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尹湾汉简“絈”字新释*

2023-09-06

汉字汉语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丝织品马王堆汉简

王 挺 斌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

提 要 尹湾汉墓简牍虽然已经过很多学者的研究,但是其中还有一些文字释读问题。文章将尹湾汉墓简牍YM2D1正旧释为“絈”的字改释为“绀”。尹湾汉墓简牍YM2D1正“绀绮诸于一领”之“绀绮”一词亦见于马王堆一号汉墓遣册270,当理解为红青色的丝织品。

1993年2月到4月,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村出土了大量汉代简牍,这就是“尹湾汉墓简牍”,简称“尹湾汉简”。1997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了由连云港市博物馆等编写的整理报告《尹湾汉墓简牍》,在尹湾汉简的文字释读方面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2011年3月,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由张显成、周群丽两位先生合撰的《尹湾汉墓简牍校理》一书,对文字释读进行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整理与研究。然而,其中还存留有一些问题。以下,我们着重来谈谈其中的“絈”字。

“絈”字在尹湾汉墓简牍中出现三次,字形与辞例分别如下:

单从字形上看,以上诸字可以释为“絈”。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同批材料的“白”字,如尹湾汉简YM2D1正“”、YM2D1反“”、YM6D12正“”。“白”字如果写得草率,就会出现YM6D7正“絈”所从“白”的形体,这种情况可以与马王堆三号汉墓遣册中的“白”字如156/175“”、173/193“”等合观。总之,就字形而言,上述尹湾汉简YM2D1正与YM6D7正三个字形是可以释为“絈”的。但从辞例上说,YM6D7正的“”“”用为人名,无法佐证这种释法的正确性;唯一可以讨论的,就是例(1)YM2D1正的“”。

“絈”盖读为“碧”。“絈”从“白”声,白,並母,铎部;碧,帮母,铎部。二字韵同,声同为唇音,故可相通。碧,本指青绿色或青白色的玉。《汉书·司马相如传上》:“雌黄白坿,锡碧金银。”颜师古注:“碧,谓玉之青白色者也。”《淮南子·坠形》:“碧树瑶树在其北。”高诱注:“碧,青玉也。”引申指青绿色。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汰侈》:“君夫(王恺)作紫丝布步障,碧绫里四十里。”

宋培超(2014:177)并录以上三说,但未给出按语论断。窦磊(2016:73)引用了上述张显成、周群丽两位先生的说法。因而,我们基本上可以将以上张显成、周群丽两位先生的观点作为目前学术界主流的看法。

先来看看“甘”“白”混讹的问题。

马王堆三号汉墓遣策中出现了大量的“白羹”,相关字形与辞例如下:

“甘”“白”形近,还会导致今人误释。北大汉简《反淫》第33号简“甘露”二字,整理者原释为“白露”。所谓的“白”写作“”,其实就是“甘”。“甘露”一词见于《老子》第三十二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汉书·宣帝纪》:“乃者凤皇集泰山、陈留,甘露降未央宫。”其亦见于北大汉简《老子》210、清华简《八气五味五祀五行之属》等。

准此,我们可以肯定秦汉文字中“甘”“白”形体关系十分密切。那么尹湾汉简YM2D1正的“”究竟释“絈”较优,还是释“绀”更佳?这个问题恐怕只能依据辞例来判断。

马王堆一号和三号汉墓遣册及签牌中已经出现了“绀”字,字形和辞例如下:

值得注意的是,例(15)辞例正好为“绀绮”,与上揭尹湾汉简YM2D1正的辞例一致。“绀”即红青色,《说文·糸部》:“帛深青扬赤色。从糸,甘声。”《释名·释采帛》:“绀,含也,青而含赤色也。”“绀绮”就是一种红青色丝织品。马王堆一号汉墓遣册272还有“红绮”,指的是红色丝织品。至于“绀绮诸于一领”中的“诸于”,则是汉代的一种服饰名,也写作“诸衧”,《正字通·衣部》:“衧,诸衧,即诸于,今俗呼披风敞袖是也。”《后汉书·光武帝纪上》:“时三辅吏士东迎更始,见诸将过,皆冠帻,而服妇人衣,诸于绣镼,莫不笑之,或有畏而走者。”

猜你喜欢

丝织品马王堆汉简
清代寺庙用丝织品种类、用途略论——以布达拉宫丝织品为例
马王堆下有古墓
永不褪色的武威汉简
“一带一路”下陕西地域文化丝织品图案设计
《肩水金关汉简》(壹)(贰)释文校订
明封光禄大夫左府督缎幡的保护修复
缂丝传统纺织技艺
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教学口令
《马王堆汉墓帛书[叁]》释文补正四则
马王堆汉墓遣策名物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