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分析

2023-09-19

戏剧之家 2023年10期
关键词:声乐多元化民族

李 奇

(黑龙江省歌舞剧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6)

民族声乐以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作品展现民族风格、民族色彩,是对民族文化精华的进一步传承,同时,民族声乐还积极借鉴来自西方的音乐文化。我国民族声乐既具备一定的先进因素,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我们要对民族声乐进行更全面的分析,以促进我国民族声乐走上艺术性和时代性的发展之路。

一、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进程

人类社会早期的声乐艺术是将音乐、诗歌和舞蹈融为一体,虽然这一阶段未留下具体的音像资料,但我们基于过往的资料可以了解到,远古时期的人类就已经创造了声乐表达艺术。先秦时期,声乐主要被运用于祭祀和民歌、民谣中,具有较强的实用功能。进入封建帝制时期之后,官方开始设立音乐机构,包括汉代的乐府以及隋唐时期的梨园等,这些机构创作了许多声乐艺术作品,以供当时的上层社会宴请宾客、祭祀以及日常娱乐使用。到了宋朝,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们的政治观念越来越开明,加上当时的市民社会中民间音乐获得了繁荣发展,出现了民间瓦子、勾栏以及社会行业组织等,这使得民间声乐艺术从初期的歌舞等综合艺术形式中逐渐独立出来。到元朝时期,散曲、杂剧获得发展,为后期民族声乐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到明清时期,民族声乐获得了全面发展。从先秦时期一直到清朝结束,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我国传统声乐艺术发展的初期阶段。1911年之后,我国不管在政治、经济还是在文化上都开始探索全新的发展之路,以西学东渐和西体中用思想的出现为代表,我国数千年来的封建体制和封建思想开始受到挑战。在这一动荡不安的阶段,民族声乐开始具备民族性特点和时代性特点,这是民族声乐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即传统声乐艺术向近代声乐艺术转变的时期。改革开放之后,民族声乐迈向全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文化体制也经过了深入改革,我国与西方国家的沟通交流逐渐增多,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日渐提高,声乐艺术也开始走多元化的繁荣发展之路,我国民族声乐开始逐步成为一项独立的音乐门类,成为当代高校的专业学科。时代在不断发展,我国与西方和国际社会的交流越来越深入,民族声乐也在世界美学的影响下开始借鉴和融合西方音乐元素,形成更为系统的声乐教学理念。这一阶段是我国民族声乐的重要转型时期,是在美学和通俗声乐的双重影响之下走向多元化的发展之路的阶段,民族声乐也从传统的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歌和军旅歌曲逐步演变为适合大众的新民族声乐艺术。这一时期,民族声乐开始十分关注发声的系统性、科学性,创作的创新性和民族声乐表达的审美性,并开始基于传统民族文化借鉴不同唱法,这些变化缩短了民族声乐和大众的距离,使我国民族声乐有了唱响全世界的资源优势。

二、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民族声乐具有的多样化特点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文化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不同民族地区有不同的风土人情和艺术表演风格,这使我国的民族声乐呈现出多样化形态。我国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歌、舞蹈和戏剧,形成了我国民族声乐丰富多样的演唱风格。总而言之,在音乐历史长河中,民歌的社会文化功能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改变,逐步走向多元化的融合发展格局,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造就了华夏民族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心理,也形成了绚丽多姿的民族声乐文化特征,为我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

(二)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的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各个民族在世界大舞台上开始了文化的交叉、融合和碰撞,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多元文化融合。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声乐文化和人类的精神文明密不可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民族声乐的发展也要因时而异,人们要对其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进行重新定义。民族声乐的发展除了受本土声乐的驱动以外,也受外部政治、经济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随着近些年学术领域“欧洲音乐中心论”的土崩瓦解,我国在经济上更加强大,我国在文化上的弱势地位也开始改变,并形成了自己的学派,成为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的重要一员。由此,我们要解决两个重要问题:首先,要从全球角度看中国,从辩证角度冷静分析我国传统文化的局限性和先进性,做出真正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文化选择;其次,要基于我国国情看全球,对西方优秀文化进行积极的借鉴和融合,因此,在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上,我们要依托民族声乐的鲜明特征和深厚文化底蕴,不断耕耘、探索和尝试,创新民族声乐,使其立于世界声乐艺术之林。

(三)大众多元化审美的需求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出现了深刻转变,艺术形式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尤其是新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新媒体的发展使以通俗音乐、流行音乐为代表的市民文化迅速崛起。除此之外,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思维理念、生活节奏的转变,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欣赏习惯也出现了一系列变化,人们的审美变得更为多元。在越来越丰富多样的音乐形态中,人们开始依照个人偏好选择特定的审美目标,这对民族声乐提出较高要求。因此,声乐作品的创作和演唱需要不断进行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满足听众在审美上的艺术需求。

三、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路径探索

(一)民族声乐创作风格的多元化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民族声乐开始走多元化发展之路,但是,新时期的很多民族声乐作品“听起来基本上像西洋作品”。当然,在探索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之路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学习,使作品既可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具备时代特点,既能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又具备创新意识。但是,在声乐表达技巧和创作方法上,不可简单地照抄照搬西方音乐作品,而要在借鉴和学习外来技术的基础上发扬光大优秀传统文化,探索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对民族声乐进行创新。尤其是民族声乐面向广大群众,须将传播目标定位于特定层次的群体,保证风格的丰富和情感的深厚。对于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我们首先要进行传承,然后要进行消化,进而再去创新。这样一来,即便是新时期的民族声乐歌曲,也可以具备非常浓厚的民族风味。因此,在创作方式上,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民风民俗、人文习惯的探索和研究,明确研究对象的生活情感和性格,保障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使其贴近百姓生活,与群众形成情感共鸣,这也是人们会欣赏民族声乐的重要原因。如果脱离生活,民族声乐就无法让人产生情感共鸣,受众也无法接受。在使民族声乐贴近百姓生活的基础上,赋予声乐作品以科学合理的技术技巧及表达风格,才能形成多元化的民族声乐艺术欣赏氛围。

(二)建立多元化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

首先,专业民族声乐教育应该发挥其资源保护功能。若是对民族声乐的研究不够科学,将对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民族声乐的发展需要将民族传统文化作为基础,以民族性为核心,辅以科学合理的发声方法,展现华夏民族的精气神。在追求多元化审美风格的同时,也为其赋予时代气息。因此,高校音乐专业需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办法,为师生提供走进民间和剧团进行学习的机会,同时,对民间音乐素材进行整理研究,形成专业参考资料,并定期聘请优秀民族声乐艺人进入高校课堂传播技艺,对高校中的民间音乐文化生态进行重组和塑造。除此之外,还要进一步强化对民族声乐科学性的研究和探讨,在研究时关注继承和创新之间的协调统一,对其中科学合理的声乐元素进行总结、探索和研究,在这样的基础上,编制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音乐教材,适应在民族声乐多元化趋势下的教育发展需求。

其次,教师需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同学生的声音条件、审美意趣有所不同,只有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科学合理的训练办法,才可以培养出个性不同的声乐人才。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正确的发声方法,带领学生欣赏作品、理解作品,并感悟作品表现出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最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对民族声乐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成为具备个人特点的声乐演唱个体,最终培养出个性丰富的民族声乐人才。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声音条件和审美意趣因材施教,展现学生在声乐上的个性和特长。

(三)建立多元的民族声乐审美观念

在民族声乐的审美观上,我们要基于特定的精神内核对传统民族文化中具备鲜活生命力的因素进行全面传承,对传统审美思想中关注人生价值的理念进行学习,并在其中展现出一定的时代精神和21世纪的审美趣味,实现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统一。我们应综合我国国情及传统文化背景,汲取传统理论中的积极因素,综合时代发展特点和我国国情,从辩证角度对民族声乐学说进行创新,更新民族声乐审美观。在民族声乐演唱的多元化发展上,我们应抓住两大关键词,分别为“保留”和“发扬”,并在创作欣赏和表演上走多元化发展之路,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就民族声乐自身来说,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辽阔,56个民族分布范围较广,不同地区民族音乐的风格存在差异,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大量的创新性的民族声乐作品展现华夏精神,使其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获得更为深厚的听众基础。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民族声乐走多元化发展之路,是历史、社会及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伴随着近些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社会文化、音乐文化都出现了深刻转变,不管是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还是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同时,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日渐加深,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越发频繁,民族声乐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潮流,尊重声乐文化的发展规律,探索行之有效的多元化发展途径,提高我国民族声乐在世界音乐领域中的地位。

猜你喜欢

声乐多元化民族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我们的民族
多元民族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