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实践对策

2023-09-20张涛徐士芳刘丽姚琼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年10期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张涛 徐士芳 刘丽 姚琼

摘  要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有必要根据高校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心理工作应对策略,从及时调整政策举措、心理工作队伍构建、心理咨询中心工作、学校特色心理活动等四个方面开展心理辅导工作,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关键词  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3)10-0066-04

Practical Countermeasures for College Mental Health Work//ZHANG Tao1, XU Shifang2, LIU Li1, YAO Qiong3

Abstract  While the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re normalized, for the special group of college students, it is necessary according to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targeted psychological work stra-tegy, from timely adjustment of policies and mea-sures, psychological work team constructio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enter, school characteristic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ensure the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ental health work; college students

Authors address

1  Anhui Zhonga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efei, China,   230031

2  Anhui Electric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Technique College, Hefei, China, 230051

3  Hefei Normal University, Hefei, China, 230001

0  引言

2020年初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简称“疫情”)是一次全球性、快速传播、危害严重、持续时间长、波及面广、高不确定性、高卷入度的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事件,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短期内缺乏有效应对举措。在生命安全受到巨大威胁的情况下,人们容易出现应激反应和诸多心理问题。目前,我国虽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大多数人的生活慢慢进入正轨,但部分人仍可能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综合症状、抑郁或焦虑障碍等[1]。数据分析提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们心理影响的后效将持续至少3~4年的时间[2]。大学生群体本身生理和心理并不成熟,更易受到负面影响,需要探讨特殊时期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对策。

1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

和谐心理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应激事件应对失败,会导致生理紊乱、心理问题和躯体症状。

1.1  负性情绪

部分学生返校后面临一定程度的隔离,被较长时间限制在学校区域活动,并采取严格汇报制度和请销假制度,个体意图和行为受阻容易产生负性情绪。孟煜等[3]研究发现,疫情防控期间,参与调查的近一半(46.6%)的学生体验到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如焦虑、难过、紧张、害怕、恐慌、被控感和隔离感,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行为减退,悲观厌世,严重的会有窒息感。

1.2  人际关系

疫情使正常的人际交往受阻,许多学生出现人际交往的心理问题。由于疫情防控常态化,社会和高校采取限制自由活动的措施。正常状态下,个体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选择远离不喜欢的人和事,趋向于选择喜欢的人和事。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原理说明,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满足之后,紧接着较高层次的对于爱与归属的需要就会上升为优先满足的需要,即人际交往的需要。但是人际交往的对象是有选择性的,当正常状态下不需要任何代价就可以得到的自然的选择权被限制甚至被剥夺时,个体的负性情绪就会积累。

1.3  学习问题

疫情防控期间,多数高校采取网课的方式开展教学。王秀平等[4]调研发现,仅7%的学生认为网课优势更多、效果更佳,74%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不佳,甚至大打折扣。网课教学质量良莠不齐;网课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难以全心投入;不适应网课、自我控制差、缺乏克服困难信心等,都容易导致学生学习效果较差。返校后,学生在时间管理、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自我监控等方面存在的诸多不足被放大。此外,教学时间紧迫,课程学习强度变大,学生容易产生学习焦虑情绪,效能感降低,导致更大的学习、作业、考试、考证等压力产生。

1.4  睡眠问题

疫情防控期间,学生自律性差,无节制熬夜和打游戏,晚睡晚起情况比较普遍。返校后,部分学生出现神经衰弱、作息问题、睡眠问题。疫情防控常态化带来的紧张、焦虑和压力也会影响部分学生的睡眠,出现“晚上睡不着,早晨起不来,课堂上睡不够”的睡眠问题。

1.5  经济压力

疫情导致部分学生家庭经济困顿,尤其是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面临着较大的经济压力。对于毕业生而言,他们不仅面临角色转换适应问题,还面临由于中美贸易摩擦、疫情持续导致经济形势不太好,企业用人需求下降,就业存在困难的现状。社会认可度高的工作岗位,竞争尤其激烈。毕业、升学、求职的多重压力,导致学生心理问题增多。

1.6  应激心理

学生的心理发生系列变化,部分学生出现应激反应。从开始面对重大疫情时的恐惧、担心、害怕、焦虑、抑郁等破坏性的应激体验,到后来积极性的应激体验转变,再到多数学生逐渐平复,自身心理应激反应逐渐减轻的情况。疫情常态化后,要重点关注那些应激反应难以消除、影响仍然存在、存在负面心理及行为表现的学生。

2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挑战

2.1  心理健康工作及时调整带来的挑战

针对疫情防控常态化特点,心理健康工作的有关政策需要及时调整。应急情况下,心理工作队伍的组建、工作机制体制优化、工作人员心理工作能力提升、心理工作开展财力的保障等,都是高校心理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2.2  信息化背景下心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迅速,要加强校园舆情监控,及时采取有效的心理措施,保持学生平和、理性的心理,重点开展线上心理健康工作。线上心理健康工作如何构建并有效实施?在移动互联网、全媒体时代,需要对新情况深入学习、研究、探索,寻找到新模式,做好心理健康工作。

2.3  学生对防疫措施抗拒带来的挑战

疫情区域性的暴发和反复导致学生被较长时间封闭管理。社会剥夺的体验是对学生的伤害性刺激。学生原本习惯自由开放的管理方式,对封闭有抗拒心理,时间稍长,导致学生产生抱怨、焦虑和抑郁倾向。疫情防范的措施以及按时汇报身体状况、活动轨迹、频繁核酸检测等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造成伤害性影响。封校隔离导致寝室人际关系矛盾频发,需要及时疏导。

2.4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学生心理问题增加带来的挑战

疫情常态化后,随着时间推移,疫情迟迟没有结束迹象,导致诸多学生产生负性心理。疫情中线上上课学习效果差,学习不适应等情况,导致了学生学习问题。疫情直接影响了就业和升学,加上网上负面信息,学生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导致焦虑、失望。對原本就有心理问题学生,更不利于其心理健康恢复,甚至加重心理问题。疫情常态化下学生心理问题增加,这些都带来了新挑战。

2.5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学生行为问题增加带来的挑战

疫情防控的封闭管理,学生无法自由活动,花费更长的时间在网络上,导致网络成瘾行为增加;花费更多时间在手机游戏上,导致手机游戏成瘾行为增加;甚至少数学生出现饮酒和酗酒行为,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少数学生违反校纪校规,私自出校,带来疫情防控安全隐患;学生生活节奏被打乱,生命意义感丧失,造成学生其他的行为问题。

3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实践对策

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要遵循心理预防与心理帮扶、心理援助与心理教育、心理疏导与心理培训、学生主体与专业指导相结合的原则,注重提高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增强学生心理免疫能力、挖掘学生心理潜能,培养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确保能平和、理性、乐观地面对疫情,减少疫情负面影响,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

3.1  构建和谐心理环境,及时调整政策举措,预防化解心理问题

3.1.1  颁布学校配套应对政策制度

及时调整颁布《疫情常态化期间高校的心理应急预案》《疫情常态化期间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应急方案》《疫情常态化期间的高校心理热线制度》《疫情常态化期间高校的心理疏导工作方案》《疫情常态化期间的高校心理危机工作方案》《疫情常态化期间的心理筛查、回访、跟踪制度》《疫情常态化期间的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财务支持方案》等政策制度,为疫情常态化期间学校心理治理工作奠定基础,使后续工作有据可依,做到科学应对。

3.1.2  健全学校快速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常态化机制

总结经验,政策制度应具备体系性、科学性、容错性,形成决策、执行、监督、咨询、反馈的闭合动态工作机制。设立事前、事中、事后的高校三级应对预案,有系列或多套针对实际情况的应对措施,能够迅速集结人、财、物,形成合力,应对危机事件。严格落实问责制度。

3.1.3  完善纵横心理工作网络机制

在组织和机制上,完善纵横心理网络工作体系。在纵向上实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学院系部、班级、寝室的五级递进工作体系;在横向上实现社会、学校、家庭、学生的联动协调,构建网络化工作机制,保障学生心理健康。

3.2  构建心理工作队伍,增强心理工作力量,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3.2.1  组建心理工作指挥队伍

高校应迅速组建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分管领导任组长,各学院系分管领导和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担任副组长,各学院系部的学生支部书记、心理咨询中心人员为组员,负责全局指挥,明确工作流程,提供工作条件、物质准备和资金支持,确保层级清晰、权责明确、层层递进。

3.2.2  构建心理工作一线队伍

组建由心理咨询中心教师、辅导员、辅导员班级助理、心理委员,寝室长组成的心理疏导工作队伍,对学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进行分级管理。心理咨询中心教师负责中重度心理问题学生,同时提供专业支持;辅导员负责轻度、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辅导员班级助理和心理委员负责日常生活中及时发现问题学生,对本班学生普及心理健康常识、使用调适技巧、开展朋辈辅导等工作;寝室长应及时发现、汇报学生心理情况,是心理工作快速反馈机制关键的一环,起到朋辈辅导作用。

3.2.3  打造心理工作“专兼辅”队伍

加强队伍建设、人员的选拔与培训。加大对心理咨询中心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充实人才队伍,形成心理健康工作人才选拔、培养、退出的良性循环机制,打造能够胜任心理工作专兼职队伍。利用好心理协会、辅导员助理、心理委员、寝室长、教辅兼职队伍,保障必要的学习培训,使他们具备较强的心理工作能力。

3.2.4  引入专业社会机构力量

如果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人员存在不足,可以发挥社会机构的辅助力量。社会机构和组织有收费和公益的区别,收费的如精神病院、心理咨询公司等;公益的如心理危机热线、心理志愿者组织、省级心理协会等,这些机构可以给予学校和学生专业的心理支持。高校要充分挖掘此类社会资源,与它们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这些机构专业的心理技术,协助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3.3  依托心理咨询中心,开展线上线下工作,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3.3.1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心理咨询中心采取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对全校大学生开展特殊时期系列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和培训。开展疫情常态化期间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心理调适方法、情绪管理等网络专题培训,针对性地根据疫情防控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保证培训高质、高效。针对性开设系列实用的、有趣的心理学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3.3.2  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专项筛查工作

启动心理健康和危机专项筛查和监控工作,根据筛查结果开展评估、访谈、建档和专题辅导。对筛查出的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积极开展回访工作并建档立案。心理咨询中心采取分级、分类回访的方式。

3.3.3  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

顺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积极变革心理咨询方式,灵活多样开展工作。在心理咨询中心网站设立网络咨询平台和在学校心理咨询管理系统设立线上咨询平台,或是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QQ、网页咨询窗口等,提供诸多便捷线上咨询方式。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社会组织24小时公益心理热线等援助热线,避免密接和熟人之间心理咨询的阻抗。线下常规心理咨询方式作为辅助手段,可借助免费的社会机构、志愿者的力量,或是针对特殊学生借助收费的社会机构和精神病院等。

3.3.4  提供丰富的心理辅导资料

编写针对性心理辅导手册,侧重在校学生的心理适应、情绪调控、人际关系、生命教育、职业规划、安全教育等方面内容,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指导。手册包括学院心理健康工作的具体实施办法、人员、联系方式等,将资料电子化,方便学生下载使用。编制简单的心理健康宣传单,汇编最重要的内容,少而精,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心理咨询中心网站开辟疫情专题心理知识、心理调适等专栏,在学校网站首页链接网上优秀的专题电子资源、心理减压网站、疫情心理健康网站,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资料。

3.3.5  加强宣传引导教育

及时进行信息交流,让学生了解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起因、应对措施等,可以避免恐慌,增加学生的心理承受力。高校媒体主要包括广播电台、宣传栏、公告栏、宿舍宣传栏、学院网站、心理健康中心网站等,承担着准确、科学、及时进行信息传递、舆论引导、心理教育和健康教育等诸多重要职责。要在心理咨询中心的指导下,充分发挥高校媒体的功能,广泛宣传疫情防控相关知识,发布科学防控办法,转发权威信息,避免谣言传播,传送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改变学生认知模式,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3.4  开展特色心理活动,提升学生心理品质,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3.4.1  心理协会的活动

心理协会是学生主导、心理咨询中心指导的学生社团,可以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竞答、心理情景剧、心理案例分享、心理电影赏析、人际交往技能训练、发现生命之美、感恩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开展大学生喜爱且乐于参与的活动,譬如正能量抖音小视频、疫情防控视频评比、心理情景剧视频、电子竞技赛、线上创新创业竞赛、线上联谊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

3.4.2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通过心理筛查、公开招募等方式,对具有相似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团辅活动,或者借助学院学生管理平台让学生主动报名参加感兴趣的心理团辅,提升学生自我意识、个性品质和心理调适能力。在经费充足的情况下,可聘请校外专家开展能力拓展训练。

3.4.3  心理健康月活动

结合常规“5·25”和“10·10”等心理健康月活动,设置特殊的主题特色心理健康活动。学生在校期间的每个月都可开展特色心理主题月活动,特色主题有感恩活动、生命意义、挫折教育、人际交往等。通过心理健康月活动,营造和谐校园心理文化。

3.4.4  辅导员和辅导员助理特色心理工作

辅导员是做好心理工作的重要力量。在心理咨询中心指导下,针对学生心理特点,配合开展特色主题心理健康班会,如开展乐观、信念、幸福感、心理韧性、心理健康调适策略、心理危机应对技能等主题心理班会。辅导员助理是高年级学生中选拔的优秀学生,因与学生年龄相仿,具有较高威信,易与学生交流,能起到朋辈辅导作用。辅导员助理在班级中开展学生喜爱的特色心理健康活动或心理趣味游戏,学生更容易接受,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3.4.5  注重传统文化作用

学校需要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正向的价值关怀,将其应用到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很好的作用[5]。应深入挖掘传统优秀文化的心理健康思想,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减轻学生心理压力,让学生形成积极的认知,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塑造人定胜天的坚韧精神以及最终战胜疫情的信心;不断健全自身人格品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建立和谐融洽、相互帮扶的人际关系,健全社会支持系统,避免学生产生偏激心理。中医和武术中也有大量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如中医中的怒伤肝、喜伤心,情绪和身体健康的关系以及通过练习传统武术,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等。

4  结束语

总之,需要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防疫政策,学校统一领导、统筹规划、专业指导,给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形成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高校心理工作顺利开展的良好局面。

5  参考文献

[1] 苏斌原,叶苑秀.新冠肺炎疫情不同时间进程下民众的心理应激反应特征[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79-94.

[2] 席居哲,宋兰君,佘壮,等.抗逆力视角的重大突發公共卫生事件心理服务理论模型与实践模式: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11-25.

[3] 孟煜,刘念琪,朱孟琴,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20(9):958-965.

[4] 王秀平,孙玺璋,邹昕迪.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高校学生心理品质培育提升路径研究[J].心理月刊,2020,15(20):76-77,179.

[5] 张运萍.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16):138-139.

猜你喜欢

高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