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课:基本依据、核心要义和建设思路

2023-09-01刘立亚

大众文艺 2023年11期
关键词:政课大思育人

刘立亚

(西藏大学,西藏拉萨 850000)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同时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创新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又为建设“高精尖”思政金课提供新视野、新路径,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更好地发挥启智润心、铸魂育人的作用。

一、“大思政课”的基本依据

“大思政课”的理念的提出是国家扎实推进2035教育现代化远景目标战略规划的需要,既有力的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也为更好的落实铸魂育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行动指向。

(一)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客观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2]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成为贯穿思政课教学全过程中,深刻揭示了德育教育在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地位和基础作用,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学生头脑,“大思政课”以恢宏开阔的国际视野、兼济天下的人类情怀、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生动鲜活的社会素材等思政元素、思政属性,丰富了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将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精神培育融为一体,提升了思政课的感染性、时代感、获得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宏观视野、前瞻意识,使命担当,真正实现入脑入心入行,更好的落实在提升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目标的实效上。“大思政课”理念的就是让处于“灌浆期”的当代大学生在国际国内复杂环境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来淬炼理想信念、培养创新精神、提升综合素质,实现学与思、知与行有机统一,更好的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推动思政课创新发展的基本遵循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在党和国家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大思政课”理念是顺应新时代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的发展需求,是更好地培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时代新人的必由之路。思政课教学课堂空间场域局限,育人力量薄弱单一,理论视野狭隘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大思政课”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难点问题,“大思政课”理念在加强顶层设计、协同育人、实践教育等方面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方向指引,在不同的教学主题、时空场域,撷取、甄别、选调合适的教学素材,为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提质赋能。“大思政课”实质上是思政课的理念再更新、视野再开阔和路径再优化,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更好地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通过社会实践大课堂,挖掘、整合、利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最生动、最鲜活的案例,让大学生在社会锻炼中积累经验智慧、增强责任意识、提升辨析能力。

(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3]当下,中国共产党正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勇毅前进,从现实维度来看,面对国际国内局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亟须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应对风险挑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党对培养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时代新人的需求更加迫切,脱贫攻坚精神、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北京冬奥会志愿者活动等大素材、大事件、大案例来了解世情、把握国情、辨析舆情、体验民情。从历史维度来看,用极具感染力和亲和力的方式讲解历史人物、重温历史事件、感受历史文化的过程,让处于“灌浆期”的青年学生坚定信念、激扬斗志、满怀信心地投入到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担当使命的现实实践中。从价值维度来看,课堂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的价值旨归都是立德树人,学生能否做到“忠厚立身本,品德重于山”,更重要的是在“大思政课”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开好人生第一课、育人先育德的价值塑造作用,打破时间与空间隔阂,打通纵向与横向的堵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渠道向全方位立体多元拓展。

二、“大思政课”的核心要义

“大思政课”之大不仅要注重关键不在于思政课教学资源和规模的发展外延,而在于其高质量思政课及育人实效性的发展内涵,以“大视野”“大课堂”“大合力”,着力纾解思政课存在的现实难题,推进“大思政课”理念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始终,真正呈现出“大思政课”之大的现实图景。

(一)“大思政课”要紧扣时代“大视野”

办好新时代“大思政课”就要以宏大的视野、开放的心态与时代同相同行、同频共振,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大视野”,首先,准确理解“大视野”的鲜明特点及其内涵。要求“大思政课”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视野中,这是党立足“两个大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大势和中国大局的互联互通,中国之变和世界之变相互交错。讲清两个大局背景下的“变局”与“新局”的辩证关系,既要主动塑战略机遇期也要积极应对风险挑战期,既要看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势不可挡,也要看到波诡云谲、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我国提出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远大愿景,为世界共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方案。其次,“大思政课”要与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以鲜活的发展素材和透彻的学理知识生动呈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辉煌建设成就,雄辩的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增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最后,利用“大思政课”结合国内外对比,讲好中国为全球抗击新冠疫情作出的重要贡献,讲好中国战“疫”故事中的中国精神,从“中方之治”和“西方之乱”的疫情防控鲜明对比充分凸现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因势利导的强化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

(二)“大思政课”要结合社会“大课堂”

“大思政课”既是科学理论培养人,也是社会实践锻炼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4]该句话指出要将具体、生动的社会实践引入思政课堂,而不是单纯减少思政课课堂理论课课时,坚持开门办思政课,聚焦社会发展需要,回应人民关切。“大思政课”要结合社会“大课堂”是教学空间的有机拓展,也是教学时间的有机延伸,有效地将科学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教育统一到思政课教学中,帮助学生在“知”与“行”结合中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信仰的巨大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小课堂为社会大课堂提供学理指导,社会大课堂为小课堂提供实践支撑,从而将两个课堂统一到促进学生个人发展成长,培养堪大用、能担重担的时代新人的教学实践中。畅通思政课“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通道,将劳动模范、行业标兵引进思政教学课堂,避免教条化理论化的说教,推动思政课走出教学课堂,科学精神专题示范基地、历史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等都成为现场教学课堂,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以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需要。使“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思政课目标同向同行、路径上相得益彰、标准上互融互通,打造集思想含量和实践含量于一体的思政“金课”,实现“1+1>2”的良好育人效果。

(三)“大思政课”要汇聚育人“大合力”

“大思政课”之大在于其超出了课堂教育教学的范围,是全党全社会各方参与的新时代育人大课堂。“大思政课”的课程教学主体不局限于特定的成员、固定的身份,育人主体涵盖范围是多元化的,通过整合多样育人资源,协同多元育人主体,凝聚多方育人合力,构筑全社会育人的大格局。从而汇聚起各方育人合力。要求家校社等多维育人主体都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形成协同联动、综合融通的育人体系,破解思政课的“孤岛”难题。构建科学高效、制度保障、职责清晰、密切配合的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凝聚共识、增进互信、各展优势,发挥好协同育人合力,推动“大思政课”育人理念务求实效,推动构建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育人新格局,共同营造有利于时代新人成长的良好环境,在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中培养堪当大任、能挑重担的国家栋梁之材。

三、“大思政课”的建设思路

厘清“大思政课”的建设思路,挖掘、调动和整合各类资源切实办好“大思政课”,明晰其使命定位和实践旨向,深化对“大思政课”理念整体性认知,找准“大思政课”建设突破点,充分发挥“大思政课”理念的启智润心、培根铸魂的作用。

(一)宏大视野: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

“大思政课”构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场域,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需要,着眼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视野,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引导学生去思考。一是引导学生横向比较。例如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时,中国成功打赢了疫情攻坚战,而西方国家任由疫情蔓延,事实胜于雄辩,“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照,引导学生在国内外比较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认同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对共产主义事业坚定信念,并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发展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二是引导学生担当使命。选取隐含的育人导向的教学素材,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成功面世为教学案例,它是由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对全球卫星导航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中国力量,使学生增强自信,厚植情怀,激励着广大学子秉承老一辈科学家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刻苦钻研的精神,而深化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进程中青年担当的理解和认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添砖加瓦,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勇毅前进。三是引导学生胸怀世界。善用“大思政课”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粮食短缺、生态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等世界性难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学会在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同时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本国人民更美好生活的方向迈进,以理性、平和、宽容的心态面向未来。

(二)协同育人:学校、家庭和社会有机结合

“大思政课”实践是全社会的实践,需要学校灌输、家庭熏陶与社会支持相辅相成,即构建以学校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找到家校社教育元素进行挖掘、整合和转化的路径,加强思政课育人主体的协同联动,着力提升“大思政课”育人实效,创造大思政课育人主体的最大增量。在学校层面上,打造专兼职结合的优质师资队伍,推进骨干教师、精品教师和名优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协同联动,在校外兼职师资上,善用科研院所、校地校企合作机构等社会性组织,邀请社科院理论专家、高校党政管理干部、行业典型榜样等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相关领域专家,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设计授课内容,突出政治性、思想性和理论性。在家庭层面上,淳厚的家风为“大思政课”提供方法价值。要明确家庭在“大思政课”建设中的主体责任人的角色定位,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树立科学家庭教育理念,探索和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要积极与学校建立常态化紧密联系,并主动协同社会教育力量,家庭教育的言传身教法、情感教育法、家风熏陶法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有益补充。增强“大思政课”内容的时代性、现实性和感染性。社会层面上,社会是思政课的有效延伸,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延展场域。要充分整合社会育人资源,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教育场地,联合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联合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开发社会实践课程,开展现场教学,提供最新教学案例素材,打造校企政多元协同共进的育人机制,汇聚全党全社会育人合力最大增量。

(三)融会贯通:学校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和网络云课堂教学联动

“大思政课”要在教学空间的拓展中贯通要打破课堂场域、社会场域、网络场域之间的隔阂,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场域的课时和结构,让思政课与时代同向、与现实同频、与实践同行。首先,用好教室小课堂。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年头脑,是高校的重要任务,也是时代的要求。要通过及时向学生讲授国际局势、国际关系及国际热点问题,使思政课成为紧跟时代的大课,让学生感知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的伟大成就,增强学生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及价值认同,提高学生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实践的能力。其次,激活社会大课堂。大思政课要以社会问题为导向,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不是离开、弱化思政小课堂,而是不局限于学校小课堂。打通学校课堂与社会实践的边界,真正将学校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深度融合,充分利用社会育人资源,为课堂教学提供有益补充。借助社会调查、实地考察、志愿服务等实践教学方式,积极开发红色资源、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大学生劳动教育素质基地”等社会实践资源库,建构沉浸式实体情景体验场景,让学生在切身投入的实践中,增强参与感、代入感、获得感,感悟自身在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中的使命担当。最后,创新网络云课堂。思政课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开展教学工作,突破时空、地域局限,积极建设运营“大思政课”网络云课堂,依托党报党网所具有的公信力、权威性的优势,实现全方位、宽领域、精准化触达青少年的思想脉搏,用数字化技术聚合更多富有教育性、吸引力的教学素材和资源,依托本地的特色红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利用数字技术创设出更加直观、立体化的教学情境,也让那些红色记忆更加立体、生动地呈现出来。让学生真正共鸣、共感和共情。打造“思政+大数据”“思政+VR”“思政+数字化”等智慧教学模式,跨区域协同组织大中小学生同上一堂思政课、运用VR技术开展沉浸式、交互式体验情景授课等,“大思政课”必会活起来、立起来、新起来。

猜你喜欢

政课大思育人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大思政”改革视角下的教学资源整合研究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