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凋零之花”到“命运主宰者”
——电影《奥菲利娅》的跨时代改编

2023-09-19周晓露

戏剧之家 2023年10期
关键词:克劳狄奥菲利哈姆雷特

周晓露

(广东东软学院 广东 佛山 528225)

她手捧鲜花——毛茛、荨麻、雏菊、长颈兰,唱着歌谣,漂浮在水上,沾有泥土的湿漉漉的衣裙四散在水面,渐渐地沉入泥里——米莱斯于1951年创作的画作《奥菲利娅》令人印象深刻。即使没有读过《哈姆雷特》,大众也会对奥菲利娅有印象。在《哈姆雷特》中,奥菲利娅是一个戏份极少的作为陪衬的配角。但四百多年来,她从最开始处于边缘地位到现在成为讨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性主义的中心,在由经典名著改编的小说中幸存下来。[1]她的美丽、神秘、魅力,她的疯癫、溺亡,无一不让人着迷。Claire McCarthy根据Lisa Klein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奥菲利娅》(2018)保留了《哈姆雷特》的主要情节,但女性主义凝视很强[2],并将描述中心从哈姆雷特转向奥菲利娅。奥菲利娅的人物性格也从“脆弱”的“凋零之花”转变为勇敢、睿智的“命运主宰者”,她不仅主宰了自己的命运,还影响了王后和其孪生姐妹的命运,成为整个故事中的主宰者。

一、脆弱的“凋零之花”

在原著《哈姆雷特》中,奥菲利娅是脆弱的“凋零之花”,最后像一朵美丽的花一样凋零陨落。她没有伤害过任何人,也没有一个真正的敌人,然而,她的至亲至爱之人为了各自的目的一步步将她逼入绝望之境。[3]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是父权社会的牺牲品。

(一)父权社会的牺牲品

奥菲利娅被父亲波洛涅斯作为谋求上位的工具,她在行动上受父亲的控制而不能自主,当父亲让她试探哈姆雷特是否因为恋爱而疯癫时,她无力反抗。在爱情与亲情之间,她只能选择顺从父亲,站在哈姆雷特的对立面。“对于哈姆雷特和他的调情献媚,你必须把它认作年轻人一时的感情冲动……如此而已。”(第一幕,第3场)[4]面对哥哥的告诫,她也只能选择记住和顺从。她被恋人哈姆雷特说成是“罪人的孕育者”,说她“涂脂抹粉、烟视媚行、淫声浪气、卖弄风骚”,还让她“进尼姑庵”。她无辜承受着如此难听的骂名,成为哈姆雷特发泄对母亲不伦之恋的厌恶的对象,只能感叹“我好苦,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朝的泥土”。直至最后,她被爱人抛弃,父亲被爱人误杀,爱人亦被流放不知生死,命运对她如此不公,她也无力反抗,只能疯癫吟唱,手捧鲜花溺死于“父权社会”的荷塘。“这些饱受摧残的女性的形象恰恰可以解读为对父权社会中女性生活状态的真实反映,同时也是对这种状态的无声控诉。”[5]

(二)主角哈姆雷特的陪衬

“奥菲利娅的故事意味着什么呢?”[6]这一问题至今都引人深思。奥菲利娅在《哈姆雷特》中戏份不多,只在五场戏中出现,在剧情需要的时候出来陪衬。在哈姆雷特发出“生存还是死亡”的灵魂拷问的时候,奥菲利娅作为父亲和国王的工具,去探寻哈姆雷特是真疯还是假疯,然后被哈姆雷特抛弃,成为哈姆雷特因父王被叔父毒害后不到两个月母亲就违背伦理嫁给凶手而产生的厌女情绪的发泄出口。在剧情需要的时候,奥菲利娅疯疯癫癫说着“很玄妙的话,好像有意思又好像没意思”,以疯癫来控诉命运的不公,就连最后的死状也是由王后来描述的。戏份不多,话语甚少,其话语主要集中在发疯之后的“疯言疯语”,连最后的死也是作为哈姆雷特悲剧的陪衬。《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的爱情故事只是哈姆雷特复仇故事很小的一部分,他们的爱情是神秘的,哈姆雷特到底是不是真心爱奥菲利娅?从开始的情信里“我的爱永不变”到最后葬礼上“四万个兄弟的爱合起来,都敌不过我对她的爱”,可见他是真的爱过奥菲利娅的。但是,他为什么要羞辱她、抛弃她,让她去尼姑庵?是因为厌女还是出于保护?而他们到底有没有婚前性行为?奥菲利娅在最后疯癫之时吟唱的歌谣中说“进去时是个女郎,出来变成了妇人”,似乎暗示她已失去贞洁,而她的爱人已经死去。爱人哈姆雷特此时已被流放,生死不明,父亲身亡,哥哥亦不在身旁。“奥菲利娅和麦克白夫人一样,都迫切需要男人来使她们保持精神健康,使她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一旦被男人抛弃,她们就会死亡。”[7]原著对奥菲利娅以及她和哈姆雷特的爱情没有过多的笔墨,留下很多缺口,待读者自己理解和猜测。而电影《奥菲利娅》弥补了这些缺口,完美呈现了他们从初见到相识、相爱的全过程,从奥菲利娅的角度讲述整个故事,对《哈姆雷特》进行了女性主义诠释。

二、勇敢、睿智的“命运主宰者”

如果说,原著中的奥菲利娅是男权社会的牺牲品,是哈姆雷特故事的陪衬,是软弱无能、任人欺负的“凋零之花”,那么,在影片《奥菲利娅》中,她绝对是勇敢、睿智的“命运主宰者”,她被人欺负着,却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着,对命运不屈不挠,亦不迷失于爱恨情仇。从影片的开端“你可能知道我的故事……我是一个任性的女孩,会跟随自己的心,说出自己的想法”就可以看出,故事中的奥菲利娅与大家知道的奥菲利娅有所不同。

(一)“苹果是无辜的”

在原著中,奥菲利娅是贵族,身份尊贵。而在影片中,奥菲利娅是平民,因小时候无母亲,她沦为成日跟哥哥疯的脏兮兮的“野孩子”,有着桀骜不驯的性情。初次见面,奥菲利娅就让哈姆雷特印象深刻,让王后心生怜爱。当叔父当众讽刺15岁的哈姆雷特是“妈妈眼中的苹果(心肝宝贝)”,并拿圣经中夏娃就是被苹果诱惑的来羞辱他时,还是少女的奥菲利娅就站出来说“我认为苹果是无辜的”来保护哈姆雷特。一开始,她的勇敢、睿智就特别突出,与原著中柔弱的形象截然不同。

(二)“鱼”与“渔夫”

奥菲利娅与哈姆雷特再见面已是成年,“野孩子”奥菲利娅在河中沐浴,偶遇哈姆雷特与好友一起来钓鱼。当哈姆雷特听说她是“等候王后的侍女之一”的时候,本想戏弄她,“那么她不会介意等候我抓到一条‘鱼’”,结果反被奥菲利娅戏弄——“在所有侍女中,我最不喜欢等待了。有两个你在挣扎,一个好一个坏。”就这样,在之后的剧情中,这种特别的“鱼”与“渔夫”的狩猎关系存在于他们之间。下一幕,王后和侍女们正在评论一幅狩猎女神戴安娜的刺绣画时,哈姆雷特出现了。当他看到画中的剑时,问道:“猎人在哪儿?”奥菲利娅解释说画中的女人就是猎人,她以森林为家,被阿克提恩偷看洗澡。哈姆雷特笑着意会道:“不是渔夫吗?”奥菲利娅解释说,阿克提恩因此受到了严厉的惩罚,被狩猎女神变成一头鹿,最后被自己的猎犬撕碎。奥菲利娅机智地将自己在他们之间“鱼与渔夫”的关系中的被动地位转化为主动地位,将自己隐喻为狩猎女神,而将哈姆雷特隐喻为兽。奥菲利娅积极勇敢地反抗着男权社会,女性主义色彩十足。

(三)“进尼姑庵去吧”

在原著中,“作为哈姆莱特的心上人,奥菲利娅被迅速推向关于哈姆莱特“疯癫”与否的试探及反试探的陷阱当中。一方面,为了掩饰,恋人哈姆莱特对她装疯卖傻、挖苦取笑;另一方面,为了邀功,父亲波洛涅斯把她作为工具进行无情利用。”[8]而在影片中,奥菲利娅不再是男权社会的牺牲品,她清醒地知道自己被父亲波洛涅斯作为取悦国王和王后的工具,因此,她一边应付着父亲和国王,一边主动暗示恋人哈姆雷特国王在看着他们,告诉哈姆雷特她所看到的他叔父谋害他父王的证据,配合哈姆雷特装疯卖傻。而“进尼姑庵去”在影片中有双重含义,奥菲利娅在隐秘之处偷听国王和波洛涅斯被解读为哈姆雷特并不爱奥菲利娅,因此,哈姆雷特也并不是因为爱情而疯癫。而哈姆雷特的实际用意是让奥菲利娅去尼姑庵躲避接下来因为复仇所带来的满城风雨,是为了保护爱人奥菲利娅。哈姆雷特在此次见面之前,已经与奥菲利娅秘密成婚、互许终身,已经放弃复仇、放弃王位,但当奥菲利娅告诉他真相时,他改变了主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奥菲利娅推动了哈姆雷特的复仇计划,主宰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四)“真疯癫”与“假疯癫”

原著中,奥菲利娅的疯癫被许多学者研究过。在不知爱人死活、父亲身亡、兄长不在身边、失去男权社会的保护、陷入精神的困境时,疯癫就是唯一的出路。“没有疯癫就没有凄楚动人的奥菲利娅,也就听不见女性话语独特的声音。精神失常状态下的奥菲利娅让长期被压制在潜意识中的东西通过玄妙的言语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地漂浮在意识的层面上,散落开来。”[9]然而,奥菲利娅到底是真疯癫还是假疯癫,也只能留给读者自己猜测和分析。解林静认为,奥菲利娅的疯言疯语有着深刻的含义,她并不是真疯,只是借助疯癫表达困惑和发泄愤怒,从而得到精神和心灵的解脱。[10]“她的疯癫揭示了表面平静的社会下涌动着不安的暗流,她触动了男权敏感的神经。她通过看似词不达意的话语,谴责了乱伦的婚姻家庭、虚伪的爱情和混乱的政权。”[11]影片避开了原著中奥菲利娅玄妙的“疯癫之歌”,清晰明了地说明了奥菲利娅是装疯,目的是逃出城堡。影片保留了疯疯癫癫献花的部分,但是,跟原著中暗藏深意却容易让读者摸不着头脑的献花语相比,影片给了一定的解释。“这是五月玫瑰,送给您,三色紫罗兰的纪念,为您的遗憾和姐妹后悔。这是雏菊(daisy),上天之眼(day’s eye),可以看见一切,有人在看着您。”相比电影,Lisa Klein的小说《奥菲利娅》做出了更加详细的解释,特别是送给克劳狄斯芸香时,解释了芸香代表悔恨,磨成汁后还是蛇毒的解药,意在告诉他自己知道他的罪行,送芸香给他在于控诉他用蛇毒杀死了自己的王兄,为权力不择手段,也希望他为自己的罪行感到后悔。[12]影片中,奥菲利娅不仅不疯,还非常清醒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她在众人眼皮底下暗示霍拉旭在她假死后将她挖出来,一切设计得天衣无缝,彰显出她是多么睿智过人、坚强勇敢、不畏权势,她最终在克劳狄斯布下的天罗地网中杀出一条路。

(五)“溺亡真相”

奥菲利娅到底是因疯癫不小心落水溺亡,还是不堪同时丧失爱人和至亲之痛而自杀身亡?原著《哈姆雷特》也留有悬念。但在原著中,著名的奥菲利娅死亡的这一幕是由王后转述的,并未提及是王后亲眼所见。那么,如果奥菲利娅并没有死呢?影片反转了剧情,在逃出城堡后,奥菲利娅马上设计了“溺亡”的假象,让王后和众人亲眼见到自己在水中溺亡,实则是造成饮毒暂时假死的表象。这一幕像是在借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假死的剧情。只不过,这一次,来为奥菲利娅开棺的不是她的情郎哈姆雷特,而是哈姆雷特的朋友霍拉旭,并且,他已经知道她是假死。奥菲利娅以自己的聪明果敢伪造了自己的“溺亡”,成功逃脱了克劳狄斯的权力追捕。

(六)“双生姐妹”

哈姆雷特的母亲葛特露到底是在老国王哈姆雷特死前就与其叔父克劳狄斯有奸情,还是在老国王死后,在克劳狄斯的追求下,考虑到个人地位及王子的安危而选择了权宜之计?她与老国王之间的感情到底如何?她真的爱克劳狄斯吗?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并没有给出过多的解释。影片《奥菲利娅》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故事的王后葛特露。她不仅对待奥菲利娅关爱有加,还是个被忙于战事的国王丈夫冷落,独守空房、孤独落泪、需要陪伴的小妇人。而克劳狄斯刚好出现,抚慰了她孤独的灵魂。巧合的是,在另一部经典改编约翰·厄普代克的《葛特露和克劳狄斯》中,葛特露与老国王的爱情也被描写为一桩政治婚姻。[13]然而,影片与原著《哈姆雷特》最大的不同就是,影片加入了王后葛特露的双生姐妹女巫的情节。女巫是个配角,出现得非常少,却贯穿整个故事情节——克劳狄斯陷害爱人(女巫)和儿子、王后葛特露的安眠药、陷害国王的蛇毒、奥菲利娅假死的毒药、带领福丁布拉斯攻占城堡、王后手刃克劳狄斯。而这一切又像是一张拼图,由奥菲利娅拼在一起。奥菲利娅发现女巫曾经的爱人克劳狄斯陷害了女巫,使她遭受全村人的攻击,并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奥菲利娅发现了克劳狄斯毒害老国王的证据,发现了女巫与王后葛特露的关系,发现了王后被国王冷落长期承受着孤独和失眠的困扰,发现了王后与克劳狄斯偷情。她在故事中洞察着一切,是一个旁观者,也是故事情节的推动者,掌控着故事的发展。

(七)“迷失自我”

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迷失在“生存还是死亡”的灵魂拷问里,处在疯癫的边缘。在影片《奥菲利娅》中,哈姆雷特虽然到最后也没能为父亲报仇,但也迷失在复仇的阴影里,在爱情与复仇面前,他两次都选择了复仇,最终死于仇恨之中。而奥菲利娅,即使哈姆雷特错杀了她的父亲,还是选择了原谅。冒着丧命的风险,奥菲利娅女扮男装进入城堡,劝阻哈姆雷特不要与其兄长决斗,而是与她一起离开城堡、远离仇恨,劝阻无果之后,奥菲利娅毅然离开,远离城堡的一切纠纷和仇恨,独自来到尼姑庵,生下女儿,从此与女儿相伴,度过一生。她没有迷失在仇恨之中,而是找到了生存的希望,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三、结语

影片《奥菲利娅》的跨时代改写,从女性主义视角对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进行了新的诠释,对奥菲利娅这个美丽、神秘、迷人的形象进行了深入的刻画,将脆弱的“凋零之花”刻画成勇敢、睿智的“命运主宰者”,与莎士比亚以让奥菲利娅疯癫的形式来控诉男权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形成呼应,将隐藏在《哈姆雷特》背后的“秘密”呈现出来,填补了原著大量引人深思的空白。

猜你喜欢

克劳狄奥菲利哈姆雷特
论《哈姆莱特》中克劳狄斯的伪装
表演哈姆雷特的经历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浅析拉斐尔前派绘画作品中的奥菲利娅形象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大班科学活动:奥菲利娅的影子剧院
小影子们的大世界
“复影”式的克劳狄斯:哈姆雷特的影子
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从政体层面解析《哈姆莱特》主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