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结合的途径探究

2023-09-10梁凯昕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法治道德

■梁凯昕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广东 佛山 528216)

2022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在二十大上指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1]为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道德与法律的相互补充,深刻领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切不可“相互独立”“此消彼长”,而应当紧密结合。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主要践行者,也应当自觉成为社会美德与良法的支持者与参与者[2]。在实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尽管在新时代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促进下,高等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之间建立了一定的联系,然而在我国传统思维理念的束缚下,仍然存在非常明显的“重德轻法”现象,高等院校一般以“厚此薄彼”之实冠以“紧密融合”之名,从而造成获得的教学结果无法与现代课程教学改革要求相契合,难以获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3]。为了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大学生德育与法治教育的结合,本文对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内涵进行了全面分析,并从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一致性出发,深入研究实现两者紧密结合的契机,提出切实可行的融合路径。

一、高校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概述

(一)道德教育内涵分析

道德是从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用于协调复杂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教育是将统治阶级的思想、文化等主观形态传达给人们,为保证社会建设与发展拥有充足人才而开展的社会性活动[4]。“道德教育”是在“以德治国”战略思想的基础之上,开展目的明确、组织关系鲜明、系统性强的关于道德准则传播与教育的活动[5]。让人们通过道德教育的洗礼可以对道德内容产生基本的认知,并在典型道德案例中领悟道德的精髓,具备自主鉴别道德活动正确与否的能力,从而在大众之间建立较强的道德影响,确保人们可以充分认可道德准则,自觉践行道德义务。高校学生的道德教育就是将大学生作为道德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目标,结合现代大学生的认知特性、发展规律、知识体系与生活阅历等,依托于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通过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途径对学生实施德育,致力于将现代社会崇尚的道德规范转变成学生自己的优良品德。帮助大学生建立较高的自觉性,确保其在实际道德抉择过程中,可以正确分辨善恶,拥有和现代社会要求相匹配的优良行为。

(二)法治教育内涵分析

时至今日,学术界仍然没有针对“法治”内涵给予系统全面的界定,通常将其和“法制”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即便两者在读音上完全相同,然而在本质内涵上有着较大差异。“法制”表示的是某个国家为了能够维护正常社会秩序而设定的相关法律规则与体制,通常体现的是一些真实存在的事物[6]。相比之下,“法治”代表的是一种治国原则与手段,是涵盖了法的设定、执行等各个部分的综合体系,着重表现出依法治国的形态。由此得出,“法治教育”可以看作是建立在“依法治国”战略方针的基础之上,开展的一系列有组织、有目标的“法治思想”的传播与教育活动。在向人们传授相关基础法律知识的同时,可以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使其在现代法治社会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高校学生的法治教育,是将大学生当成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对象,对其开展法治精神方面的宣传教育,让现代大学生能够做到基本的“知法、懂法、用法”,并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法治思维,坚定自身的法治信仰,可以积极主动地遵守社会主义法治思想[7]。

二、高校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一致性分析

(一)教育原则的一致性

社会的不断发展,一般是建立在个体在整个社会环境中各司其职的基础之上,因此要想实现社会发展,首先要重视人的发展[8]。针对高校学生开展道德教育,目的是希望基于知识讲授、亲身体验、领悟等途径,让大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并认可道德,同时可以主动地将社会崇尚的道德准则转变成自身的优良品德。针对高校学生开展法治教育,希望可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意识与信仰,使其能够基于法律要求来管理自身的行为,填补道德教育中的空缺。从人才培养的视域来看,尽管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着各自的培养方向,然而在目标趋同性的影响下,两者进行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之上,将教育与大学生发展相互结合起来,为促进大学生均衡、高质发展提供优异的教育平台,进一步激发当代大学生的价值。

(二)教育价值的一致性

事实上,人们在精神与物质上的追求往往与真实的发展情况有着较大差异,所以不管是在任何时期的社会,都需要制定一个可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与奋斗性的宏伟目标。进入新时代之后,广大人民群众憧憬的社会是“民主法治、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稳定有序、充满正能量、友好和谐的社会”。要想实现社会的和谐,必须依靠诸多不同因素的共同努力,而道德与法治在其中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对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与特性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民主法治”这项传达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法治诉求,后面各项则全面表达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道德诉求。高校在开展学生教育教学活动时,实施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实际是基于道德与法律法规来管理和引导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确保大学生在实际面对负面信息和各种诱惑时,可以秉承自身的发展原则,有效避免自身出现“思想滑坡”问题,更要与“违法犯罪”划清界限,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9]。

(三)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社会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的发展基础之上,所以广大人民的思维理念、行为习性、知识与能力体系等各个方面获得全面的改善,才有机会推动社会进一步发展。高校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过程中,一直以来将“人的发展”作为中心,依照现代大学生具体特征与情况构建了一个有助于促进其各方面能力素质进步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从道德教育层面来看,其需要全面分析与把握大学生的生活与思想情况,与大学生内心世界进行有效交流,培养大学生形成稳定的道德良知,使其在要求自身秉承各项道德规范时,不会受到外部压力以及各种诱惑的影响,始终坚持自身内心的真实想法。从法治教育层面来看,其教学目标也不局限在将相关法律知识传授给学生,最重要的是要在潜移默化当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法治精神,进一步改善大学生的法治素养,确保大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能够正确看待并坚定拒绝各类不良诱惑。因此,能够看出,高校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本质目标是相同的,即致力于进一步增强现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确保大学生能够在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新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一)增强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

高校在开展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两者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思想境界以及实践能力等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导致相互之间有着较多的对立点,然而又在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作用下使得两者有着统一的地方,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协同发展[10]。一般来说,教师拥有学生所不具备的教育能力以及管理能力,因此,在实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往往发挥着组织者与协助者的作用。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所面对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多样,如何有效提升人们的综合素质是现代教育改革创新的关键所在。为了切实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强化自身的教学水平。现阶段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时,还会出现较为明显的“重德轻法”现象。针对该问题,教师应当正确理解与领悟培养学生法治精神的重要价值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放置在同一高度。自始至终将“满足学生”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依照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认真分析、挖掘与整合优秀的教学案例,选取适宜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之后开发出同学生学习要求与特性高度契合的表现途径,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果。

(二)充分展现大学生的教育主体作用

高校在开展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时,究其本质还是一种“塑造人”的活动,是依照现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与行为习性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基于此,高校在实际开展教育活动时,必须始终将大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将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学宗旨[11]。为了能够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与法治信仰,教师需要通过大量的教学活动对其进行持续教育,使其可以有效地对各项教育内容进行抉择、分辨、理解与领悟,并在内心世界中出现较强的认同感,同时可以有意识地将其落实在实际生活与学习中。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怎样科学合理地运用教育活动中的各个因素,使其在大学生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是当下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所在。需求是引发人们产生强烈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教育主体作用,要全面分析与准确把握大学生的真实需求,主动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把握大学生的身心特征、人生经历以及兴趣爱好等,尊重他们的个性化特征,这样才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使得大学生从以往的抵触教育慢慢转变为主动接受教育,能够自觉主动地查找、探究自身需要的信息内容,加强教学互动,实现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三)确保学生知行合一

要想确保大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道德素养与法治精神,必须基于“两次蜕变”过程。第一次蜕变是依托全面系统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可以普遍认可各项规范,然而这只停留在表层的认知阶段,学生掌握了知识并不能说明一定会严格遵守相关规矩来做事。第二次蜕变是依托于大量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机会将规范落到实处,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获得形象、直观的感受,可以更加深入地领悟优秀道德素养与法治精神的感染力,并且会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规则认知水平,实现从“知”到“行”的发展。所以,仅仅单纯地依靠理论知识传授还不能让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与法律规则,还必须基于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其才可以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学生在经历过较多的实践体验之后,才可以使自身对道德与法律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增强自身的认知水平,改善自身的思想觉悟,并可以在平时生活与学习中自觉落实到实践中。此外,这也是教师考核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依照反馈信息第一时间优化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加高质、高效的教育教学活动。现代大学生群体以“00 后”为主。这部分学生群体往往拥有发散的思维、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并且对新事物有着较大的好奇心与接受能力,若还只是通过班级团队活动、假期社会实践体验活动以及社团活动等途径,已经难以达到大学生“社会化”转型的需求。因此,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在社会实践方面的挖掘,使道德与法治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联系到一起。比如,构建“道德两难选择案例”的模拟法庭活动,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大学生在此过程中对问题产生明确的看法与坚定的立场,增强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其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四)改善校内环境

为了保证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高校必须正确认识到环境因素对教育活动的影响。这是因为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与行为习性一般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依托于各种教育活动只能让大学生了解到理论层面的法律与道德规范,所以还应当和大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因素紧密结合起来。当这些理论通过实践得到有效证实,才可以让大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可该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强化。所以,高校在实际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活动时,应当正确处理好环境因素,使其在教育改革创新中发挥积极作用。当下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已经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网络环境也会对大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精神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改善校内网络环境是推动学生道德与发展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挖掘与整合大量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朝向正确的方向发展。首先,高校要积极引入现代新型的网络管理技术,依照学生的喜好特征与实际需求,加强对校内外板块、内容等的优化,增强其内容的丰富性与展现的多样性,在学生中产生广泛的影响力,使学生在查找相关信息时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引导。其次,丰富与学生的交流方式,依托于构建不同类型的交流平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时解开学生的心结,弥补面对面交流中的不足,使学生能够放下腼腆与胆怯,提高交流质量与效果。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互联网教学和课堂教学的相互融合,进一步拓展了教育资源。尽管时代一直在变化,高校在开展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时并没有紧随时代发展步伐,更新发展速度较慢,无法有效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与法律素养。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效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培养更多的践行者,同时为保障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更多的簇拥者。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法治道德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