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视域下新安医学活态传承现状与建设思路*

2023-09-10郭锦晨黄莉黄辉叶红常永龙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3年7期
关键词:新安流派内科

郭锦晨,黄莉,黄辉,叶红,常永龙

1 安徽中医药大学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安徽合肥 230038

2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徽学研究中心安徽中医药大学分中心 安徽合肥 230012

3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湖南长沙 4100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个民族文化个性和特色的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当中进行保护,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传承和发展的传承方式[1],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理念[2]。“见人见物见生活”,活态传承更能体现出生活化的传承和应用,这种方式让非遗有了生命力,再次“活”起来,也能最终实现非遗保护的目标。

徽州文化与敦煌学和藏学一起,被称为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古徽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新安医学作为传统医药类非遗,属于其中重要一员[3]。目前新安医学非遗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名录传承体系,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共27项,但新安医学非遗面临传承人年龄偏大、传承方式单一、保护力度不够、各科不少祖传秘验方药未获批制备使用等一系列问题。故开展新安医学非遗活态传承建设,对于完善传统医药类非遗传承体系,实现新安医学学术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安医学非遗活态传承的背景与意义

徽州古称歙州,地处三省交界,群山环抱之中,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璀璨的徽州区域历史文化。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齐全、结构完整,至今为止共计有239项,涵盖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戏曲、民间美术、传统医药(新安医学)等9类。目前,徽州传统技艺类、民俗类、传统舞蹈类非遗项目挖掘较为充分,传统医药类等非遗项目还需加强挖掘与保护[4]。

新安医学的形成是三次人口大迁徙、强大的徽商经济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天然的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催化作用的结果,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可开发的领域,对安徽省中医药事业和医药产业发展具有突出的时代意义。新安医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有家族世医传承延绵不绝、古典医籍文献丰富、医药经营模式一体化三大突出的文化表现形式。区域特色明显的新安医学世代相传,形成众多的“家族链”,至今不息,其学术内容之丰富,临证经验之独特,在徽文化乃至中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传统医药和徽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

目前,新安医学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共有27项,其中国家级有张一帖内科疗法、西园喉科医术、祁门蛇伤疗法3项,安徽省级有新安医学、野鸡坞外科、祁门胡氏骨伤科、吴山铺伤科、沛隆堂程氏内科、新安王氏内科、新安歙县黄氏妇科、许氏正骨术、屏山润生堂烫伤灵制作技艺、新安南园喉科医术10项,黄山市级有龙川胡氏医学、新安洪氏中药炮制技艺、新安吴氏连花百毒消、海阳玉堂鼻科、新安黄精炮制技艺、新安程道南中医诊疗法、新安上丰内科诊疗法、殷氏内科、歙县查坑吴氏中医内科、唐里文德堂内科诊疗法、养真堂吴氏膏药制作技艺、歙北王氏内科、黟县民医阁腰椎诊疗法、黟县戴氏中医内科14项。

“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是伴随着世界范围内的非遗保护运动而产生的一种保护理念,已经成为一种影响巨大并获得普遍认同的保护理念和保护方式。活态传承是新安医学非遗发展的原动力,是守正创新的重要途径。开展新安医学非遗活态传承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新安医学非遗传承、保护的途径和方法,完善新安医学非遗传承学术理论体系,还可以为其他地区传统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参考范式。

新安医学非遗的传承现状

1 传承方法

新安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自宋延续至今,是其自身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更与其传承方法密切关系,传承方法分为3类:家族传承、师徒传承、院校传承。

1.1 家族传承 古徽州地区聚族而居,作为程朱阙里,其宗法制度、宗族观念在氏族之中尤其坚固,子承父业、兄弟相授、祖孙相承的家族传承,是新安医学世代相传“家族链”稳固和繁荣的土壤,促进了新安世医代代传承。古徽州宗族制度为新安医学家族传承的稳固奠定了基础,有效地防止了特色中医学术技艺的失传[5]。

新安医学省级以上非遗以家族传承的有定潭张一帖内科疗法、郑村西园喉科医术、歙南野鸡坞外科、祁门胡氏骨伤科、吴山铺伤科、沛隆堂程氏内科、新安王氏内科、歙县黄氏妇科、许氏正骨术、郑村南园喉科医术等,其中歙县黄氏妇科是家族传承的杰出代表,是徽州沿续时间最长的“活态传承”医学世家,始于宋孝宗时期,黄孝通为黄氏妇科之始祖,传承至今,其25代传人黄孝周及其长子和弟子仍在执医,已历800余年,相传26代,世称“医博世家”。

1.2 师徒传承 师徒传承以师承、私淑等方式为主,在古今中医医学传承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如师徒三代均为名医的“汪石山-汪宦-徐春甫”和“汪石山-黄古潭-孙一奎”传承链。择良师是徽州宗族制度中的一项重要规制,推动着学医者不断地拜师学艺,为拜访名医而游走四方[6],如叶天士寻师访友,至18岁时已经求教过17位老师。新安医学在发展中,师徒传承是不可替代的,有效避免了鲜明的临床特色、用药风格和处事个性的淡化[7]。

现代流派工作室也成为师徒传承的重要阵地,不断培育流派传承人才,形成流派传承团队[8]。新安医学非遗中,现已有安徽新安王氏内科流派传承工作室、安徽新安医学郑氏喉科流派传承工作室2家国家级流派传承工作室,有新安吴山铺伤科流派工作室、新安屯溪程氏内科流派工作室、“歙县张一帖”流派工作室、新安龙川胡氏内科流派工作室、新安祁门胡氏骨伤流派工作室、新安歙县黄氏妇科流派工作室、新安殷氏内科流派工作室7家省级流派传承工作室。

1.3 院校传承 主要是安徽中医药大学、皖南医学院开展的一系列新安医学传承教学的探索,包括本科新安医学教改班、新安医学方向硕博研究生的培养等[9]。新安医学教改班实施了院校与师承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从理论、临床“双导师制”到理论、临床、科研“三导师制”,聘任中医学术功底深厚、新安医学学术特色鲜明的教授担任导师,将院校教育与一定程度上的师承教育相结合,大大增加了随师临床的机会,提升了大学生医学实践能力[10]。

新安医学非遗世家中,张一帖内科疗法、南园喉科医术、新安王氏内科等通过硕博研究生培养,不断进行医学传承。如中医内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孙世发教授、安徽中医药大学朱长刚教授,均为张一帖内科疗法第十三代传人、国医大师李济仁教授的硕士研究生,李济仁女儿李艳也已被评为安徽省名中医。南园喉科医术第9代传承人、安徽省国医名师郑日新教授,其师承弟子宋若会已被评为安徽省名中医。

2 传承人

传承人是新安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和灵魂,承载着新安医学非遗抢救、保护与传承等重要历史使命。从北宋以来,新安世医家传三代以上至十五代乃至三十代的共有100余支,至今仍有30余支活跃在临床第一线为百姓服务,体现出了活态传承的生命力所在。新安医学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有李济仁、张舜华、郑铎3人,省级有曹恩溥、方敏、黄孝周、汪寿鹏、胡为俭、方洪生等14人,市级有郑园、张涵雨、汪胜松、舒旦元、沈武松等16人,县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60余人。

但传承人以男性为主,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女性仅有4人,男女比例失衡,传承人偏老龄化,最大年龄为89岁,平均年龄在55岁以上。此外,现代传承人群体因本身年龄老年化、思想观念陈旧、组织能力有限、传承方式单一、传承活动偏少等因素,其传承创新能力有明显衰退的倾向:一方面祖传秘验方药、特色技艺临床空间不断萎缩,看家本领得不到很好的运用和推广,生存状态堪忧;另一方面固守秘不外传的旧传统,正在失去选择优秀人才传承的机会,存在非遗技艺掉链的危险,其活态传承面临越来越大的危机。

譬如黟县碧山李氏内科,开山鼻祖为黟县三都碧山村李文意,行医始于清中期,至今已历二三百年、传承8代。第4代李能谦擅治温病及疮疡,时值太平天国军兴起,张文毅、曾国藩相继带兵入徽,分别患风疾头痛、风痰头痛,请其救治而愈,同治元年壬戌(1862)获六品官衔,名噪一时;又时值暮春,疫病流行,经其治愈者数以千计。第6代李培芳精妇、内、小儿诸科,为民国时期名医,曾任“黟县国医公会”主席,世人称“三都先生”,整理先祖李能谦之《三世医案》传世,李氏内科始称碧山派。第7代李筱芳长于妇科,善治“不孕之症”,年过八十后慕名求医者仍接踵于门,有子女及弟子传其术。[1]但今调查,第8代后已无学术传人。

再如休宁舟山唐氏内科,医传12代,第8代唐竹轩(清代)、第9代唐世禄、程星楼(近代)、第11代叶玉璋、许芝泉(现代)等,都精内外科,以治内伤杂病著称,民间有“五劳七伤何处治,休宁遍地问舟山”。医著有《舟山唐竹轩医案》《玉棠花馆医案》《许芝泉五十年临证医案精粹》等。[11]据掌握的信息,今11代叶玉璋、许芝泉已仙逝,而12代中仅有一位60多岁传人已从黄山市中医院退休,子女均未从医,亦未有再传弟子。

新安医学非遗活态传承的建设思路

1 立足临床疗效,提升传承人特色诊疗技术

新安医学自宋开始传承至今,其顽强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优化技术方法,提高临床疗效,始终是新安医学非遗传承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新安医学非遗传承发展的根本方向。传承是发展的基础,创新是传承的内在动力,不断挖掘新安医学非遗诊疗特色、处方用药风格、家传秘方及其制备或操作工艺、经典名方、专用工具等特色技术工艺,通过临床经验优化总结,提升传承人临证经验水平和专长诊疗技术。以第二批“全国名中医”曹恩泽、胡国俊,国家级非遗项目国家级传承人张舜华、郑铎,以及黄孝周、王士荣、方伟煌、高道煌、胡永久等国家和省级名中医为代表的新安医家,其丰富与独特的临床经验和诊疗技术,是中医活态传承的主要内容,传承人可以不断学习他们的诊断方法、辨证思路、立法处方、用药心得等,以提升自身特色诊疗水平。

2 重视人才培养,多法并举构建传承梯队

活态传承的核心是人,无论是新安医学传承人本人还是其传承弟子,都是传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做好新安医学非遗活态传承,必须充分发挥好传承人才的重要作用,有了人的传承才具有生命力[12],才能让新安医学非遗传承真正“活”起来。不断强化家族传承、师徒传承、院校传承、文献古籍传承等不同方式的传承,是新安医学非遗活态传承的不二法门。作为师徒传承的重要阵地,新安医学各特色的流派工作室也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建设,通过工作室内临床跟师带教、临证病案分析、学术理论探讨、流派文化学习、名师主题讲座等方式[13],提升传承人的学术水平和临床传承能力,构建一支代表性传承人-主要传承人-后备传承人传承有序的优良梯队。

此外,还要注重新安医学各流派工作室间的学术交流、经验探讨和人才培养,促进流派工作室学术资源、医疗资源的整合与互补。我校有必要加强新安医学特色教学工作,除了继续聘任新安医学学术功底深厚的教授担任导师外,有必要再进一步,聘任新安医学非遗传承人担任导师,强化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持续地培养出既具有一定学历又掌握有新安医学学术精髓的优秀传承人才,并在培养过程中构建起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以临床为主体、教学与科研于一体的传承教学梯队。

3 加强文化宣传,弘扬新安非遗优秀传统文化

新安医学以中国传统哲学和徽文化为基础,具有浓厚的人文底蕴和显著的地域文化特色[14],要充分意识到新安医学中传统地域医药文化等非智力因素对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深入挖掘新安医学流派各世家传承人物的社会活动、医患沟通、医德医风等历史文化故事[15]。譬如在传统制剂制备和中药炮制上,“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祖训,严格遵守“九蒸九晒”“杵药百次”“扬水千遍”之类要求,体现了精益求精的徽州工匠精神。

此外,进一步加强宣传“一腔浑是活人心”“功同良相”“宅心仁慈”“厚德中和”等医德医风、家规家训文化,可以奠定传承人“大医精诚”的医学职业道德,培养具有良好医德医风、深厚文化修养、崇高理想信念的优秀新安医学非遗传承人才,提升整体综合素质[16]。

4 推广运用,增强新安医学非遗辐射范围和影响力

为推动新安医学非遗活态传承与发展,可以整合流派、院校、政府等各方面资源,加强推广应用,增强新安医学学术在国内外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对于新安医学非遗流派工作室,可以在全省内乃至国内其他省份,建立适当数量的流派传承工作站,也可以采取和其他工作室共建传承工作站的方式,这对进一步弘扬学术流派特色与优势、增强新安医学非遗辐射范围和影响力,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17]。还可积极开设流派专科专病示范门诊,将疗效显著的流派特色诊断方法和治疗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服务于患者,这也是最具影响力的推广与宣传[18]。

各新安医学非遗还可以建设本流派网站,通过网络平台宣传流派历史背景、传承脉络、学术思想、特色技术、专家团队、诊疗信息等,还可在线为患者提供各类疾病咨询与解答,进一步扩大流派医学影响力和辐射面。各新安非遗可以共同联合开展国家级、省级、市级流派学术会议及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进行医学特色技术及临证经验的交流、提高和推广。

5 打造标志品牌,提炼代表性知识产权产品

新安医学非遗世家通过家传,学术技艺层层推进、不断完善、累积性突破、叠加式立说,特色优势和声誉更加突显,秘不外传的家族传承就是古代社会保护知识产权的一种有效方式[19]。落实传统医药非遗政策,提高品牌效应,鼓励新安医学非遗世家打造标志性“品牌”,可以是老字号也可以是新凝练,在“品牌”基础上提炼出至少一个带有独门秘笈性质的具有代表性的“知识产权”产品,可以是特色理论学说,也可以是秘方绝技的运用方法,并积极申请“知识产权”和注册“品牌”,报请省中医药管理局认定和备案。快速提升新安医学非遗的品牌效应,有助于推动新安医学非遗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增强文化认同感。

小 结

新安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精华沉淀在800多部的中医古籍中,散落在疗效显著的新安名方中,流传在新安名家的临床实践中,这都是新安医学根深叶茂的基础,也是新安医学非遗活态传承发展的命脉[20]。当前新安医学非遗活态传承面临着传承人年龄偏大、传承方式单一、保护力度不够、各科不少祖传秘验方药未获批制备使用等一系列问题。通过提升传承人特色诊疗技术、多法并举构建传承人梯队、弘扬新安非遗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新安非遗辐射面和影响力等途径,以现代科技手段对新安医学非遗进行保护和利用,有助于新安医学非遗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还可为其他地区传统医药类非遗传承提供参考范式。

猜你喜欢

新安流派内科
新安滩
张新安教授简介
新安滩
容轩读印——明代流派印(下)
海洋玉髓鉴赏收藏的“十大流派”
关于戏曲流派概念及推出新流派的思考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论京剧表演新流派的创立
新安讯士Q6155-E PTZ摄像机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PBL教学法在内科见习中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