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概念教学要由“点”到“面”

2023-09-09杜亮

关键词:初中历史

杜亮

摘要:历史概念教学要由“点”到“面”,帮助学生形成科学而稳定的认知,引导学生從了解具体的历史知识点,到探究历史发展的线索,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八股取士”的概念教学,可以从点出发,创设历史情境,引出相关知识,进而理清历史线索,锚定概念所处时空线,最终在面上挖掘其育人价值,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概念;素养培育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中外历史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呈现。‘点是具体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以‘点连‘线、以‘线穿‘点,使课程内容依照人类历史发展的时序,循序渐进地展开叙述,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时候避免时序的混乱,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1]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点”和“线”的基础上,还要从课程育人价值这个“面”出发,关注“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历史概念教学也要由“点”到“面”,帮助学生形成科学而稳定的认知,引导学生从了解具体的历史知识点,到探究历史发展的线索,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

一、教学设计一例

统编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的统治》一课,涉及一个重要的历史概念:八股取士。教材以“科举考试的变化”为子目标题,介绍了“八股取士”的由来和特点。“八股取士”的概念教学,教师依托高质量的素材创设历史情境,同时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链,由“点”到“面”,让学生从知识到素养拾级而上。教学设计如下:

(一)创设历史情境,引出相关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教材图片《南京江南贡院的科举考场》《举子看榜图》,并据此创设情境,配以对明清时期“八股取士”丰富翔实的解说,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一位看榜的举子。而后,请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当时的环境,作出思考和分析。具体如下:

材料1:正因当时应考人太多了,录取标准总成为问题。从前唐代考试,一定要考律诗,就因为古诗不容易定标准,判优劣,律诗要限定字句,平平仄仄,要对得工整,一字不合法度就不取。标准较易具体而客观。宋代不考诗赋考经义,仁义道德,大家一样地会说,谁好谁坏,很难辨。所以演变到明代,又在经义中渐渐演变出一个一定的格式来。违反了这个格式就不取。这不过是一个客观测验标准。八股文犹如变相的律诗,是一种律体的经义。这也不是一下子便制定了这格式,而是逐渐形成的。开始时,也并不是政府存心要愚民斫丧人才的,目的还是在录取真人才。

——摘自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2: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请根据上述材料,指出科举考试在明朝时出现了哪些变化,为何称其为“八股取士”,并分析这些变化的影响。

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需符合“八股文”严格的规定。“八股文”成为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主要考试答卷形式,故称为“八股取士”。考试标准化、规范化,选拔了大批较为合格的官员,推动了中国古代制度革新;与此同时,其形式呆板、内容单一,禁锢思想,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而且随着年代的推移,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

教师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江南贡院,让教学生动活泼、形象直观。随后,通过出示两则观点相反的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认识科举考试在明清时期的新变化,科学地认识“八股取士”的含义,合理地认识“八股取士”在科举制度发展过程中的多方面影响,从而掌握“八股取士”这一历史概念。

(二)理清历史线索,锚定所处时空

接下来,教师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制作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示意图。

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不同(如图1所示),从夏商周时期的世袭制、汉朝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时期创立并延续到明清的科举制,都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发展的产物。引导学生通过示意图的形式,梳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过程,锚定“八股取士”所处的时空,培养学生的时序观念;同时感受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选拔从注重血缘关系到注重才学。

(三)挖掘育人价值,关注核心素养

教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具体如下:

材料1:八股文体式的形成、发展和定型的过程,也就是八股的建模过程。八股文体式定型后的历次试题,是其整个体式或系统主要属性的抽象和模仿,但不是全部属性的复制。并且,这些试题及要求显得复杂而明了,高雅而客观,“花团锦簇”又整齐规范,被人称为“一种高级的汉语文字游戏”。它基本上能使应试者发挥出自己的才华和技巧,又有使考官易于掌握评分标准的章法限制。

——摘自骆晓会的《八股与科学——也为

八股正名》

材料2:四十多年前,社会学家潘光旦、费孝通曾根据清代九百一十五本试卷的履历,统计出有相当一部分人父祖辈没有功名,即由白衣而获得功名,从而构成了社会阶层的流动(《科举与社会流动》,载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四卷期,一九四七年)。同年,美国学者柯睿格曾根据《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和《宝祐四年登科录》,统计出有一半以上的进士其前三代都没有人做官,也说明由于科举考试制度,出现了上下的社会流动。

——摘自张希清的《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请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八股取士”的特点和作用。

“八股取士”的特点从文章格式上看,继承并发展了诗赋写作中的规矩,经过长期演变,形成一种要求严格、范式规范的“八股文”;从考试内容上看,继承并发展了北宋以来阐述经义,督促士人阅读四书五经,体会圣贤心意,阐发见解的内容要求。“八股取士”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较为公平公正地挑选官员,促进了社会的阶层流动。

选官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表现。材料1展示了“八股取士”在考试规范和科学评价方面的作用,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科学认识“八股取士”,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材料2通过对科举录取人员家庭出身数据的统计,努力重现历史真实,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此环节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挖掘“八股取士”这一重要历史概念教学在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方面的引导意义,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历史学习中举一反三。

二、关于历史概念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要有讲活“点”的情境意识

历史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创设鲜活、具体的历史情境,将抽象化、理性化的历史知识点具体化、感性化、现实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识,提高核心素养,最终达成教学目标。《明朝的统治》一课中,“科举考试的变化”这一子目附有图片《南京江南贡院的科举考场》,教师可以由此创设情境,配以对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解说。如此,既能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形象直观,还能提高学生辨识历史文物和历史人物的能力。教材还附有《举子看榜图》这幅想象图,教师可以由此模拟历史场景,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一位看榜的举子,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结合当时的环境,运用当时的语言,分析和思考问题,并结合自身体验发表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观点。上述“八股取士”的教学设计中,环节一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引入两则材料,以问题启迪学生思维,激发探究精神。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思考探究解决问题,完成对历史知识点的学习与掌握。

(二)要有串连“线”的线索意识

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每一个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现在人们认识的历史是存在于时间之流中的事件、观念、制度……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中提到:“其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盖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3]这对我们掌握历史概念很有借鉴意义,为了避免片面武断地解释历史概念,需要回归历史概念涉及的历史进程中。

很多学生误认为“八股取士”是明朝出现的考试制度,实际上,“八股取士”是隋唐以来科举考试的延续,在明清两朝运行五百多年。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八股取士”,理解其利弊得失。历史学习需要打破固定分期模式,以问题为中心,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段、一个比较宽广的地域范围内理解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发展的过程和产生的影响。基于此,对于“八股取士”这一历史概念,我们可以形成这样的认识逻辑:“八股取士”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其存在有较为深厚的社会基础;但是到了近代,因其不適合国家发展转型的需要,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三)要有兼顾“面”的素养意识

胡适曾说:“凡治史学,一切太整齐的系统,都是形迹可疑的,因为人事从来不会如此容易被装进一个太整齐的系统里去。”[4]每个具体的历史概念往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并不能从字面意义孤立地去理解,而需要将其纳入历史长河中,放进恰当的知识结构里,与相关历史事件联合起来整体性把握。所以,历史概念教学应该有兼顾课程育人价值方面的素养意识。很多学生形成了对“八股取士”的不恰当认识,重要原因在于部分教师照本宣科,甚至会不自觉地充当原有思维定式的传递者或固化者,导致贴标签的思维方式也会在学生身上不断地延续,标签化、脸谱化地看待历史和现实中的人物和事件,不利于核心素养的形成,也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历史教师应该通过广泛的史学阅读,不断更新知识,科学地开展历史概念教学,“通过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5]。

参考文献:

[1][2][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4,4.

[3]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279.

[4]胡适.胡适书信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702.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应对初中历史课堂上学生的奇思妙想
论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整合
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小议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成效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探究
论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有效应对措施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