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创新*

2023-09-01黄德俊

大众文艺 2023年11期
关键词:文科流行音乐师资队伍

黄德俊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

近30年来,流行音乐一直被作为传统音乐专业下的专业方向进行人才培养,缺乏从专业建设的角度来思考流行音乐高等教育的发展。2019年,流行音乐获批为音乐与舞蹈学下独立专业,专业建设已变得无法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脱胎于传统音乐的流行音乐,必须要拿出破茧成蝶的勇气进行自我变革、自我成长才能实现专业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一、新文科是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内在需求

自马克斯•韦伯观察到商业化对人文学科的影响以来,学者们开始反思关于文科的一些问题,埃里克•沃尔克将其描述为“现代人文学科危机的典型”。此后,科学史学家萨顿从学科融合的角度提出文科与科学的矛盾及其解决途径,即“新人文主义”。然而,这一矛盾并没有得到缓解,1959年,斯诺在剑桥大学的演讲中提出的“鸿沟论”,又一次震惊了科技和人文两大领域。随后在其出版的《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一书中,他更是鲜明地提出“两种文化之争”的思想,引发了西方学界的一场持续不断的论战。[1]2018年,美国希拉姆学院院长洛里•瓦洛特发表题为《为新文科设计模型》的文章,总结了该校的治理模式,提出了力图成为新文科建设典范的发展目标。

2018年,中共中央发文部署“四新”建设,正式提出“新文科”的概念,即在传统文科的基础上,积极推行课程重组,形成文理交叉融合的培养体系,实现知识拓展和思维创新的培养目标。2019年,《“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启动,标志着新文科建设迈向实质性阶段。2020年11月3日,在教育部的引领下,全国有关高校和专家凝聚共识,共同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全面阐释了新文科建设的必要性、宗旨和任务。

1993年,是中国流行音乐高等教育的元年,以星海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等为代表的艺术院校开始从事流行音乐的专业教学活动。此后,全国各艺术院校、师范院校、普通高校大有遍地开花之势,纷纷加入了流行音乐专业教育教学队伍中。2018年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向教育部提交新增流行音乐专业的申请,并于2019年获得批准,专业代码为130209T,标志着流行音乐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登上历史的舞台。2020年,广西艺术学院,2021年南京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苏州科技大学也先后申请备案成功。在可预见的将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校申请备案流行音乐专业。

从发展历程上来看,流行音乐自产生开始便于最前沿的传媒技术紧密相连,录音、广播电视、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都深刻地影响着流行音乐创作、生产与传播,迫切需要从跨学科的视角来研究流行音乐相关问题。从高校专业建设的角度来看,流行音乐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新兴专业,其拥有的艺术性、文化性、大众性、商品性等特征,决定了新文科建设是流行音乐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流行音乐专业在新文科建设中的困境

虽然,首都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分别于2018和2019年召开了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全国研讨会,但新文科背景下的流行音乐高等教育在教学理念、师资建设、课程设置、思政教育等方面仍有诸多问题尚待厘清。

(一)传统观念对专业教育的误读

现代大学教育通常以二级院系为单位进行专业化教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专业数量越来越多,专业区分也越来越细。专业的细分化使得教育内容向纵深方向发展,专业之间的界限也愈加清晰。传统音乐教育领域中,更加注重专业教学,以音乐表演为例,大学四年每周的“1对1”课程称之为专业主课,通常在这一类课程中,演唱类学生只学习一种唱法,演奏类学生只学习一种乐器。学生对音乐表演的技能的重视程度要远高于其他课程,课余时间也大量用在琴房进行技能训练,甚至产生了“只有专业不好的人才会从事音乐理论或者交叉学科”观念。导致了学生除了对音乐技能、音乐基础知识相关类课程抱有热情外,对人文社科类、理工科类的知识普遍比较淡漠。

当前,我国流行音乐的专业教育体系几乎照搬传统音乐,传统音乐教育理念在流行音乐专业教学中影响颇深。学生在学习中一味追求寻求音域的宽广、音色的处理、音高的突破等音乐表演技术的提升。殊不知,在音乐表达上,音乐表演的技巧是手段,音乐内容、音乐情感、音乐思想的传递才是音乐表演的目的。而后者更需要的是跨学科知识补充,如对生活的体悟、人生的思考、人文的感知以及品德的升华等。在流行音乐的教育中,这种本末倒置的情况值得反思,迷恋于音响的外壳和时尚的外形,违背了艺术教育的基本规律,既不符合流行音乐人才培养的定位,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

(二)优质师资队伍的匮乏

优质的师资是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学科发展等工作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各院校流行音乐专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要三个来源,一是传统音乐教师转型;二是国内外流行音乐专业硕、博士毕业生;三是歌舞院团专业演员兼职。就各院校师资队伍整体状态而言,传统音乐教师转型的比例较高,尤其表现在流行音乐演唱和流行音乐创作两个专业方向之中。且由于缺乏师资队伍,大多数院校并未开设流行音乐创作的专业教学,这对流行音乐专业建设不得不算是一种遗憾。流行音乐演奏的教师中,国内外硕、博士专业毕业的教师占有一定比例,但仍旧无法满足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

从更深层次来看,一个专业或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不仅需要满足基本师生比的要求,而且高层次人才也是重要的衡量指标。当前,从全国流行音乐专业师资队伍来看,正高级职称偏少,平均仅约占师资队伍总量的10%~15%左右,且地区、年龄、专业等分布不均。“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国家级人才项目还有待突破。

(三)跨学科课程教学的壁垒

流行音乐自产生以来就是大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独特符号表达方式,遵从大众传播和文化产品的一般规律,其发展又和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宏观环境有着紧密的关系。[2]脱离了这些内外部环境要素,仅从传统音乐学的视角来研究流行音乐难免会有失偏颇。因此,新文科背景下,流行音乐的专业建设必须要得到跨学科/专业的课程支撑。

目前,要实现这一目标至少还存在以下两点问题:第一,我国高校普遍以二级院系为专业教学的单位,教师的绩效、教学、科研、艺创等方面的考核都以二级院系为主体,虽然在教学中有流动任教的现象,但主体的工作还是在所属单位。第二,艺术类院校,基本以专业教师为主体,缺少人文社科类、理工科专业的师资队伍。而音乐类专业教师,基本已经形成相对固定的教学方法、学术路径,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以表演类教师为例,从发表和辅导学生的论文上来看,以技术性操作为主,对某个作品旋律、节奏、结构和表演技巧分析已经成为范式。[3]较少涉及从哲学、社会学、传播学、人类学等角度进行深层次研究,缺乏踏出学术舒适区的勇气。

(四)实施课程思政的理解不足

课程思政的概念源于2014年在上海部分高校的探索与实践,目的在于解决思政课程与其他专业教学脱节的现象。然而,课程思政建设在我国提出的时间不长,在专业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着认识不足、理解不充分的现象。

我国现行本科音乐教育体系建立在西方音乐学科思维基础之上,缺乏传统文化基因和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4]年轻教师中,一部分人误认为照搬欧美流行音乐就是正统、时尚、潮流,在全盘接受的过程中,也深受其负面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专业教师缺乏课程思政的系统培训,缺乏知识和方法上的支撑,往往将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划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认为跟自身的专业教学关系不大,存在着选择性回避的现象。

三、新文科背景下流行音乐专业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革新教育观念是专业建设的前提条件

从本质上来件,“新文科”绝非是简单地提出一个新的概念,而是要在思想上、观念上、理念上进行一次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从时间上跨越历史和未来,从地域上贯穿东方和西方,从范围上纵横文科和理科,其根本任务是构建中国特色的文科体系。在新文科背景下,流行音乐的专业建设也需要一次观念上的革新,要科学地认识到流行音乐和传统音乐教育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才能对专业建设有合理的定位。

传统的音乐教育理念偏重于专业教学,努力培养独唱、独奏、民族管弦乐队、交响乐队等专业演员,在教学中更关注音乐技能和音乐本体的内容。流行音乐专业教学当然也注重音乐技能的教育,但跨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因为流行音乐不仅是听觉的艺术,更是视觉的艺术,呈现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如独唱、组合、歌舞、乐队等,是声光电综合艺术的体现。因此,在专业建设中需推行“以实践教学为主体,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具有跨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办学理念。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建设一支“师德师风正、教学效果好、学术积淀厚、专业水平高、发展潜力大”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迫切需要。根据新文科建设的目标和音乐专业师生比要求,流行音乐专业的师资队伍需做好战略规划,通过“内培外引”,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做到有进有出,达到合理均衡。

“内培”是指,充分挖掘现有教师潜力,鼓励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积极为教师创造学历晋升、职称晋升、外出进修、参观访问的条件,以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教学工作的需要;推进教师激励机制,完善教师保障体系,使教师能够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科研、艺术创作与实践上。“外引”是指,通过公开招聘和人才引进,吸引优秀人才,进行梯队建设。其中,高层人才,特别是旗帜性人才、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是流行音乐专业的稀缺资源,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不仅可以充实现有的教师队伍,优化师资结构,还可以培养青年骨干教师,扩大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组建跨院校的教学团队进行交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实现优势互补,使优质师资能够在校际流动,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协同创新效应。此外,高校流行音乐教育还必须正视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异,为了能使人才培养更能符合社会的需求,引进业内专业人才作为师资队伍的补充也是解决师资队伍建设困难的有效途径。

(三)优化课程设置是专业创新的必然选择

当今,我们正处于科技与产业变革的百年未有之变局。加强学科与专业建设,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推进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经济、文化的广度和深度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责任。新文科之“新”,是传统与现代之新、是大德与博爱之新、是碰撞与交融之新、是人文与科技之新。流行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围绕新文科建设标准,着力解决专业定位、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课程设置、社会实践等重点环节。

纵观近30年来的发展历程,流行音乐高等教育包含的内容非常之广,除了传统的演唱、演奏、创作之外,还涉及音响工程、灯光舞美、数字编程、录音技术、音乐采样、节目策划、舞蹈编导等领域,需要从跨学科、跨文化的角度来对其深度建构。根据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鼓励学生进行网络学习,实现校际资源共享,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将学生学习状态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的方向进行转变。积极利用社会力量,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深化“嵌入式”校企合作模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水平。

在学术研究领域,按照“新文科”建设要求,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与流行音乐的融合、中国流行音乐研究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新技术在音乐领域中的应用等重大问题和前沿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将学术研究、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拓宽专业视野、提升综合素养、强化业务能力。

(四)推行课程思政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流行音乐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主要不仅要体现在课程教学,而且要融合于艺术创作与展演。课程思政的主体在于教师,需要对教师在课程思政理念、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的培训。根据流行音乐专业特征,将“真、善、美”所包含的思政元素有机分解到对应的专业课程中(如下表所示),使其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艺术创作与展演是流行音乐专业教学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课程思政的延伸,要在作品创作、改编、表演中充分运用中国元素,彰显中国特色和时代主题,发挥流行音乐“文以载道,歌以咏志”教化功能。

流行音乐专业教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结语

在我国,流行音乐高等教育还处于发展阶段,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相比于传统音乐或其他学科,流行音乐还尚处于“逐渐形成高原,但仍未见高峰”的状态。当前,我国社会快速进步,人民对于精神产品的需求数量和质量也逐步提升,作为大众文化的流行音乐在迎接良好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在面临挑战。对于流行音乐专业建设而言,需要内外兼修,抓住外部机遇,补足自身短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猜你喜欢

文科流行音乐师资队伍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翻译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思
创新精神对流行音乐的作用
孙文科
多棱镜中的流行音乐——两岸四地“流行音乐文化高层论坛”述略
和流行音乐有个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