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水平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特色示范课程建设的政策理路和实践进路

2023-09-10吴文彬林杏花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专业

■吴文彬,林杏花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就业创业方面成效显著。当前我国人才培养仍有供求失衡问题,高职院校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间的无缝衔接。基于此,需要建设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专业知识教学为基础的创新创业优质课程和特色示范课程,通过建设创新创业优质课程和打造创新创业特色示范课程,能够推动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的相融相通,对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有重大意义[2]。

一、高水平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特色示范课程建设的政策理路

(一)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

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通过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丰富课程内容等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度不够、脱离实践,普遍存在于当下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专创融合”主要是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以依托专业为手段,量身定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主动将专业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拧成一股绳。

(二)就业创业特色示范课程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做好2022 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精神,广东省通过建设一批省级就业创业特色示范课程,有利于展示近年来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建设成果,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高校教师不断提高课程教学水平。

(三)广东省进一步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示范课程

《广东省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粤府办〔2022〕16 号)指出,“十四五”规划期间,建设100 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示范课程。省域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用实际行动积极响应,在2022 年6 月获得广东省就业创业特色示范课程1 门。

二、高水平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特色示范课程建设的现实问题

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在建设过程中,课程改革作为建设重点之一,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也提上了日程,因为创新创业课程起步晚、课程体系不完善及内容不丰富、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课程建设探索初期和课程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开设了创新创业基础课、指导课,并将课程列为必修课,多以课堂教学方式开展,以完成创新创业项目计划作为课程评价考核重点内容。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初始了创新创业内容、锻炼了创新创业思维、提升了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引导,推动大学生以所学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活动[3]。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基础、指导类课程开设时间不长,以培养成功的创新创业者为主,课程体系、内容应将创新创业意识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团队协作建设、诚实守信教育、敢闯会创和拼搏精神等融入课程,并将国家贡献、社会责任、职业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敢闯会创、敢于担当的创新创业人才。

(二)课程优质师资有待进一步打造

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孵化器,优质师资是孵化器的重要部分,优质教师能带好优质学生,优质师资能建设一批优质课程,所以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高职院校教学建设的重中之重[4]。近年来,高职院校教师积极投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教育教学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但具有丰富创新创业经验、成果突出和具备经济、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等专业背景的教师仍然不多,多数教师是“上了课”,但很难“上好课”。主要是创新创业课程任课教师对课程仅是能教书本知识,课程深入研究不够,育人成效不明显。对创新创业政策文件、创新创业环境、创新创业知识等前沿动态了解不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时常表现为课前备课不充分,课中照本宣科,无法掌控创新创业教育课堂,从而不能通过课堂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的传道解惑,导致课后无力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优质师资,可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更具成效,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推动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所学专业的拓展延伸,有利于创新创业项目的产生,有利于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以赛促教,有利于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和教师自身发展。

(三)课程思政元素有待进一步挖掘

近年来,课程思政建设稳步推进,打造了一批课程思政优质课程,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以往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设计,侧重点在创新创业成功案例、成功人物、成功要素、创新创业成功方法等,对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深入,导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敢闯会创的奋斗精神、创新创业动机、社会责任感等缺失。尤其是创新创业敢闯会创的奋斗精神缺失,会降低大学生的闯劲、拼劲。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曾说:“大学生不仅要会学能学,还要敢闯会创。”意为大学生不仅要会学能学,还要在科技前沿勇敢探索、敢于创新、敢于实践。当前的大学生多为“00 后”,生于优越环境,就业危机感不足,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承受力不强。在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创新中国、航拍中国、劳模人物事迹等纪录片及案例,引导学生做好人生规划,树立就业危机感,通过提升自己的技能创造未来。

(四)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创新创业政策、课程设置、教学督导、师生参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还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一是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没能更好引导学生全面的、正确的认识与理解创新创业教育,导致学生不能充分意识到创新创业对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导致多数学生认为“事不关己”、兴趣不足。二是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受教学环境、教学设备和教师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影响,不能充分体现“做中学、学中做”,导致师生、生生课堂互动不充分,学生学习感不强,教师教学效果不好,质量不高。三是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环节走形式,甚至认为实践教学耗时耗力,导致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得不到提升,不能充分体现实践出真知。

三、高水平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特色示范课程建设的实践进路

(一)改革创新教学,开设项目实践课

充分利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心,孵化基地、创客中心、众创空间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实践课。通过学校设立的创新创业专项基金,面向全校学生设置一系列的创新创业基金申报项目,如师生共创项目、创新创新训练项目、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创新创业实战项目等,用项目实践课的方式推动课程建设、促进学生学习。通过教师的专业指导,鼓励学生积极运用所学专业、兴趣开展项目研究,利用项目参加各种专业类、技能类、创新创业类等比赛,构建“项目—训练—实践—实战”课程体系,通过课程教学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拓宽创新创业思路、引导创新创业方向、挖掘创新创业潜质,促进更高质量就业。

(二)实践出真知为导向,开设竞赛实践课

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以赛促闯。开设竞赛实践课,以竞赛为平台,一是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信息化处理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训练提升与人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训练提升团队合作能力;二是更好地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通过检验所学提升专业素养,开拓视野提高创新能力,确定方向,提升就业创业能力;三是更好地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通过项目打磨训练提升吃苦耐劳精神,路演训练提升现场发挥能力,竞赛实战提升专业实战能力。竞赛实践课程评价以训练过程、获奖作为评价手段,既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又培养了学生敢闯会创的能力。

(三)搭好资源平台、唱好实践大戏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有效手段,既丰富了课堂知识,又是对课堂知识的延伸。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基地、创客中心、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资源,是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路径之一,目的在于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受创新创业,并真正的参与其中,体会创新创业过程发现的问题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带来的感受。学生通过学校的各种资源,如政策、环境、学科优势等平台资源,结合自身情况敢于实践,勇于实践。这就需要高校联系企业,校企共建大学生创新科技园或众创空间,为学生提供资源平台,并积极与当地政府、企业、兄弟院校等社会资源达成战略合作,为大学生施展才能提供资源平台,助力大学生“唱好实践大戏”。

(四)开展“思创+专创”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主要指学好党史这门必修课,实践好乡村振兴这门国情课。上好“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这门“思政金课”,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党史学习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同心同向”、深度融合。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理论上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会同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三者耦合,丰富课程内容,服务人才;实践上以成果导向为主线,将教研项目成果、科研项目成果、大赛参赛项目成果三者耦合,创新产品或服务,服务社会。进一步深化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五)构建课程群,优化课程评价体系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突出,学校要结合自身专业特色科学合理的设置创新创业课程群,构建“思政课+创新创业课”“专业课+创新创业课”“必修课+选修课”的创新创业课程群。建立健全课程体系学分制,设置理论学时必修2 学分,实践学时必修2 学分。其中实践必修学分主要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众创空间实践项目、创新创业类竞赛、创新创业学术、创新创业社团实践活动、发明创造、创办企业等成果作为评分参照条件。对于成果较多的学生,可用对应的成果应获学分抵扣成果相关的其他课程学分。此做法主要目的是充分给予学生自由学习空间,发挥潜能,做好未来规划。一是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二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三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热情;四是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取得更多的成果;五是更好地检验所学,促进学生就业。

(六)构建师资体系,打造金师金课

1.配备专任教师

在创新创业特色示范课程建设中,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高校要配备创新思维强、科技创新成果多、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创新创业课程主力军。当前由于创新创业课程起步晚,授课形式单一,部分高校没有设置创新创业专任教师,或专任教师少,兼课教师占比较大,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受益面窄。以获得国家、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师、金课教师、特色示范课程教师为重点培养师资,邀请创新思维强,科技成果丰富、有一定创新经验、科研水平高的教师担任创新创业专任教师,可以更高质量指导学生,推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更好地为学校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方向前进的道路上添砖加瓦。

2.组建师资团队

在创新创业课程教育教学中,创新创业教师团队是由高学历、多学科、教学及科研丰富的人才组成的团队,通过引导、启发,从不同角度充分帮助学生挖掘优势与潜能,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成功率。高校可结合实际,在现有师资基础上,依托专业建立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师资团队,提供更多机会培养创新创业型专业教师,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课时减免、绩效奖励等给予适当倾斜,让更多的专业教师加入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如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建立了一支由教授、博士、院长、专业负责人等为主要师资力量的100 余人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教学团队,为学校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选聘项目导师

项目导师指能够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经验丰富、成果显著的指导教师,一般应具有指导学生省级项目(大赛)经验,厅(局)级及以上教科研项目负责人等担任。项目导师依托自身教科研优势,侧重于对学生的科技项目或学术指导,属于拔高型的专业指导,更好地帮助与指导学生开展项目研究。

四、结语

培养更具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创造能力的优秀人才,是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抢占技术与服务创新高地,促进省域、地域和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重要的时代使命之一。高等职业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紧密结合自身特色,构建支撑行业人才需求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特色示范课程体系。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依托本校广东省高校就业创业金课和广东省高校就业创业特色示范课程建设,将紧紧围绕“创新创业基础—思专创融合实践—创新创业实战”这一阶梯式的创新创业特色示范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贯穿全程的进阶式、精英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更好的成长成才搭建大平台,指导训练学生唱“好戏”“大戏”,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团队的孵化和成长创造条件[5]。高校应探索符合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和学科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努力为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和高水平及一流学校建设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