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庭坚《致景道十七使君书》人物故实及书学意义

2023-09-06仇春霞

中国书法 2023年5期
关键词:书法教学黄庭坚

仇春霞

摘 要:黄庭坚的《致景道十七使君书》是其楷法示范帖。本文考证了该帖书写的时间和地点,梳理了帖中几位人物与黄庭坚之间的关系,并详细分析了帖中的八首诗,认为它们是黄庭坚为其楷书示范所精选的诗作,从中可见黄庭坚作为宋代士大夫的代表,又是在诗学和书学领域具有杰出成就的艺术家,在为人师表时,既要示范作字法,还要熏之以儒家入世法,导之以道家归隐法,教之以为文作诗法,这对中国书法教育与传播的借鉴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关键词:《致景道十七使君书》 黄庭坚 书法教学

黄庭坚的《致景道十七使君书》保存完好,气息古雅,是其中年楷书的代表作。全帖共三纸。第一纸为一篇记文;第二纸是四首诗,前面两首是赠给孙莘老的诗,后两首是黄庭坚的感怀诗;第三纸共四首诗,是黄庭坚为王仲至作的和诗。

古人作楷字,一般会有一些讲究,主要是与书写目的和接受对象有关。比如碑志上的文字,多以楷法为之,像苏轼的《上清储祥宫碑》。又或者接受者是一位长者、尊者,亦出之以楷字以示尊重,如蔡襄写给仁宗皇帝的《谢赐御书诗表》。黄庭坚并非专攻楷法,就他的偏好而言,他更喜欢草书,而《致景道十七使君书》的三纸均为工整的楷法,其中包括一篇记文和八首诗,是否其中也存在特殊的书写目的呢?关于这个问题,黄庭坚在第一纸中写得非常清楚,是景道向黄庭坚学习『法』,黄庭坚便为之示范了三纸楷书。不过,细读来,黄庭坚是有点勉强的,因为他觉得苏轼的书法『韵有余,于今为天下第一』,而其他人要是学自己的字,就会『笔愞无劲气』。既然如此,黄庭坚为何终于还是示范了呢?这还得从作楷法时的背景说起。

《致景道十七使君书》的书写时间与地点

在第一纸里,黄庭坚说:『适在慧林,为人書一文字,试笔墨,故遣此,不别作记。』落款时间是五月七日。『慧林』是汴京大相国寺中的一处禅院,黄庭坚在《江州东林寺藏经记》中说:元丰三年夏四月,提点寺务司言大相国寺星居,院六十区,院或有屋数楹,接栋寄阎,市井犬牙,庖烟相及,风火不虞。请合东西序为僧舍八区,以其六为律院,以其二为禅坊。诏可之,赐祠部度僧牒一百,给其费。其六年秋七月落成,赐两禅院名,其东曰慧林,其西曰智海。尚书礼部言净因院僧道臻奉诏选举,可住持慧林。

从这段文字可知,慧林落成于元丰六年(一〇八三)秋七月,此时黄庭坚还在吉州太和县(今江西省泰和县) 任县令。他要两年以后, 也就是元丰八年(一〇八五)四月才接到新的任命诏书,回京担任秘书省校书郎,九月抵京。

慧林的住持是名僧道臻,他曾在苏轼的《净因院画记》里出现过:余与之偕别长老道臻师,又画两竹梢、一枯木于其东斋。臻方治四壁于法堂,而请于与可,与可既许之矣,故余并为记之。

文中的第一个『之』是指文同。苏轼此文写于熙宁三年(一〇七〇),那时道臻还是净因院的一位长老,他非常喜欢画墨竹,于是在文同离京回四川时请他为净因院画过一壁墨竹。不过那时黄庭坚才二十六岁,是一名刚刚进入仕途的青年,正在汝州的叶县(今河南叶县)任县尉,与苏轼和道臻都不相识。

黄庭坚本来就是丛林中的一员,他一来京城任职,就成了道臻禅堂里的熟客。

『五月七日』是个特殊的时间,旧历的端午节是五月初五,七日仍然是在过节期间。每逢过节或斋祭日,黄庭坚都习惯去寺院里沐浴、食斋饭。

那这会是哪一年的端午节呢?此处涉及《致景道十七使君书》的成书时间。有些刊物上标注为元祐四年(一〇八九)[2]。单纯从『思公寿、景珍不得见』,就可推测成书时间至少是元祐五年以后,因为据北宋杨杰在其《无为集》第十四卷的《宗室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右武卫大将军秀州团练使赠郓州观察使追封东平侯赵公行状》可知,景珍已于元祐五年(一〇九〇)去世。

实际上此卷法帖所涉及的时间比较复杂,它包括三个时间点:一是黄庭坚为景道写记文的时间,即第一纸的内容;二是黄庭坚作第二、三纸中的八首诗的时间,这八首诗其中二首是黄庭坚写给孙莘老的、二首是黄庭坚的感怀诗、四首是黄庭坚和王仲至的诗,所以这八首诗又有三个时间点;三是重新抄录诗歌的时间。

从第一纸记文中的『故书此三幅遗之』可知,黄庭坚是抄录完诗歌之后,就顺手写了这篇记文,这个时间一定是在作八首诗之后,那么这八首诗分别作于何时呢?

赠孙莘老诗歌的时间可参看三条信息:

一是南宋黄?(一一四七—一二一二)所编《山谷年谱》,第二十四卷的『元祐三年(一〇八八)戊辰』条目下有《呈外舅孙莘老二首》,黄?写了一段备注,其中有一部分如下:元祐三年九月,御史中丞孙觉提举醴泉观。《本传》:公以疾坚请外,提举舒州灵仙观。此诗九月以后所作,今附于此。[3]说明此诗是黄庭坚专门为孙莘老退休而写的赠诗,所以孙莘老致仕的时间即为作诗的时间。

二是《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十四『哲宗元祐三年九月』条目下,有:

己未,户部尚书李常为御史中丞。御史中丞孙觉为龙图阁直学士、提举醴泉观、兼侍讲。觉引疾求罢,故有是命。

此条信息表明孙觉的退休申请已经被批准,但还有侍讲一职在身,免不了偶尔还是要去朝堂。

三是《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二十一『哲宗元祐四年春正月』条目下,有:龙图阁直学士、提举醴泉观、兼侍讲孙觉,免侍讲,依旧提举醴泉观,免朝参。觉以疾请也。

说明此时连侍讲一职也卸去了,同时免了朝参,等于是彻底不用上班了。

孙莘老卒于元祐五年(一〇九〇),也就是正式退休一年后就故去了。

所以赠孙莘老的诗必定作于元祐三年九月至元祐五年之间。如果要再深入考究一下的话,基本可以肯定在元祐三年九月至年底前。因为赠诗中有一句『故应剖蚌登王室,不若行沙弄夕霏』,诗中暗含的意思是劝孙莘老不用继续工作,毕竟此时他已经满六十岁,可以回家吟赏风月了。孙莘老是在第二年的正月正式退休的,而正月是朝野过春节的时间,所以孙莘老的所有退休手续都在之前办完了。总而言之,赠孙莘老的诗写于元祐三年(一〇八八)。

黄庭坚的两首感怀诗作于何时,只能确定是在元丰末入京,至护母丧离京回江西这段时间里。黄庭坚的母亲于元祐六年(一〇九一)六月病故,九月起程回江西。

和王仲至四首诗的时间有一条重要信息可资参考,即黄?所编的《山谷年谱》,第二十五卷的『元祐四年(一〇八九)己巳』条目下,有《效王仲至少监咏姚花用其韵四首》,黄?对为何将这四首诗编定于元祐四年作了详细说明:按此诗『蜀本』置之三年(一〇八八),按先生有手书真迹,此前后二首跋云:元祐四年春末,偶入窦高州园,园中閴然,花之晚开者皆妙绝。群木阴中,姚黄数本初开,不数日,当零落草根,因折取二本,独赏于门下后省。其一归李公择,其一归王仲至。仲至作四咏,因同韵作。仲至诗规模甚远,不与当时同律,故罕知音云。六年五月乙丑,同忠玉、宗玉乞饭乞浴于净照道人所,爱此纸宜笔墨,书此以消饭。[4]

从黄庭坚的跋文中可以获取如下几条信息:

( 一) 折花、赠花、作诗的时间是元祐四年(一〇八九)。

(二)重抄落款时间是『六年(一〇九一)五月乙丑』,『五月乙丑』正好是五月初七。

(三)让黄庭坚起兴书写的原因是『爱此纸,宜笔墨』,与《致景道十七使君书》第一纸记文中的『为人书一文字,试笔墨,故遣此』的情境相通。

(四)书纸的地点在『净照道人』之所,而这位『净照』正好是慧林主持道臻,苏轼有《净因净照臻老真赞》,黄庭坚有《跋净照禅师真赞》,起首为『净照禅师,净因寺臻道人也』。

由此可知, 不宜将《致景道十七使君书》的书写时间定在元祐四年(一〇八九),宜定于元祐六年(一〇九一),这一年黄庭坚仍在京师,升任起居舍人。

简而言之,《致景道十七使君书》的书写时间和相关背景如下:元祐六年(一〇九一)端午节后两日,四十七岁的黄庭坚与朋友马诚(字忠玉)和宗玉前往慧林找道臻吃斋饭和洗澡。马诚和宗玉都是爱书法之人,所以几个人聚在一起少不得谈书论诗。期间道臻禅师拿出一些不错的纸和笔墨请他试用。黄庭坚对新材料一直有比较浓厚的兴趣,所以欣然铺纸落墨。这是一些不错的短幅矮纸,非常适合写信、写诗,或者写笺注。黄庭坚写完后感觉笔墨还不错,于是想起此前小老弟景道曾向他请教小楷的写法,便就着现有的纸墨和兴致抄录了自己近两年写的八首诗送给他,并写了一段很长的尾跋记录了这件事。

所以,看样子,是那些不错的好纸让黄庭坚动了写小楷的兴致,而且是在禅院里书写的,内心会非常宁静,有利于静心作楷法。

《致景道十七使君书》的人物故实

黄庭坚此帖共涉及了如下几位人物:景道、公寿、景珍、孙莘老、王仲至。

(一)景道、公寿、景珍:赵匡胤次子赵德昭之后景道是《致景道十七使君书》的收件人。在黄庭坚的文集里,有间接或直接提到景道的,如《子琇字序》:宗室令卒景道,往岁以瓜葛尝接,雍容求告曰:小子子琇,既从学,其僚问所以尊其名者,愿训告之。

所谓『字序』,就是对一个人的名字进行阐释,宋人有此风尚,文同就请苏轼写过《文与可字说》。黄庭坚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宗室赵令卒,字景道,曾经因为与我有些远亲关系,跟我讲:『儿子子琇已经上学了,有人问他的名字有何特殊意思,我想请您说一说』。

此处的『令卒』显然有问题,因为『卒』不吉利,不可能是宗室成员的名,很可能刊印时出错了。比黄庭坚小五岁的词人贺铸(一〇五二—一一二五)有《酬宗室令率惠墨》,题下有一段文字:令率,字景道,丁卯四月京师赋。[5]可见景道名赵令率,是宗室中令字辈的男嗣。黄庭坚与赵令率有什么『瓜葛』呢?说起来还真是拐弯抹角的远亲。黄庭坚在《宋故宣州观察使赠太尉和国公赵公行状》中说:『庭坚与公皆姻连盛文肃公』,这『赵公』指宗室赵克敦,字公厚,是赵景道的长辈。『盛文肃公』指盛度(九六八—一〇四四)。黄庭坚又在《书刘景文诗后》中道:刘景文,枢密副使盛文肃公之婿,于先妣安康郡君尚为丈人行。

盛度的女婿刘景文(一〇三三—一〇九二)是黄庭坚母亲的一位长辈。算起来刘景文应该是年龄小、辈份大。要不然,黄庭坚的母亲不可能在十四岁时就生了几个孩子。

黄庭坚的文集里还有致景道的书简,如:庭坚顿首,辱教并惠酒,以助旨甘,感佩眷怜之意。三纸早来,检文字方见,数日间写得即遣上。诸院要题字者,当为致妙香,即便作佳跋尾,幸谕之也。

庭坚顿首景道十七使君。[6]信中也有『三纸』,从上下文来看,这三纸是在不同时间里写的,而且应该是为某事而题的字。『诸院』,即《致景道十七使君》第一纸中的『宣州院』,是宗室成员的一处居住区,黄庭坚与院中的宗室往来颇密切,曾作诗《宣九家赋雪》,『宣九』,即宣州院第九。看黄庭坚信中的意思,如果院中子弟想要他题字,得拿上好的香来跟他换。

黄庭坚与景道最直接的关系当然还是与公寿和景珍有关,他们是他真正意义上的好朋友。

公寿,名赵世享,生平可见于范祖禹所撰写的《秀州刺史充本州岛防御使赠保宁军节度使追封昌国公墓志铭》,从中可见公寿在学问与诗文方面颇有造诣,这使得黄庭坚与公寿有共同话题。黄庭坚有多首诗是写给公寿的,如《寄怀公寿》《道中寄公寿》《以金沙酴醾送公寿》。公寿病逝于元祐元年(一〇八六),黄庭坚有《宗室公寿挽词二首》。

景珍,名令蠙,与景珍、书画史上有名的宗室人物赵令穰、赵令畤(一〇六一—一一三四)都是『令』字辈的同辈人,他们都是公寿的晚辈,均为赵匡胤次子赵德昭(九五一—九七九)的后裔。景珍虽是皇族,但小时候家庭情况不是很好,他的母亲是侧室,父亲在他四岁时亡故。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他承受的东西比其他皇孙要多得多。为了保全身家性命,景珍严格遵守宗室的一切规定,平日以书画自娱。景珍的道德品行深为族人所钦服,宗室里有家庭糾纷解决不了的,一般都由他来主持公道。他的母亲生病后,景珍侍奉汤药,从不懈怠。母亲病故后,景珍哀毁过度而早逝,年仅三十五岁。景珍去世前将四个孩子叫到床前说:『我平生没有什么不良爱好,只喜欢书法绘画图书典籍,我死后,你们只要经常陈列一点这些东西给我看看就可以了。』然后写了『清白风月』四字以传家。景珍的严谨为他的生前赢得令名,死后也常为皇帝所恩赐。

景珍比黄庭坚小两岁,他去世的时候,黄庭坚还在江西吉州太和县(今属江西吉安)任县令,他十分悲伤,却无缘送朋友最后一程。黄庭坚回到京城后,有一回他送朋友出城,远远经过景珍之墓,他很伤感地写了一首诗:

朱颜苦留不肯住,白发政尔欺得人。

婵娟去作谁家妾,意气都成一聚尘。

今日牛羊上丘垄,当时近前左右嗔。

花开鸟啼荆棘里,谁与平章作好春。[7]

景道是景珍的同辈兄弟,但年纪要小很多。黄庭坚十分感慨,当年那个还不懂诗文、只会嬉闹的小男孩,已然是立于朝班中的优秀青年了,而自己却人到中年,两鬓泛白了。

(二)孙莘老:名臣、名儒、黄庭坚第一任岳父孙觉(一〇二八—一〇九〇),字莘老,扬州人。从小博学稳重,很早就在仕途上积累了自己的业绩和良好的口碑。他是一位学者型的政治家,对经学有深入研究,并且努力贯彻到工作中去,是宋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孙觉还有一个更有名的名字,那就是苏轼文集中经常出现的『孙莘老』。

孙觉有个好朋友叫李常,此人藏书巨富,学富五车,与孙觉都是朝中栋梁。这李常就是黄庭坚的舅父。

黄庭坚十四岁丧父之后,李常就把他从老家带出来一同宦游。也就是在这趟出游时,黄庭坚初次结识了正被外放的湖州知州孙觉。孙觉对黄庭坚的才学大为赏识,他不顾黄庭坚尚未有功名,就迅速将女儿孙兰溪嫁给了黄庭坚,他相信凭借黄庭坚的才学,考功名是完全不成问题的。但是世事难料,黄庭坚科考并不顺利,女儿又很快去世了,没有留下一男半女。不过,一切变故和不如意都没有影响这对翁婿的感情,黄庭坚一直都以『外舅』尊称孙觉,而孙觉也是多方照应黄庭坚,黄庭坚的诗第一次被苏轼所『惊艳』,也是孙觉推荐的。

黄庭坚回到朝庭不久,神宗去世,哲宗即位,一批『旧党』也陆续被调回来了,黄庭坚和孙觉有机会朝夕相处。但不幸的是,孙觉身体越来越不好。元祐三年(一〇八八),龙图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兼侍讲的孙觉以病退休。孙觉可以说是在人生的最巅峰退下来的,面对老病之躯,怕也是感慨良多。在这个特殊的时候,黄庭坚给老岳父写了两首诗,这便是第二纸中的前两首。

孙觉去世后,黄庭坚非常悲伤,他将寄葬于叶县达二十二年之久的夫人孙兰溪棺椁,连同老岳父孙觉的灵柩一起护送回了扬州。

(三)王仲至:名门之后、著名藏书家王仲至,名钦臣(一〇三四—一一〇一),他的父亲是王洙(九九七—一〇五七)。王洙是一位奇才,经史子集,天文五行等等,几乎什么都精通。他还是一位大藏书家,也是宋代第一位编校杜甫诗集的人,现在流传的杜甫诗集基本上以王洙的编校为底本。黄庭坚后来在编著《杜诗笺》时就参照了王洙的版本。王洙还是有名的字画收藏家,与当时的书画家也颇多往来,王仲至在《王氏家录》里就记载了王洙与蔡襄的一些故事。除此之外,王洙还是一位闻名当时的书法家,《范仲淹神道碑》即是王洙书丹,是北宋碑志中少见的隶书碑。

王仲至没有考过进士,但才识渊博,清亮有志操,以荫入官,后被赐进士及第,曾出使过高丽。哲宗亲政后,曾不满意知制诰的诏书写得不好,求能胜任者。有人推荐了王仲至,哲宗也满意,但最后据说是宰相章惇不乐意,此事因而息寝。

王仲至算是子承父业,也是一位有名的藏书家和书画收藏家,史载其『性嗜古,藏书数万卷,手自雠正,世称善本。』米芾记载的好几件东西就是王仲至家故物。

黄庭坚对于王仲至来说,应该算是小辈了,两人相差十三岁。黄庭坚最初与王仲至的交往估计还是与其舅父李常的原因,因为李常也是大藏书家,他与王洙、王仲至父子有更多的话题。

黄庭坚的楷法观及《致景道十七使君书》的书学意义

黄庭坚从小就练楷书。对于楷书,黄庭坚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即『冻蝇』,意思是死而不僵。他说作楷书不能像『冻蝇』,有人笑他:『子何舍子之冻蝇,而谓人冻蝇?』黄庭坚那时的楷书尚未达到最佳境界,他无言以对,苦笑道:『固知书虽棋鞠等技,非得不传之妙,未易工也。』(《题乐毅论后》)[8]所以他非常讲究楷法的法度。他认为『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

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9]。后来『双钩』就成为黄庭坚楷法的一个特色,有时候他看别人的楷书有不如法之处,他就猜测那人可能喜欢『单钩』。

黄庭坚虽然也是深入研习过欧褚颜柳的,但是最终他还是越过唐朝,甚至是魏晋,直追秦汉。他认为汉代的石刻篆隶中孕含楷法,应当悉心领会。他在教儿子黄相写楷书时,汉代石刻是一个关键词。这并非黄庭坚的独创,魏晋时期的书家早就认为学楷法当从篆隶入手。

东晋庾翼(三〇五—三四五)擅草隶,他在荆州时发现很多人都在学王羲之的书法,却无人学篆隶,就感叹说时人都轻家鸡而爱野鸡。黄相也是不喜学篆隶,黄庭坚也感叹『至今儿子憎家鸡』[10]不过,在个人的楷法成就上,黄庭坚认为王羲之的楷法成就最高。他曾认为王羲之的《乐毅论》是楷书最佳典范。当有人说《佛遗教经》也可能是王羲之的时候,黄庭坚就持怀疑态度。他认为《佛遗教经》虽然只是略输《乐毅论》,但疑似王羲之的《瘗鹤铭》却让黄庭坚看到了王羲之在楷法上『不可名貌』的高度[11]。而王羲之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在黄庭坚看来,并非卫夫人所教,而是从『李斯曹喜篆,蔡邕隶八分』悟出来的[12]。所以黄庭坚特别重视『读』秦汉篆隶,并从中悟楷法。

对本朝人的楷法,黄庭坚盛赞『神仙钟离』的寿州小楷是『妩媚而有精神,熟视皆有绳墨』[13],评王著为智永禅师的楷书《千字文》所补写的小字是『笔圆意足』。在黄庭坚看来,这些都是深得古法之作。

黄庭坚在练习楷书上从来未曾松懈过,他觉得真楷是学书者必须掌握的基础。只有写好楷书了,其他書体学起来就容易。黄庭坚后来在草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真书,『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草书不难工矣』,[14]这便是黄庭坚从实践所得的真知了。在他的审美体验里,『楷法欲如快马斫阵,草法欲左规右矩,此古人妙处也』,[15]楷法中要有草书之疾劲,草书中要有楷法之规矩,互相穿越,显然也是黄庭坚深入堂奥之后的独特体会了。

可以说,黄庭坚在五十岁以前的楷书比草书有成就。在他还在外地宦游时,就经常应人之约写楷书示范帖。但是自从到了京城,尤其是不久苏轼也来到京城后,黄庭坚就有点不自信了。他对老师苏轼的楷书评价非常高,认为是娟秀有余韵,堪称本朝第一。而他自己楷书已然不是最优秀的了,而且别人一学就软而无力。

这种状况让他变得谨慎,他不轻易拿楷书示人。

黄庭坚写书法送人的时候,内容一般都是抄录古人的名篇,极少抄送自己写的诗。但是检阅《致景道十七使君书》,其中的八首诗均为黄庭坚自作诗,这有什么特别意义吗?在黄庭坚文集里,还有一篇《书赠宗室景道》,内容大体与《致景道十七使君书》相同,不同之处如下:此纸卷是余温故之余,忠信孝友之说。景道喜观字画,予则亦寻绎此文于行已、保家、奉公、报国有会心处,将力行之,尚不负余怀公寿景珍之心。[16]

这有可能是黄庭坚为景道写的另外一卷东西,黄庭坚的期望反映了宋代士大夫在书法教学中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培养。如果拿黄庭坚这八首诗来分析,关于这一点,黄庭坚这八首诗也是最好的例子。

书学意义一:楷法之为正,以儒家修齐治平而养之八首诗中的前两首是《呈外舅孙莘老二首》,其一:

九陌黄尘乌帽底,五湖春水白鸥前。

扁舟不为鲈鱼去,收取声名四十年。

其二:

甓社湖中有明月,淮南草木借光辉。

故应剖蚌登王室,不若行沙弄夕霏。

右奉呈外舅孙莘老

第一首诗的意思是:老岳父虽然位高权重,但是在京城滚滚红尘中,从来不会将官帽高高戴起来招摇过市、以官凌人。他早就与游弋在家乡五湖中的白鸥有盟约,当做完此生该做的事之后,会与它们结伴做邻居。

现在您已经卸去了国之重任,可以回到家乡泛舟东湖了。您将重新品尝到美味的鲈鱼,可是您与西晋的张翰不一样,他是想吃鲈鱼,所以放弃国之重任而归故乡,您却是一生为国效力,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政界,都成就了业绩。

第二首的意思是:您是您家乡甓社湖中的明月,能使暗夜里的淮南一树一草这样的微小生物都得到光明。您就是一颗绝世珍珠,所以虽然应该脱离蚌体、为朝廷效力,但此时也可以隐居乡村,看潮起潮落、夕阳西下。

从这两首诗来看,黄庭坚对岳父大人有极高的评价。第一首诗有『盖棺定论』的味道,而第二首诗似乎是劝他退休。

书学意义二:养风骨、去俗气

紧接着赠孙觉诗之后的是黄庭坚的二首感怀诗《寺斋睡起二首》,其一:

小黠大痴螳捕蝉,有余不足夔怜蚿。

退食归来北窗梦,一江春月趁鱼舷。

其二:

桃李无言一再风,黄鹂唯见绿怱怱。

人言九事八为律,傥有江船吾欲东。

右归自门下后省卧酺池寺书堂

这两首诗都用了不少典故,要理解诗的本意,先得了解用了哪些典故。在第一首诗里用到了如下典故:『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故事出自刘向的《说苑》,这个典故妇孺皆知,无须详解。

『夔怜蚿』出自《庄子·秋水篇》,原文如下:?怜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予无如矣。今子之使万足,独奈何?』蚿曰:『不然,子不见夫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今予動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蚿谓蛇曰:『吾以众足行而不及子之无足,何也?』蛇曰:『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吾安用足哉。』蛇谓风曰:『予动吾脊胁而行,则有似也。今子蓬蓬然起于北海,蓬蓬然入于南海,而似无有,何也?』风曰:『然予蓬蓬然起于北海,而入于南海也,然而指我则胜我,?我亦胜我,虽然,夫折大木、蜚大屋者,唯我能也。』[17]在这段比喻之后,有一句小结:故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意思是输给很多力量微小的东西,却能赢过力量很大的东西,那才是大胜,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大胜。

『退食归来』。可见于《诗经·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这几句诗是描述大夫退朝后往家走的情形,前面两句是写大夫的服饰。『退食自公』,是指大夫没有吃朝中备好的饭食,而是回家吃,后来也指官吏节俭奉公。『委蛇委蛇』是指大夫行走的路径曲曲折折,也有说是他走路的样子。

『北窗梦』,典故出自『北窗高卧』。陶渊明在《与子俨等书》中写道:『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思是,五六月天,在北窗下睡觉,闷热的天气里突然有凉风吹过来,那么舒服惬意,感觉自己像羲皇以前那些人一样,自由自在、恬静闲适,无忧无虑。

『趁鱼』的诗句有南宋杨万里的『也知渔父趁鱼急,翻着春衫不裹头。』黄庶有『几年手板负青山,趁鱼舷声不入耳』。

黄庭坚这首诗的意思是:做人不要玩小聪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也不要看着自己的不足而羡慕他人的长处。处理完公务归来后,自由自在地享受无拘无束的生活,想象有一江春月,渔舟唱晚,人生就很美满了。

第二首诗也穿插了一些典故,如『桃李无言』,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司马迁在文章末尾的『赞』中说李将军平时像边郊的农民一样谨慎小心,说不出富有文采的语句。他死后,跟他熟和不熟的人都为他流泪,是因为他的诚信感动了他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黄鹂』是禽鸟,与『桃李』相对。黄庭坚在元祐二年(一〇八七)被授予著作佐郎一职,这个官职在神宗以前只是一个寄禄官,元丰以后成为职事官,正八品,属于官阶很低的朝官。这一句诗说的是时光匆匆给诗人流年易逝的伤感之情。

『九事八为律』的典故出自《汉书· 主父偃传》,讲主父偃早年不为人所重用,后来被迫亲自向汉武帝上书,书中共陈九事,『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意思是八件事所谈的是汉武帝非常满意的国家法令,只有一件事是汉武帝不满意的伐匈奴。

『欲东』也有出处,在《史记·韩信传》中有萧何月下追韩信一事,当时汉高祖刘邦尚未成就霸业,而是仍然踞守于汉中。刘邦骂萧何说:『离开的人那么多你不追回来,为什么偏偏追韩信?』萧何说:『诸将易得,韩信不易得,他是天下无双的国士。如果你只是想偏安汉中,有那些普通将士就足够了。但您如果想统一天下,那么必须得到韩信』。刘邦说:『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综合起来看,黄庭坚这首诗的意思是:我可以像桃李一样默默不言,一年又一年。但是我一直没能得到升迁,时光如电啊!可是,如果朝中之人都像主父偃那样为富国强兵献计献策,那么我得不到重用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有一条船,我也想乘船东去。

黄庭坚这两首感怀诗虽然有『沉沦下僚』的苦味,但士气并不衰败,也并无埋怨和牢骚,相反,只要国家强盛,他愿意弃官归隐。黄庭坚这种胸怀家国、却超脱了功名的隐士精神使他在宋四家中别具一格。也许正是这种浩然与洒脱的精神才成就了他晚年那长枪巨戟般的书风。黄庭坚说:『学字既成,且养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楷式』,[18]这两首诗可为此作脚注了。

书学意义三:诗书本一体

第三纸中的《和王仲至少监咏姚花四首用其韵》,虽然是四首诗,但抒写的对象只有一朵姚黄牡丹,也就是黄庭坚赠送给王仲至的那朵花。

黄庭坚折摘的姚黄牡丹是当时的名贵品种,王仲至的老师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里说:姚黄者,千叶黄花,出于民姚氏家。此花之出,于今未十年,姚氏居白司马坡,其地属河阳,然花不传河阳,传洛阳。洛阳亦不甚多,一岁不过数朵。[19]王仲至得此名贵的姚黄花,作了四首诗。黄庭坚看了后,觉得王仲至的诗境很宏大开阔,与一般人不在同一个频道上,所以知音甚少。他便就着王仲至的韵也作了四首绝句。一朵牡丹要写四首诗,作为诗人的黄庭坚其意无非是示范如何写诗。

第一首诗为:

映日低风整复斜,绿玉眉心黄袖遮。

大梁城里虽罕见,心知不是牛家花。

此诗大意并不深奥,主要是想说此花不是『牛家黄』,而是『姚家黄』。如果是说明文,要区别两者的异同,文字会很直观,比如欧阳修就这么说:『牛黄亦千叶,出于民牛氏家,比姚黄差小而堪与竞胜。』[20]概括来讲,就是姚黄和牛黄一样叶子多,但姚黄花比牛黄花大。而在诗人黄庭坚的笔下,叶子多是这么表述的:『映日低风整复斜』,其中的每个词都十分讲究,比如『映日』,大意是与太阳相辉映,形容多。

黄庭坚曾经在赠送给景珍的一首诗里用过这个词,『映日圆光万颗余』,它描述的对象是葡萄。杨万里还有更著名的诗句,即『映日荷花别样红』。再如『整复斜』,这是描述姚黄牡丹那肥而密的叶子经过风吹以后的样子。黄庭坚曾经写过一首《咏雪奉呈广平公》,里面有一句是这样的:『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描述听雪落声是『疏疏』『密密』,看雪景是『整整』和『斜斜』。欧阳修的小儿子欧阳季默问苏轼说:『黄庭坚的诗好在哪里呢?』苏轼不答,只是称赞黄庭坚的诗写得好。欧阳季默就拿这句诗来问苏轼,苏轼说这就是好诗。黄庭坚大约也是比较满意『整整复斜斜』这个词,他在《次韵张仲谋过酺池寺斋》也用到过这个词:『忽书满窗纸,整整复斜斜』,真是充满了灵气的词汇。

『绿玉眉心黄袖遮』是描述姚黄的颜色,花蕊深处是绿色的,像眉心一颗痣。它那卷曲的大花瓣像是美人的袖口,它们将眉心那颗绿给遮掩起来了。有美人的形象、有动人的情致,这就是区别于说明文的诗歌。

第二首诗为:

九疑山中萼绿华,黄云承袜到羊家。

真筌虫蚀诗句断,犹托余情开此花。

此诗化用了一个道教传说。宋初著名的道教人物张君房(约比黄庭坚早半个世纪)在他的著作里讲述了晋朝的一个故事:有一位仙女名叫萼绿华,已经有九百多岁了,但是看上去像二十岁。有一天夜里,她降临于羊权家。这个羊权就是书法史里有名的羊欣的祖父,爷孙俩都好修道炼丹。萼绿华对羊权说:『我是九嶷山上的得道女罗郁,因为宿命里被师母所毒杀,因此必须下凡以洗清我身上的罪过』。其后萼绿华每个月要来六回。她叮嘱羊权千万要保密她来他家之事,并且送给他一些礼物,教他如何修道,后来又将尸解药赠送给他。羊权信守诺言,萼绿华又赠诗一首给羊权,大致说她本来姓杨,杨与羊是同一家,当好好修道以成仙。

黄庭坚借用这个典故,其意在于将姚黄牡丹比拟成得道仙女。其中『黄云』用了借代和比喻双重修辞,指姚黄花。『承袜』是穿着袜子,这是道教必备服饰。曹植在《洛神赋》里有『凌波微步、罗祙生尘』,说明洛神也是穿袜子的。

『真筌虫蚀诗句断』是个倒装句,顺句应该是『虫蚀真筌诗句断』,虫子把萼绿华那首富含真谛的诗句给咬碎了,这其实是描述姚黃花蕊的样子。这种倒装也偶尔见于大诗人杜甫的句子里,比如『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顺句应该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但这样就不押韵了。

『犹托余情开此花』,说的是姚黄仙女尘缘未了,因而化身此花来人间结缘。

因而化身此花来人间结缘。

第三首诗为:

仙衣辟积驾黄鹄,草木无光一笑开。

人间风日不可耐,故待成阴叶下来。

『辟积』指裙服上的皱褶,『黄鹄』是一种大鸟。

第一句还是将姚黄花比喻成仙女,她披着仙衣,身着带皱褶的裙服,骑着大鸟下凡来了。草木本来都没什么生气,只因仙女一笑,也都生机勃勃了。人世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值得留恋的,所以还是化成美丽的牡丹花,静静地绽放在千叶下。

第四首诗为:

汤沐冰肌照春色,海牛押帘风不开。

直言红尘无路入,犹傍蜂须蝶翅来。

此诗字面意思好理解,但串起来时需要补充一些东西。第一句是说姚黄牡丹花像刚刚出浴的美人,冰肌玉骨,照亮了人间春色。『海牛押帘风不开』中的『海牛』是指古代为防止风掀帘子而配置的一个小东西,富贵人家也有用玳瑁的。『押』本作『压』字。这句诗看起来并无深意,但是在古代诗词里,风卷帘往往有特殊含义,就是多多少少与花有关。比如蔡襄的《自书诗帖》里有三首诗是写给苏舜元的,其中第二首第一句是『烘帘微照自生光』就是写他们在房间里赏花。北宋著名词人张先(九九〇—一〇七八)以『张三影』闻名中国诗词史,这『三影』是『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幕卷花影』,『堕轻絮无影』,其中就有帘与花的关系。

所以『海牛押帘风不开』的意思就是指海牛压住了帘子,这么美丽的花朵也无人品赏了。如此,才有后面两句『直言红尘无路入,犹傍蜂须蝶翅来』。无人赏花,那么进入红尘则无路,只好由蜂蝶为媒,引起赏花人的关注。

从上文可知,一花作四诗,有形象、有典故、有比喻、有拗词,充分显示了黄庭坚在诗歌创作上的水平。

那写楷书与作诗有什么关系?在古代,尤其是在宋代,关系可大了。能作诗,是文人士大夫的基本素质。

能作出不错的好诗,则是优秀文人士大夫必备的条件。

能作诗,又能写得一手好楷书,那在文人士大夫中的声望比位高权重还重要。黄庭坚本人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他在职务上不过是校书郎,后来略升为起居舍人,都是人微言轻、官俸微薄的下僚士人。但是他在文学和书法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声名如雷贯耳,法书诗作流传千古,是一代楷模。

综上所述,黄庭坚作为宋代士大夫的代表、作为在诗学和书学领域具有杰出成就的艺术家,在为人师表时,可谓深谋远虑。既要示范作字法,还要熏之以儒家入世法,导之以道家归隐法,教之以为文作诗法,这对中国书法教育与传播的借鉴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注释:

[1][16]黄庭坚著.黄庭坚全集·第二册[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441,652.

[2]陈荣军.黄庭坚《致景道十七使君书考》[ J ] .兰台世界.2015(31).

[3]黄庭坚著.黄庭坚全集·第一册[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249.

[4][6]黄庭坚著.郑永晓整理.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上)[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585,651.

[5]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一二三册[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黄庭坚.出城送客过故人东平侯赵景珍墓[A].郑永晓整理.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上)[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558.

[8]黄庭坚.题乐毅论后[A].郑永晓整理.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上)[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222.

[9][18]黄庭坚.跋与张载熙书卷尾[A].郑永晓整理.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上)[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1629.

[10]黄庭坚著.长句谢陈适用惠送吴南雄所赠纸[A].郑永晓整理.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上)[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269.

[11]黄庭坚著.书遗教经后[A].郑永晓整理.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上)[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1555.

[12] 黄庭坚著.跋為王圣子作字[A].郑永晓整理.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上)[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1569.

[13]黄庭坚著.钟离跋尾[A].郑永晓整理.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上)[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543.

[14]黄庭坚著.跋与张载熙书卷尾[A].郑永晓整理.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上)[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1630.

[15]黄庭坚著.与党伯舟帖七[A].郑永晓整理.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上)[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1292.

[17]庄子.秋水篇[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4:161.

[19][20](宋)欧阳修著.王云校.王云整理.洛阳牡丹记.外十三种[G]//宋元谱录丛编.上海:上海书店,2017:2.

作者单位:北京画院

本文责编:苏奕林

猜你喜欢

书法教学黄庭坚
黄庭坚对联逞风流
楼钥与黄庭坚诗学的离与合
黄庭坚书论(上)
黄庭坚论书85则(中)
对隶书体势的全面诠释
浅议小学书法教学
谈低年段学生书法兴趣的培养
书法教学中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研究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