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山东省体教融合发展现状与深化策略研究

2023-09-08邢亮李子军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24期
关键词:体教运动队山东省

邢亮 李子军

(济南市全民健身中心 山东济南 250002)

深化体教融合,是全面落实青少年儿童全环境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2020 年9 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指出体育和教育要从价值、功能和目的等方面进行充分融合,推动青少年体育锻炼和文化学习协调发展[1]。2021年3月,“十四五”规划提出,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深化体教融合[2]。作为教育大省、体育大省,山东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体育总局工作部署,推动体教融合发展取得积极进展,有了较为扎实的工作基础。但从具体实践看,体教融合发展作为一项改革创新工程,目前步入了攻坚期、深水区和窗口期,迫切需要推动体教深度融合的破题之策、有效之举。该文在系统总结山东省体教融合发展成效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山东省体教融合存在的制约因素,对推动山东省体教深度融合的策略进行探索,以期为全面深化体教融合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1 山东省体教融合发展现状

1.1 政策制度体系逐步健全

山东省出台了《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宏观政策,印发了《推进市级体校教体融合发展的意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重点任务及分工方案》《学校体育教练员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改革县级体育运动学校办学模式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以地方立法的形式颁布《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明确各级政府、学校、社会与家庭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责任与义务。山东各市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深化体教融合发展。

1.2 协作联动机制持续完善

山东省体育局与省教育厅每年联合组织全省青少年和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常态化会商通报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问题。以山东省体育局、省教育厅为主导,建立健全了青少年和学生健康体质联合督导评估机制,协同卫生健康、财政、共青团、关工委等部门,共同研究深化各领域政策、制度和措施之间的衔接配合,联合开展青少年竞赛、青训、健康促进等活动。山东省体育局与编办、人社厅联合组织实施大中小学学校体育教练员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管理,不断优化职称评价、编制设置、专业技术人才与技能人才贯通等保障措施。

1.3 青少年健康促进成效显著

2016 年成立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中心,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济南、青岛、淄博等相继建立市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中心。发挥“奔跑吧少年”活动品牌引领作用,积极组织中小学生普及游泳运动、超体重学生健康夏令营、寒假亲子体育节、脊柱侧弯公益筛查等健康促进活动,广泛开展“小篮球”“快乐体操”“趣味田径”等幼儿体育活动,累计惠及近百万青少年学生。组织开展“奥运全运冠军校园行”活动,各地结合实际,组织开展专业教练员、体育社会组织等优质体育资源进校园活动,为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提供支持。

1.4 后备人才训练培养成效显著

山东省、市、县体校达到178所,国家级后备人才基地35所,在训运动员人数超过4.8万人,均居全国第一位。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级体育专项特色学校分别达到32所、670所、150所。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基础上,济南市、青岛市、泰安市等建立健全优秀体育人才招生、训练、培养“一条龙”体系,小初高对口升学联合开展同一项目体育训练。遴选有条件的高中学校开展优秀体育人才集中培养试点,济南历城二中女子足球队获得第一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U17 冠军,菏泽市单县一中男排获得第十届全国排球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比赛冠军。

1.5 体育竞赛体系日益完备

自2011年起,组织开展山东省大中小学生联赛,设7 个大项、700 多个小项,年度参赛人数近30 万人。在年度锦标赛、冠军赛的基础上,全省每年举办青少年单项赛事近500 场、俱乐部赛近3 000 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足球联赛、“一小时交通圈”竞赛等逐步形成青少年体育赛事品牌。山东省运动会改革取得成效,4 800余名普通学校学生参加了第25届省运会32个大项的比赛,占全部参赛运动员的比例超过了1/4,其中“三大球”项目近60%运动员来自普通学校。

1.6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稳步发展

山东省具有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资格的高等院校达到17所,高校高水平运动队44支。畅通优秀体育人才成长渠道,推动中小学体育竞赛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有序衔接。国家足球学院、国家篮球学院、中国举重学院、中国轮滑学院等国家级专项运动学院落户山东体育学院。曲阜师范大学与山东泰山足球俱乐部联办共建女子足球队。

2 山东体教融合制约因素

2.1 配套制度不健全

制度是推动体教融合深入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虽然国、省两级从宏观上重视青少年体育,均发布了深化体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意在推动青少年体育与教育协调发展。但缺乏体教融合规范化、可操作性的配套细则,导致主体责任难以细化,优势资源整合不畅,部门沟通协作不足等问题,更没有打通体育后备人才“一条龙”培养体系的路径。如“双减”政策的实施让社会三方机构或体育俱乐部进入学校成为可能,可以解决学校体育师资不足、场地有限、项目单一等问题,但由于缺乏制度规范和监管,执行效果不尽如人意。

2.2 体教融合协同不充分

受制于体育与教育长期并行的行政壁垒,形成二者利益的不对等和冲突[3]。山东省体教融合虽然在青少年竞赛、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学生健康促进等方面进行了系列探索,但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均存在明显不足,未能实现从实践到操作更深层次的有机融合。教育部门内部体育与智力教育发展不协调,“重文化轻体育”仍然存在,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足,造成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之间发展不协调、协同不充分,还存在目标任务缺乏深度匹配、学训资源未能有效融通、评价考核“两张皮”等问题,两部门主动融合的意识不强,互动较少,融合的常态化体制机制欠缺。

2.3 学训优质资源整合不到位

改善学生体质健康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是体教融合的重要目标。山东省体教融合在学训优质资源整合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方面,体育和教育部门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律把握不够,体育部门着力于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教育部门的目标则在于学历学科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聚合程度不高,导致学校体育“教、练、赛”体系不完善,升学过程中体育人才衔接不够,体育部门参与不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流失严重。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由于学校体育项目单一、场地设施缺乏、体育教师短缺,学校体育仍然是教育的弱项,而体育部门和社会力量介入的途径和渠道不畅,不能有效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2.4 青少年赛事缺乏统筹管理

青少年赛事体系是推进体教融合的重要推动力,是沟通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彼此交流的平台和渠道[4]。山东省尚未形成体育与教育部门结合的、贯穿完整学段的青少年训练和竞赛体系。目前山东省体育和教育系统仍然是两套赛事体系,竞赛制度、注册制度、竞赛成绩使用制度等不统一,缺乏统筹管理,急需打破部门界限和注册限制,变归口管理为统一管理,由体育和教育两部门共同制定统一资格、统一标准、统一等级认定制度,逐步建立分年龄、分项目、分层次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

3 山东省体教融合深化发展策略

3.1 强化政策制度系统集成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山东省深化推进体教融合,应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研究制定规范化、可操作性的配套细则和实施办法。一是研究制定山东新一轮深化体教融合文件,完成各领域主干政策制度规范制定工作。以地方性法规形式出台《山东省青少年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以地方标准的形式制定《山东省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创建管理及评价标准》《山东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级评定管理与评价规范》,完善学校体育教练员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实施细则、普及中小学生游泳教育实施方案等。二是在规范学校体育教学体系、训练体系、竞赛体系、人才渠道等方面形成集成性制度成果。按照全面推进、分类指导的原则,制定完善不同学段、不同类型、不同区域学校体育工作教学训练、竞赛组织、活动开展、队伍建设、招生考试、设施器材、经费保障、考核评价、表彰奖励、风险防控、监督管理等规章制度。

3.2 建立高效协同工作机制

体教融合应建立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通过共同参与的共治体系,发挥体教部门要素间的比较和竞争优势,整合优势发展资源,放大协同效应[5]。一是应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体教融合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制定体教融合工作任务清单,建立健全协同推进、联合督导、评估检查、考核激励等常态化工作机制,实行闭环管理,形成省域统筹部署、市县逐级发动、部门对口联动的工作格局。二是应建设山东省体教融合发展研究院,打造实体化、多元化协同创新智库平台,加强政策体系的研究制定、实施推广和评估反馈。

3.3 完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

学校体育是深化体教融合发展的重要阵地,应构建学段衔接、多元参与、立体全面的体育健康促进体系,充分发挥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课的作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6]。山东省应立足学校体育发展现状,优化体育课程设计,设立学校体育课程和项目“超市”,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让每个学生掌握2 项以上终身受用的运动技能。应普及游泳教学,将游泳纳入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充分利用校内游泳场地和校外社会资源开展游泳技能培训,把防溺水与学游泳有机结合,制定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游泳教育普及工作。全面推动集体球类普及提高,以足篮排三大球普及提高为重点,加强对集体球类项目的布局和扶持。应逐步丰富中考体育项目增加分值,提高专项运动技能考试分值占比,改进初高中体育学业水平考试办法,推行“运动参与+体质健康测试+运动技能测试”方式确定体育成绩。应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模式,围绕运动普及推广、学校运动队建设、体育竞赛成绩、人才培养成效、学生体质健康等,建立涵盖全学段的学校体育工作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大力建设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定期评估考核,实行动态管理,充分发挥体教融合引领带动作用。

应引导各级体校、专业运动队、职业体育俱乐部等体育训练单位教练员兼任学校体育教练员、担任校外体育辅导员,定期进校园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社团建设、运动队训练、体育课教学等,为学生提供更高水平专业指导和训练。应建设市级、区级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为周边中小学校提供教学、训练、场馆、培训等服务。应规范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和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对接学校学生需求,以购买服务等方式向学校提供体育锻炼服务,为学校体育工作开展提供有益补充。探索实施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红、白、黑名单制度”,确保青少年学生课后和校外体育培训服务质量。

3.4 构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深化体教融合拓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途径是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应然要求[7]。山东省应充分挖掘学校作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支持中小学校普遍建立基础项目、重点项目学生运动队,从资金、师资、场地等方面加大投入,完善“学、训、管”一体化运行机制,支持高水平运动员利用课余、节假日定期到体育训练单位跟队集训合练。应健全完善“一条龙”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小初高对口升学、同项训练,通过单列招生计划、建立灵活学籍、单划录取控制分数线,对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取得优异比赛成绩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给予适当降分或免试等政策倾斜。应建立跨学段、跨学校和跨学区、跨地域招收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入学就读、驻训走训制度,形成小初高对口升学衔接和项目训练连贯的人才成长通道。应充分发挥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山东省精英体育后备人才“小学+初中+高中”贯通式集中培养。

应该切实加强体校适龄学生的文化教育,确保体校文化课老师齐、足、优,鼓励体校加强与当地中小学校合作,提高文化教育条件和效果。积极组织资深教练员、优秀运动员兼任学校体育教练员、担任校外体育辅导员,定期进校园协助中小学带训运动队、实施运动技能培训教学、组织课外体育活动、指导体育社团活动,实现优质文化教学和体育训练资源共建共享[8]。应积极推动运动项目训练管理单位、体育职业俱乐部、体育专业高等院校、社会体育培训机构为中小学校运动队,提供专业化训练指导和服务保障。应鼓励各地合办模式新颖、体教融合、多元发展的新型体校。探索建立体育职普融通、校社合作等多元化办校办训模式。强化社会体育组织功能,拓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赛道。

3.5 改进和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是深化体教融合、促进学校体育改革、拓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渠道的重要抓手。应大力支持专业运动队、职业俱乐部与高校联办共建高水平运动队[9]。应该推动山东省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分类别分项目招生,在普通高等院校设立运动训练专业和增加专科层次体育专业。应大力支持山东大学等高校设立优秀运动员本硕连读研究生冠军班。应深化省部共建国家足球学院、国家篮球学院发展,推动建立中国女子足球学院等专项学院。应该探索在警察学院、政法学院等院校相关专业招生增加运动员技术等级、竞赛成绩等条件。应组织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员、体育特长生参加体育行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拓宽职业发展渠道。依据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学生运动会竞赛项目设置和地方传统特色体育项目,统筹规划运动项目校园全覆盖发展布局。

3.6 共建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

竞赛是撬动青少年体育普及的杠杆,是促进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助推器,竞赛体系的融合是体教融合的切入点。山东省应着力构建省、市、县、校4 级体育竞赛和选拔性竞赛制度。省级层面,每三年举办大学生运动会和中学生运动会,每年举办专项体育联赛;市级层面,每三年举办学生运动会,每年举办3项以上单项体育比赛。中小学校按不同学段、不同年级,按照不同项目,构建贯通各个年级、覆盖所有学校的校级、校际体育赛事体系,实现班班有活动,校校有比赛,人人能参与[10]。应构建分项目、分组别、跨区域和培训型、选拔型、竞技型体育传统特色校竞赛体系。应采取主客场双循环赛制,每学年分区域举办一届足篮排三大球校际联赛。应完善以锦标赛为年度最高水平比赛,冠军赛、大中小学生联赛、U 系列、1 小时交通圈、优秀基地对抗等组成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

3.7 优化体育教师教练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对于体教融合来说,更应高度重视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山东省应鼓励学校建立专门针对体育师资的职称评价标准与绩效考核标准,全面推行在大中小学校设立学校体育教练员专业技术岗位。对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学校、省级以上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以及具有体育专业单独招生资格的高等院校,应适当增加体育教师教练岗位设置数量。应加强体育师资能力培训工作,着重培养体育师资的教学设计与创新能力[11],区分基础体育、项目专业,突出新入职体育教师,组织开展体育课教学、专项运动训练、运动队执教能力周期轮训。应建立专业人才共享机制,建立全省统筹的专项体育教练员、体育教师、裁判员、退役运动员等体育专业人才共享平台,整合人力资源,服务大中小学校开展体育课、举办竞赛活动,实现专业人才共享互用。

3.8 构建青少年健康促进体系

推动青少年文化和体育协同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体教融合的出发点。应系统实施一批青少年运动健康促进专项行动,引导广大青少年通过参加体育运动,有效预防近视、肥胖、脊柱侧弯、心理健康等问题。要推动“家校政社”协同联动,建立多元参与、形式多样的青少年体育活动网络。要以“奔跑吧少年”为品牌引领,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拓展载体,不断增强青少年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要引导青少年体育夏(冬)令营健康有序发展,鼓励和支持普惠性夏(冬)令营发展,发挥示范作用。要积极发展幼儿亲子体育,探索建立幼儿体育课程体系和师资培养体系,推广快乐体操、趣味田径、小篮球等一批幼儿体育项目,每年开展山东省示范性亲子体育活动,形成覆盖基层、社会广泛参与的亲子体育活动体系。要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挖掘体育育人的多元价值。要广泛开展“奥运全运冠军校园行”活动,加强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教育,促进青少年运动员身心健康发展。

4 结语

新时代,体教融合被赋予新内涵、新价值。山东省体教融合应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靶向施策,精准破解发展瓶颈难题,强化政策制度系统集成、建立高效协同工作机制、完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构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和改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共建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优化体育教师教练师资队伍、构建青少年健康促进体系,不断激活体教深度融合发展的动力、活力与潜力,助力体育强国与教育强国建设。

猜你喜欢

体教运动队山东省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山东省即墨市
内蒙古高校运动队培训机制研究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山西省高校健美操运动队现状及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