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民族唱法对闽剧唱腔的教学借鉴意义

2023-09-19黄徐洁

戏剧之家 2023年10期
关键词:闽剧声区唱法

黄徐洁

(福建省实验闽剧院 福建 福州 350003)

闽剧凭借其独特的演唱声腔与动听的音韵特色流传于福州方言地区,吸引了众多的闽剧欣赏者。在当前艺术多元融合趋势的影响下,民族唱法与戏曲表演逐渐展现出更为密切的联系,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对相关教学方法进行改良与提炼,可以为闽剧唱腔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打好基础。

一、民族唱法与闽剧唱腔的联系与借鉴必要性

(一)联系

民族唱法在当代艺术表演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成为声乐演唱、教学的主要流派。结合其发展历史来看,民族唱法以我国民族地区民歌的演唱方法为基础,既体现出地方戏曲的特点,又包括西洋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有效实现了多元艺术特点的凝练。由此可见,民族唱法与我国地方戏曲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除唱腔特点以外,在行腔、归韵上也有着很多相似之处。而闽剧艺术起源于我国福建省福州市,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凭借其昂扬奔放的音乐格调以及明确活泼的艺术特色受到民众的广泛欢迎[1]。站在艺术追求的角度上来说,民族唱法与闽剧唱腔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因此在进行闽剧唱腔教学的时候可以充分借鉴民族唱法的技巧,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为二者提供更广阔的融合空间,进而呈现出更为优美、动听的唱腔特点,为闽剧表演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二)必要性

在以往进行闽剧唱腔教学的过程中,以传统剧目作为主要内容,并针对曲牌、行当等进行分类。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唱段音调特点与角色心理状态,但因为将重点放在整体唱腔掌握上而忽视了其中的咬字、行腔、气息技巧,这对于闽剧表演与教学来说无疑是一个难点。与此同时,在教学中还存在缺乏系统理论支撑、演唱腔体不完善、高低音色没有统一等问题,从而进一步影响到闽剧表演的艺术呈现与审美效果。因此,在进行闽剧教学的时候有必要对民族唱法进行技术借鉴,在吸收其精华的同时构建起完整的教学训练和理论体系,以实现对闽剧唱腔技巧的完善与提升。而通过与民族唱法的结合还有助于调动学生闽剧学习兴趣,对其参与自主探究学习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2]。

二、民族唱法与闽剧唱腔教学案例

(一)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在音色风格上体现出独特的音乐审美,特别是结合很多地方民歌小调来看,其音色与戏曲唱腔十分相似,都具有明亮的音质特点。而在开展民歌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应根据作品风格与个人条件来运用音色,从而呈现出更好的视听艺术效果。以陕北民歌《知道不知道》的真声区练习为例,整部作品以中声区演唱为主,通过自然真声支点运用来体现出舒缓大方的音乐风格,并有着突出的艺术感染力。整首歌曲以开口音ao为主要归韵母,同时其音高控制在a1和b1的真声区间内,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延长的难度,一方面要求演唱者积极调整面罩力量,另一方面需要加强真声支点的胸腔共鸣。由此可见,在进行民族唱法自然声区练习的时候需要对喉部、胸腔实现均匀的力量分配,并针对气息、吐字等做好基础训练,以找到稳定的音色与演唱状态,呈现出更好的演唱效果。

(二)闽剧唱腔

闽剧唱腔的学习大多是通过演唱折子戏、曲牌经典唱段等来实现的。而在进行闽剧唱腔学习的时候可以对民族唱法的技巧加以借鉴,更加注重念白与气息的密切配合,以深气息辅助高位置的演唱。还可以通过分段反复练习来有效起到规范音色审美的作用,这也属于对民族唱法的合理借鉴。例如,在练习曲牌《牡丹亭》的时候,演唱者需要面对较大的跨度,前半段通过真声区来传递女子俏丽优美的形象,而后半段则需要拓展音域,提高演唱难度,音高需要控制在a2和b2的范围内,进而将整部作品推向高潮。《牡丹亭》的唱腔有效实现了真假声区的混合运用,在学习的时候通过借鉴民族唱法,可以避免不和谐音色的出现。对于《牡丹亭》来说,在演唱“轻移莲步小园中”的时候应注重声音的高位置;在“印鞋弓”位置应顺利接入假声音区;而在“双燕子”处,则需要集中共鸣,进而呈现出良好的演唱效果。

三、闽剧唱腔教学对于民族唱法的借鉴

(一)对自然声区教学的借鉴

闽剧唱腔演唱过程中在语言以及音韵上都有着十分独特的艺术特点,同时自然真声演唱占据了较大的部分,因此要想提升闽剧唱腔的演唱技术,应对真声区演唱技巧进行提升与巩固,尽可能减少过度使用大白嗓。据此对民族唱法进行分析,其特点在于体现出明显的语感爆发力,又对真声区色彩的展现有着明确要求,因此可以在闽剧唱腔中加以借鉴。在刚开始教学的时候,需要对曲目进行严格设计,逐步形成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同时辅以扎实的发声练习以夯实演唱基础,为后续演唱练习的开展打好基础[3]。通常情况下,自然声区的练声曲会控制在八度以内,更适用于密集的上下音阶练习,更有助于发现声音与气息中存在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漏气、颤音、虚音等情况的出现。此外,在进行自然声区教学的时候,只有扎实做好相应的声音练习,才可以让唱腔更加富有韵味。

(二)对高音区教学的借鉴

在练习闽剧唱腔的时候,学生往往面临高音及混合声运用的难点,真声演唱的换声区衔接也会面临一定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练习闽剧唱腔发声技巧往往需要混合声区的提前介入,并保持深气息支持的演唱状态。这一阶段可以充分借鉴民歌演唱的高音区教学练习,借助音域跨度比较大的长音练声曲使学生可以自然过渡到真假混合声区中,这样在演唱闽剧唱腔的时候既可以在中低音区中展现明亮的色彩,又可以提升与高音衔接的流畅性,有效避免因音域跨度变化过大而出现的散音、破音等问题。一般来说,高音部分是整体演唱中的亮点,对于技巧的应用以及音乐渲染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也就是闽剧唱腔艺术长期追求的视听审美,进而细化为旋律和唱腔中的意境美、线条美以及韵味美等[4]。

(三)对共鸣腔运用的借鉴

在进行民族唱法教学的时候,往往比较关注对于共鸣腔的合理运用,演唱者也需要根据音乐作品具体的风格与特点对腔体共鸣进行调整,保证可以形成规范、稳定的真假声混合运用模式。与此同时,相关唱法的应用也可以为完整教学研究体系的构建提供合理的理论参考。这对于闽剧唱腔的学习也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闽剧唱腔乃至戏曲唱腔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在进行演唱的时候往往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量。在此过程中,将闽剧唱腔与民族唱法有机结合是推进传统艺术发扬与创新的重要途径,两种唱法的结合可以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四)对混合声音演唱技巧的借鉴

一直以来,民族唱法中所蕴含的“中国特色”指的主要是其对混合声音的表现满足中国听众的审美需求,其中既包括真声的结实与稳定,也包括假声的通畅与圆润。在实际演唱的过程中,民族唱法更注重真假声区的自然衔接,保证呈现出来的音色效果具有清晰、流畅、统一的特点,这对于严谨的混合声演唱技巧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这一角度来说,闽剧唱腔在真假混合声区的运用则稍显不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音质效果的统一性。对于这样的问题,就可以在闽剧基础声腔训练中借鉴民族唱法的技巧,更加注重真假声区的过渡,并根据演唱者自身的声音特点找到合适的演唱技巧。在练习初期,可以基于母音进行简单的发声练习,逐步练习三度、五度、八度等不同难度的练声曲,找到最好的演唱状态。与此同时,这种基础练习方式可以帮助演唱者基于自身的演唱技巧进行真假声区的转换,不仅可以解决转换不协调的问题,还可以有效提升气息的流畅程度,确保演唱通道保持在统一的腔体内,并展现出统一透亮的音色。值得注意的是,在闽剧唱腔中加强混合声的运用对于演唱者自身也有益处,既可以帮助其拓宽演唱音域、圆润音色,还可以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这对于演唱者未来的发展十分关键。

(五)对唱腔语感特点的借鉴

演唱者在表演中需要通过歌唱语言来实现情感的传递,其中比较常见的演唱技巧包括“字正腔圆”“以字带声”等,进而有效描绘出具体的歌唱语言形象。对于民族唱法来说,其蕴含着十分突出的中华民族语言特色,包括在咬字的时候强调“五音四声”等特点;注重字头与字尾的表现特点;加强与歌唱气息的紧密连接等,并展现出民族唱法的独特魅力。由此可见,民族唱法与戏曲唱腔在表现色彩方面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尤其是对于一些地方民歌小调来说,在演唱的时候都会通过唇齿配合、调整发声位置来表现声情并茂的特点。闽剧发源于福建福州地区,因此其念白、唱腔以福州方言为基础,福州话在声母、音韵、音调上与汉语有着十分突出的差异。与此同时,在闽剧唱腔中使用福州地区的方言还需要与日常说话有所区分,进而需要有效解决语言语感等表达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演唱者进行演唱需要进一步注重唇齿之间的配合,通过加大咬合力度来强调语感;用嘴发声的时候也需要注意通过以字带声将字表现出来,欣赏者也可以更加明确地接收到曲目中的信息。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计镇华也曾经表示,咬字是唱念的基本功,只有解决了这一基本问题才可以展开后续关于韵味的追求。民族唱法与闽剧唱腔在唱腔咬字吐字技巧上十分相似,因此可以互相借鉴并构建起统一的演唱腔体,并在后续的练习中提升对唱腔片段的掌握能力,有效在后续唱腔学习与规范中形成自然的语感习惯。此外,通过这样的练习,还有助于强化学生对戏剧及民族唱法基本表演规律的认识,使学生吸收更多的表演元素[5]。

(六)对点线结合唱法的借鉴

现阶段,我国当代民族声乐教学实现了长足发展,而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所提出的“支点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其中,需要根据演唱者个人存在的问题对演唱“支点”加以调整,并借助“支点”实现与气息的紧密结合。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将乐句控制在固定的歌唱通道中,进而呈现出优美、通透的声音特点。而“支点教学法”在民族唱法教学中应用的时候还需要注重“点”与“线”的合作关系,也就是需要将每个字的位置同整体的唱腔旋律结合起来,确保可以呈现出更具有特色的戏剧韵味。将“支点教学法”应用到闽剧唱腔教学中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首先,在闽剧唱腔中应突出头腔面罩的“上支点”,借助这一“支点”来保证声音位置的统一与音准的准确性。在此过程中,演唱者需要将唱腔中的每一个字放在统一的位置,同时实现自由转换,进而保证音色的集中与透亮。与此同时,演唱者还可以通过训练循环换气的方式提高音准,并呈现出更具有特色的音色。其次,演唱者可以利用真声支点起辅助作用,由于闽剧唱腔独特的音韵特色,因此更多使用自然声区,进而也需要构建很多的真声支点辅助。很多时候,演唱者在进行低音区演唱的时候,受到与深气息贴合不紧密的影响,导致音色暗沉,并感到力不从心。针对这样的问题,演唱者可以通过个人条件调整“点”的位置,并进行母音训练,保证字与气可以更好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展现出闽剧独特的唱腔与音韵。最后,在演唱中还应注重旋律线条的连续性。很多演唱者会因为频繁地换气、断句、顿句而造成乐感的缺失,影响歌词的叙述习惯。而在演唱过程中应注重突出唱腔音乐的旋律线条,保证吐字与气息的有效贴合,并根据整体意境表达出闽剧艺术婉转唯美的独特韵味。

四、结论

综上所述,民族唱法与戏曲演唱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具有自然、亲切、质朴的特点。因此,在进行闽剧唱腔教学的时候,可以与民族唱法结合起来,通过学习不同的民族声乐作品案例来感受其中蕴含的民族特色,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于气息、咬字、归韵等技巧的掌握。在此过程中,还应加强闽剧唱腔与民族唱法在自然声区教学、高音区教学、共鸣腔运用等方面的融合,进而让闽剧唱腔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猜你喜欢

闽剧声区唱法
闽剧新秀
“闽剧王子”陈洪翔
浅谈声乐演唱中换声区的训练方法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搭建声音转换和统一的桥梁
闽剧借地气 开启校园季
“手舞足蹈”破难点——谈“划唱法”在歌唱教学中的作用
闽剧传人陈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