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党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叙事策略*

2023-09-01何绚

大众文艺 2023年11期
关键词:思政课党史中国共产党

何绚

(湖南工程职业积水学院,湖南长沙 410151)

2021年党中央作出了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他指出要抓好青少年的党史教育,为我们加强当代大学生党史学习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大学生政治理论学习的主阵地。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是思政课的应有之义。党的故事如何经由思政课独特话语表达方式对党史学习教育进行演绎和建构,是思政课教师应该要思考和完成的时代命题。2013年自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以来,叙事话语表达方式不断在思政课的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深入,本文主要围绕叙事内容、叙事方式、叙事主体、叙事视角和叙事策略应遵循的原则等方面探讨将百年党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叙事策略。

一、叙事内容重点突出

1.突出百年党史的主题主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一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栉风沐雨,矢志不渝,坚定执着,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党的初心和使命。”[2]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史,是我们党不断保持先进性革命性不断前进的历史,是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始终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的代表,始终为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党史教育中,叙事的选题一定是围绕着党史的主题主线而展开。“将党史与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有机结合起来,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逻辑,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在实现民族复兴过程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3]如果不围绕主题主线,一些重大历史节点中的历史逻辑也是无法讲清楚的。

2.注重党史教育的政治引领

党史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这种政治属性首先体现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党性。在给大学生进行党史教育的时候一定是要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放在第一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为培育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这种政治属性还体现在党史教育密切与现实的政治紧密联系。任何一种教育都是为阶级利益服务的,党史教育当然也是为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的。总管我们党史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也都体现也这一属性。反之如果党史教育没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没有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在20世纪的后半叶,苏联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滥,给苏联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可以说苏联解体的解体与否认苏共历史、否认苏联历史有密切关系的,如果在党史教育中不坚持政治引领的功能,苏联的昨天有可能会是我们的明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斗争越来越复杂多变,挑战也越来越严重,国内外敌对势力针对大学生的和平演变从未停止,作为社会政治思潮的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他们利用网络新媒介通过歪曲、丑化党史之风愈演愈烈。他们或借助历史上早有定论的反面人物、反面事件逐一“翻案”和“平反”,或借用“言论自由”的舆论来攻击中国共产党、攻击社会主义、或借用“学术争鸣”“重新评价”之名,来抹黑和否定党史上的革命志士,质疑党的历史功绩,“总之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所以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极有可能会面对这些问题,因此在运用党史叙事的过程中坚持政治引领这是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的。在叙事中我们要注重唤醒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我们要在实事求是进行党史教育的过程中,给学生叙事的党史故事一定是党史的本然和所以然,并切实回应学生所关切的历史和现实的问题。

3.彰显党的独特精神品质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历程波澜壮阔,在一个个重大党史事件、一次次重大历史会议、一个个党史人物所组成的党史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精神品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5]正是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与其他政党不同的特有的精神品质,不同时期虽然会面临各种严峻复杂的局面,但总能守得住初心,站得稳立场,具备了超强的应变能力。因此,百年党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必须要清晰明了再现中国共产党独特的精神品质。中国共产党在建党百年来的光辉历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品质是需要在党史教育叙事过程中充分彰显的。

二、叙事方式多样立体

1.利用新技术将叙事方式多样化

信息时代,传统教育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已经开始运用于我们教育领域中。在网络空间中教育方式可以跨越时空,突破现实场地的限制,这就弥补了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比如现在有些高校、博物馆、展览馆等构建起多维红色文化数字体验馆,用VR新技术等新时代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构建主题鲜明、形式丰富、设计合理的虚拟现实展示空间,还原历史真相、阐释历史事实。还有在保留红色文化资源原貌的基础上,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创设互动情境对其进行补充和演绎。这些新技术的运用,实际上实现了叙事方式由传统的“讲”转化为互动式的,突破了传统实物道具单向、静态的展示,在强大视觉效果和听觉冲击实景体验式中,真正地让红色故事“活”起来,红色人物“动”起来,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将传统的叙事与现代多媒体融合的技术同时运用,实现叙事方式的多样化发展。

2.利用新路径将叙事方式立体化

当前传媒领域主要有机构媒体、自媒体、平台媒体和专业媒体四种形态。在各种媒体蓬勃发展各有所长的情况下,高校思政课在进行党史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几种媒体形态,实现与融媒体的结合。做到传统教学方式继续发扬的同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现场参观与虚拟体验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打通不同的叙事路径。比如学习强国、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交媒体,党史教育资源十分的丰富,学生也喜欢从这些媒体上获得相关的信息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还有现在所广泛运用的自媒体平台,尤其是青年人喜欢用的B站、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还有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开设党史知识、党史理论学习视频号、公众号等来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渗透力和吸引力。在线下叙事的路径也有很多。比如利用重大节日或者重要纪念日等,开展历史舞台剧的展演、文艺汇演等文体活动,在文体活动中加深对党的历史的认识。总之通过不同的路径目的就是让大学生在历史中体悟真理,深刻认识党的艰辛奋斗历程,感悟党的精神,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叙事主体多元结合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高校思政课教师理应当发挥主导作用。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是按照“六个一”的要求,既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又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宽阔的视野,丰富的情感,让学生尊其人信其道。在政治立场上,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日趋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守得住阵地,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在授课过程中把稳方向,掌好舵守得住站得稳。在党史教育的叙事过程中要把我们党的光辉历史、把党正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走在复兴道路上的丰功伟绩讲好、讲透、讲生动。讲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讲出新时代的主旋律、讲出我们的自信。党史中无一例不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精神追求,这些都是真理、真事、真情,用事实来说话感召学生、说服学生、最终赢得学生。在理论积淀上,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体现在以科学的思维讲党史融入思政课中。这种融入是基于对党史的系统梳理,是基于对高校思政课的系统把握。这种主导体现在要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转化为行动,形成历史自觉。在育人情感上,思政课教师要宽广而深厚的情怀打动大学生。这种打动是基于对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是基于对党的丰富情感和对学生深沉的爱。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在叙事主体中要发挥其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学生可以作为党史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体现。比如进行党史教育的主题宣讲,学生在校内可以走上课堂、走进宿舍,在校外可以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宣讲。在宣讲前的准备环节就学生必须深入学习,深挖党史故事,学会用活党史资源,有的宣讲还需要进行实地调研。同时还需要将宣讲的内容要进行凝练,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将丰富的党史资源与鲜活的党史故事生动地呈现在受众面前,需要反复打磨。宣讲过程实际上宣讲成员将自己所宣讲的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还有学生通过舞蹈、歌词、绘画等艺术形式,创造性地演绎党史人物、党史故事。这些都能够在叙事过程中有利地将党的理论融入实践中,将学理贯穿于讲堂。

3.充分挖掘社会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

在我们党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都会涌现出很多的先进人物和代表,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而他们本身的故事也是党史故事的一个很好的题材和体现。在高校思政课中要融入党史教育的内容,可以从这些先进典型人物着手,以他们自身的亲身经历来进行党史教育更加具有说服力。这些先进典型有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也有平凡工作岗位上的普通人。比如2018年全国百城百台的主流媒体和媒体人将用全媒体方式,用40个成功样本和生动故事,来展示改革开放40年来的壮阔历程。

四、叙事视角新颖独特

宏观叙事与微观叙事是从叙事视角的来划分的。在党史教育中必然会涉及两个不同的视角,无论是哪种一种视角,在融入思政课的教学中都需要做到新颖独特。

1.以大历史观进行宏大叙事

百年党史灿烂辉煌,用大历史观来进行来叙事能够很好地构建起党的形象、国家形象、强化民族认同感。早在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同师生进行座谈时就对我们青年学生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6]这就是大历史观。实际上大历史观是将过去的历史和现在进行比较,再用所发生的历史与未来做比较,从而对未来走向做出一定预测的历史观,主要是从历史中寻求其内在逻辑。党史教育在宏观叙事层面上其叙事的时间跨度可能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其空间跨度可能是中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思政课教师视野要广,这个广就意味着我们在将党史教育融入思政的教学中,以全知的视角,豪迈宏大的口吻讲述我们党的历史,讲述党的理论生成的历史逻辑。

2.在见微知著的微观叙事中体现情怀

如果说宏观叙事是热闹的,是关注大场面的,那么微观叙事则是体现在对个体生活现实和具体实践细节的描绘上。当宏观叙事比如在叙述领袖人物、历史名人等“无私奉献”“舍生取义”等高尚事迹的时候也往往会让受教育者觉得远离现实生活而觉得空洞无物,可能会失去打动人心的深刻品质,而微观叙事正好弥补了宏观叙事的不足。微观叙事是关注的是局部的、事件中心和个体,尊重每个个体的生活意义,扎根于社会个体所理解和关注的生活。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将党史故事的真情实感融入其中,饱含深情,在微小的叙事中以小见大,以微见著,厚植历史情怀,展露真心,赢得学生的思想共鸣。这也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课老师的要求之一情怀要深。

五、叙事策略应遵循的原则

1.注重价值渗透性

一百年来党的故事累积着很厚的价值理念。这种价值观体现在党一以贯之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承载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芒,这种价值理念同时也来自中华文明的深邃思想旨归,散发着独特的民族气质。因此在党的故事在叙事中如果不能深刻理解其背后的价值寓意,不能故事的价值结构加以构塑,也就无法真正地将党的故事讲好,讲活、将生动,这也不是单纯靠讲故事的技巧能解决的。

2.注重目标导向性

叙事化的方式将党史故事融入思想课这只是方式,不是目标。教学的目标必须是将立德树人寓于故事化的叙事中。党史教育的一个最直接的目标就是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史的系统梳理和深刻阐释,使广大学生建立起关于党史的知识体系并将其内化于心,真正做到有所领悟、有所体会。因此在运用叙事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关于党史的知识体系并真正对其有所领悟,对党的百年历史中所蕴含的宝贵经验和优秀精神能够消化吸收,真正内化于心,形成正确的党史观。最终要的是要做到将所学运用于实践中,外化于行。

3.注重真实客观性

叙事往往会带有主观的色彩。但是党史故事不同于其他的故事讲述,首先必须是真实的。党史学习的故事化不能因为年代的久远而忽视真实性,也不能主观臆造,更不能无乱编造。党史叙事务求实事求是。另外党的历史既有激动人心的大场面,也有无法回避的失败与挫折,因此党史叙事在这一过程中应力求客观。在叙事的过程做要客观评价,引导学生认真的分析,深刻领悟其中的教训。以史为鉴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百年党史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是高校思政课取之不尽的营养剂,如何更加有效将党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提升的。

猜你喜欢

思政课党史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第一次学党史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党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