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域中职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23-09-08沈林何平

教育科学论坛 2023年24期
关键词:市域专业课程层面

■沈林,何平

中职教学质量监测是中职教育质量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监测数据反馈中职教学质量水平,是深化中职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现代化职教体系建设中的必要环节和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下,中职教学质量监测在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难点和痛点,构建市域中职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对于加强和完善中职教学质量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职教学质量监测实施的现状和问题

(一)四川省中职教学质量监测实施现状

目前四川省中职教学质量监测主要通过省、市、校三级实施。省级层面开展教学质量监测的数量少且主要实施对文化基础课程的监测,未涉及对专业课程的监测,采用的形式是发布针对部分文化基础课监测的试题,由各市(州)自行印制并实施监测,阅卷评分结果由省级监测部门掌握。市级层面开展教学质量监测发市(州)较少,大多数市(州)主要落实省级监测任务并补齐省级未开展的文化基础课监测,部分市(州)开展了一些专业理论课程的监测,个别市(州)开展了少数专业实践操作课程的技能抽测。校级层面比较零散,主要实施省级和市级监测外的监测,部分示范校自行开展了专业理论课程的监测和专业实践操作课程的技能抽测。

纵观四川省中职教学质量三级监测现状,主要存在监测未能有效衔接和贯穿的问题。其一,虽然省级和市级共同实施实现了对文化基础课程监测的全覆盖,但省级基本未实施对专业课程的监测,市级也未能实施对专业课程(含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知识)监测的全覆盖,且监测未呈现系统化,较为零散和碎片化。其二,省级监测获取的数据于市(州)之间横向对比是有效的,但是由于缺乏专业课程的监测数据,横向对比结果较为片面,市(州)和学校同理。

(二)中职教学质量监测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监测重视程度不够

曾经有错误的观点认为,中职教育就是把从普教经中考成绩失利的学生,放在中职学校进行行为规范培养和教育,为企业输送一线员工,至于学多少知识和技能不重要。因此,教学质量不重要,反馈质量的教学质量监测不重要。但随着国家职教体系的建设,国家中职专业教学标准的颁布,各地各校已逐渐转变观念,开始重视教育质量和教学质量监测。

2.三级监测实施存在现实困难

省市实施统一的、全面的监测,对中职文化基础课程,采用普教的监测办法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对专业课程而言很难实现。国家中职专业教学标准明确规定,一个专业的专业课程至少为10门,开课学期一般为5个学期,则每期开设2门(最低数量)。那么,按一个中等规模的中职学校开设7个不同专业计算,则一学期内不同的专业课程数量至少14门;一个市(州)(以含10所中职学校为例)至少需要开设30个专业,则一期内不重复的专业课总数至少为60门,这种计算方式不包括少数一学期无法完成的课程(有些课程的开课期数为二学期或更多),以此可以估算并判断出省级层面一学期内需要同时开设的专业课程数量是庞大的。虽然省级层面的监测参考评估价值最大,但是因为可操作性等因素的限制,省级监测数量过少,这与全省中职专业多课程多的现状不匹配,全覆盖实施监测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市级层面的监测同样面临这一困境。

省市校三级监测,在监测上缺乏有效衔接和沟通。目前,诸多问题均未得到解决:省级层面主要监测哪些课程,并在何时监测,怎么监测;市级层面该如何实施,需要哪些部门参与,如何与省级层面形成衔接;校级层面的监测以什么为参照,如何与省级、市级层面形成衔接贯通。此外,省级层面未构建成绩发布和数据分析的平台,市级层面的监测多处于探索阶段,机制大多不健全。归结而言,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省市校三级监测体系。

二、构建市域中职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一)发挥价值导向作用,凝聚发展共识

随着国家相关标准、文件的出台和最新有关产教深度融合的推行,国家对职教教学质量意识的认定是前所未有的。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人为本、能力为重、质量为要。在职教发展的过程中,构建市域中职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对于推进产教融合,深化职教改革,规范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开设,充分提高市域中职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1]。市域中职教学质量监测,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省级而言,是省级教学质量监测的落实和补充,对市域内中职学校而言,是判断学校教学质量的依据及反馈教学质量信息的渠道和办法。

(二)形成督促改革机制,提升办学内涵

通过构建中职学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作为体系中的管理主体,教科研部门作为体系中的实施主体,重点关注参加监测的学校数量、专业数量、学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监测成绩进行深入分析,由此总体掌握全市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作为教育质量监测体系中参与体的学校,通过分析各监测成绩的各个指标,横向对比学校之间的成绩差距和纵向对比教学质量的变化。市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科研部门和学校共同研究监测情况,共同开展研究实施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市域部门则督促县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县域教研机构和学校采取措施落实改革,进而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教学质量检测,反馈教学质量情况,促进各县区和各校加强提升教学质量的研究和管理,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到市域内中职教学质量的提升,推动了市域中职教育的均衡发展,整体提升办学内涵。

(三)服务诊断改进工作,推动“三教”改革

教学质量监测对“三教”改革和课程改革的作用是明显和积极的。教师、教材和教法的三教改革,必须基于实际情况开展。教学质量监测体系下的监测数据,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改革的方向参考,即切实加强薄弱环节的教学,探索教法改革;为教材的改革提供了方向,即教材的编写应更加深入浅出,以学生能充分理解和掌握为基本目标等。同时,也为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方向,以更科学地开设课程,如专业课程中有关技能内容的实施模式等。

(四)支撑综合质量评价,补充数据空缺

由于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的不健全,对中职教学质量评价多停留在定性评价上,即评价的数据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这样的评价缺乏公平性和公正性。构建中职教学质量检测体系,开展教学监测获取相关数据,采集所得到的量化数据,补充了综合质量评价在定量评价上的数据空缺,为实现质量评价的公平与公正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数据支撑。

三、市域中职教学质量监测体系构建探索

(一)发展导向完善顶层设计

市域中职教学质量监测体系构建原则为对省级补充,对校级指导,全市统一评测,反馈学校运用。基于这一总体原则,须清晰市域中职教学质量监测的作用和地位是什么、参与主体有哪些,实施监测的策略、办法是什么,需要构建哪些制度和资源。此外,根据监测的文化基础学科和专业课程研制形成监测知识的顶层设计表,用于市域开展监测和指导参测学校开展教学。

老师以桃李芬芳为荣,总希望自己培育出的学生个个有出息。因此,我觉得,作为学生只有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感激老师的精心培育和呵护,这才是最有意义的。

(二)问题导向打通监测机制

针对中职教学质量监测中的现状和问题,建立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在认识层面,构建以市域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并行文的教学质量监测制度和方案,从行政的角度强力实施教学质量监测,并以行政的手段颁发相关管理制度和办法,在制度上保障。在实施层面,构建以市域教科研部门为具体牵头主体,研究突破实施监测难点的办法,构建监测的策略和途径,形成各种用于教学的资源,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监测机制,在策略上保障。在体系层面,建议省级建立信息发布、数据发布和信息沟通的平台,以信息化的措施构建起数据传输的有效链接,在省市校三级教学质量监测的贯通上(主要是对上级下级)形成保障。在专业层面。针对监测对专业课程无法一次全覆盖的问题,构建滚动抽测的策略,一期随机抽测部分专业及课程,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一轮对所有专业课程的监测。

(三)标准导向精选评测内容

测量要用标尺,同样,监测要用标准。以国家中职专业标准为监测内容的最高标准,以市级教学指导意见(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为监测内容的具体标准,研制形成监测试题库建设标准和命题标准;以构建的针对已有专业课程的监测试题库为蓝本,形成监测试卷内容标准。

(四)实操导向梳理组织流程

实施技能监测以实操为导向,参考技能操作训练和技能大赛比赛的规程和流程,形成技能抽测模式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解决专家遴选、学生抽测组织上的难题。抽测在随机抽样条件下,样本水平与总体水平应基本一致,在一定把握程度下,可以用抽样平均数推断总体一般水平[2],因此,技能抽测所得到的数据和全面监测的数据在反应教学质量上是吻合的,抽测数据是有效的、客观的、科学的。同理,专业理论课程的抽测也如此。

四、构建市域中职教学质量检测体系的案例剖析

自2020年底起,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和探索实践,宜宾市构建和运用了市域“1+1+N”中职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在解决中职教学质量监测的问题上,形成了较好的效果,体现了教学质量监测的应有作用和价值。

(一)市域“1+1+N”中职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内涵与实践

“1+1+N”即指省级部门(省教育厅或者省教科院)及其组织的省级统一监测、市级部门(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市教科所)及其组织的市级统一监测、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监测的体系,其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市域“1+1+N”中职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示意图

在“1+1+N”中职教学质量监测体系中,建立相关制度保证了监测的顺利运行,并建设了系统的资源和资料支撑了监测的运行。在实施力度方面,以市域行政主管部门(市教育和体育局)行文下发相关制度和实施意见。在实施策略和办法方面,以市教育科研部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依托教科研部门的技术资源和人手资源,行文下发相关具体实施制度和实施意见,包含《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监测考务工作要求》《教学质量监测网上阅卷组织管理办法》《教学质量监测网上评卷人员守则》等。此外,还建设了系列资料,如《专业技能抽测办法》《命题人员责任书》《专业应知、应会试题库》《技能抽测规程》《技能抽测办法》等,形成了丰富的成果,支撑了监测的运行,形成了成熟的监测机制。

(二)构建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的意义和价值

按“1+1+N”中职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实施的教学质量监测,填补了宜宾市中职教学质量监测的空白,在四川省中职发展的历史上属于首次规范、连续、全面、系统地实施,与省域内其他市(州)的中职教学质量监测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所不同,对宜宾市中职教育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该体系具备三大功效:其一,采集了评估所需要的量化数据;其二,推动了市域范围内中职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其三,规范了专业课程的开设。

(三)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的实施效果

通过构建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宜宾市形成了系列的监测管理办法、监测内容标准、监测命题标准、监测试题库建设标准、试题库、试题库上传和机考试题组卷策略、考试平台自动评分汇总系统、考试报名系统等资源,助推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1.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通过教学质量监测和技能抽测工作,近年来区域内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逐年提升,最终表现在全市参加中职学生技能大赛 (省级和国家级)和职教高考方面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3]。

2.校级教学质量监测普遍开展

在实施系统化的教学质量检测之前,宜宾市中职学校中共有10所学校自发组成了校级之间的联考。随着宜宾市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教科研部门实施的教学质量监测的开展,校级之间自发组织的10校联考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市级规范化的监测已经完全取代了校级松散的联考,引领了校级监测应该把握的监测维度,为学校提供了教学质量监测的方法和样板,推动了校级教学质量监测普遍开展和科学开展。

3.培养高质量教师队伍

通过试题库建设和命题,通过市教科所组织的培训和监测实践,培养了一批具有科学试题库组建理念和命题理念(如命题需要把握效度、信度和区分度)的命题、抽测教师队伍,为市域范畴(含中职学校)打造并储备了一批优秀教师队伍。

(四)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的实施成效

1.构建了三级监测联动机制

市级层面实施教学质量监测(含专业理论和专业操作技能抽测)的学科和课程,是省级层面实施教学质量监测学科的有效补充和完善,校级层面实施教学质量监测的学科和课程,又是对省市两级层面教学质量监测学科的落实。滚动抽测策略开展的监测实现了对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教学质量监测的全覆盖,共同形成了区域性教学质量监测的三级联动机制。

2.形成了规范专业课程开设的倒逼机制

虽然自国家颁布中职专业标准以来中职专业课程的开设情况得到改善,但是,通过对宜宾市中职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表明,仍有少数学校未按专业教学标准开设相关课程,集中表现为课程开设时间、数量、学时不规范。为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教科研部门专门开展过执行国家专业标准(即专业设置及课程开设情况)的检查并制定了《市域学科和专业教学指导意见》,但是,规范课程开设的效果仍然不理想。实践证明,用实施教学质量监测来倒逼学校专业及课程的开设,倒逼中职教师重视教学方向和质量提升,是有效的策略,通过对某学期课程的监测(含课程内容的渗透)能够很好引领和控制学校课程的规范开设,规范市域范围内中职学校课程的开设。

猜你喜欢

市域专业课程层面
市域(郊)铁路功能定位与系统制式选择分析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市域铁路信号系统互联互通方案研究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准移动闭塞系统针对市域快线的适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