糖,故予以白虎汤等清热泻火方来截断糖毒损络之路,同时有效保护胰岛β细胞。 李赛美教授[21]认为,病变之初,患者处于“壮火”偏盛,“少火”微虚之态,应清其“偏盛之火”来防其燎原之势,因此种状态多表现为三阳病,故治疗多用三阳病方,同时加偏温之品以顾护阳气,轻补正气。

5.2 糖络病虚阶段的治则治法 糖络病虚阶段治以甘温益气,滋阴清热法治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随着糖络病由实转虚的过程,内在伏火既伤阴又耗气,导致机体气阴两虚。王斌等[22]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补中益气汤可以通过调节中焦气机来调畅患者全身气机,进而稳定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患者血糖的波动性。李洁等[23]研究发现,益气养阴之生脉散合补中益气汤方治疗气阴两虚糖尿病,有效降低血糖浓度,其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疗效。李雅丽等[24]通过研究现代药理学发现,消渴益气汤能提高免疫力与神经兴奋性,可以调节胰岛素β细胞功能,联合西药应用可快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升降糖效果。

5.3 糖络病损阶段的治则治法 糖络病损阶段重在补虚,以活血化瘀通络为要。此期伏火之邪势缓,但是“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仍需以小剂量清热泻火药投之,以防伏火再燃。此阶段气血阴阳皆虚,五脏六腑多损,故补虚刻不容缓。叶天士认为“医不明治络之法,则愈治愈穷矣。”此阶段脉损络瘀益显,脉络变证丛生。周仲瑛教授认为在该病的发展过程中,“瘀”“热”常相伴而生,尤其在糖络病虚损阶段,变证丛生,“瘀”“热” 相互搏结胶着,故多用增液汤合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等方以清热通络,凉血化瘀[25]。

仝小林教授认为,控糖与治络的思想应该贯穿糖络病诊治的始终。另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糖络病患者体内抑或有痰、湿、膏、浊、毒等不同的病理产物,故治疗时要随证加减药物,在控糖治络的基础上,达到化痰、化湿、降脂、祛浊、解毒等作用。

6 小结

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观察、实践与阐释,伏邪学说已然形成了一套較为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伏邪理论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是在各类慢性疾病的治疗中,伏邪学说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特别是在各种慢性病的诊治中。从“伏邪”角度着手,常常会收获事半功倍的疗效。伏邪致病常有缠绵难愈、复杂多变等特点,其与糖络病的发生发展机制极为相似,故将伏邪理论运用在糖络病的临床诊治中。通过伏邪在糖络病发生发展各时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法,以期指导临床,造福患者。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 [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8,38(4):292-344.

[2]沈梦菲,宋斌,李修洋.从仝小林院士辨治“糖尿病”谈中医经典的传承与发展[J].吉林中医药,2022,42(7):751-754.

[3]胡霖霖,张芯.从“结”病机探讨伏邪的致病机理及治疗思路[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0,26(9):1251-1253,1311.

[4]聂红明,董慧琳,高月求,等.从“伏邪学说”论述慢性乙型肝炎从肾论治的理论渊源[J].中医杂志,2012,53(7):541-543.

[5]劳伟梅,林晓峰.伏火内外辨惑论[J].江西中医药,2018,49(3):14-16.

[6]黄为钧,赵进喜,丘立富.李东垣“阴火学说”初探[J].中医杂志,2015,56(15):1265-1268.

[7]文家慈.论阴火的病理实质及其对临床医学的影响[J].世界中医药,2011,6(5):385-389.

[8]潘磊,祝捷,侯天降,等.炎症的恶性转化与伏邪[J].四川中医,2017,35(5):55-57.

[9]宋立富.伏火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2):192-194.

[10]张雨,王志宇,王能.肿瘤炎症微环境的中医属性及治则研究[J].世界中医药,2022,17(6):874-878.

[11]王珍,王梦迪,刘笑慈,等.王耀献教授从热邪论治糖尿病肾病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4,15(5):379-380.

[12]张雨,王志宇,王能.肿瘤炎症微环境的中医属性及治则研究[J].世界中医药,2022,17(6):874-878.

[13]BERTRAM M Y,VOS T.Quantifying the duration of pre-diabetes[J].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10,34(3) : 311-4.

[14]李偉芳,李华,董捷,等.老年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病时间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4):1632-1636.

[15]郭小舟,陶夏平,王斌.从湿热瘀毒论治糖尿病[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1,27(6):1017-1018,1021.

[16]陈锐,周兴庆,尚晓玲.基于益肾解毒通络法探讨糖尿病脑病辨治思路[J].吉林中医药,2022,42(6):644-646.

[17]白洁,黄大祥,李淑贤,等.从伏邪论治2型糖尿病前期的思路和方法[J].四川中医,2014,32(2):59-60.

[18]张国松,易法银.中医之“郁”探讨[J].中医杂志,2020,61(3):261-263.

[19]蒋义芳,李蒙丽,由凤鸣,等.“太阴燥火”视角下的放射性肺损伤[J].光明中医,2019,34(15):2295-2297.

[20]董久艳,岳仁宋,涂萱,等.岳仁宋教授运用“直折火热法” 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经验举隅[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22):71-72.

[21]黄婷,王桂娟,黄凤怡,等.李赛美基于少火虚与壮火盛论治糖尿病[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39(1):184-188.

[22]王斌,贾静静,王英月,等.补中益气汤调控气虚型脆性糖尿病血糖稳态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9,15(6):138-140.

[23]李洁.生脉散合补中益气汤治疗气阴两虚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7(1):101-102.

[24]李雅丽.消渴益气汤联合西药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J].医疗装备,2018,31(16):12-13.

[25]王旭,朱垚,陆明.周仲瑛“瘀热致消”学术思想探究[J].中医杂志,2009,50(3):206-207.

(收稿日期:2022-11-03 编辑:刘 斌)

猜你喜欢

伏邪
伏邪理论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现状
李忱主任从“伏邪成瘀”论治DKD理论经验*
寻找伏邪的蛛丝马迹
《黄帝内经》伏邪理论探析
任继学依据伏邪理论防治缺血性脑卒中
伏邪学说溯源及后世研究现状
从“结”病机探讨伏邪的致病机理及治疗思路❋
历代医家伏邪观
伏邪概念实质探析
伏邪理论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