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基于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文言主题课程的实践研究

2023-09-20马智华吕毅彭涛王欣于浩洋张烨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主题课程问题的提出传统文化

马智华 吕毅 彭涛 王欣 于浩洋 张烨

摘要:为呼唤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项目组立足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和不同学段学生的实际,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依托,应用发展布鲁纳“内部学习动机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组块”理论,力求解决当前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文言含蓄隽永,迁移运用难;知识大于素养,变更教法难;文言篇目增加,“减负”提质难等突出问题,创新传统文化传承实施路径和方法,开发富有特色、适合学科特点的传统文化教学组织形式,建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提升传统文化传承实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主题课程

一、问题的提出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文化自信

自2014年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起,至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了增强青少年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和发展基石。

呼唤文化自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创造性变革和创新性发展,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准确、清晰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传承华夏子孙在长期而又伟大的历史斗争中积累的传统文化财富,是时代的要求。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呼唤教材变革

为了完成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语文学科特点,从2012年开始,教育部根据中央要求组织专家团队开展统编版教材编审工作,2019年教材在全国各年级推广使用,至今仍在不断地修订完善中。统编版教材格外重视传统文化,其内容编排兼顾“人文素养”与“语文要素”,增加了古诗文篇目,从小学至高中,古诗文占比从30%提升至49.3%,截至2022年3月,1~6年级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包含古诗文130篇。可见古诗文教学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中国精神,发挥育人功能方面的优越性和必要性。

(三)传统文言教学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无论是基于传统文化自身的独特魅力,还是时代发展进程中面临的社会思想观念活跃、世界多种文化交锋、现代传播技术发展、学生价值追求多样等现状,都让我们更加认识到把传统文言内容上升到文言课程高度的紧迫性。然而现阶段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1.文言含蓄隽永,迁移运用难。文言表达含蓄韵雅,连篇续句,且其中包含的意象和文化现象距今十分遥远,学生难以掌握文言表达方式并理解文言典故,对文言内容迁移运用的内驱力不足。

2.知识大于素养,变更教法难。目前,说文解意、诵读积累依然是文言教学中相对主流的模式。信息化2.0时代,绝大多数学生浸润在快节奏、高频次的短视频中,单纯地讲授文言知识不易激发小学生审美创造的兴趣。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者,忽略学生情感体验,无法引领小学生在生活中了解并尊重优秀的传统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习俗,难于将优秀传统文化根植内心,建立文化自信。

3.文言篇目增加,“减负”提质难。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及小古文篇目大幅增加,学生课内学习文言篇目时间明显加长,一线教师课堂教学课时有限,单篇文言教学又无法系统化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四)笃行“内部学习动机理论”,“组块”构建文言教学新体系

布鲁纳有关内部动机的论述以及信息加工心理学“组块”理论为课题组教师研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内部动机”这一教学难点提供有益启示[1]。

为了帮助人们扩大记忆容量,延长记忆的时间,信息加工心理学提出把需要记忆的内容按照内在联系进行分类或加工,将多个信息整合为一个信息单位,即为“组块”。本成果将零散的单篇文言片段按照八十个传统文化主题进行类编,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质量,系统化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主张通过增加教材本身的趣味性,使学生有新发现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趣学主题古诗文》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选材趣味性”“文体多样性”“文章代表性”“多角度发散性”的组文原则,编排了“读中悟”“学而思”“咏流传”“诗中画”“字中理”“做中学”“辩一辩”“文化鏈接”等板块,提升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内在驱动力。

布鲁纳认为激发内部动机的一个关键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去完成对本身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材料的学习。学生通过发现能够获得对自我能力的认同,增强学习自信心,从中获得自我奖励。基于以上理论,课题组教师研发出了“读、画、唱、写、赏、做、研、创”的多元、灵活的学习方式,构建了集“课程资源、教学模式、评价反馈”于一体的立体化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重构学习方式和认知方式,将传统文化最终内化为语文能力和人格内核。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本成果经历了“实践发现———理论提升———实践探索———课程成果固化———教学策略成果固化———构建评价体系———实践推广”的“螺旋式发展”过程,三年的实践与研究,两年检验与完善。以马智华名师工作室为依托与牵动,在大庆市全市范围内开展了针对古诗文教学的课题立项与研究,通过团队构建、现状调研、专题研讨形成文言主题阅读课题研究方案,在多种活动中形成量化评价体系,在实践中检验成果、完善成果,并进行经验分享与辐射推广,将课题成果应用于学校课程研修和校内外交流培训当中,在实践与反思中逐步修订、完善与深化课题研究内容,实现古诗文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创新与改革。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为满足小学语文文言教学的创新发展需要,基于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和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构建了集“课程资源、教学模式、评价反馈”于一体的《趣学主题古诗文》文言主题课程体系。

(一)研发出一套文言主题教材及八十节配套微课

1.将多体裁、多主题文言群文进行类编,用以“立德树人”,形成民族文化意识。

本套教材从民族精神、民风民俗、民族艺术等方面精选如“孝悌、爱国、节日节气、茶道、武术、曲艺”等多个“立德树人”主题,并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古诗词、小古文、对联韵语等多种体裁的文言范本形成一组群文,让学生回归先民语境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构建基于传统、适于现代的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在学生的心中形成最初的民族文化意识。

2.结合统编教材单元要素,分学段有序推进传统文化教育。

近年来涌现的大批国学读本、古文学习类书籍不断挤占学生有限的课余时间,消磨着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对此,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抓住中华文化复兴的契机,分学段有序进行。小学低年级应培育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小学高年级应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受力[2]。

在“双减”背景下,为了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本套教材的编者们努力在课标要求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中汲取养分,并与统编版语文教材单元要素紧密贴合,形成课内外良性循环。例如统编版一年级上下册教材中单元主题有“自然、儿童生活、观察、伙伴、家人、夏天”,本套教材第一册则相应配套“自然、儿童生活、观察小动物、友谊、孝悌、夏天”等主题进行使用。

3.注重培养文言读写能力和审美情趣,全方位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独特的课程素养,也是其他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本套教材的编写力图突破现有的文言读本模式,在突出多种形式诵读的前提下,注重基本文言写作方法的引导。同时写作方法和技能训练的设计照顾到学段特点,提高可操作性。例如:一年级用仿写文言词串,补充填写对联等形式让学生体会文言言简意赅的特点,三年级尝试仿写短句、片段等。

文学与艺术是审美的专门化。本套教材中那些优美精炼的单元序言、朗朗上口的韵律古诗文以及各类民族艺术,为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提供丰富的素材。

4.多层次构建自主学习助学系统,激发阅读兴趣,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

在本套教材编写过程中,编者们将课程改革一直提倡的“以人为本”“自主性学习”理念沉淀下来。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着手,低年级在选文时特别关注古人笔下那惬意的、可爱的、充满乐趣的形象及生活作为切入口,当学生通过读诗领悟到其中的乐趣后,自然会产生“我要学”的欲望。同时,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从“画、读、唱、写、赏、做、研、创”八个角度设计课后题,并把每个主题单元中涉及“读、画、唱、写、做”的部分作为微课提供给所有读者,共计开发五册80个单元微课80节,带领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古诗文的方法,引导他们发自内心地去欣赏传统文化和美好的事物,最终将其内化为语文能力和人格内核。

(二)构建了四种文言主题教学模式与实践流程,探索出八种文言主题学习方法

为了能让《趣学主题古诗文》教材更好地服务于一线教师和学生,课题组教师围绕四类主题探索出“实践感知式”“主题探究式”“交流鉴赏式”“还原建构式”四种文言主题教学模式。

四种课型分别采用适合于学生激发兴趣、自我展示、深入思考的教学形式,穿插诵读本单元的古诗文进行授课,形成一到五年级《趣学主题古诗文》教师指导用书。参与试用的教师教学思想发生根本性转变,课堂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教师成为学生的文化导游。

文言主题课程强调的是这种文本组织形式带来的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主题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借助外部的帮助,如课本、资料、教师、同伴等,运用“读、画、唱、写、赏、做、研、创”八种学习方式主动探究知识,主动探索所学知识的意义,通过自主学习、自我思考来获取和内化知识。

(三)通过开展五类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构建出较为完善的传统文化素养评价体系

1.“诵读银行”的评价方式将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合二为一。

实验校里的学生每学期都会收到一本“经典诵读”存折。语文教师任行长,家长任副行长,对银行的日常工作进行管理。此银行储蓄的不是金钱,而是引用银行管理理念,采用“存入、取出、贷款、还贷”等运行機制,通过积章兑奖的方式,激励学生进行诵读积累。为鼓励学生背诵,学校制定挑战校园诵读吉尼斯的兑奖机制,每学期末评选校园诵读王、校园阅读王、背诵博士、背诵学士、读书博士、读书学士等荣誉称号。

2.“五好讲坛”的展示平台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树立家国情怀。

为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百态,树立家国情怀,同时培养学生搜集与整理能力、观察与发现能力、交际与表达能力,课题组结合《趣学主题古诗文》的主题开展“五好讲坛”学生演讲活动。活动开展以来,教师秉承着承认差异、尊重个性的原则,在学生展示时,承认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为主,恰当点评。学生千差万别,展示内容丰富多彩,展示风格各不相同。学生在准备主题演讲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人文主题背后蕴含的家国情怀与礼义仁孝,在文言阅读课程的基础上得到内容和思想上的补充与拓展,同时让展示者体会到小小的鼓励,使其对下一次展示充满渴望。

3.“诗词大会”的挑战机制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外在动力。

实验校每年举办的“诗词大会”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诗词大会”分为班级初赛、年级半决赛、学校总决赛三个阶段进行。疫情期间,“诗词大会”以线上答题的方式举办,让学生居家期间仍保持学习热情和动力。2021年,优秀选手被推荐参加“中国青少年国学大会”,四十余人闯入全国总决赛。

4.“读写大赛”的综合测评成为学生文言表达能力的直接反馈。

课题组成员力求创新、以赛促学,通过“小古文剧场”“古诗文诵读”“小古文创意写作”等比赛形式,不仅教会学生古诗文学习的新方法,更让文言表达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言语样态。

5.“文化雅集”系列主题活动将传统文化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结,是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综合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强调,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3]。因此,课题组成员在教授优秀传统文化时既保有其精神内核,也探索现代的传承方法。在课堂教学基础上,课题组成员更加注重在活动中、生活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围绕传统文化节日“端午”“中秋”等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通过“古代服饰”揭秘传统文化,进行创意手工服饰制作,并举办“传统服饰秀”;通过“少年当自强”主题展演,让学生从传统武术、经典唱诗、京剧表演中感受中华儿女砥砺奋进的精神。最终目标不是要把儿童拉回到昨天,而是要让经典活在今天。经典只有通过真实的生命遭遇,只有经过内心反复的体察,才能真正被传承、被坚守。

四、效果与反思

从2017年至2022年,本成果的实践校内课堂上、走廊里、操场内,随处可见学生读诗、背诗、谈诗的身影,掀起了学习唐诗宋词的浪潮,并能用学到的传统文化指导自身、同学乃至家长的行为,文言主题课程正逐步影响着校园氛围。

(一)学生变化体现为“三个提升”

1.学生的古诗文诵读积累与文言表达能力得以大幅度提升。

以实践校大庆市直属机关第五小学校一年级到三年级学生的文言阅读量和背诵篇目数量为例:一年级平均每名学生阅读字数420213字,背诵篇目总计59篇;二年级平均每名学生阅读436280字,背诵篇目75篇;三年级平均每名学生阅读466864字,背诵篇目55篇。

一组组数据的背后,能看出学生诵读积累量的提升。除此以外,在第七届全国小古文读写大赛中,仅该所学校就有102名学生获得诵读和写作奖项。学校获得“全国第七届小学生小古文读写大赛金园奖”“人教杯重温中华经典献礼建党百年优秀诵读作品”荣誉称号。

2.学生对优秀传统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习俗的了解和尊重得到大幅度提升。

在文化雅集系列活动之“传统服饰走秀”活动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制作历代传统服饰,激发学生对传统服饰的兴趣,进而开始研究历代服饰背后的文化。

3.学生对传统优秀艺术形式的鉴赏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學生在篆刻图章、书写甲骨文、手书扇面、绘制书法地图等活动中提升了艺术鉴赏能力和水平。

(二)教师变化体现为“三个变革”

1.教师传递内容的手段发生变革。

课题组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传递内容的最优形式,把“读、画、唱、写、做”部分作为微课前置,目前共计开发微课80节,仅发出第一个月网络点击量就突破一万次。利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在课堂教学部分就可以着力于“赏、研、创”三部分,最终实现传统文化的浸染和熏陶,以及审美能力的提升。

2.教师传授知识的策略发生变革。

通过构建四种文言课型课堂模式,确定“四式四环”教学流程,形成教师指导用书,极大地丰富了小学语文文言课堂的教学策略,改变了教师的授课观念,课题组成员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表现优异。

3.教师指导评价的方式发生变革。

传统的文言教学通常以背诵和默写为主要测评方式,削减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弱化了文言内容的文化特征,本成果以“五好讲坛”“诗词大会”“诵读存单”“读写大赛”“文化雅集”五种集表达、竞赛、活动等为一体的多元立体交叉的评价反馈形式,丰富了教师的评价路径。

[1]李雪莲.布鲁纳“发现学习”及其启示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1(7).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4326)[20140326]. 7http://www.gov.cn/xinwen/201404/01/content_201404/01/content_2651154.htm

[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6.

编辑/赵卓然

猜你喜欢

主题课程问题的提出传统文化
带着STEM的梦想飘向远方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沧州市中小学独生子女教师师德状况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