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经济学视角下生态环境保护路径

2023-09-13王化平解景行文思晓

活力 2023年8期
关键词:失灵环境保护资源

王化平 解景行 文思晓

(1.广州环保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广州 510499;2.广州新华学院,广州 510000)

引 言

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但自工业革命后,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高,但生态环境问题也随之出现。大气环境污染、河流水质下降、水土流失、土壤重金属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也损害了人体健康。在此情况下,只有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大力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推动社会与生态和谐共存,才是正确的发展之道。

一、经济学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一)环境享受以环境保护为前提

在现代社会,环境享受也成为经济学家关注与讨论的一个点。所谓“环境享受”,通俗来说,就是美好、健康的环境带给人的良好感受。例如:人处于污浊的空气中会感到鼻孔不适、头昏脑涨,而处在清新干净的空气中则感到耳聪目明、身心舒畅;人处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中会感到心烦意乱、身心不适,处在幽静美好的环境中则感觉心平气和、身心舒适。好的环境能带给人好的享受,但要想拥有环境享受,就必须先开展环境保护。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GDP 水平一路升高,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工业国与农业国。2021 年2 月28 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经初步核算,2020 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 015 986 亿元,比上年增长2.3%。但在经济建设取得如此重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也日益下降。由于长期走“重经济、轻生态”的发展路线,我国各地都出现了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例如:西北地区的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京津冀地区常见的雾霾天气;等等。这些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存与发展,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除环境污染不断加重外,资源枯竭速度也不断加快,石油、煤炭等资源日益短缺,国内的资源危机逐年加重。在此情况下,必须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寻求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之间的平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产业化、企业化治理工业污染是环保新思维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保护主要包含“工业环境治理”与“自然环境保护”这两大部分。工业生产虽是拉动社会经济的重要马车,但同样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与破坏。有研究表明,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挥发性有机废气就主要产自各类工业生产活动。例如:在塑料生产中,塑胶等粒子受热后会挥发出有机废气,废气中含苯乙烯、丙烯、乙烯等多种污染物质;在喷漆活动中会产生喷漆废气,喷漆废气含乙酸乙酯、二甲苯、甲苯、丁醇及丙酮等多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这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进入大气中,使大气污染成分更加复杂,污染浓度更高,造成大气质量大大下降。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发展速度加快,工业废水产量急剧增加,由工业废水引起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据调查分析,冶金、化工、印染与造纸等工业活动均会产生大量有污染性、毒害性的废水,这类废水含有毒有害成分,且不易降解,会对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新的发展时期,应寻求更先进、更环保的经济发展方式。我国各地应结合当地资源情况,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企业生产工艺升级与行业转型升级,尽快构建更先进、更环保的社会生产体系,同时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促进生态环境逐步恢复健康。

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下的经济学分析

经济学家认为,环境是一种稀缺资源,环境资源不能像普通资源那样直接进入商品流通领域通过直接交换实现其真正价值。经济学家也普遍认为,生态环境问题主要与两大原因有关:一是市场失灵,二是政府失灵。

(一)市场失灵

亚当·斯密(Adam Smith)曾提出:“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通过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达到个人和社会财富的最大化。”但在现实生活中,市场的运作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因素有可能导致市场失灵,从而使资源得不到科学、合理的配置。

资源的特征属性会影响市场机制的配置。按照经济学理论,对于私人性、排他性与竞争性的资源,市场机制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有效解决这类资源的配置问题。但对于环境资源,市场有可能失灵。生态环境资源具有公共性,生态环境资源是一种具有公共属性的资源,公众可以任意享有甚至是破坏这种资源而无须支付分文。对于这样一种公共享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资源,一些“经济人”会生出搭便车的动机,即不通过自己的行动,而从他人的行动中获益。在这种动机和行为下,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不会有人主动担责,也不会有人主动治理。总的来说,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不能很好地解决环境资源的配置问题。生态环境还是一种有外部性特征的资源。外部性是指某种经济效益所产生的成本或效益由第三者承担,而交易双方并不予以考虑。例如,煤炭交易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及由此引发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并不由交易双方负责。这部分无人负责的外部性交易最终会减少整个社会的整体福利。在纯市场调节下,交易双方不会去考虑外部性,这也就表明仅靠市场无法实现对环境资源的科学配置与合理保护,也可以说在解决外部性问题上,市场无法发挥出本应有的作用。

按照西方经济学观点,生态环境问题是因产生、消费等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一种“外部不经济性”后果。活跃在市场中的个人或企业,通常会为了自身利益而逃避、趋避这种“外部不经济性”后果,有时甚至还会在获利动机的驱动下,不道德地转嫁环境成本,主观制造“外部不经济性”后果。

(二)政府失灵

面对市场的失灵,需要政府的有效干预与引导,但在一些因素的影响及条件的限制下,政府的干预也会失去作用,甚至出现反作用。所谓“反作用”就是指政府的干预不仅没有解决市场失灵引起的问题,反而还限制与阻碍了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引发了更多、更大的问题。与市场失灵相比,政府失灵更容易使资源配置陷入混乱,使环境问题更加严重。具体如若政府政策失灵,政府过度追求GDP 等宏观经济总量而忽略生态保护与环境发展问题,就会引发一系列环境污染、资源破坏、能源短缺甚至是枯竭问题,从而使经济的发展受到更大的阻碍。我国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就缺少对自然资源与环境代价的核算,从而诱导人们只看到经济的增长速度而看不到环境的恶化速度与资源的枯竭速度,因此无法树立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意识,长时间过度开发、不节制地索取,造成资源大量浪费,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三、经济学视角下的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一)生态环境过于脆弱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人类社会无法脱离空气、土壤、水等生态资源而独立存在,因此若地球生态受到严重破坏,自然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能源资源遭受过度采撷,那么人类社会、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将受到巨大限制。生态环境具有珍贵性也具有脆弱性,以土壤环境为例,我国70%的国土面积每年受东亚季风的强烈影响,35%的国土面积受到侵蚀与荒漠化,我国多个地区常年易爆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二)经济增长模式不合理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采用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工业生产工艺相对落后,生产技术水平不高,工业生产中投入的资源数量巨大。在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下,我国出现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沙尘暴、水土流失、酸雨等,资源的枯竭速度进一步加快。

四、经济学视角下的生态环境保护路径

(一)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一种健康的、适合现代化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以循环利用与资源节约为特征,注重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提倡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做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将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我国目前应当积极、主动发展循环经济,构建更环保健康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有以下要点:经济发展过程中,制定资源开采规定,确定资源开采额,改变以往不节制开采及大规模浪费的问题,力求以最低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控制污染物、废弃物的产量及排放量,系统地避免与减少废物,尽可能将生产废物循环利用,以此实现低投入、低排放、低污染、高收益。在经济发展中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与再循环(recycling);在废物处理方面按照“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置”的顺序开展。在生产源头就做好资源节约工作,通过减少资源投入、改进生产工艺、应用废物循环利用技术等减少甚至避免废物的产生。对于源头无法消减的污染物,人们生活中常使用的塑料等废弃物,必须及时收集,做专业化处理,然后再投入利用。

发展循环经济就要支持并推进产品的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制造业是一大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在能源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应当发展绿色产品与绿色制造工艺。所谓“绿色设计制造”,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化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产品在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资源利用率最高,能源消耗最低。在产品设计阶段,主要是从材料的选用入手,通过选择绿色环保材料来降低产品的污染性与危害性,实现绿色制造目标。

(二)推动产业生态化

产业生态化是指产业自然生态有机循环机理,在自然系统承载能力内,对特定地域空间内产业系统、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进行耦合优化,达到充分利用资源,消除环境破坏,协调自然、社会与经济持续发展的目的。推动产业生态化需要以生态标准开发与选择技术创建企业,促进企业生产工艺升级与行业转型升级,尽快构建更先进、更环保的社会生产体系,降低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在一些有条件的区域,应鼓励发展旅游业、服务业等,加大对当地生态的保护力度,同时适当开发当地生态资源为当地群众创收,推动当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三)调整社会法律体系

进一步完善法律建设,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法律环境,同时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的法律支持。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建设应从以下方面开展:首先,从法律层面认定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基础。其次,通过法律确定生态环境保护地位时,要对各种因素进行考虑,对各方利益加以衡量,以免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另外,完善法律规定,补充法律上的空白,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法律依据。

(四)加大扶持力度

在当前背景下,应重视并支持循环经济与产业生态化,国家应运用法律手段、政策手段、教育手段、宣传手段等提高公众对循环经济与产业生态化的认同度与支持度,逐步促进循环经济、产业生态化等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发展。此外,地方政府与生态环境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沟通渠道,共建协同管理机制,共同为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健康出力。在建立协同管理机制的基础上,还要做好职责分工。地方政府是环境经济管理的主体,承担着主要的管理责任,地方政府需根据当地环境质量、环境污染现状、环境污染特征及经济发展情况等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顶层设计,做好相关部门与单位的职责分工与权限确定工作,为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

结 语

综上所述,本文立足经济学视角,探讨了经济学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得出环境享受以环境保护为前提,产业化、企业化治理工业污染是环保新思维的结论;探究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产生的两大重要原因,得出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结论;分析了经济学视角下的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得出生态环境过于脆弱、经济增长模式不合理的结论;探究了经济学视角下的生态环境保护路径,提出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产业生态化、调整社会法律体系、加大扶持力度等建议。

猜你喜欢

失灵环境保护资源
失灵的指南针
环境保护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2020年一汽奔腾T99智能钥匙失灵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幸运拍”失灵了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