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伦·科普兰钢琴小品《猫和老鼠》的艺术特征及演奏分析

2023-09-19

戏剧之家 2023年10期
关键词:猫和老鼠音型和弦

张 敏

(山西传媒学院 表演学院,山西 太原 030619)

阿伦·科普兰的钢琴小品《猫和老鼠》创作于1919年,此曲在全世界范围内流传甚广,不仅和著名的迪士尼系列动画《汤姆和杰瑞》(Tom and Jerry)有类似的内容,更因为二者的发行时间比较接近,常被误认为是迪士尼动画的标配音乐。其实,《猫和老鼠》出版的时候《汤姆和杰里》还没问世,但二者在艺术和商业上都取得了空前成功。这首妙趣横生的钢琴小品不仅在全球广受欢迎,还被纳入全球各国许多标准化钢琴考试的选曲,例如,中国音乐家协会的全国钢琴业余等级考核中的十级备选曲目就有收录,在全球推广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社会考级体系(ABRSM)中的专业初级演奏文凭(Dip ABRSM)的备选演奏曲目也有收录,可见它受到了专业领域的高度认可。

《猫和老鼠》弹奏难度系数较大,许多弹奏者在演奏时或多或少会遇到难点,为了让广大钢琴演奏者更好、更清晰准确地叙述和描绘音乐场景,本文从作曲家的生平及创作风格出发,对这首钢琴曲的曲式结构、艺术特征以及演奏技巧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演奏者提供参考。

一、阿伦·科普兰的生平

阿伦·科普兰(Aaron Coplan1900—1990)生于纽约布鲁克林,他是家中5个孩子中最小的,他的父母都是经商做生意的,家中并没有什么音乐氛围,只是他的哥哥姐姐会演奏乐器,在这样的情况下,科普兰很小的时候跟随姐姐学习弹奏钢琴。随着对音乐的逐步了解,科普兰对音乐的兴趣逐渐加深。20世纪初,欧洲传统音乐法逐渐瓦解,西方音乐沿用了几个世纪的协调一致的和声、调性以及旋律、节奏等曾经不可动摇的法则受到挑战。尽管如此,科普兰早期学习的音乐仍然脱离不了欧洲传统音乐的模式。1917年,科普兰随鲁宾·戈德马克(Rubin Goldmark,1872-1936)学习作曲理论,他很自然地从戈德马克那里学到了欧洲传统音乐的许多知识,包括曲式、和声和作曲技法等。但是,戈德马克的音乐趣味趋于保守,他不允许科普兰接触“现代”音乐,这反而引起了科普兰的好奇,偶然机会中与“现代”音乐的接触使科普兰很快就喜欢上了新颖而多变的现代作曲技巧。1921年,科普兰赴法国学习,进入巴黎近郊枫丹白露新建立的音乐学院成为女教师纳迪亚·布朗热(Nadia Boulanger,1887-1979)的第一个美国作曲学生。科普兰在音乐学院学习了3年,接触到各种新音乐,受到极大启发。

1924年,科普兰学成返回纽约,这时的纽约出现了追求“美国主义”的文化运动。在以前,美国文化长久被限制在欧洲文化传统中,在音乐领域这样的情况更加明显,所以,要发展具有真正美国特色的音乐更加艰难。但是,这时的美国艺术氛围逐渐自由化,涌现了许多音乐家,像约翰·凯奇、乔治·格什温等作曲家以不一样的思考与行为方式在音乐上探求新的发展。而科普兰也靠着自小对音乐的热情参与着创作“美国音乐”的潮流,他通过对美国文化的体验创作出具有美国特色的作品。

他创作的《猫和老鼠》虽然不是当时潮流下最为风靡的无调性音乐,但是,这首作品回归了传统性,其塑造的音乐形象让人眼前一亮。科普兰在所创作的大部分音乐中都展现了美国现代社会音乐流派的潮流,他的音乐不仅具有创新性,而且具有独特性,在探索发展美国音乐风格的创作之路上不落俗套又别具一格。

二、《猫和老鼠》的内容和曲式结构

《猫和老鼠》是一首标题钢琴小品,乐曲以诙谐幽默的笔调描绘了猫和老鼠打斗的有趣场景,他们不断地争来斗去,结果却是两败俱伤,作曲家在音乐中塑造的老鼠与猫的形象妙不可言。这首作品运用了特别的速度、旋律、和声来表现猫与老鼠之间的激烈打斗。这首具有再现复三部曲式的作品由引子+A+B+A1+尾声构成,引子(1-4小节)为D大调;A段(5-20小节)为a小调,但其乐段内部频繁出现离调;B段(21-50小节)以C大调为主;A1段是A段的变化再现,是A段的递进;尾声(73-83小节)又回到了D大调上。

三、《猫和老鼠》的艺术特征及演奏要点

从结构上来看,全曲共83个小节,本文根据作品结构段落分别阐述其艺术特征及演奏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引子(1-4小节)

音乐形象:猫。整首曲子是由第1小节空一拍开始,表现了在寂静的夜晚一只猫在空屋内慢悠悠地伸着懒腰走动的样子。第4小节力度从FF(很强)到P(弱)的三十二分音符特别快,就像房子内的某个角落突然发出一声巨响,好像是谁把东西弄倒了一样,为而后老鼠的出现作铺垫。演奏时,第1小节的空拍在这里起到了呼吸的作用,而后旋律缓速上行,弹奏这里的旋律要有连贯性,右手的连音要用极其连贯的连音奏法演奏,从而表现出懒洋洋的猫的形象。第三小节是跳音加连线,手指距离琴键不能太远,尽可能地贴键演奏。第4小节运用左右手交替的演奏形式,手腕要放松,使音乐清晰且一气呵成。

(二)第一部分:(5-20小节)

1.音乐形象:老鼠(5-8小节)

这里是托卡塔音型(托卡塔来自意大利文TOCCATA,直译是“触碰”的意思,由一连串的分解和弦以快速的音阶交替构成),旋律一开始就出现了左右手交替的十六分音符,描写老鼠出现后蹑手蹑脚地在屋内观望溜达的场景。在演奏时要注意节奏交替时的均匀以及重拍的处理,可以在小节内做弱到渐强到渐弱的处理,也可以使5-6小节稍微比7-8小节突强些,但要注意乐句需有提起上升的感觉,小节内空拍的地方对前后小节进行精妙的连接,使4个小节刚好连接在一起。托卡塔音型是这首作品的演奏难点,弹奏托卡塔音型时要慢练,先慢后快,可以采用分手弹奏的方式。这种练习方法可以让弹奏者对曲子的记忆更加深刻,也可以让演奏者对双手有良好的控制。

2.音乐形象:猫(9-13小节)

这些小节左手固定低音为D音,低音从P(弱)到而后的PP(很弱),左手上行的三十二分音符连接着右手的和弦,第9小节与第10两小节和弦音都要SF(突强),第11小节与第12两小节和弦则是PP(很弱),就像描绘威风凛凛的猫四处走动的样子,第13小节上左手弹奏的五个跳音起到了连接的作用。演奏第9-12小节处时,和弦要注意轻奏,并且,下键时指肚触键的那一面面积要大些,然后通过手臂带动手腕,使身体放松、力量下沉,跟随着旋律的发展而律动,弹奏的手指要挺立,要有硬度,这样才能使弹奏力量充分下达、集中至手指。

3.音乐形象:猫捕鼠、鼠躲猫、相互追打(14-20小节)

第14小节处先是运用了一连串和弦音向上到高音F接着刮奏的技巧,似乎是猫猛地朝老鼠追去。从第15小节开始,又是一连串的托卡塔音型,展示出老鼠四处逃窜以及猫穷追不舍的场景。刮奏是钢琴技术中极其特殊的一种演奏技巧,在弹奏时,以大指为支点,用拇指肚靠近指尖的地方向下滑动,要用巧劲,力量也要均匀。而第19小节与20小节则像故事告一段落,最后一个F音表现出老鼠逃窜不见的场景。第20小节后的延长音记号就像在暗示接下来激烈的场面。第19小节左手低音D到降E的跨度特别大,会使手指不够灵活且手掌较小的练习者面临困难,这个时候手腕起到了关键作用,左手从左到右快速滑动,与右手和弦同时下落。弹奏完第20小节的最后F音后,手腕微微提起,为下一个乐句做准备,并以P(弱)结束这个乐句。

(三)第二部分:(21-50小节)

1.音乐表现:猫鼠打斗(21-39小节)

第21小节到32小节采用了托卡塔音型,十六分音符不断地重复扩展,似乎是老鼠在猫的追逐下不停转圈。在第24小节处,延长音的休止符表现了猫追赶老鼠体力不支而短暂歇息的场景。而后从第24小节开始到28小节,中间一系列托卡塔音型预示着猫追逐老鼠拉开距离后又奋起猛追的样子。在第28小节线后的短延长音好像老鼠终于逃脱了追捕。第29小节到32小节表现了老鼠逃脱后开心地四处跑动的场景。弹奏时双臂微微抬高,手型相对固定,指尖触键点应集中、有弹性,双手不停快速移位,通过手指的移动准确地弹奏,将腰部力量送到指尖,每一个音都要清晰灵巧,富有旋律感,展现上蹿下跳的老鼠的形象。第33小节开始处右手的二分音符D就像天黑寂静的样子,之后由三十二分音符F(渐强)至和弦音,三个F(强)的和弦似乎在屋旁的钟楼敲响了钟声。紧接着的三个PP(很弱)的和弦就像钟声在午夜上空回荡。第38小节和第39小节明显换了调式,弹奏时左手要均匀地上行演奏,这里似乎猫和老鼠都跑不动了,躲藏在角落。

2.音乐主题:陷入幻想(40-50小节)

第40小节开始,运用左手跨越右手的弹奏方式,一定要注意强调左手的四分音符,而后每小节都由两组相同的音型构成,这一段描写了猫和老鼠在屋内角落处陷入幻想,似乎穿上正装在屋内翩翩起舞的样子。第40-46小节由两组相同的音型构成,左手低音的四分音符是主要音,弹奏右手的装饰音音符与八分音符的和弦时,如果弹奏的强弱都相同就变得平庸了些,所以,可以在第二次音型出现时做弱对比,但要记得,音要弹得轻巧又柔和。里面的装饰音也应引起重视,把手臂的力量集中在大拇指上,必须使旋律的重音落在主音上面,注意放松手腕,然后贴键手腕朝外转动弹奏。第50小节线上的延长就像猫和老鼠沉醉在各自的幻想中无法自拔的样子。

(四)第三部分:(51-72小节)

音乐形象:猫追鼠(51-72小节)

在慢速过后,第51小节突然渐强,速度非常快,就像老鼠又开始挑逗猫,猫被老鼠激将后猛起直追。从第62小节开始,旋律音效变得更加激烈,猫追赶老鼠进入到白热化状态,在第72小节,SF(突强)十六音符和弦后D音的延续就像老鼠被猫逼到墙角无法逃脱。演奏第68小节的和弦时要记得放松手臂。而弹奏71小节到72小节的和弦时要更为注意,通过手臂的力量使手腕迅速下落,力量爆发于指尖,这样所弹的和弦会更加响亮、强烈。

(五)尾声:(73-83小节)

1.音乐形象:老鼠(73-80小节)

第72小节到80小节在左手低音D的烘托下,右手同左手的和弦双音以不协和的方式向下演奏,似乎是老鼠因害怕失了魂,痛苦地匍匐前行。在弹奏第72小节到80小节的时候,右手的和弦与左手双音一起向下进行,这里要有递进的感觉,运用推进式的演奏方法。

2.音乐形象:猫吃老鼠(81-83小节)

从第81小节开始,旋律部分构成了疑问句的音型,老鼠最终还是摆脱不了被猫吃掉的命运。这里不可以使用踏板,演奏时为了让声音不显得干巴,要把握好力度,注意附点节奏,准确把握时值。

四、总结

纵观阿伦·科普兰半个多世纪的音乐创作,他在弘扬与传承美国民族特色音乐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把在欧洲学习到的作曲技法很好地融入美国各民族音乐材料中,不仅展示了20世纪现代作曲技法的特点,而且保持了美国传统民族音乐风格,他是美国作曲家的杰出代表。在《猫和老鼠》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音乐术语不只有意大利语,还有英语,而19世纪以前的音乐术语都是被意大利语统治着,由此可以发现,20世纪后的美国音乐对世界音乐所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觑。此外,钢琴曲《猫和老鼠》运用了独有的“跃进式”旋律,还有调皮的托卡塔音型和生动的形象塑造技巧,展现出丰富巧妙的构思。这部作品以朴实清晰的描述、新颖且充满生活化的题材以及富有广度的想象力塑造了诙谐幽默的形象,让听众享受听觉盛宴的同时获得心灵的洗礼。

猜你喜欢

猫和老鼠音型和弦
猫和老鼠
属七和弦解决在配和声中的应用研究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猫和老鼠
苦练和弦勇闯难关
浅谈钢琴学习中即兴伴奏培养能力的分析
即兴伴奏的音型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