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外活动课程治理的“朝阳模式”

2023-09-03朱勇哲韩静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23年7期
关键词:治理创新课程

朱勇哲 韩静

摘  要:在“双减”教育背景下,为推动新时期校外教育高质量发展,北京市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作为一所公办校外教育机构,以校外活动课程治理为切入点,通过办学理念方略确立、协同机制构建、多元平台搭建、课程群梯度设计、螺旋式实施推进等维度进行校外活动课程治理的创新实践,发挥活动育人整体效能,提升校外教育品质。

关键词:校外  课程  治理  创新

教育研究、课程改革和教育评价的改革推动着教育的变革。新理念、新模式不断涌现,教育在融合新理念、适应新要求中持续发展。校外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进行自我更新。关注生命主体发展,提高教育品质是校外教育育人价值的体现,也是当前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之一。

一、回归教育本质,明晰课程育人方向

(一)梳理基本理念

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作为两种不同的教育形态,其内在联系都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育人”为目的;其外在联系是通过不同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协同发展、深度融合,实现学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个性化发展目标。因此,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和教育生态学理论成为校外活动课程管理的基本理论基础。

教育生态学将各种不同教育机构组成的有机体看作一个生态系统,认为教育机构之间以及教育系统与整个社会之间都存在联系和互动。因此,“一体两翼、融合育人的全人教育”成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也成为“中心”校外活动课程管理的基本理念。具体阐释为:“一个关系、两个途径、三个愿景、四个目标”。

一个关系:指校内外的协同关系。“一体两翼”代表校内、校外对学生协同共育;

两个途径:指通过内容与形式、机制与平台实现融合育人;

三个愿景:指发展校外教育的真实力、提升教育强区建设的贡献力、强化全人教育的支撑力;

四个目标:指培育生命主体成为“合格可靠、全面多元、身心健康、知行合一”的“全人”目标。

(二)确立办学方略

上述理念体系形成“五位一体”的办学方略,即明确育人立足点、搭建精准成长线、形成多维发展面、构建完整育人体、筑造全人价值魂。

1.明确育人立足点。“点”决定着育人的定位和基础,时刻将“一体两翼、融合育人的全人教育”理念立于心、践于行,让校内与校外教育形成合力,努力实现“1+1>2”的育人效益。

2.搭建精准成长线。以育人目标为核心,以育人链为主导,全方位搭建学生的成长线。以人才培育机制建设和梯级发展平台搭建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供适宜的支撑,使其在螺旋上升中不断发现和发展。

3.形成多维发展面。以“五育并举”的活动、课程、评价体系为学生成长提供多维度、全方位的营养。通过资源整合、跨界融合、校内外协同形成多领域有机联动的发展面。

4.构建完整育人体。通过有效机制将各个层级、各个维度的发展面连接成整体,成为新型的教育生态,推动其中的各个组织向育人目标聚焦,向全局任务聚力,形成校内外教育深度融合育人体。

5.筑造全人价值魂。由点及线、连线成面、由面到体,教育过程逐渐从局部走向全面、从微观走向宏观、由浅层走向深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价值魂则是坚守信念的原动力和新时代育人的核心本质。

(三)明晰育人目标

校外活动课程治理要纳入整体治理体系,以基本理念和办学方略为导向明确课程育人方向,并进行课程设计與实施。校外活动课程的育人目标要同时满足国家层面和本机构发展的要求,因此通过将“中心”发展理念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效拟合,明晰了“中心”活动课程体系整体育人目标。

依据整体育人目标,体系中的各具体课程进一步明晰本课程的育人目标,并以目标达成效果进行课程实施与评价的管理。

二、构建课程体系,梯度螺旋支撑发展

以整体育人目标为统领,进一步构建六大育人领域、五类课程群的活动课程体系,形成课程实施的纵向梯度设计、横向螺旋式支撑的特色。

(一)课程间纵向梯度设计

六大领域、五类课程群中,同类别的课程之间根据学生的年龄段、认知水平、经验背景等,设计多种梯度的课程,形成课程的纵向连接。例如,“专业进阶类课程”由专业启蒙课程、专业培训课程、专业深度拓展课程、后备人才专项培养课程等构成纵向阶梯式层级,帮助学生持续发展。

(二)课程间横向支撑联通

课程群中的培训性课程与实践活动性课程紧密关联,相互支撑,通过主题、内容与目标等方面形成横向联通。例如,“通识体验类课程”与“普及性实践活动”形成相互支撑与联通,助力学生发现兴趣;“专业进阶类课程”与“专业性实践活动”形成相互支撑与联通,助力学生发展兴趣、培育专长。

(三)“双螺旋”形成“育人链”

多样、多梯度、彼此支撑的课程群为学生发展提供养分,类似DNA的双螺旋结构,为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相互接应,构建系统的、螺旋上升的专业育人链条。

三、构建协同机制,创新课程治理策略

校内外融合育人、协同工作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策略。

(一)建立“同心圆”工作机制,推动融合育人

建立学生社团发展共同体、教师教研共同体、资源共享联盟、学区制(集团化)学生活动工作站等多个校内外“同心圆”工作机制。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校内、校外的教育资源凝聚在一起,成为校内外融合育人的有效载体。例如,建立了20个区级课外校外专业教研组,“十三五”期间校内外教师11000多人次参与活动,成为校内外教师的教研共同体、优质教育品牌的培育基地、创新课程及项目的孵化器。实践表明,校内外协同机制打破了校内、校外、社会教育的界限,汇集校内外教师、各类专家及各种优质社会资源,能有效融合多方教育力量,成为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

(二)建立“育人链”培育机制,服务人才成长

“中心”通过构建“普惠孕育—选拔培育—提升发展”的人才共育机制,助力学生向更高水平持续发展。其中,普惠孕育是以普及性、体验性、多样化教育活动为主,成为孕育人才的基石,以2019年为例,惠及学校5648校次,学生49.4万人次;选拔培育是通过不同层级的竞赛展演、社团建设、实践性和创新性学习成果评选等机制,为各类学生脱颖而出搭建平台;提升发展是针对各类拔尖人才,发挥“中心”优质资源枢纽的功能,构建评价激励机制、资源供给机制等,以专项培养满足学生高层次、个性化发展需求。实践表明,这种人才共育机制能够有效实施各类课程活动,构筑利于生命主体不断攀升的成长阶梯。

(三)建立“大课堂”参与机制,提供特色供给

通过建立健全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准入准出等管理机制,形成区委区政府统筹,委办局协作的管理格局,统筹协调区域内教育资源,营造全社会共同育人的教育环境,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知识学习与实际运用的结合,构建区域丰富的教育资源支撑体系,助力课程有效实施,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

四、搭建多元平台,提升课程育人成效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过程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因此,从师生两方面搭建多元融合的发展平台,是支撐课程育人目标达成的重要策略。

(一)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在充分分析各类全国及市区级教师研训平台特点的基础上,精心选择、组合优质资源,为教师构建了从校级到全国、从通识到专业、从普及到高端的多元研训平台,围绕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通过研修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知识更新和育人能力。多种平台的融合,既能满足整体要求,又能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化需要,对教师专业发展及课程优质实施起到了显著作用。

(二)构建学生多元发展平台

学生发展平台是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通过“体教”融合、“艺教”融合、“科教”融合、“文教”融合、“社教”融合等策略,遴选优质资源,引入多元平台,最大化地满足多样的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与“中心”已有国家级、市级、区级学生发展平台进行整合,提升专业水准,吸纳新的元素、新的活动课程,既更好地普惠广大学生,又利于各类优秀学生的持续发展。例如,“中心”持续推进“五级五类”学生社团的建设,搭建了从校级到市级的艺术、科技、体育、人文、思政五类梯级学生专业发展平台;“中心”还组建了“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志愿服务总队”,为学生志愿服务创建机会和平台,促进课程实施中的社会化学习,在服务社会中学以致用,促成新的发现与发展,更好地进行生涯规划。

参加“中心”各类课程活动的学生在各专业领域优异成绩的取得、全区每年近50万人次学生参加的各类教育活动,从普及到人才培养,平台搭建有力地提升了课程育人的成效。

在校外活动课程治理的创新实践中,“朝阳模式”正在逐步形成,它以校内外融合育人为特质,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为师生的发展服务,营造新型教育生态,最终达到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目标。

猜你喜欢

治理创新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