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一起寻找好教育

2023-09-11朱永新

新教师 2023年1期
关键词:课题实验学校

朱永新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了四十年未遇的暴雨。79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万余人无法按时回到自己的家。晚6时许,友人挂念,短信询问我“在哪里”?我以打油诗回答:“倾盆大雨,吾在路上。错把北国当水乡。无奈苦应酬,梦想不忘。”友人知道,我的梦想自然指的是新教育,于是和诗鼓励:“百万兵马,十年草粮。大帅小兵一肩扛。风雨等闲视,高歌朝阳。”

是啊,新教育一路走来,如今已迈过第10个年头。10年来,新教育从一个人的念想,变成万千人的梦想;从一所学校,发展到38个实验区的1500多所学校,成为“燎原”大半个中国的民间教育改革运动;所倡导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理念,已成为许多学校的价值追求;所开发的“晨诵、午读、暮省”的儿童课程,已成为许多孩子的生活方式……

也是在7月21日晚,我收到一封署名为“一个普通的新教育人”的长信。信里结合刚刚落幕的新教育年会,提出了一些问题。

这封信,我反复阅读,感动良久。这位教师告诉我,年会回来以后,一位新教育朋友对她说:“你知道吗,读看云,读华德福,仿佛听见:不要急,慢慢来。而打开新教育的微博,就感觉焦虑,感觉要加油,加油!要奔跑!”她想想也觉得如此,遂有一问:新教育,是不是走得太快了?

这位教师的疑问,与年会的形式与内容有关。她在信中问道:“年会的功能究竟是什么?年会需要每年都办吗?年会以这样的方式来呈现妥当吗?毫无疑问,年会是一种庆典,庆贺每一阶段的实践成果。但年会更应是引领,是解惑答疑,是交流碰撞,是厘清与梳理,是矫正与规划。”

从庆典的角度看年会,应该说堪称精彩。但是,年会显然不仅仅是庆典。从解惑答疑、交流碰撞,或者厘清与梳理、矫正与规划方面来看,年会的确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甚至因为实验规模的日益扩大,不足之处也日趋明显。

比如,尽管年会期间我们有实验区负责人的会议,有新教育理事会,对于上述问题多少有所涉及,但这些会议毕竟不是面向所有的新教育人,而对于参加会议的大部分新教育人来说,局长、校长、教师等不同职位,语文、数学、美术等不同学科,甚至于是新手、还是老将等这些身份同为教育者、差异其实巨大的新教育人而言,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又如何切合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年会中得到更实在的收获?这的确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这位教师长期负责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她说,从教育科学研究的目光来看,新教育十年,就是行动研究的十年——边研究边行动,边行动边修正方案。而她更愿意把年会视为“课题立项”。年会的主报告,就是一份课题方案,介绍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它更像是一个大课题,其中具体的研究步骤与策略,则由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校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制订。一年聚焦一个主题,就是一年一个“课题方案”。

因此,这位教师坦率指出:“但是,我深深地懂得,课题,除非是学科课题,否则一年做一个课题,那是做不好的。就像猴子摘西瓜,摘一个扔一个。真正要做事,非五年、十年不可。所以,我就想,年会为什么非要一年一次,一年一个主题?是否也可以两年或者三年一次?”她认为,从科学研究的内在规律来看,一年一个课题,很难真正地深入,也很难真正地巩固。

此话有一定道理。对一所新教育学校来说,如果没有足够的准备,每年参加年会,每年推出新的实验项目,的确会有些眼花缭乱,手忙脚乱。所以,我们一直建议实验学校结合自身情况,选择项目去做实、做好,并没有要求实验学校面面俱到,所有的项目都去践行。

但是,对于一个成长中的教育实验来说,我们的确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新教育真的走得太快了吗?坦率地说,我一直没有感觉新教育走得太快,相反,倒是觉得走得太慢。因为,新教育与我的理想还有漫长的距离,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完成,或者还可以做得更好。

也许是我的这种心态驱赶着新教育,尤其是自新教育专职团队于2006年成立以来,2006年北京年会、2007年山西运城年会、2008年浙江苍南年会、2009年江苏海门年会、2010年河北桥西年会、2011年内蒙古东胜年会、2012年山东临淄年会,每年一个主题,从儿童课程到有效课堂,从专业发展到校园文化,从中国文化到完美教室……新教育理念,是随着这一路奔走的行动,在逐渐充盈。

教育的问题如此之多,需要探索的问题也如此之多,我们需要不断挖掘,不断研究,不断言说。每年一个主题的关注,是新教育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制订的研究目标,也是新教育自身学术积累和话语体系形成的需要,同时还是保持新教育的学术张力与研究引领地位的需要。新教育每年一次年会,每次年会一个主题,是新教育的传统,是新教育人的庆典,这个基本的格局可以不变。

之所以会有“快”的感觉,我认为,不是我们的新教育实验走得太快,而是我们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没有及时提高。如何让年会更加具有参与性和指导性?如何让曾经关注的主题不断深化、细化、实化?这才是横亘于我们面前的难题。

为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新教育的研究机构和项目小组的作用。那些通过年会形成的理论共识和操作模式,应该由这些机构进行日常维护,通过培训、展示、讲座、开放周等各种形式来巩固研究成果。今后每次年会时,我们可通过种种方式,比如工作坊的形式,将新教育实验的重要项目在年会期间或者年会前后,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展示,让开展了相应项目的实验区、实验学校有选择地进行研讨,加强大家的参与性,发挥大家的能动性,从而集思广益,深度推进各个项目。

正如這位教师建议的那样,这样的年会可以让站在不同起跑线上的实验区与实验学校各取所需,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是普通教师的,去看看儿童课程与完美教室的课程打造;是校长的,去看看校园文化;是教研组长的,去看看有效课堂;是分管领导的,去看看教师专业发展。让那些不远百里千里赶来的每一个人都有收获,而不是“看看心动,无法行动”。

这位教师多年来与新教育风雨兼程。她感叹地说:“新教育这一路走来,真的不容易。它不局限于关注教育改革的某个领域,而是真正把触角伸向了学校教育的各个角落。这种勇气,非一般教育实验所能有。”她在信的结尾写了这样一段话:

亲爱的朱老师,当新教育站在又一个十年的路口的时候,可否把已经走过的日子再重新走一遍,直到感觉自己的脚步够踏实,直到大多数的实验人都能跟上前行的速度,直到让更多新教育的冷眼旁观者的目光终于渐渐柔和。

如果,每一個新教育人因为新教育,他们更热爱生命了,更善于(会)生活了,更能给工作注入思考与活力了,那么这才是真正的幸福与完整。

相信终有一天,很多中国人,会微笑着对我们说:“是的,你们是对的!”

这位教师的信,我看了很多遍。我也回了一封近万字的长信。因为这封信,我对她刮目相看。

这位教师所在的学校,就是杭州萧山区银河实验小学,是我们的新教育实验学校,也是一所优秀的实验校。新教育的许多重要事件,与这所学校有关。人,是有故事的人;学校,也是有故事的学校。

她在学校是分管教学和课程研发的副校长。我希望她写写银河实验小学研发卓越课程的故事。她谦逊地说,学校的故事应该由校长来写,自己只能写写参加新教育的心路历程。

差不多一年的时间,雪晴送来了她的书稿,字数不多,却沉甸甸的。“寻找”,是这本书的关键词,也是作者多年教育探索的主题词。

从2004年筚路蓝缕参与创办德意学校(银河实验小学的前身),到2006年与新教育相遇;从参加贵州支教,到参与银河新教育课程研发,她从来没有停止过寻找好教育的步伐。她知道,好教育,总是在路上。

她为女儿寻找好教育,为学校寻找好教育,为自己寻找好教育,一路奔跑,一路寻找。即使跌倒摔伤了,包扎休整一下,恢复以后她又开始了新的寻找。

寻找本身就是最美的姿态。风景就在寻找的过程。

她享受着寻找、发现与收获。在书中,我们可以看见她不是那种匆匆忙忙赶路的人,她在寻找中欣赏着每一处风景,享受着每一个发现。她没有忘记与女儿谈心交流,没有忘记为“驴友”老公加油喝彩。她没有忘记在行走中阅读与思考,没有忘记自己作为副校长的责任与担当。她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得那么天衣无缝,流畅完美。

她始终站在幕后,甘于做配角。但是她又不推托责任,是一个有担当的人。她在新教育团队里是一个小小的“士兵”,但是她一直牵挂着新教育的未来。在文中开头提到的这封很长的信里,她就新教育教师的家庭生活、新教育课程的研发、如何防止教师的职业倦怠等许多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担忧与建议。

这是一本很耐看的书,是一个新教育教师的生命叙事。我们可以看到她的家庭生活,她的教师生涯,她的校长风采;看到她如何陪伴女儿度过少女最美好、最关键的时光,看到她如何带领教师研发开学课程等一系列新教育卓越课程,看到她如何数年如一日编好一本小小的校刊,看到她如何带领同事们一起成长。

她给自己的书取了一个美丽的书名《走,我们去找好教育》。她告诉我们,这句话是12年前她对8岁女儿说的话。当然,那时候女儿很小不会懂,这样的话只是化作了一次毅然决然的出走。只是没想到这一次出走,让女儿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求学之路:女儿没有经历一般意义上的中考、高考而顺利进了大学。小学毕业后,女儿在小和山下那所叫作杭州外国语学校的校园里,度过了六年的中学时光。那里没有冷冰冰的考试排名,那里没有做不完的家庭作业,那里谁都可以担任班干部,那里总有许多好玩的活动,而最重要的是,那里的教师竟然提醒她:学习,犹如长跑,千万不要在中学就把力气给用完了。她很庆幸,自己的女儿在她成长最重要的时段,遇到了这样的教育。

她告诉我们,这句话是她所在的银河实验小学教师团队彼此之间相互勉励的话语。多年来,她亲眼看着这所小学从无到有,在风雨飘摇中艰难成长,从13位教师、75名学生,到100位教师、1600名学生,这个团队秉持“让每一颗星星在银河中闪光”的理念,以“只有珠穆朗玛,不是喜马拉雅”的集体站立姿态,打造出了一所极富活力的学校。她很庆幸,在自己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里,遇到了这样的团队,心意相通,情同手足,一起寻找好教育,一起创造好教育。

她告诉我们,这句话是一群始终以追寻真正的教育为己任的伟大的灵魂发出的热切召唤。这些人一直在伏地践行,勤耕细作;一直在抬头仰望,厘清方向。这些人,就是一个叫作新教育实验的团队。作为入围世界教育创新奖(WISE)的新教育实验,从2004年开始,就在中国大地上呼唤着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人。新教育提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把教育改革的触角不断伸展到校园的角角落落:从校园文化,到教师成长;从完美教室,到卓越课程……也正是新教育,给予一所蹒跚起步的学校以巨大的勇气与力量,以有力的扶持与引领,以无私的鼓励与肯定。她很庆幸,自己的学校在发展的重要时刻,遇到了这样的教育。

她告诉我们,这句话也是她作为一个工作已经27年的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时时刻刻对自己、对身边人的呼唤。这么多年来,她始终无法清晰地描述,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她心中最好的教育,但是她坚信,好教育就在前方,如朝阳和清风一样美好。

是的,只要去找,好教育一定就在前方。看完她的这些文字,我像当年读她的那封长信一样感动。我想告诉她,好教育,其实不是我们去寻找的,而是我们共同去创造的。

(责任编辑:苏少伟)

猜你喜欢

课题实验学校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做个怪怪长实验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学校推介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