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德尔菲法构建中医护理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

2023-09-23张真容罗玉琳

全科护理 2023年26期
关键词:函询胜任条目

张真容,蒋 佩,罗玉琳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1]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快发展中医医疗服务,统筹中医药卫生资源,健全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中医护理人力资源作为中医药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医疗服务的质量及中医卫生系统的均衡协调发展[2]。当前我国中医护理人力资源总量不足[3],临床中医护理人员多为西医教育背景,缺乏系统的中医基础教育,缺乏中医护理思维,中医护理特色技术薄弱。因此,大力开展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推动中医护理学科建设,充分发挥中医护理在疾病治疗、慢性病管理、养生保健、康复促进、健康养老等方面的作用,被写入《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4]。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提高中医护理人员的岗位胜任力。所谓岗位胜任力是指在临床护理岗位中,使护理人员胜任其临床工作并在岗位上取得优异成绩需具备的临床理论知识、临床实践能力、专业素质等[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现更名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实施医院护士岗位管理的指导意见》已将建立岗位管理制度、促进护士队伍健康发展作为基本原则[6]。本研究即以岗位胜任力理论为指导,在文献回顾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构建《中医护理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实现中医护理岗位胜任力核心要素的系统化评价,为培养临床适用的中医护理人才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函询专家

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从四川省人民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等14所医院中选择对中医护理领域熟悉的临床护理专家。专家入选标准:中医护理领域工作5年以上者;具有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对参与本研究有积极性,自愿回答本研究的专家函询问卷。入选专家60人,完成函询的专家60人。

1.2 方法

1.2.1 成立研究小组

本研究小组主要由5人构成,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助教1人。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建立指标体系框架及条目池、挑选问卷函询专家、编制专家函询表、讨论指标体系条目的保留与删除、发放问卷、建立数据库、数据统计等。

1.2.2 条目池构建和函询问卷编制

1)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收集和提取中医护理岗位胜任力的重要要素,构建中医护理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的条目池。2)面对面形式对中医护理领域专家进行半结构式个案访谈。3)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就构建中医护理岗位胜任力要素进行开放式讨论,对条目池各条目逐一审改,形成最终条目池。4)确定中医护理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初稿),包括知识要素、能力要素、素质要素3个维度、58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非常重要评5分,比较重要评4分,一般重要评3分,不太重要评2分,完全不重要评1分。设置“建议增添条目栏”和“修改意见”栏,以供征集开放建议。专家基本情况调查表包括专家基本信息(性别、年龄、职称、工作年限、职务、所在单位级别),专家对中医护理岗位胜任力的熟悉程度和专家判断依据等。

1.2.3 专家函询

将编制好的函询问卷通过问卷星形式发放给专家组成员进行函询,收集专家的反馈信息。由课题小组成员对专家函询问卷进行录入与分析。条目筛选的客观标准为重要性评分≥3.5分,变异系数(CV)≤0.25[7]。主观标准为专家文字意见,由课题组结合专家意见进行综合分析及修改。

1.2.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专家基本情况

中医护理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函询专家共60人,专家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专家基本情况(n=60)

2.2 专家积极系数

本研究专家函询回收率为100%。且在函询过程中有专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与建议,表明专家对本研究给予了较高的重视,积极性较高。

2.3 专家权威系数

本研究专家的Ca为0.87,Cs为0.79,Cr为0.83。权威系数大于0.80,说明本研究函询专家的权威性较好,对本研究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条目的修改把握较大。

2.4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本研究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第1轮W值为0.334(χ2=1 142.399,P<0.01),第2轮W值为0.413(χ2=1 363.966,P<0.01),较第1轮有所增加,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专家意见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靠、协调的。

2.5 条目筛选结果

2.5.1 第1轮专家函询结果

在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时,如果CV过大,则要考虑该数据可能不正常,应该剔除。条目的重要性均数越大表示条目越重要。第1轮函询共包含58个条目,均数为3.85~4.98分,CV为0.03~0.16(见表2),所有条目均符合筛选标准(均数≥3.5分、CV≤0.25)。在第1轮专家函询中有专家建议Ⅰ-2(中医体质基础知识)、Ⅰ-3(经络腧穴基础知识)、Ⅰ-4(阴阳五行及藏象基础知识)都属于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故前述条目可归并于一个条目“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此外,有专家建议Ⅲ-6(高度的同情心)改为“高度的同理心”更为合理。经研究小组讨论决定,采纳专家意见,修订1个条目(条目Ⅲ-6),合并3个条目(Ⅰ-2、Ⅰ-3、Ⅰ-4)为1个条目。

表2 第1轮专家函询结果

2.5.2 第2轮专家函询结果

研究小组通过整合第1轮专家函询结果,对条目进行修订,进行第2轮专家函询。第2轮函询包括3个维度,共56个条目。结果显示,所有条目重要性赋值均数及CV均符合筛选标准(均数≥3.5分、CV≤0.25),说明专家意见函询趋于一致。

3 讨论

3.1 中医护理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评价

为提高本套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课题组成员在查阅大量文献基础上遵循护理人才培养规律及护理岗位胜任力要素特点,通过对中医护理教育领域知名专家的个案深度访谈,确保《中医护理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框架及内容的科学性。严格遴选足够规模、具备中医护理领域临床经验和专业造诣的函询专家,确保问卷函询质量及临床适用性。课题采用在护理科研领域广泛应用的德尔菲法进行研究[8],保证了专家意见的全面性、独立性、客观性、真实性[9]。经过对60名专家进行2轮征询反馈,经过积极系数、意见协调程度、权威程度等统计学指标检验,最终修订形成了《中医护理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

3.2 中医护理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价值

3.2.1 中医护理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教学价值

中医护理院校教育奠定了中医护理人员岗位胜任力的基础,教学课程主要包括普通护理专业及内外妇儿学科基础知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护理理论及技术[10]。但因各个院校本专科学制年限的不同,教育资源和水平的差异,当前中医护理院校对护理人才岗位胜任能力的培养存在基础不稳固、水平不均衡、能力不全面等一系列问题,亟须制定一套能够适应临床需求的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以检测中医护理人才教学设置是否合理、培养方案是否科学、教育资源配置是否最优。前述中医护理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充分囊括了中医护理岗位所需的知识要素、能力要素,其在强调整体观念、辨证施护的基础上,注重饮食适宜、调畅情志以及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教育和康复与养生保健等内容,同时兼顾中医护理方案及专科专病护理常规及进展等内容,以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的专业性凸显其专科性,弥补西医护理未涉及和无法解决的内容,发挥了中西医结合的护理优势。此外,中医护理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还强调了中医护理岗位所需的慎独、协作、尊重等素质要素,强调“德技融合”。“德”是根本,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底蕴,是学生职业发展的保障,“技”是学生发展的明显标志,是护生胜任临床中医护理工作的硬核本领。

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培养是对培养对象和特定职位所需的关键胜任能力的培养。院校在中医护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可参照中医护理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修订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所学及所需”,且能胜任临床中医护理岗位需求。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还要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实现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

3.2.2 中医护理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临床价值

传统中医护理培训方式没有完善的培训体系,导致培训过程流于形式,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1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关于实施医院护士岗位管理的指导意见》指出[6],护士培训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突出专业内涵,注重实践能力,提高人文素养,以适应临床护理发展的需要。中医护理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的制订,充分参考成渝双城地区落地实施的《四川省基层中医药技术人员专业职称申报评审基本条件》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三级/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12-13]等政策文件中关于中医护理队伍建设目标、规模定位、知识技能评审要求等相关内容,各临床医疗机构可针对不同人才背景、医院等级、职业阶段的中医护理人员,运用中医护理岗位胜任力指标针对性加强继续教育与培训。研究表明工作时间、职称、学历对中医护理人员岗位胜任力有显著影响[14],在培训过程中应分层级进行精准培训。对学历低、工作时间短的护理人员组织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护理技能考核,强化其中医护理能力;对学历职称较高、工作时间较长的高年资护理人员,重点进行中医护理优势方案开发、专科专病护理拓展等培训。积极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专科护理,规范开展中医护理人才培训[15],形成相衔接的培训考核体系及人才晋升梯队,持续性提升临床中医护理服务质量,促进中医护理事业的长期发展。

猜你喜欢

函询胜任条目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函询岂是走过场
函询岂是走过场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性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
发挥谈话函询『百分百』作用坚决防止『浅谈(函)辄止』
Can we treat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by preventing an age-related decline in microRNA expression?
嫩江县“广、严、实”做好组织函询工作
基于胜任力生成过程的组工干部培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