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视野下民歌节目的创新发展探析

2023-09-01秦佳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全媒体创新

摘要:传统的民歌节目囿于形式单一的瓶颈,已经不能满足全媒体时代观众对于节目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民歌节目需要从生产端到传播端进行全链条化的创新探索。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通过全媒体手段,打造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民歌节目,以多元触达的传播形式与更广泛的受众产生共鸣,是当前媒体需要探讨的课题。文章从全媒体视野出发,阐述民歌节目的创新原则,以《新民歌大会》节目为例,具体分析民歌节目创新发展的积极影响和创新发展路径,旨在为民歌节目多元化、品牌化探索提供参考,为民歌文化的当代性价值赋能提供更多发展思路。

关键词:全媒体;民歌节目;民歌文化;《新民歌大会》;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12-0137-03

一、引言

民歌文化源远流长,其传播样态也在不断丰富发展。传统的民歌节目形式和内容较为单一,在信息过载的新媒体平台要形成一定的关注度,挑战重重。创新民歌节目制作模式势在必行,无论是内容、形式还是传播通路等方面都需要结合全媒体语境进行探索思考,增强民歌节目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二、全媒体视野下民歌节目创新的原则

(一)尊重民歌发展历史

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民歌节目也随之崛起,然而任何创新都需要遵循尊重历史的原则,才能真正实现创新发展。民歌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如今已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民歌节目的创新发展不能忽略民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否则就会失去其根基和灵魂。

因此,要在创新发展中保留传统的歌曲形式、歌词内容和演唱方式等,打造有民族特色、有文化底蕴的民歌节目。只有在尊重民歌历史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发掘民歌的内涵和魅力,创作更多更好的民歌节目。例如,可以将民歌和现代音乐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音乐形式,同时保留民歌的传统歌词和演唱方式,实现民歌节目的创新发展。在民歌节目的创新发展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创作更多具有文化内涵的民歌节目,要注重挖掘民歌的社会价值和精神内涵,推动民歌节目的创新发展,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贡献[1]。只有在尊重民歌文化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民歌节目的创新发展。

(二)注重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新的时代,民族民间艺术也在不断升级和发展。民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承载着民族文化、历史、传统和情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社会意义。在当下,随着互联网技术等的发展,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手段进行创新,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直播和与受众互动,让受众参与到演出中,演出可以加入舞蹈、器乐等元素,使得民歌节目更加多样化和富有创意。民歌节目需要注重时代感,注重结合社会热点和观众需求。当前,观众对于节目的需求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娱乐性,更多的是希望能在节目中感受到人文关怀和情感共鸣。因此,在创新民歌节目的过程中,可以与社会热点和时事事件相結合,引导观众积极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民歌节目需要注重文化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和精神,民歌作为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应该注重对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通过民歌节目弘扬民族文化和精神,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民族文化,从而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推动民歌节目的发展和壮大[2]。

三、民歌节目创新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属性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节目创新的基底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溯源。在民歌类节目中,演唱民歌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还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歌,受众可以体会到这些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智慧。广大观众通过这些作品,可以深刻感受到演唱者们对于民歌的理解和感悟,这些理解不仅仅是对歌词和旋律的理解,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悟[3]。

(二)以音乐文化内涵滋养多元受众

《新民歌大会》节目的音乐风格多样,对“民歌”进行全新的诠释,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乐于传播的歌曲进行了新民歌化的演绎。这为不同类型的观众提供了丰富的选择,无论是喜欢经典曲目的中老年人,还是热爱潮流元素的年轻人,都有可以共鸣的曲目。节目会在新民歌创演过程中,介绍不同种类的民族乐器和民族曲调的溯源背景,这些内容能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音乐,从而更好地与新民歌创演作品共鸣[4]。例如,节目中介绍了广西壮族啵咧的历史和演奏技巧,让观众深入了解这一传统乐器的魅力;还带出了广西环江毛南族特有的“柳啷咧”,这是当地迎来送往的重要场合上被经常唱起的一段山歌,其中代表性的衬词“柳啷咧 咧啷柳柳柳啷咧咧啷柳 嘟柳嗒嘟咧呀咧呀咧”,在回环叠加中呈现出一种独有的韵味。节目还会讲述一些经典曲目的背后故事,让观众对歌曲的创作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每一首作品都会呈现民歌的经典唱段,或是演绎民族乐器,或是使用富有民族特色的语言及其他文化符号。在音乐“当代演绎”上,与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民歌文化、潮流文化、民族文化相互融合,为民歌在歌海的再度崛起创造更多的可能[5]。

四、全媒体视野下创新发展民歌节目的路径

(一)重视民歌节目共鸣度、融合力的深挖

在全媒体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各种媒介形式的民歌节目也随之涌现,民歌节目的内容设计变得尤为重要,节目的品质和受众的接受程度是密切相关的。全媒体时代,民歌节目制作的内容应该紧贴时代,并且可以充分反映出民歌特点,传统的民歌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但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并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节目的需求[6]。因此,在创新民歌节目的过程中,还需要充分考虑人们对于民歌的认知,选取能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主题和内容。《新民歌大会》设定多组关键词,创演地点为广西各地丰富多元的充满人文气息的场景,比如车站、市集、村寨、校园、海岛等,分别聚焦广西城市建设、乡村振兴、文旅发展、生态宜居、对外交流合作等多个领域。通过独特的切入角度、戏剧化的表现方式、具有生活美学的视觉表达来展现社会各领域的蓬勃发展,展现出团结和谐、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精神面貌。从传统生活到新生活的呈现,从传统文化到新文化的表达,都是在以“焕新”的样态展现出蓬勃向上的心理愿景[7]。例如节目中,广西高颜值“潮”化的市集融合新民歌艺术元素,展现城市发展变迁和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以身边事、日常景作为起点进行创意策划,落脚于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以群体对于在地文化产生的自豪感带来共情反应,这是民歌节目能激发当代受众观看热情并主动积极传播的一个重要触发点[8]。

民歌节目的内容制作还应当展示出厚积薄发、海纳百川的文化底蕴,民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作节目时应该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选取内容时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提炼优秀的民歌作品,或是将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现代的创作中,通过民歌节目传递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精髓,提高受众的文化素养[9]。《新民歌大会》节目以真诚的姿态、独特的视角,重新定义、表达民歌,将民歌文化、潮流文化、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比如将《风的季节》《呗侬情深》组合,基于流行音乐助力传统民歌“出圈”;比如将地域特色突出的作品《星星伴月亮》《南海姑娘》等,融合世界音乐元素,呈现出极美的意境;比如在《我要你》中融入馬来语版本,为人们带来一种“民歌无国界”的共鸣感;比如通过《找茶》《挖哩哩》等歌曲,充分展示出民歌创作的新方向,让广大受众在欣赏民歌的同时,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文化的魅力。全媒体时代的受众有着多元化的审美需求,底层逻辑在于美感的打造与展现[10]。多元化审美不应该带来文艺创作的失焦,把握住底层逻辑才能把握创作的重心。在众多文化艺术中,音乐尤其能够跨越地域、语言、年龄、职业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实现心理共情。在美感的打造与展现上,新民歌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既沉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又焕发着时代艺术潮流的生机。

(二)以视听新美学为民歌节目赋能加持

《新民歌大会》在听觉与视觉上探索出更多可能,从音乐赋能和视效表达两方面提炼新民歌美学,通过新民歌的新视觉化表达来打造中国音乐视听新美学,弘扬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坚实基底,这也是民歌节目创作进行文化溯源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所在[11]。古往今来,民歌一直是生活中的艺术,表达的是生活中人们的心声。歌声即心声,“情动于中,故形于声”。《新民歌大会》探索实践三种创作表达的统一——表“声”的创作、表“形”的创作、表“情”的创作。在音乐上,用民歌为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赋能加持,增加作品显性的文化基因,营造中国意境,凸显中国气质,打造中国音乐的听觉美学。在视觉上,对民歌进行创演秀的视觉化表达,让民歌回归生活中、回归山水间,让大众感受到具有中国气派的新视听美学。这样的创作选择,符合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兼具宏大叙事与个性表达的传播规律[12]。

对于创演地场景的新民歌美学风格化重塑,是通过潮改人文山水场景,使之带来审美惊奇效应实现的。这样的视听体验是出人意料而又合乎生活与艺术逻辑的。作品突出广西的时尚、活力、开放,希望通过全新的视觉语言来打造广西新美学,展现中国音乐新视听。在创演过程中,一批“新民歌打卡地”涌现出来,新民歌视听作品的出圈,带火新民歌实景创演地,实现文化IP与文旅地标的双向奔赴,让“新民歌+”成为可持续发展模式。例如在节目中,青年男高音歌唱家王凯在天坑之巅的悬崖之上,以新民歌迎接四海宾朋,让世界级名曲融合现代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元素,让这个唱演场景——广西百色乐业大石围天坑“云海天舟”,持续升温成打卡热点。

(三)创新拓展全媒体复合型传播通路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受众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这也对创新民歌节目的传播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升民歌节目的到达指数成为一个重要课题[13]。“长短结合”的打法赋予了传播路径更多的空间能量。其中,既有长视频的原创质感和精湛品质带给受众的震撼效应,也有短视频的生动样态和密集多元实现的全方位覆盖。全媒体语境下,从传播端探索民歌节目的创新,可提升受众体验,从而反哺节目的升级进化。观众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与节目主办方互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信任感[14]。

在多元化的社交媒体时代,碎片化视频的多渠道分发可以提高民歌节目的曝光度,提高节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利用各个社交媒体平台的优势,根据不同的平台特点选择合适的发布方式和内容,会产生组合拳的效应[15]。《新民歌大会》正式在全网上线以来,陆续推出《找茶》《挖哩哩》《赶圩归来阿哩哩》《风的季节》等多个作品,引发强烈社会反响,一度成为网络热门话题。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5月中旬,《新民歌大会》相关短视频作品前后20余次登上微博、抖音、快手热搜榜。《新民歌大会》实施了双模式并行制作的方式,充分结合了电视节目真人秀及新媒体短视频优势,借助媒体优势开展线上线下互动,同时在媒体终端上线相应视频,电视大屏联合抖音、B站、微博、快手、小红书等平台打造“大众爆款”IP。

五、结语

在全媒体时代,民歌节目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和新媒体平台的交互应用,为受众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共鸣体验,这也为民歌节目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创新民歌节目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多元受众、增强民族凝聚力,通过民歌节目内容、形式、传播通路的创新,推动民歌节目适应时代发展和受众需求的变化,推动民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范永强.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制作创新发展路径探究[J].中国有线电视,2022(12):54-56.

[2] 张莹.电视节目剪辑与后期制作的创新发展[J].记者摇篮,2022(5):129-131.

[3] 李威威. 从《春天花会开》看民歌类综艺节目的创新[J].视听,2022(10):70-72.

[4] 白志利,卢敬爱. 《中华好民歌》节目形态和传播路径分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3):118-120.

[5] 吴晓燕.全媒体背景下电视媒体的创新发展[J].新闻世界,2020(11):63-65.

[6] 吐尔逊古力·达吾来提.全媒体下电视编辑的角色转型及功能拓展研究[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11):169-170.

[7] 杨晓平.全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的创新发展研究[J].剧作家,2020(3):149.

[8] 高云飞.融媒体环境下的电视节目创新发展探究[J].传播力研究,2020,4(10):59-60.

[9] 戴英.自媒体时代基层电视节目的创新发展探讨[J].西部广播电视,2020(3):193-194.

[10] 张竞文.全媒体时代电视节目的发展和创新思路[J].四川戏剧,2020(1):129-132.

[11] 王文彬.媒体融合背景下教育电视节目的传播探讨[J].中国传媒科技,2020(1):70-72.

[12] 薛颖.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电视节目的创新发展[J].传播力研究,2019,3(19):53.

[13] 李宏武.融媒体环境下的电视节目创新发展探究[J].数码世界,2019(4):81.

[14] 任文玲.融媒体时代电视节目的创新发展[J].中国传媒科技,2019(3):66-68.

[15] 黄法.全媒体时代电视节目的发展创新[J].西部广播电视,2017(19):43-45.

作者简介 秦佳,二级导演,广西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民族文化》节目制片人,研究方向:影视艺术。

猜你喜欢

全媒体创新
国产小成本电影全媒体推广的边际效应探究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