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学校体育发展比较与分析
——探究新时代中国学校体育发展趋势

2023-09-10谢东伟赵虎张焘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体育学校发展

■谢东伟,赵虎,张焘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体教融合。“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写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体育教育改革的路线与发展任务已经明确。体育改革进程,学校体育工作是中心环节。从国家政策层面、社会因素、个体特点等综合分析,漫步历史长河,汲取经验教训,指出当下我国体育教育的缺陷和不足,探究未来发展前景,提出实现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路径。

截至2023 年3 月3 日通过中国知网搜索关键词“学校体育发展史”共搜索到文献数152 篇,总参考数122 次,总被引数611 次,总下载数42316 次,近5 年来所选文献呈上升趋势;2018 年全年参考文献10 篇;2019 年全年所选文献17 篇;2020 年全年所选文献17 篇;2021 年全年所选文献22 篇;2022 年全年所选文献23 篇。主题文献发表总数36 篇,2019 年关于“学校体育发展史”研究是20 年以来最高点,今年预测值4 篇,有望突破新高。

主要主题研究发展史占比22.58%;学校体育占比20.97%;比较研究占比6.45%;其他主题(发展演变、学校体育教育、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体育思想、大历史、新中国70 年、百年来、人文缺失、对我国的启示、特征研究、百年变迁)占比均低于3.5%。

次要主题研究发展史占比18.60%;学校体育占比6.98%;中国近代、体育院校、学校体育教学、竞技体育各占比4.65%;其他主题(体育院校、学校体育教学、体育素质教育、新中国成立前、体育事业发展、演变发展、学校体育工作、比较研究、学术刊物、国民身体素质、近代体育、体育传统项目、学习指导要领、体育运动队、竞技篮球运动、儿童青少年)占比均低于3%。

一、国内外学校体育发展探析

(一)古代中国学校体育

从漫漫历史轨迹寻根,探索现代体育发展道路[1]。中国古代体育文化以德为先的优秀理念,并不注重体育参与者之间的竞争。中国古代体育崇尚养生保健和强身健体,研究存留下来的敦煌壁画,可见包含悠远丰富的古代体育文化,当代竞技体育项目比赛层出不穷,灵感汲取正是源自丰富多彩的体育发展历程[2]。对古代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历程进行梳理[3],中国奴隶社会的学校体育内容概念模糊,处于萌芽阶段;封建社会学校体育发展坎坷,根深蒂固受孔孟儒思想影响,理学思想熏陶下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学校教育,书生“手无缚鸡之力”;直至清末,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才使清朝统治者意识需改善怯懦麻木的精神状态,结束了两千多年来没有学校没有体育的历史,开创近代式学校。

(二)国外古代的学校体育

国外以古希腊学校体育教育为代表体育教育发展史[4-5]。古希腊为巩固统治阶级统治,实行奴隶主贵族寡头政治,这种政治制度,身体得到良好地锻炼。雅典体育教育注重家庭、社会、国家和谐发展,关注身心发展,主张家庭教育、地方体操学校训练、国家体操学校正规训练;进入中世纪以后,由于封建制度的约束,控制青少年精神,体育教育受到严重打击,严重阻碍学生身心发展。

(三)国内外学校古代体育发展比较

中外古代学校体育共同点都以巩固政权,采取固化人的思维,控制精神为主要手段发展体育;中外古代学校体育教育不同点是中国注重艺术性、静态美、伦理教化,而国外古代体育注重竞技性、关注人体本身以力量性和柔韧性呈现。中国直至清末开创了近代体育,比欧洲落后约一百多年。

二、国内外近代学校体育发展

(一)近代中国学校体育

鸦片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内外交困应变性选择将军国民体育发展纳入教育制度、引进以德、日为代表的军事体育思想学习,发展军国民体育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及《钦定学堂章程》先进体育思想刊物出版传播,以体育训练国民设立教学形式单一的体操课,相比之前有质的提高;国民政府制定“戊辰学制”,颁布《国民体育法》等多项体育教育方案和标准,完善学校体育法律法规体系,这一系列举措改变中华民族近代体育认知和国民精神面貌、推动中国体育现代化进程。

(二)国外近代学校体育

14 世纪,一场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意大利展开,反对教会的统治,解放人性重人本,把人视为是一切事物的前提,强调了人在宇宙中的主体性[6]。夸美纽斯主张人的心理和身体应该统一发展,约翰·洛克认为德、智、体三者应全面发展。近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启蒙运动、欧美各国在19 世纪颁布法律、法令规定奠定了体育重要性,学校体育逐渐兴起得到发展。

(三)国内外学校近代体育发展比较

国外近代学校体育渐渐发展而国内体育没有得到较好发展,国外思想解放运动是人性的解放,以及与教会统治斗争,而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还是由于战争爆发而出现改革。

三、国内外现代学校体育发展

(一)现代中国学校体育教育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学校体育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历经服务革命战争需要;本土化改造学习;军事代替体育作为学校体育指导思想;1976 年崛起,围绕“三个面向”推动学校体育现代化;2000 年起腾飞发展至今,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推动学校体育不断改革前行[7]。党的十八大以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战略布局,高度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明确学校体育深化改革的现实路径;让学生掌握一门运动项目,享受快乐体育、发扬体育精神、厚植爱国情怀;强身健体、健全人格、砥砺意志[8-9]。青年人要秉承信仰,锻炼自己,承载国强民盛的梦想。

(二)国外现代的学校体育

全球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推进,学校体育改革进入了新局面,“主智主义体育理论”“全人教育说”“终生体育说”“休闲体育说”“快乐体育论”等几种体育思潮在学界中流动。“进入20 世纪以后,各国学校体育在指导思想、体育法律法规、教学组织形式和体育师资培养等方面发展迅速[10]。前苏联、日本、欧美各国从不同角度和各个方面出发,挖掘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与社会的适应性和娱乐性,颁布教育改革法案,国外现代的学校体育平稳发展。

(三)国内外学校现代体育发展比较

国内外学校体育各个时期的社会制度、经济和文化背景互相串联。国外现代体育发展平稳,而中国现代体育经过快速发展,虽然在文革时期出现曲折没落,但整顿改革崛起至今稳步发展。

四、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现代化发展的新使命

(一)实现全面发展新任务

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教育现代化,让健康中国理念得到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新时代,《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12]《全面健身计划(2016—2020)年》[13]战略全面实施,体教融合对中国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政策福祉对提高学生健康素养、体制健康水平和强化学校体育现代化发展筑牢坚实的保障。

(二)实现学校体育发展新途径

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大思政背景下推进“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巩固学校意识形态认同,健全协调推动学校体育考核评价督促落实机制,真正把软指标变成硬约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体育教师要对学生思想引领、专业理论知识授知、创新技战术实践与应用讲授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实现体育强国新举措、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定位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帮助青少年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促进青少年体育活动计划,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14]。全面发展新时代学校体育包含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完善体育课程标准、竞技体系和评估标准;提高身体素质,配合营养膳食处方、运动监测、科学锻炼循序渐进;高度关注心理问题学生,玩物丧志沉迷网络游戏的为生;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核心是育“体”更要育“心”。学校体育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基础也是关键[15]。

五、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现代化发展面临新问题

(一)区域发展不均衡导致学校体育发展不充分

基层政府引导不足,乡镇学校发展、基础建设薄弱、缺乏清晰乡村公共体育空间配置标准体系,监督不利导致乡村公共体育空间的发展活力得不到激发,长久会导致体系瘫痪[16]。与发达城市相比,乡镇地方教育经费差距明显;硬件设施欠缺,评价体系单一,片面关注学生参与,印象评定问题严重,科学评价运动负荷、运动强度基本为空白。体育教师整体社会地位偏低、拓展交流培训学习机会较少,区域发展不均衡将直接影响我国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

(二)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依然突出

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国儿童肥胖报告》《近视预防指南》数据统计显示全国学生体质测试优良率低,青少年体重肥胖、近视率居高不下,呈现低年龄化发展趋势[17]。近年来,我国学校教育由于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而受阻碍,国家采取一系列方法进行改善,连年滑坡的问题有效得到缓解,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是缺乏科学认识,尚不能从身体、心理、行为习惯系统、全面解决青少年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

(三)学生与运动成绩和教育管理交叉凸显矛盾

体育教师虽然专业课知识扎实,但是运用哲学理论方法较弱。学生片面认知追求竞技运动成绩放弃文化教育,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培养不足。体育教师长期集中于专业领域,哲学、历史、自然科学等交叉学科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创新教学方法和学生管理手段,课堂反转、互动实践、创新教学模式无法有效融合运用。

(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未能融入学校体育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设置、科研基础及资源结构等方面与其他学科相比还处在相对薄弱阶段[18]。目前在学校教育的范畴内缺乏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实际操作,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隐性传承意义和精神价值无法让更多国人所认知[19]。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的有效融合是现在的当务之急。

六、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现代化发展实现路径

(一)强抓内外聚焦,推进乡镇学校体育改变面貌

学校要树立正确教育思想,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强调学校体育地位,优化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温馨校园,提高学校办学条件升级硬件设施;解决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提高学校体育的质量与效果的关键是做好学校体育工作[20]。一是认清乡村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矛盾,抓准主要矛盾分清轻重缓急、精准施策;二是对难以发展困难片区乡村学校、学校体育发展开展帮扶,及时了解乡村学校场地资源、师资队伍、体育教学情况,向上级相关部门反馈基础办学状况,确保政策适宜、精准、有效;三是乡镇学校顶层体育强国大局意识,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创造机会整合资源要树立招商引资、加大反腐败力度、做到“工程透明”,切实把国家和政府政策红利、资金投入落实到乡镇学校体育建设实处及设施维护“痛处”,定期开展具有一定影响力品牌效应的乡镇学校体育比赛,奖励优秀团体及个人,鼓励人才发展;四是加大健全乡村学校体育管理体系,体育人才培养,要坚持走出去继续深造学习,可以邀请名校专家学术交流、考察指正,营造学术探讨和体育锻炼氛围,提高全民运动热情;五是鼓励乡村学校开展“一校一品”体育特色项目,增强核心竞争力,以更优惠的政策吸引高水平体育教师到乡村学校工作。因此,学校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列清前言体育事业发展热点,厘清体育发展中的各种基本关系、澄清各种模糊观点、明晰各种发展目标、提出各种发展举措促进发展[21]。

(二)构建改善青少年健康的理论体系

学校要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学校体育评价标准,加强监督管理问责机制。统筹社区、学校、家庭三个层面形成维护促进强大合力,将素养教育作为评价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青少年参加各项体育运动时必须遵循运动规律,体育能增强体质、可愉悦身心和运动减肥,达到瘦身效果。通过体育运动青少年可以缓解心理压力、改善情绪、帮助他们消除焦虑、抑郁、狂躁、疲劳、紧张等。体育运动干预可以科学减肥,通过合理用眼、膳食营养处方,许多学生用健康方式减肥成功。科学监测生理生化指标,监控运动负荷、运动强度。学校还要提醒学生在选择体育方式前务必掌握一定运动安全防护知识。

(三)健全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

“体育课程思政”涵盖课程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表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是实现课程的具体目标和意图[22]。一切有利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容纳入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中[23],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能够实现的前提和载体。课程实施是保证,达到“具身德育”和“立德树人”的目的[24]。教师课前备课、课堂讲授、课后总结和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纳入课程评价、教学效果、检验课程目标是否达成“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同向同行育人。体育教师言传身教将思政精髓贯穿课堂各个环节;主动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扭转过时教学观念,教育理念向着发展核心素养新方向契合;从个人德行、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整合性影响学生,提高体育教学设计情境,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情绪、思想波动、时刻保持“新鲜感”,课堂学习氛围“热度”达到教化目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理念,打消体育教师“不敢练”“求安全”的顾虑,完善学校体育中运动风险防控、建立保险保障机制、意外索赔预案、对学校体育活动的运动伤害、安全问题等予以明确立法。满足学校体育素养的硬件要求,加大体育课程相关场地、设施建设的保障[25]。

(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融合的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对学校体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过程中提升体育文化品味,主动锻炼强身健体;学习内化,静能养心、修身养性,心理调节、情绪自控;培养学生发展自己喜欢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树立传承意识;组织学生参与武术表演、舞龙舞狮等民族特色活动,挖掘文化元素、展现中华体育精神;推动民族课程的设置、场地器材建设;新时代,加强对体育教师考察、培训,建立“体育课程思政”,融合传统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体育教学考评方式,有助于提高师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荣誉感,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七、结语

中外学校体育在古代、近代、现代,各个时期不同的历史阶段因区域性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社会形态关联变化而改革发展。新时代,针对学校体育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强抓内外聚焦、推进乡镇学校体育真正改变;构建改善青少年健康的理论体系;健全“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融合的方法,为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提出可行性意见和实现建议。

猜你喜欢

体育学校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学校推介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