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春白雪子弟书

2023-09-19郝晓光

戏剧之家 2023年10期
关键词:唱词艺术

郝晓光

(吉林省艺术研究院 吉林 长春 130021)

子弟书属于我国北方流行的民间曲艺,又被叫做八旗子弟书,清音子弟书,京音子弟书,卫子弟书,子弟段儿,弦子书。子弟书大概产生于清朝乾隆中期,嘉庆、道光年间繁荣发展,衰败于清光绪中期,在清末民初的时候基本消亡。子弟书一共流传下来四百多段,到现在,它的唱词还能以文本样式在单弦、京韵大鼓、东北大鼓、二人转里出现。由于子弟书抒发感情、写人叙事极具文采,唱词高雅,所以无论是民间爱好者还是学者都对它有很高的评价。启功先生曾高度评价:“唐诗、宋词、元曲、明传奇,在韵文方面,久已具有公认的评价,成为它们各自时代的一‘绝’。有人谈起清代有哪一种作品可以和以上四种杰出的文艺相媲美?我的回答是‘子弟书’。”

一、子弟书的由来

子弟书的形成有很多说法。

有一种说法认为,其起源于清朝军中。清朝初期,常年在边疆驻守征战的八旗子弟因寂寞难耐,利用满族萨满教的巫歌、民间俗曲等曲调,加八角鼓伴奏,填上简单歌词,来抒发情怀,借以寄托思乡之苦。据传乾隆时期,凯旋的部队进京时采用八角鼓伴奏,唱上述巫歌和俗曲的曲调,内容都是歌功颂德的。大家就把这种演唱称为八旗子弟乐。受此影响,后期京城八旗子弟中的文人就用三弦演奏八旗子弟乐,冠以十三道大辙为韵,配上七言为主的鼓曲唱词和诗歌,形成了早期的子弟书[1]。

另一种说法是受戏曲影响,逐渐形成子弟书。如《子弟图》中这样写道:“曾听说子弟二字因书起,创自名门与巨族。题昔年凡吾们旗人多富贵,家庭内时时唱戏很听熟。因评论昆戏南音推费解,戈腔北曲又嫌粗。故作书词分段落,所为的是能雅又可通俗。条子板谱入三弦与人同乐,又谁知聪明子弟暗习熟。每遇着家庭宴会一凑趣,借此意听者称为子弟书。别致新奇,字真音稳,悠扬顿挫,气贯神足。真令人耳目一新,并且直接痛快,强如听昆戈,因腔混字多半的含糊。”这段话把子弟书形成的原因说得很清楚。

有关子弟书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清朝李镛为顾琳的《书词绪论》作的序,写道:“辛亥夏,旋都门,得闻所谓子弟书者。”时间指向是1791年,证明子弟书在这段时间形成。北方有很多说唱艺术,满族聚集的东北地区就有朱春、八角鼓、莲花落等,这些都是子弟书形成的土壤。清朝初期政通人和,经济繁荣,有了文化消费的基础。满汉文化交流融合达到一定的程度,有了八旗子弟创作的文化基础。综合各方面信息判断,子弟书是受到内因外果的共同加持逐渐形成的。而子弟书形成之初满族知识分子的参与,对它唱词高雅风格定下了基调,同时为其没能适应时代发展埋下了隐患[2]。

二、子弟书流派

一种说法认为,子弟书的演出最早出现在北京的东城,所以就把它称作东韵子弟书。没过多久,北京西城的一些满族八旗子弟按照东韵子弟书的形式,吸收昆曲的元素,用十八个韵脚,形成新的派别,也就是大家说的西韵子弟书。顾琳于嘉庆二年写的《书词绪论》的《辨古》一节说道:“书之派起自国朝,创始之人不可考。后自罗松窗出而谱之,书遂大盛。然仅有一音。嗣而厌常喜异之辈,又从而变之,遂有东西派之别。其西派未尝不善,惟嫌阴腔太多,近于昆曲,不若东派正大浑涵,有古歌遗响。近十余年来,无论缙绅先生,乐此不疲,既庸夫俗子,亦喜撮口而效”。清朝光绪年间震钧写的《天咫偶闻》中讲道:“旧日鼓词有所谓子弟书者,始创于八旗子弟[3]。其词雅驯,其声和缓。有东城调、西城调之分。西调尤缓而低,一韵萦行良久。此等艺,内城士大夫多擅场,而瞽人具次也,然瞽人擅此者如王心远、赵德壁之属,声价极昂,今已顿绝。”另外,清末崇彝在《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写道:“王瞽师于此外,最精于西韵书。西韵者,出于昆腔,多情致缠绵之曲。如《玉簪记》《会真记》诸折皆有之。尚有东韵书,出于高腔,多悲壮激越之音。如《宁武关》《蒙正赶斋》《十粒金丹》之类。近人震在廷所著《天咫偶闻》中,所称西城调、南城调者,皆误。彼所称者是一种码头调,所谓‘大七句’是也。”无论什么观点,看得出来,这段时间子弟书被分为东韵、西韵两种。西韵风格婉转娟秀,更多演唱委婉曲折的爱情故事;东韵风格振奋昂扬,更多演唱征战或历史故事。

子弟书因为地理位置原因也有分类,比如嘉庆时期子弟书开始传入天津,然后便与天津当地的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同时加入天津的方言,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被称为“卫子弟书”。不过“卫子弟书”流传的时间不长。嘉庆中期,子弟书传入现在的沈阳,传入时因为不用三弦伴奏,称为东韵清音子弟书,后称为清音子弟书。子弟书起源于北京,不过它的鼎盛之地在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七十年间至少有三代作者(以韩小窗为代表),两个著名的书社,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资料,为后人研究子弟书提供了依据。子弟书能在沈阳发展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不少在京的八旗子弟被遣返回满族的发祥地,同时有大量的移民涌入沈阳,这就带来了北京的各种艺术形式,使得当地的艺术生活丰富起来。而沈阳地属偏远,朝廷鞭长莫及,对子弟书的禁锢比较少。这些对“清音子弟书”的大发展都是有利的。随着“清音子弟书”的发展,印刷的唱本大量出现,又回流北京,形成影响[4]。

三、子弟书文学艺术特色

子弟书的语言是十分讲究的。可以说,子弟书的作家们像写诗那样字斟句酌来创作作品。子弟书文学艺术水平高,这是因为作者具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常常能够借用古诗、词曲的母体来创作出优雅华美的诗句。子弟书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文辞、细节描写等方面。具体的手法包括陪衬、对仗、排比、夸张、比喻等。比如,叠字在子弟书作品中十分普遍。《绣香囊》里面有这样一段:“喘吁吁行人避暑松荫下,急煎煎王孙公子把扇扇。红馥馥榴花似火绕人眼,汗津津过客乘凉杨柳边。茶呆呆黄犬斜卧柴门外,青湛湛梅子含酸入口难。黑漫漫云生雾起乾坤变,迷糊糊山僧横睡野寺前。冷破屹微风细雨刚一阵,哗啦啦电闪交加震翠山。光闪闪雨过初晴清风起,亮堂堂雾散云开又见天。”《露泪缘》有这一段:“林黛玉听得一句怔一句,霎时间魄散魂飞气要脱。闷沉沉闭口无言咕嘟了嘴,喘吁吁怒气填胸噎项脖。怔呵呵面上黢青无了颜色,扑腾腾心中乱跳颤哆嗦。”描写了黛玉得知贾宝玉和薛宝钗订婚消息后万念俱灰的心情。子弟书《宝钗代绣》中有:“飞飞往往燕忙忙,两两三三日日长。雨雨风风花寂寂,重重叠叠泪行行。虚虚实实悠悠梦,淡淡浓浓俏俏妆。切切思思君漠漠,伤心心事事茫茫。”《吊绵山》里的风光描写也运用了叠字:“一路春光三月好,村花野草不胜情。这一日车马来至绵山下,山高万丈好凄清。但只见树木丛丛无有径,但只见峰峦叠叠少人行。但只见片片行云穿去鸟,但只见萋萋芳草醉啼莺。但只见流水潺潺空涧落,但只见春花淡淡半山横。但只见古寺茫茫钟隐隐,但只见村烟霭霭雾蒙蒙。”以上这些唱词的叠字写得既美又贴切。

子弟书的作者凭借自己的诗词功底,常常能把古诗词里面的名句很自然地改编并且没有痕迹地融入唱词里。比如:“何处寒砧频捣练,谁家玉笛暗飞声。”“那如我一叶扁舟桃源路,正所谓江湖满地一渔翁”“哪里寻桃开似火三春景,只剩下霜叶红于二月花。”“山光远望高含翠,草色遥看近却消。”作者在这些诗句中换掉几个字,按照唱词的情境再次创作,显得不违和,完全融入其中。它的语言风格很像唐诗、宋词,子弟书中的每一段词都可以像读诗一样来欣赏。那是因为它的语言像诗一样委婉美妙,一些细节描写细腻感人。所以说子弟书语言艺术达到了说唱艺术的高峰,可以说,没有其他的曲艺作品能够和子弟书相提并论,这并非言过其实。

四、子弟书的衰落

子弟书产生的影响和一些流传几百年的戏曲、曲艺艺术没法比,但是它在中国曲艺艺术的大家庭里,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5]。清朝后期,我国曲艺艺术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个高峰时期。子弟书为后期围绕北京周围兴起的很多鼓书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子弟书的消失是我国艺术文化历史上的遗憾,究其原因,无非是曲高和寡,唱词和曲调过于高雅,最后只能生于民间,死于庙堂。

首先,子弟书形成初期只是八旗子弟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面相互切磋,并没有以此为生的专业子弟书演唱者。成立的书社一开始也是在家里,后期才在茶馆里。其不过是爱好者之间的交流。子弟书初期的作者是生活在清朝鼎盛时期的一些有经济基础的八旗子弟,他们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古典诗词的造诣也比较深,配的曲调相对高雅,这就使得他们写的子弟书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但使得子弟书不便于在民间普及或者流传。随着清朝走向衰落,处于社会顶层的八旗子弟境遇也开始改变,没有经济来源的满族人越来越多。他们没有了去茶馆消费的经费,也就没有了欣赏子弟书的闲情逸致。没有了自己的观众,也就没有了子弟书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壤。而一些新兴的鼓曲艺术因为能适应社会的变迁,迎合大众新的欣赏习惯,逐渐代替了子弟书的地位,比如单弦和后期的京韵大鼓、梅花大鼓等都借用了子弟书的唱词来丰富自己,不过曲调都是单弦的牌子。清朝末期,北京的专业演出场所基本没有子弟书演出。

五、子弟书的思想性

提到八旗子弟,大家可能往往联系到纨绔子弟,其实这是误区。清中期,八旗子弟生活境遇发生了改变,已不是既有闲又有钱的人了,他们对人世间的坎坷深有体会。作者里有怀才不遇的,有人生起伏、晚景凄凉的。整个社会风气变化,阶级矛盾突出,清王朝由鼎盛走向败落,这让子弟书作者产生了济世救人的思想。作品中体现出世态炎凉和是非评判。同时,子弟书的思想主题并不是单一的,它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具有较高的思想性[6]。

初期的作品多歌功颂德,赞扬开疆拓土,镇压叛乱,统一祖国的豪情壮志。歌词里经常会体现这种勇武精神以及坚韧顽强的性格,这也是中华民族英勇精神的体现。后期旗人的生活境遇已经大不如前,像《老侍卫叹》中写道:“每日三餐拣着贵的吃。戴的是赤金点软翠,穿的俱是蚕吐的丝。”后来变成“酒债寻常行处有,朝回日日典春衣。”穷困潦倒写得淋漓尽致。《碧玉将军》等作品揭露了贪官污吏的蠹政害民。同时,子弟书中对被残害和奴役的劳苦大众体现了深深的同情,对他们的生活、思想、情感、愿望都有展现,如《青楼遗恨》《斩窦娥》《红梅阁》等。子弟书中塑造了众多侠肝义胆、舍生取义的英雄豪杰和开疆拓宇、建功立业的明主功臣,如《长坂坡》《访贤》《罗成托梦》等。这正是汉族传统文化和满族英雄主义的有机融合。

子弟书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清王朝的衰败,最终死于庙堂。子弟书的兴衰与时代的发展有着紧密联系,它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期八旗子弟的生活和思想。它的唱词优雅,有着古诗的韵味。它把诗词与民间曲艺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财富。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子弟书对于我国的历史、满汉习俗、曲艺发展、诗歌文化等诸多方面都有研究的价值。希望有更多的爱好者关注、研究子弟书,让它千古流芳。

猜你喜欢

唱词艺术
博采芬芳酿花蜜——“风流三部曲”唱词创作谈
1961电影、1978舞台艺术片《刘三姐》的唱词文本研究
纸的艺术
明代戏剧唱词“白”范畴非原型颜色词研究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广西壮剧南北路唱词押韵特点之异同
爆笑街头艺术
视频公开课唱词制作研究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