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消费赋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探讨

2023-09-22王秋野李军珂任光辉

互联网天地 2023年8期
关键词:消费数字化信息技术

□ 文 王秋野 李军珂 任光辉

0 引言

信息消费作为一种新型消费形态,已经广泛渗透到我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成为扩内需、促进实体经济优化、引领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农业农村渗透,改变了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基于信息技术红利的不断扩散和延展,信息消费助力乡村振兴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1 信息消费总体态势发展良好

1.1 信息消费稳步向好

自2013年国务院正式提出信息消费概念以来,此后信息消费连续四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对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给予了充分重视。信息消费规模逐年攀升,从2012年的不到2万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2年的约7万亿元人民币,十年间,年均增速超过15%,是同期最终消费增速的1.6倍。信息消费已成为扩内需、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动力。信息消费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演进,与传统生产和消费各领域深度融合,不断涌现出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

1.2 乡村振兴持续推进

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贫困是制约农村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只有解决了贫困问题,才能够为乡村振兴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现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任务,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到2020年彻底消除绝对贫困,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9899万人,脱贫攻坚成绩显著。2021年,中国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 信息消费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了资源使用率,降低了人力成本,为农业发展模式和组织形态提供新的机会,信息化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加速器和催化器。信息技术作为信息消费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通过与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等手段的集成,重塑了乡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方式,在乡村产业振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数字化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1 信息技术促进农业生产数字化和智能化

目前我国已经逐步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农业设备中,在“智慧农业”领域,已实现应用数字遥控灌溉和数字遥控农药喷洒等技术,为农业生产智能化与数字化提供基础。农村已初步形成农业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范式,电商与农业的配套合作体系逐步完善,推动了农产品流通电商化的进程,助力形成以地域为核心的农产品的标准化与定制化,促进农村产业向多元化发展。

2.2 信息技术加快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

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推动农村新产业和新业态不断涌现,促进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新型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农村电商与当地超市连锁店等线下实体商业融合,带动农村商业改造升级,促进农村消费提质扩容。电商平台下沉缩短供应链环节,提高流通效率,增加商品供给能力,提高农村居民消费便利性,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2.3 信息消费推动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4G、5G覆盖不断深化,打通了广大农村接入数字经济时代的“信息大动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互联网设备的普及,降低了资源共享的成本,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得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的广泛应用,如“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和“互联网+便民服务”,不仅优化了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效率,也促进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

2.4 信息消费普及助力提升农民数字化素养

为持续扩大信息消费影响力和覆盖范围,有关单位主办“信息消费助力乡村振兴”区县行活动,推动信息消费产品和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深入推进农业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电商平台、文旅教卫App、社交平台和移动支付的不断普及和应用,有助于培养农村居民数字化意识,日益推广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电子商务培训等项目有助于提升农民数字化技能。

2.5 乡村振兴与信息消费双向并行

2021年,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十四五”时期首个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提出要“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需要,促进新型消费,加快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扩大升级信息消费”。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农村网络深化覆盖和应用规模持续扩大,我国农村消费市场蓬勃发展,信息消费已成为促进消费品下行、农产品上行、带动农民增收的新引擎,信息与消费的融合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启示。

3 信息消费赋能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

3.1 农村数字化政策供给不足

数字乡村建设处于自上而下探索阶段,信息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组织化程度较低,财政投入力度不够,人员配备不足,如今农村数字化发展亟待形成整体的、统一的、具有分类指导作用的顶层设计。农村地区信息传播渠道有限,政策的宣传和推广工作相对薄弱,致使农村居民对数字化政策的了解和接受程度不高,信息消费工作政策的设计与实施面临挑战。

3.2 农业数字化基础设施薄弱

当前仍存在城乡之间互联网差距明显和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农业大数据建设和农村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处于起跑状态,数据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不足。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融合程度不够,存在推广成本高、应用范围窄、关键应用拓展和创新不足等问题,致使信息化技术投入产出效率低。此外,农村地区农业企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农业产品结构不合理,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少,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运用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3.3 农村数字化专业人才缺乏

由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农村居民对数字化技术的了解和运用能力有限。在数字化建设中,农民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知识和操作能力,才能更好地利用数字化工具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品质。而如今的农村居民结构难以适应乡村数字化建设需要,农村人口大量外出务工,青壮年人口大量外流,农民文化教育水平偏低,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不足,难以满足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要求。

3.4 信息消费发展环境监管薄弱

当前农村网络安全环境监管不足,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农民的个人信息和交易数据也面临着泄露和滥用的风险。农村地区的信息安全意识相对较低,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容易成为网络诈骗和信息泄露的目标。农村网络存在数据泄露、数据垄断等问题,难以确保农户隐私安全,网络违规行为和违法行为屡禁不止。

4 对信息消费赋能乡村振兴工作的建议

4.1 加大政策出台与配套力度

各级政府需不断建立健全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体系,优化政策环境,统筹财政、金融、产业、区域、科技等方面政策措施,同时强化部门间协调配合,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政策组合和搭配。另外,信息消费与数字乡村相关领域建设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引导资本投入乡村振兴建设,政府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部门协调机制,优化人员保障,形成合力,推动信息消费提质扩容。

4.2 推动信息技术全面融入乡村发展

推动乡村道路、电力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电信服务质量,扩大基础网络覆盖范围打通信息消费普及的“最后一公里”。加快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信息传输通道和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整合共享人民政务、邮政服务、供销服务等站点。建设农业农村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推动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数据共享开放,让大数据更好地为农服务、更多地造福农民。充分发挥我国5G产业链的体系化领先优势,将现代信息技术以最低成本应用到农业生产、加工、经营、管理和服务等全产业链环节,最大程度释放信息消费潜力。

4.3 加快培育乡村振兴数字化人才

数字化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信息技术培训和数字认识的提高。培养农村信息技术人才,需要积极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重点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返乡创业人员、返乡大学生、农村青年和妇女等群体的数字技术培训,提高其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增强基层干部数字化意识,依托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平台企业开展数字化人才下乡活动,提高干部队伍的数字认识、数字思维。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乡村人才的服务力度,构建城乡人才双向流动的政策体系,吸引更多数字经济领域的人才为农业农村服务。

5 结束语

信息消费不断向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渗透,有效拓展了乡村产业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空间和创新路径,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全新动力。未来要继续通过信息技术产业融合创新,持续推进传统消费数字化转型,同时加快释放农村市场信息消费潜力,优化信息消费发展环境,让信息消费更好地为乡村振兴赋能。

作者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广州分院

猜你喜欢

消费数字化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40年消费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