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级职教创新团队课题研究特征及经验启示
——基于8所协作共同体样本校的分析

2023-09-08朱先明肖亚红

教育科学论坛 2023年24期
关键词:职教协作课题

■朱先明,肖亚红

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提出建设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以下简称职教创新团队)要求[1]。2019年6月,教育部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以下简称 《方案》),明确提出要进行国家级团队教学改革课题研究[2]。2020年7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公布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题研究项目的通知》,强调课题研究成果的共享、应用和推广[3]。本文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题协作共同体8所院校课题研究报告、应用实践论证报告和物化成果为样本,通过归纳法系统分析课题研究特征,探寻经验,以期促进职教创新团队认定后的持续化建设。

一、选题特征

作为“汽车运用与维修(含新能源汽车)1”专业领域的牵头单位,我们坚持课题带动战略,遵循“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的规律,开展协同研究,协作共同体课题名单见表1。牵头单位课题从大处着眼,协作共同体7个一般课题从小处入手。人才培养是职教创新团队场域的最大公约数[4],课题 2、3、6、7主要特征在聚焦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深化“三教”改革[2],课题 1、4、5 主要特征在落实“三教”改革任务。

二、内容特征

(一)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上创新举措

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之间不匹配,源头在于人才培养方案[5]。如牵头单位基于专业领域生源类型不同、毕业生就业岗位不同、汽车品牌企业多样化需求,基于专业教学标准,分类开发35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交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课题1根据生源差异化,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人才培养规律和教育教学特征,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技术,从长远角度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课题3从行业主导岗位和职业能力需求入手,制定“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具备国家从业资格的高技能、综合型、复合型人才。课题6结合民族特点,发挥校企合作优势资源,结合行业与区域人才需求动态调整,构建符合民族地区“9+3”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构建“大平台、双定向”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

图1 “交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图2 “大平台、双定向”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二)在课程体系重构上创新模式

推动课证融通,融入“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体系、企业最新技术标准,联合深度合作企业,共同优化课程体系[6]。协作共同体成员单位结合选题创新课程体系重构模式。牵头单位基于专业教学标准,根据生源的差异化需求,课证融通,形成“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专业课程体系。课题1通过思政领航、双擎助力,建构通识课;专业互通、双基共享,组建平台课;课证融通、模块增效,重构专业课;高端引领、多径赋能,创设卓越课,由此构建课程体系。课题3在“总分”式课程体系基础上,整合“通用平台”课程,新增跨品牌的“综合实践”学习环节,形成“通用平台+品牌适应+综合实践”的“总—分—总”式课程体系。课题4以职业岗位为主导,紧贴岗位需求,实施“岗课融通”,重构汽车专业群项目化课程体系。课题5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三层次、四平台、岗课赛证融合”专业课程体系。课题6依托10品牌校企合作共享资源,融入岗位群对应“X”证书等级标准,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大平台、多品牌、模块化”课程体系。课题7按照“课程体系与等级证书对应,课程内容与考证标准对应”的原则构建课程体系。

(三)在“三教”改革上创新突破

1.创新课程教学的主体培养,教师是根本

《方案》要求示范引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2],协作共同体课题以师德师风建设为首要任务,着力打造高素质“双师型”职教创新团队。如牵头单位实施研修访学计划,提升教师职业能力;实施教法改革计划,提升教学实施能力;实施企业轮训计划,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实施科研创新计划,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课题3通过创建“双岗双聘”双师团队建设制度,依托项目班,形成“品牌+综合”的校企专兼职双元式“双师型”团队。课题6构建专业核心课程思政团队;校企“双元”育人,构建专兼结合教师团队;强化技能训练,构建技能大师团队;加强教育管理,构建专兼职辅导员团队。课题7实施“三个阶段三个维度、能力递进、互融共生”师资培育模式。

2.创新课程建设的载体开发,教材是基础

促进先进理念进教材[7],协作共同体课题在教材开发研究时遵循铸魂育人、打造精品教材,校企合作、打造新形态教材的原则,凝聚中国经验,纵深推进教材改革。如牵头单位应用APP+AR技术,扫描书本上的知识点图片,将相应教学视频、三维模型、3D动画原理、虚拟互动等内容进行数字化呈现,开发智慧教材。课题1精准“书岗”融合,提升教材适应性;深化“书课”融合,完善教材结构性;促进“书赛”融合,优化教材目标性。课题4编写“赛教融合”一体化教材。课题6结合“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开发模块化活页式教材。课题7与北京中车行评价组织共同编写“1+X”教材。

3.创新课程实施的导体设计,教法是途径

完善教育信息化生态,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协作共同体职教创新团队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良和创新,因材施教。如牵头单位改良问题导向教学方法,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整合成七个环节进行教学,在每个环节中产生新问题并进入新一轮循环[8];着手实施“线上+线下”多元混合式教学试点。课题4根据授课对象的差异,因材施教,采取项目式、任务驱动式、情景模拟式、理实一体式等教学方法来改善教学质量。课题5通过讲述法、引导法、讨论法等方式,着力教师主导、学生参与,通过“浅入淡出”的方式将理想信念、思想价值、精神内涵、职业伦理等育人元素融进课堂教学实践环节中。课题6采用教法“组合拳”,结合企业培训方法,将项目式教学等教法融入,创新教学方法。课题7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理虚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四)在信息技术服务育人上创新格局

互联网以及电子设备的普及,使得“互联网+”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模式[9]。如牵头单位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和学校改革发展的融合创新,初步形成“协作在云端,服务在线上,决策靠数据”的育人新格局。课题1打造具有良好沉浸性、互动性、实战性虚拟工作场景,学校物理空间与数字化空间跨界融合,虚实一体,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获得感,焕发学生潜能,让学生成为课堂行动者。课题7研发实训教学“智能”管控体系平台,运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云计算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配置优质教学资源,升级智能化实训设备,进而实现可视化的教学评价与管理,提高实训信息化水平。

(五)在评价体系构建上创新研究

《方案》的建设任务中,要求提升教师教学评价能力,参与学习管理与评价,各职教创新团队分年度进行自我诊断[2]。如牵头单位消除“数据壁垒”,引入“可视化技术”,创设“三可视一精准”专业建设评价模式,实现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数据伴随采集、智能分析,形成专业建设评价“湖汽样板”。课题1以学生、同行、督导、管理为四横,以教书育人、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为四纵,从目标达成、教学组织、教师授课、课堂互动、授课效果5方面设计23个考核点,构建“四横四纵523”质量评价体系。课题2研究基于知识、能力、素质3个维度,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出发,面向第三方(行业企业等)、毕业生或家长、学校、教师、学生5个角色,构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1个过程)的多元化、多样化、多维化、全方位、全过程的人才培养质量考核评价体系。课题3探索“品牌专考+随机抽考”评价改革。课题6采用学分式和记录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实时记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经历和成果。课题7把“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下“双师型”建设作为导向,根据各个专业及课程特点,建立了多元化的教师考核及评价体系。

三、成果特色

通过课题的协同研究,促进职教创新团队的高质量建设,催生高质量成果。协作共同体在职教创新团队建设上创立品牌,在专业建设上创造高峰。一是融合“团队建设”与“课题研究”,职教创新团队创先争优。成员单位入选全国第二批黄大年式教学团队,团队核心成员获评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21创新人才、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工作者、交通运输部优秀教师、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二是立足“分层分类”与“标准引领”,人才培养彰显示范引领。成员单位获评省级优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省级示范人才培养方案。三是探索“课证融通”与“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硕果累累。成员单位的成果入选国家级教学资源库项目、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四是基于“岗课赛证”与“因材施教”,教材教法改革推陈出新。成员单位编写的教材入选“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并获国家优秀教材建设奖,推荐参评首批“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五是借助“学术平台”与“新闻媒体”,成果案例逐步推广辐射。成员单位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等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获省级教学成果奖,成果典型案例在《中国教育报》等新闻媒体发表。

四、经验启示

(一)协同研究特征

1.在校企协同上创出新路,校企“双元”育人贯穿全过程,实现命运共同体

“职教20条”和《方案》均要求深化校企合作,形成命运共同体[1][2]。如牵头单位与4大产业园区和12个汽车品牌深度合作创新共建共享模式,引入企业导师赋能,实现企业导师与团队教师共生共长的新生态。课题1实施校企“双元”育人,“双元”编写教材,共建模块化课程与实训基地。课题4与企业共建汽车应用技术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基地、培训基地和产业学院,依托省级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促进“双元”育人。课题5依托自身校企合作单位,共同构建课程思政的职业素养载体,校企协同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课题6加深与企业的合作,成立十大校企培训中心,共建数字交通产业学院,开设“定品牌+定方向”的定向班,创新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模式。课题7通过自主改建、扩建、新建和“校企共建”“引企入校”等多种形式,建成“六平台—递进式”专业高标准实践教学基地。

2.在校际协同上创新平台,横向引领和辐射形成协作网络,实现学术共同体

一是,协作共同体内部协同。根据赫尔曼·哈肯协同学的理论,协作共同体内的职教创新团队主持自身课题研究,还要协助其他课题研究。如课题5负责该课题的整体规划与设计,协同协作共同体成员单位完成人才培养方案思政融合等研究。同时协同各成员单位发挥区域红色资源优势,共建红色基因载体,形成具有区域特色、体系化的红色资源素材。统计各课题合作成员单位数量,协同率达92.85%,另牵头单位收集各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难点问题,通过线上会议阶段性地开展协同联合攻关。

二是,协作共同体外部协同。《方案》中提出要熟悉相关专业教学标准,组织团队教师参加专业教学标准等培训[2]。牵头单位团队负责人兼全国汽车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在2021年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研制中,主责智能网联板块专业,吸纳其他专业领域国家级职教创新团队成员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参与研制;同时牵头国家级汽车制造类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研制,吸纳“现代交通运输(一)”专业领域第二批国家级职教创新团队成员淄博职业学院参与研制。

3.在校内协同上创新发展,纵向发展和拓展形成三级梯队,实现成长共同体

牵头单位纵向发展,丰富教师发展平台。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立项省级专业教学团队,认定校级教师建设团队,形成三级梯队,吸纳更多年轻教师、骨干教师参与,增强团队建设在专业内的辐射范围。协作共同体成员单位均通过校内的“传—帮—带”、证书考评资质、专班学习、企业实践、技能大赛、学历进修、教研活动、国培等多种培养方式重视教师多阶段、多能力、多维度的能力培养和提高。

(二)协同研究启示

1.在映射与接力的关系中提质

基于教育部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课题研究与职教创新团队建设内容存在映射关系,各课题均围绕同一专业领域开展研究,各课题的研究内容存在映射关系,为协同研究奠定基础。“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的思路,理论与实践在循环接力。一般课题研究时负责本课题的整体规划与设计,分析各课题的研究基础,将递进性的研究任务通过其他课题依次接力完成,实现协同研究提质。

2.在耦合与自洽的关系中革新

职教创新团队成员涵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等教学共同体,促进不同课程的渗透耦合,打破课程边界[10]。各课题在人才培养方案研究时注重生源、就业岗位、民族特点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化,根据客观现实推演人才培养方案,各课题遵循自洽性开展研究,还包括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师培养、教材开发、教法创新、信息技术服务育人、评价体系构建等,进而凸显出各课题的特色。

3.在浸润与贯通的关系中发力

学校引入企业导师赋能人才培养,学校名师在企业设立大师工作室助力技术革新,学校与企业人才输出之间相互浸润实现校企协作命运共同体;牵头单位阶段性组织共同体会议、联合攻关、协同教研等,课题与课题之间交流互鉴,相互浸润,实现校际协作学术共同体;校内三级梯队式的组团模式,职教创新团队的建设理念浸润专业群教师,构建校内协作成长共同体。协作共同体的建设贯通上位精神,将《方案》等制度理念在课题研究与职教创新团队建设中落地生根。

4.在规范与自主的关系中做优

以教育部课题研究项目管理办法为指导,各课题依据申报书中的研究内容,结合职教创新团队的建设任务,制定研究方案,牵头单位建立工作机制、发展规划、章程,实现协作共同体课题的规范管理,也为各课题的规范操作打出“连环拳”。各课题负责人深谙汽车产业发展态势,教学改革和学术成果丰硕,具备科研组织能力,积极主动带领各课题团队开展研究,做优增量。

猜你喜欢

职教协作课题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团结协作成功易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协作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协作
可与您并肩协作的UR3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职教要做好迎接“慕课”挑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