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梨园戏传统道具的几点特色

2023-09-19陈焕煌

戏剧之家 2023年10期
关键词:梨园戏梨园剧种

陈焕煌

(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 福建 泉州 362000)

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福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东方第一大港的繁荣的文化经济孕育了这一古老高雅的剧种。梨园戏有八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因其保留了宋元古南戏的诸多珍贵文化形态,所以被海内外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

一、梨园戏传统道具种类繁多的特色

在八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梨园戏分为上路、下南、小梨园三大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各自专属的传统剧目,俗称“十八棚头”,如上路的《朱文》《蔡伯喈》《王魁》等;下南的《郑元和》《商辂》《留芳草》等;小梨园的《陈三五娘》《郭华》《刘智远》等。如此丰富多彩的传统剧目需要运用众多传统道具进行舞台表演,并因此形成了传统道具的多个种类与应用规范,有些道具因为剧目剧情的呈现需要与角色的表演需要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梨园戏的传统道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用于舞台场景的长椅、公堂桌椅、厅堂桌椅、梳妆桌、炕床、茶几桌、圆鼓凳、绣床等大道具,以及与这些道具配用的桌裙、椅裙等;用于展现剧种文化特色的“梨园戏”班灯、“七子班”灯牌、“翰林院”灯牌、戏笼、服架、笼吹担等装饰性的大道具;用于剧情表演的镜担、面盆、扫帚、小桶、镜子、铁板、雨伞、包袱、文房四宝、琴棋书画、灯笼、木鱼、绣鞋、瓶子、杯子、碗筷、盘碟、算盘、金银锭、荔枝、手帕、绣球、弓鞋、发簪、鬓钗、铜钱、拐杖、马鞭、花枝、小刀、拂尘、绣箧、绣筐、漆篮、摇鼓、竹杯等生活用品;用于特定场景表演的琵琶、绷鼓、四宝、月琴、二弦、箜篌等乐器;用于公堂、军事、宫廷等排场所用的刀、斧、剑、拶指、棍、斩牌、圣旨、公文、令牌、令旗、华盖凉伞等道具。在这些琳琅满目的传统道具中,长椅、炕床、绣床、班灯、戏笼、服架、笼吹担、镜担、小桶、铁板、雨伞、手提灯笼、荔枝、绣球、弓鞋、绣箧、漆篮、竹杯这些道具为梨园戏所特有,其他剧种罕见,或者其他剧种亦有,但是梨园戏的样式与使用方法更加独特。

二、梨园戏传统道具文化底蕴深厚的特色

作为宋元古南戏的直系后裔,梨园戏的历史特别悠久,底蕴非常丰厚,许多传统道具有古朴深厚的文化渊源。

(一)梨园、翰林院、七子班等班灯

写有“梨园戏”三字的红绸班灯是梨园戏剧种名称的来源。古代梨园戏三大流派的班社都奉唐代宫廷乐师雷海青为戏神,尊其为“相公爷”。相公爷供职于唐明皇所设的宫廷歌舞机构“梨园”,安史之乱中,相公爷被叛军从长安掳至洛阳。贼首安禄山强迫其献艺,相公爷慷慨激昂,大骂群贼,并以琵琶击打安禄山,最终不屈就义。相公爷殉国成神后,曾显圣助郭子仪击退叛军,因而被唐朝追封为“田都元帅”“太常寺卿”“天下梨园大总管”。梨园戏历代艺人皆云剧种艺术源自唐宫梨园之相公爷,自称“梨园子弟”,演出时必定在舞台两侧悬挂书有“梨园”二字的班灯。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为剧种定名之时,根据戏神典故与班灯习俗将其命名为“梨园戏”。梨园戏上路流派源自宋元时期的江西、浙江等地的南戏班社。下南流派源自泉州本地的民间歌舞,而小梨园流派则源自南宋的皇室家班,身份最为典雅尊贵。靖康之后,宋室南渡,许多皇亲国戚定居于繁荣稳定的泉州城。宋朝在这里设立“南外宗正司”机构,专门管理皇族人员事务,其中便有专供贵族娱乐的“皇室家班”。明代以前的翰林院兼有艺术创作职能,南宋泉州的皇室家班出行之时可以用龙头杖挑班灯,上书“翰林院”三字,以显尊贵。元灭南宋,泉州的皇室家班流落民间,形成了小梨园流派。该流派在古代以未满十八岁的少年儿童为演员,每个班社只要生、旦、净、末、丑、贴、外七个行当的演员,因此又得名“七子班”。南宋之后的“七子班”虽然已经流落民间,但依然保持着皇室家班的尊贵传统,仍然保有“翰林院”“七子班”的班灯名号。这些源远流长的文化在当代都体现在班灯、灯牌这些独特的传统道具上面。每当演出梨园戏传统剧目时,这些道具被摆放于勾栏小台的两侧上下,作为独特的道具布景凸显着梨园戏源远流长的剧种文化氛围。

(二)戏笼、服架、笼吹担

梨园戏称储存与运输戏服、道具、化妆用品等物资箱子为“戏笼”,而不叫“戏箱”,反倒以“戏箱”称呼热心追捧的戏迷观众。之所以称其为“笼”,是因为旧时梨园戏物资储存物件大多是用竹篾编造而成的方箱,然后用桐油、火灰等密缝,这种方箱造价低廉,轻便好用,因此很少使用更贵、更重的木箱。古时梨园戏班社演出时,把戏笼置于戏棚边侧,再用木竹等支架悬挂待用的戏服、头盔、道具等演出用品,俗称“服架”。“笼吹担”是雕刻精美、用于储存乐器的红木箱子,箱盖打开之后,其内侧是漆金镂雕的楼阁,用于悬挂乐器。摆在最中间的是嗳仔、洞箫、笛子等主要吹奏乐器,故而俗称“笼吹”。因为可以与其他戏笼拼做一担挑行,所以又称“笼吹担”。梨园戏的场景音乐俗称“传统谱”,很多来源于泉州民间礼俗合奏音乐。后来,泉州民间礼俗合奏音乐又吸收了梨园戏的一些经典名段,不断丰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间音乐,亦被称为“笼吹”。现代剧团都已全部改用坚固的木箱与航空箱储存运输演出物资,戏笼、服架、笼吹担早已退出日常工作。但因为上述的文化渊源,戏笼、服架、笼吹担仍然作为梨园戏剧种文化的象征性道具,与班灯一起作为演出传统戏舞台上的固定布景,带人们领略宋元南戏活化石的独特魅力。

(三)竹杯、弓鞋、金刀

梨园戏传统道具深厚的文化底蕴还集中体现在宋元古南戏文化形态的遗存上面,以竹杯、弓鞋、金刀这三样道具为例。竹杯是梨园戏剧种特有的传统道具,把竹片削制成两头大小不一的长条状,表面或涂抹油漆,或因长期表演使用而显得光滑锃亮。竹杯大多由男性丑角表演使用,一般为差役、军卒、小吏、奴头等小人物角色持有。最具代表性的是上路流派传统剧目《刘文龙》中的随从差役李干这个角色,他手执竹杯这个道具进行表演。竹杯既是这些人物角色身份的象征,又显示着他们手中的权力,有时甚至可以作为他们进行公务惩罚的刑具。竹杯这个道具的深厚文化底蕴体现在,它与宋杂剧古画《眼药酸》中副末角色手中所持的道具一模一样。而梨园戏的《刘文龙》是一出非常古老的宋元南戏剧目,由此可知,竹杯道具是宋元古南戏文化形态在梨园戏中遗存下来的一件非常独特而珍贵的道具;梨园戏的传统道具弓鞋其实就是缩小版的古代女性裹小脚所穿的绣鞋,因为呈脚尖下垂、脚跟上翘、中间拱起的形状,宛如弯弓,因而俗称“弓鞋”或“绣弓鞋”。梨园戏以弓鞋作表演道具,在中国戏曲中十分罕见,其突出表现在小梨园流派传统剧目《郭华》这出戏中。《郭华》又称《胭脂记》,是南戏古剧目在梨园戏中的珍贵遗存。赶考书生郭华通过买胭脂与商铺之女王月英相识相恋,二人相约于上元之夜赏灯之时在东京相国寺的山门内幽会佳期。谁知郭华酒醉不醒,月英无奈留下罗帕、包裹、弓鞋作为信物,以示自己赴约不谐。郭华醒来悔恨难当,吞下弓鞋意欲自尽,气塞喉咙后昏迷不醒。国内其他剧种皆没有“弓鞋”这个独特的道具,其仅留存在福建的梨园戏与莆仙戏这两个古老剧种当中,可见其文化底蕴;上路流派的《王魁》是宋元古南戏最早的剧目之一,被誉为“宋元遗篇,南戏首本”,其独特的悲剧故事和大团圆结局显示着古南戏的独特审美特征,为梨园戏所独有。剧中的商女谢桂英被王魁辜负,又被恶绅金蕊羞辱,悲愤之下,谢桂英手提金刀割颈自刎,死后鬼魂手持金刀赶往海神庙告状的情节非常古朴独特。国内很多其他剧种的同题材剧目都是女主人公桂英自缢而死,唯独梨园戏是金刀自刎。这个由小金刀道具进行表演的独一无二的情节体现了古南戏强大的悲剧张力,表达了下层百姓对权贵的怨愤,具有深厚而悠久的历史底蕴。梨园戏以表演道具作为其剧种的古老历史底蕴的有力佐证,是一个独特的、很值得探讨的文化现象。

三、梨园戏传统道具表演功能突出的特色

戏曲舞台表演程式十分丰富,尤以旦角独步剧坛,是梨园戏剧种最重要的艺术特色之一。而道具深深地融入程式表演当中,功能强大而突出,甚至衍生出一整套固定的规范动作,这是梨园戏传统道具最重要的特色。这一点,笔者以雨伞、提灯这两件传统道具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一)雨伞

中国很多剧种的雨伞道具都是能撑开使用的,唯独梨园戏的雨伞道具是撑不开的,因为它是用整根木棍削制而成的,上部尖大为伞,下部短细为柄,漆以绿、黑两色油漆。梨园戏传统道具雨伞的形制如此独特,是由它所承担的表演程式功能所决定的。传统的油纸伞轻而大,且不光滑,表演手感不佳,很不适应梨园戏精致、细腻、繁复的舞台表演程式需求。所以,在长达数百年的传承演化中,梨园戏根据自己的剧种表演特色与需求,最后确定并形成了戏曲界独一无二的不撑开木质伞的独特道具。雨伞在梨园戏表演程式中的功能运用主要体现在小梨园流派的《高文举·玉真行》与《陈三五娘·留伞》这两个经典折子戏当中。《玉真行》这折戏演绎了古代妇女王玉真手持雨伞、肩背包袱,一路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到京都找寻夫婿高文举的场景。整出戏的全部唱、念、做始终在雨伞的配合下完成,形成了独步全国的“十八雨伞科”这一规范而严谨的成套程式动作。道具在舞台上的另一个突出功能是向观众直观地展示主人公的身份和动机。手上一拿雨伞,肩上一背包袱,在台下看戏的观众立马就知道人物是要出远门的。古代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家闺秀孤身一人行走江湖是非常艰苦而危险的。《玉真行》这出戏就通过女主人公王玉真“拖伞”“背伞”“挥伞”“踢伞”“掷伞”“转伞”等一系列严格、精细且全程配合唱念的“一句曲一步科”的程式表演,突出王玉真这个人物长途跋涉的艰难、心中对丈夫的期许与埋怨、对前路情况未可知心中却顽强坚持的心理状态,以此成为梨园戏千古流传、长演不衰的代表性经典名折;《留伞》这折戏演绎泉州才子陈三打破宝镜,屈身到潮州黄家为奴,追求佳人黄五娘却遭到冷落,愤恨之下,手提雨伞、肩背包袱,不辞而别,回泉州故里的故事。陈三回乡之前,剧中黄五娘的婢女益春慌忙前去阻拦,此时的雨伞成了离别征途的象征,陈三与益春两人相互夺伞的舞蹈程式体现了两人走与留的矛盾,由此衍生出“十八雨伞科”的曼妙歌舞。两人时而向不同方向揪伞,时而并列交步扯伞,时而转圈拖伞,把匆忙离去与深情挽留的情景表演得惟妙惟肖。这两出戏对雨伞这个传统道具的运用非常精致细腻。道具如此高密度、高精度地配合舞台表演的一唱一和、一招一式,在中国戏曲界是很独特、很少见的。

(二)提灯

在中国传统戏曲中,灯这一传统道具一般是长柄手举的灯笼,或者手举的火把,或者手持的油灯与蜡烛。梨园戏的传统道具提灯是用手指勾提一盏做工精美、四角垂流苏的小灯笼,并进行各种曼妙的程式舞蹈,这在中国剧坛是独树一帜的。这个传统道具的表演功能突出表现在上路流派传统剧目《苏秦》的《提灯》这一折戏中。战国术士苏秦游说秦邦不第归来,受到奚落,愤而出走到三叔家读书。其妻周氏担忧夫婿安危,深夜提灯找寻,并在三叔家中与苏秦提灯相会。在这出戏里,提灯这一梨园戏独有的传统道具并没有形成像“十八雨伞科”那样的一整套固定程式,但是因为提灯精致小巧,勾在女主人公周氏的纤纤玉指尖上,跟着曼妙的手姿、娆美的身段、细腻的科步,如随风拂柳一般灵动流转,整个表演美轮美奂,把周氏的焦急、猜疑、惊喜、羞涩、紧张、恐慌等一系列人物心理描摹得淋漓尽致,代表着梨园戏道具表演的很高的审美境界。

梨园戏的传统道具就像剧种八百年悠久历史中挖掘不尽的宝藏,本文谈及的种类繁多、文化底蕴深厚、表演功能突出这三点只是它众多特色中的一部分,体现着笔者从事梨园戏道具工作多年来的心得与认知。笔者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发现梨园戏传统道具的独特与美感,并将它们巧妙地运用到梨园戏新编剧目的表演当中,做到返本开新,使梨园戏的传统道具焕发新的生机!

猜你喜欢

梨园戏梨园剧种
“梨园戏现象”探微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梨园周年管理历
梨园寻梦淮安缘
弦管古乐是泉腔戏曲的曲库——从梨园戏三元老论南音与梨园戏关系说起
试论戏曲手舞的视知觉形构——以梨园戏、莆仙戏科介谱式为例
“梨园”演变考述
梨园逐梦人
乱谭小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