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革命黄梅戏的传统内涵和当代价值研究*
——以现代黄梅戏《献船》为例

2023-09-01刘畅黎键

大众文艺 2023年11期
关键词:渡江战役黄梅戏内涵

刘畅 黎键

(铜陵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安徽铜陵 244000)

一、引言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乏具有象征性的优秀文化遗产,黄梅戏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朝,经过宋代民歌和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黄梅戏的前身是采茶调和黄梅调,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市。在黄梅戏的百年历史中,红色题材的黄梅戏在民间更是广为流传,受人推崇,不论是20世纪五十年代家喻户晓的《党的女儿》,还是建党一百周年献礼的作品《献船》都将红色革命精神的种子深深的耕种在人们的心中,对挖掘其传统内涵和研究当代价值具有深远意义。新编黄梅戏《献船》由安徽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出品,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精心创排,国家一级演员郑玉兰、潘文庆领衔主演,作为一部以红色革命为主题的黄梅戏,《献船》让全国的观众感受到了黄梅戏的艺术魅力,带领观众重温那段波澜壮阔、体现军民情深的革命历史。

二、剧本的题材内容

黄梅戏《献船》是一部反映1949年春天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军民鱼水情深,共同攻坚克难取得渡江战役胜利的题材作品。故事发生在1949年4月21日晚,解放战争渡江战役打响,在长江北岸安庆漳湖回族村马家店由127名回民船工组成的渡江船工突击队,冒着枪林弹雨护送解放军渡江。整部剧没有轰轰烈烈的硝烟战火场面,没有敌我双方你死我活的正面厮杀场面,紧紧围绕着“国民党毁船”“老百姓蔵船”“解放军寻船”到“人民群众献船”的行动展开。剧中的主要人物有水妹子、马自正、马兆龙、张连长、陈宗汉等,每个人物形象都是丰满、多面的,如善良、朴实又有些倔强的水妹子;有着一腔热血、向往革命的马自正,老实本分、一心为民的老村长马兆龙,还有关爱百姓、体恤民情的张连长,他们多重性格交融在一起,不断地碰撞摩擦,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丰富人物的形象,升华故事的主题,体现了一种和谐美和人情美。最为深刻的是村长马兆龙既有被国民党军威胁后懦弱退缩的一面,也有见到中弹落水的新四军而奋勇救治的场景,各种情感不断交织,看似反面人物的马兆龙,实际上也是个内心世界丰富的正面人物。

三、红色革命黄梅戏的传统内涵

(一)传统内涵中的精神力量

红色革命因其浓厚的民族色彩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一直是戏曲发展史上比较重要的创作题材之一[1]。现如今,我们更是乐于将此类题材与黄梅戏这一传统的表现手法融合起来。此类作品一般以小人物的民生琐事,情感纠纷为切入口,最终上升到包含家国情怀的红色主题,从而凝聚起新时代磅礴向上的精神力量。无论是《献船》中军民间的误会、家庭父与子的争吵或水妹子与村长的矛盾冲突等民生琐事,还是马自正和马兆龙的父子情、水妹子和马自正相互帮扶的情感纠纷,都体现了“小我”与“大我”。而马兆龙体恤“小家”与马自正、水妹子奉献“大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渔船是当地渔民的生活来源,同时也是取得渡江战役胜利的重要物资,这就造成了剧中的军民矛盾,最后,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心结解开,军民矛盾化解,村长与村民毅然决然的献出自家的渔船并组成了渡江船工突击队,才有了携手驾船破天堑的壮举,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由此可见,舍小我方能成就大我,渔民们献船虽然暂时失去了经济来源,但是最终渡江战役的胜利也使得解放战争取得了最后的成功,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铺垫,他们也因此获得了更为稳定的生活条件。

(二)传统内涵中的人民力量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解放军作战的胜利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之所以能够横渡长江天堑,不仅靠着像水妹子、马兆龙等千千万万个普通老百姓献出的有形之船,更靠“打倒反动派,翻身做主人”的汹涌民心所凝成的无形之船[2]。而渔民们也在共产党的感召下走向革命,最终在一个个“小我”的不断奉献和牺牲中成就了“家国”,体现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传统内涵。民心做舟渡天堑,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并且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红色革命黄梅戏给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增添了一抹新的色彩,赋予了传统文化艺术当下流行的时代元素——红色文化,同时也丰富了我们个人的内心精神世界。它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给予了战争年代人民作战时的巨大能量,指示了和平年代人民发展、探索时的前方道路。因此红色题材黄梅戏不仅宣传了红色革命文化,又创新发展了黄梅戏,最后还丰富了我们不同年代人民的精神世界。因此无论是几十年前,还是当下,我们中国人民都愿意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国家有需要,我们便舍小家为大家,渡江战役中的水妹子和马自正也是这般勇敢的。

四、红色革命黄梅戏的当代价值

(一)红色革命黄梅戏孕育的社会价值

黄梅戏《献船》的演出是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献礼,它将我们的视线聚焦于当年的渡江战役,那时候的革命热情在跨越近百年依然影响着我们。于整个社会而言,该作品是唯一一部以少数民族为背景的红色题材黄梅戏,由此可见,抗战成功并非一个民族的事情,而是我们多个民族同仇敌忾,团结一致的结果。在黄梅戏《献船》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回族人民自发组成渡江突击队,帮助了解放军战士渡江,正是因为回族人民深知帮助解放军就是在帮助自己,所以才纷纷踊跃参加渡江突击队,最终渡过长江,这一片段完美体现了汉回两个民族一家亲的观念已然深入人心[3]。转眼望向当代,我们将“各民族一律平等”写入国家宪法,也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来保护少数民族的权益,如今我们能实现各个民族百花齐放的局面,红色革命文化也是其中重要原因,红色革命文化深入人心。此外红色革命文化的弘扬也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井冈山、遵义、延安和《献船》中的回民村等地都成了旅游热门景点。我们踏足在先辈们当年驻足的土地上,触摸着纪念馆里的一砖一瓦,历史的一幕幕如走马灯般在我们脑海中闪过,虽然我们从未经历,但却依然在此地与前辈们感同身受,红色革命文化不仅仅只是书上的一段段文字,更是先辈们用鲜血与汗水换来的丰功伟绩,这些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让我们世代人民深受启迪,我们更是应该将此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献船》中的回民村现如今发展成了特色村寨旅游,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围绕着“特色回民村,绿色长江岸,金色油菜花”的旅游口号,吸引了更多的游客,缅怀渡江历史,感受回族特色,进而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帮助贫困户走上了创收、脱贫的小康之路。

(二)红色革命黄梅戏孕育的文化价值

红色革命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其中包括“长征精神”“红船精神”和“井冈山精神”等。为了使红色文化在我们生活潜移默化,源远流长,社会采用了黄梅戏演出的方式,让红色文化走出课本,贴近生活。无论是《献船》中渴望参与革命的张自正,还是《共产党宣言》中的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战士林雨霏,我想他们本身也是在接受了红色文化的熏陶后才会有此觉悟,最终在社会价值实现的同时,实现了自我价值。因此我们的生活不仅有物质需求,更有精神需求,而历史先辈们用生命书写的红色革命文化正是丰富我们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献船》里的水妹子,一心想替双亲报仇,心中的仇恨以及对解放军的信任使她即便一直担心马自正的安危也要鼓励马自正加入解放军,甚至为了支援渡江战役与村长做了强烈斗争。这是属于水妹子心中的信念,她只是回民村的普通女孩,但是因为她的信仰文化,她变得不再普通。“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我们要不忘初心,让后代牢记,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这是2018年3月8日,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的内容。红色革命文化需要我们的传承与弘扬,因为“她”的鼓舞,我们国家实现了从贫穷到富有的华丽转身。此外红色革命文化也丰富了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献船》的故事发生在安庆市望江县漳湖镇回族村落马家店,人物刻画细致,表现情感细腻,通过这个作品,使我们观众了解到安庆回民村的风土人情,体会民族团结文化、军民鱼水文化的重要意义[4]。

(三)红色革命黄梅戏孕育的艺术价值

为什么会采用黄梅戏来传播红色革命文化呢?首先黄梅戏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艺术价值较高,相比于其他影视作品,更具中国特色。黄梅戏的演出也是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中国文化,因此“黄梅戏”与“传播红色革命文化”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其次随着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黄梅戏反倒与现今的快节奏社会发展格格不入,黄梅戏背后的艺术价值也往往被我们忽略。《献船》中突出了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以富有安徽地方韵味的黄梅戏,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解放而奋斗的伟大历程,它是一台主题鲜明的大题材、小切口剧目。该故事发生于民间,因此其唱词唱腔具备语言民间化特点,大量民间口语的应用使其唱词极具感染力,不盲目采用高雅语言,这也是黄梅戏所具有的特点[5]。近年来,多部红色革命题材的黄梅戏出现在大众视野,如《共产党宣言》《江姐》《党的女儿》等优秀作品,他们都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这种艺术表现的语言特点不仅大幅度提升了该剧的艺术性,也能够给受众以亲切性。那么如何提高人们对黄梅戏的关注度,探索它背后的艺术价值呢?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传统的戏剧手段与现如今的时代主题结合,将新元素、新血液其他传统文化中。例如《献船》,它的历史背景是1949年的渡江战役,然后以黄梅戏的方式表演出来,让更多的人可以从戏曲文化中认识到红色革命文化价值,这样既能宣扬革命文化,又能创新发展黄梅戏,提高人民对其的关注度,进一步挖掘并理解其中的艺术价值。此外我们还可以借助短视频的手段传播红色文化和黄梅戏,拓宽受众群体。让具有明显地域色彩的唱词唱腔的黄梅戏得到广大受众的支持和认可。

结语

我们探究了红色革命黄梅戏的传统内涵和它三方面的当代价值,了解到抗战的成功离不开人民。在黄梅戏《献船》中,若是没有当地回族村民的英勇奉献,渡江战役就会变得更加艰难险阻,若是没有解放军的英勇无畏,也就没有老百姓的生活安康。这种以历史故事再现,结合传统黄梅戏剧的手法传播红色革命文化的方式,更能吸引受众群体的目光,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红色革命文化不容忘记,它不仅仅是几句话,几段故事所能诠释的,他是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精神层面的内容。《献船》作为一部突出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以富有安徽地方韵味的黄梅戏。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解放而奋斗的伟大历程,赞美了人民在其中不可抹去的重要作用。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我们也是在革新发展黄梅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借此传播红色革命文化。我想黄梅戏的发展不会止步于此,红色革命文化的传播也不会止步于此。

猜你喜欢

渡江战役黄梅戏内涵
渡江战役中的“紫石英”号事件
黄梅戏《中国梦》
活出精致内涵
黄梅戏《祝福》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姜瑞福:难忘的渡江战役
挖掘习题的内涵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2016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优秀黄梅戏剧目展演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