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知与行

2023-08-29郑锦阳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新时代大学生

摘 要: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质是将爱国主义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的完整过程。真知是践行之始,知时、知责、知力才能真知,同时需要培育历史思维和创新思维来支配行为促进实际行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科学理论与行为效度相统一、爱国精神与行为力度相统一、爱国情感与行为温度相统一,做到知行合一,锻造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知;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擔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1]“让广大青少年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2]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特别强调知行合一并指出培养可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具体途径。改革开放以后,受到市场经济、政治民主化、文化多样性等因素的影响,爱国主义教育经常出现知行割裂的现象,主要存在不知乱行、半知枉行、真知不行、以知替行等问题,空谈爱国,实则误国。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知行合一实质是内化与外化的辩证统一过程,是知、情、信、意、行的高度统一。知外化于行,受到情、信、意等因素影响,其中任何一个变量出现问题,知行合一整体性功能便因相互抵消而减弱或变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让大学生对祖国有彻底性、根本性、系统性的认知,对祖国有真情有深情,坚守爱国主义信仰,立报国之大志,练就践行坚强意志,爱国之行才能顺畅,同时在行中深化爱国认知,加深爱国之真情,强化爱国之意志,在知与行的辩证统一中不断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一、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先知:以知固情,以知促行

“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3]认知是情感与行为的先导,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全方位地认识所处环境、爱国主义力量、肩上应扛的时代重任,不断深化爱国主义情感,对祖国未来有信心,将个人发展与祖国命运融为一体,上升为自己坚定的信仰,形成捍卫国家利益与关注国家发展的强大意志力,抵制践行爱国主义之行的各种诱惑,行动有方向有力量有保障,践行爱国之志中毫无保留地奉献自身的价值。

(一)知时:引导大学生更好地认识新的历史方位格局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引导他们认识到我国所处历史方位的崭新变化,但整个世界仍然是马克思所说的大时代。就全球而言,资本主义制度总体上仍然占据优势地位但是其固有的基本矛盾无法消除,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实力不断下降直至被社会主义所替代的总发展趋势仍然不会变化。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但是从纵向看,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实力快速增强,仍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巨大差距,虽逐步缩小,但短时间难以赶上。两种不同的制度将长期共存,经济合作与竞争是全球化的主要潮流,但是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斗争将不会停止。我国奋斗目标是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很长时期内占优势的国际背景中既斗争又合作求生存与谋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伟大复兴。大时代和新时代交织,国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全局交错,实现伟大梦想不仅具有复杂性、艰巨性,而且还具有长期性,引导大学生全方位认识新的历史方位格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方面,引导大学生明白“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4]15作为21世纪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成长于“这个最好的时代”,出生于富起来的新时期,成长于强起来的新时代,享受着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所提供的丰富物质财富,生活于社会长期稳定的和平环境。他们享受着先辈们创造的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也必须清楚其人生黄金期同“两个一百年”奋斗期的实现是重合交错,要自觉将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高度融合,舒展凌云之志、闪耀青春之光。

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懂得“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这就意味我国在强起来的新历史过程中将遇到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和风险。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各个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经济上虽然有合作但是贸易争端更多;政治上或明或暗的斗争也不会停止;西方思潮的渗透无孔不入,妄图消解我国人民特别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科技领域卡脖子现象频繁……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前进道路的曲折性,做好迎接挑战的心理准备,未雨绸缪,坚定斗争意志,敢于主动出击,善于化危为机,在湍流急浪中奋勇拼搏,大有作为,为国分忧。

(二)知力: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爱国主义硬核力量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帮助大学生弄懂并领悟出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的新春贺词中将爱国主义礼赞为“硬核力量”的深刻内涵与合理外延,“激发个体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动机”[5],这样才能让大学生们真知真懂真信。

其一,爱国主义是深沉持久的定力。爱国主义“激发中国革命原动力”“彰显中国建设发展力”[6]。爱国主义就如同血液流淌在中华民族躯体中,深埋历史深处,不断滋养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化为民族自豪与忧患意识。历代中国人民对祖国的眷念,不仅仅是因为生长于此,更重要的是共享着各民族历经几千年而流传下来的共同文化记忆。爱国主义之雄厚定力将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见证了中华民族分分合合,但是统一始终是主流和总趋势,中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文明不间断的国家,这将成为大学生要守护和传承的最宝贵传统精神。

其二,爱国主义是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伟力。“国”既包含物理空间意义上的大好山河,更侧重指基于主体社会性需求凝聚而成的历史文化共同体。爱国主义教育要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四史”,从积淀在历史中的价值观理清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伟大成就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内在契合的关系。人们对祖国的热爱根源于个人与国家的休戚与共,国家承载着人们的利益诉求和目标追求,大学生汲取历史营养来深化爱国主义情感。为自己美好生活而劳动,各族人民有共同的政治与经济基础,道德价值取向高度一致。纵观“四史”,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将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发展、开创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人民群众的诉求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巨大伟力,取得一个又一个的重大胜利。因此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准确把握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精髓,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形成新的伟力,从胜利奔向新的胜利。

其三,爱国主义具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合力。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爱国主义蕴含同心同向的行动力。在党的全面领导下,以爱国主义为半径,凝聚各族人民构建出完整的同心圆,铸成磅礴合力,攻克一个个难关,取得一个个奇迹。2020开年之初,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党把握全局,协调各方,各族人民众志成城,重拳出击,上演着一个个中国速度,一批批“逆行者”,一次次的志愿服务。我国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控制住了疫情蔓延,迅速取得了抗疫阻击战的阶段性胜利。这与其他国家疫情防控依然十分严峻相比,凸显中国特色制度优势。抗疫胜利的活生生例子,就是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题材,给大学生上了生动的一课。他们已经完全清楚爱国主义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塑造着人们不单单是个人情感,更是一种集体情绪。这不仅仅是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更是一种隐匿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中的为国之强盛而奋斗的集体力量,这种力量凝聚起无坚不摧的行动力量。

(三)知责:鼓励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时代责任

国家的繁荣和发展也为个人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各种社会条件,大学生享有国家给予的各种权利,也应该主动扛起国家之责任,为后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生活。在整个道德规范体系中,社会责任自古处于中心场域,孕育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根脉中,“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敢忘忧国”等都是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坚定的爱国意志转化为斗争本领,变成义无反顾的报国之行的真实写照。大学生谈爱国主义必须明确自身的时代使命,扛起国家责任砥砺前行。其一,引导大学生自觉将个人梦想融入国家发展中。“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7]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需要英勇奋斗才能实现,这是当代中国大学生必须承担的重任。其二,坚定责任意识。“每一个在道德上有价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担,不负任何责任的东西,不是人而是物。”[8]6社会责任意识的确立与强化揭示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是个人“三观”的鲜明体现。大学生只有自觉把自身需要与社会需求相统一,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和尊严,进一步提升个人精神境界。

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促行:让行为理性且有力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认知信息的传授与灌输过程,是一个内化为情感共鸣的过程,也是一个最终转化为道德自律和行为理性的过程,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将大学生的爱国认知尤其是深层次的爱国意志与信念转化为保家卫国和为国奉献的行为担当。一个人爱国能力的大小取决于自身能力素养高低,要做到真爱国,善爱国,能爱国,要加强自身履行担当使命的能力与本领。思维是一个人的核心素养,人是在思维支配下进行的有意识活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是相关的知识灌输,还要注重在各种主题实践中锻炼出有益于将爱国主义情感转化为爱国自觉行动的思维能力,才能避免出现爱国主义知行不一的问题。

(一)在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注重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是我们“最好的教科书”,帮助我们了解国家的前世今生,激发情感共鸣,自信地走向未来。历史思维能力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和掌握发展规律,把握前进大方向,有效指导现实工作的本领。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影响而导致运用历史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薄弱。一方面国内外时事政治热点受到信息快餐化、碎片化、娱乐化等冲击,容易被覆盖,被忽略。另一方面是大学生一代作为网络原住居民比较习惯横向比较,容易快速了解自身周边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一个发展生存状态,再加上自身经历有限,难以进行纵向历时性比较,历史思维能力就存在“先天不足”。

首先,学会全面地分析过去。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客观、连续的整体,绝不能截取其中某一片段孤立地审视,但是现实生活很多书籍为了吸引大学生,重点筛选历史故事,抛弃历史中结构、制度、规律等,不能培养大学生历史思维,容易导致他们简单、片面地分析历史。分析历史事件或者评价历史人物,只看结果不重视过程或者站在今天的立场和思考方式去看待历史事件或者人物,这是缺少历史思维而产生错误认知的表现。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具有历时性特征,抛弃时间维度历史的连续性就中断,分析综合得出的结果就停留于表面。运用历史思维将历史事件或者人物放置到历史长河之中,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之中以当时社会条件的视角全面分析和评价,才能得出正确的认知。大学生无法回到历史,但是可以将历史事件或者人物通过谨慎假设,同类史实或者整体关联比较,放到历史脉络中去考察,力求还原真相,运用归纳、演绎与分析、综合等科学方法在众多史料中以便从现象把握本质,从偶然认清必然,形成科学的认识。大学生学会运用歷史思维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这是从历史中汲取正能量,获得清醒剂的前提条件。

其次,学会历史地审视现在。每个人既是历史继承者也是历史创造者,每个时代的人都是踏着原先的历史继续前进。大学生对于现在社会一些社会事件,由于缺乏历史知识,停留于表面的感性认识,在信息化时代,随波逐流,容易被一些不良舆论所误导。历史问题与学生个人具体社会经历毫无交集,教育者不仅仅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完整地讲授历史事件,还要尽可能构建真实的历史时空,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表现形式立体而新颖地呈现给大学生。这样引起他们的兴趣,吸引他们在直视历史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历史事件的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在学习中弥补过去到现在的历史知识空白,以史鉴今,推陈出新,深入理解现在一些社会现象。大学生能够运用历史思维审视现在,独立思考问题,明辨是非,按历史规律办事,大有可为。

最后,学会从历史规律上把握未来。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我国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到2035年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大学生将是实现这一远景目标的主力军,一定要明白相比较过去,中国已经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具有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特征。他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必将实现,同时也需要科学辩证地看待不同发展阶段的短期目标。他们要总结历史,把握过去、现在、未来的关联性,深化“三大规律”的认识,对祖国的未来发展趋势有科学的预判能力,看清未来才有信心,思想上认同党的方针政策,解答时代命题,展现时代担当,实践上走好中国未来的“长征路”。

(二)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居于新发展五大理念之首,是引领“十四五”规划时期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人类产生创新行为,需要在创新思维的支配下活动才能进行。创新思维成为创新行为活动的精神之基,也成为创建创新型政党和创新型国家的灵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长期过程,不仅仅这代人需要创新思维来完成阶段性目标,更是寄希望于大学生也拥有创新思维,才能赢得未来。

其一,帮助大学生理解创新思维的含义、地位、作用。创新不仅仅是开创出以前所没有的产品或者服务,还包含调节结构或者整合与优化系统内部各要素产生出新的功能。创新的结果是主体在思维特别是创新思维的支配下的行为所产生的成果,反过来,创新思维来源于社会实践,同时也在主体的行为活动中得到训练和发展。创新思维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思考方式,也是破除常规的新想法,具有独创性、新颖性等特征。人类拥有众多思维,但创新思维是综合其他思维精华而形成的结晶,居于所有思维最高层次的地位。人类拥有创新思维才能敏锐发现问题、灵活多样分析和独创性处理问题,产生新的结果。同时人类在全面总结概括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经过创新思维加工形成新的理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期性、艰巨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民共同奋斗,特别寄希望于大学生拥有创新思维,破除经验思维定式、自我满足的小农思维、从众思维定式、盲干蛮干的假创新思维等,用新思路、新方法、新载体解决新旧问题,创造不平凡的事业。大学生充分了解创新思维的含义、地位、作用,才能自觉有意识地锻炼,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成为自身的核心素质。

其二,鼓励大学生在创新类实践活动中学会用科学方法锻炼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来源于实践,要形成创新思维就一定要参加丰富多彩的集体科技活动。首先,创新类活动能充分吸引大学生好奇心和激发其求知欲,他们将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保持创造热情,激发创造力潜能,为锻炼出创新思维奠定基础。其次,创新类集体实践活动中,互相学习交流,分享个人想法,审视自我,以开放的态度,抛弃自己不合时宜的思维,总结实践过程的经验教训,汲取或者整合别人创新观点,提升自己创新思维能力。最后,在创新类活动中,大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工作方法探索未知领域,从分析现象中把握事物本质,把准其重难点问题,灵活运用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寻找与众不同且高效地解决问题方法,锻炼自身的侧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灵感思维等,创新思维倾向成为生活中的习惯,形成思维技能。

三、在“知行合一”中开展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深厚情感和理性行为的统一体,贯穿在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在及未来的整个发展过程之中。新时代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以科学理论指导行动,“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增强行的正确性;行以思知、行以成知,增强“知”的深度与温度。大学生将爱国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爱国的高度自觉性,更有言行一致的真学实做,达到“知行合一”新高度,最终转化为推动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现实效能。

(一)坚持科学理论与行为效度相统一

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易受到现实社会多元和社会思潮共存带来的差异化的价值判断的影响。西方舆论诋毁,尤其是利用网络鼓吹推翻国家政权,煽动宗教极端主义,宣扬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动[9]等不良思想分别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部分大学生爱国情感和爱国行为选择的偏差。“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0]科学理论指导科学实践,爱国情感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转化为理性行为,变成一种有价值的物质力量,否则会造成国家或人民损失。大学生所掌握科学、彻底、全面的理论武器,实际的效能就会越大。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伟大实践中取得的巨大成就来帮助大学生深刻体会与感受爱国主义的理论深度、情感温度和境界高度。爱国是完整人格的重要因素,是衡量人格高低的重要标志,最大限度地焕发出自己的爱国情感,深刻认识所承担的责任,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统一大业去拼搏和贡献。

(二)坚持爱国精神与行为力度相统一

爱国主义是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勇往直前的精神纽带。第一、爱国精神为我们指引了前进方向,明确了行为的价值取向。中国近现代史以来鲜明地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各个阶级掀起寻求救国运动,都是在摸索中国的出路,爱国主义精神像一个导航仪确保寻梦、筑梦、圆梦这根主线索不偏向,朝着完成两大历史任务不断前进。第二、爱国精神吸纳并整合所有爱国力量。它就像一根强大的磁场,把所有爱国力量都吸附到国家的主杆上,许多摇摆的力量在爱国合力之下也渐渐被吸引过来。同时它又作为牵引线最大力度地把各种爱国力量拧成一股深沉、执着且笃行的正向合力。因此,爱国主义统一战线队伍越来越庞大,整体合力越来越强,发挥作用越来越大。大学生既要仰望星空明方向,又要脚踏实地敢行动。没有“仰望星空”只有埋头苦干会迷失方向没有动力,抑或只有“仰望星空”,没有“撸起袖子加油干”,只会原地踏步止步不前。大学生在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在驱动下,获得前行的方向和动力引擎,形成坚定的信仰,行动才有力量。

其一,爱国精神宣传教育方式鲜活化。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必须与大众的兴趣点结合,且渗透在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抓住时机,利用大众网络娱乐生活所常用的“B站”“QQ空间”“抖音”等,适时地尽可能动态且形象地进行宣传生活中的爱国主义模范榜样人物。如在改革开放40周纪念之际,类似的《父亲·我们·时代》《微路》《新时代,去奮斗》等,这种微视频从普通人物视角去展示时代的变迁,时间虽短但能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力,容易引起情感共鸣,思想上认同,行为上效仿。其二,完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保障机制。爱国主义是对每个人的基本要求,但是大学生的思想、心理还不成熟,“三观”容易受各种因素影响,呈现出动态的变化过程。因此,这需要有各种相对稳定且规范化的制度来加以保障,从各个方面强化原有正确的认知或者纠正原有错误的认知,不仅帮助大学生扣好第一颗扣子,而且用制度的形式引导其扣牢所有扣子,使爱国主义成为大学生身体的一部分。

(三)坚持爱国情感与行为温度相统一

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离不开后天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长期熏陶。虽然可以以各种规章制度甚至用法律来要求大学生要爱国,开展相应爱国行为,然而这一切都是冰冷的,也是不可持续的。爱国主义热情植入灵魂并化为广大大学生内心的道德定律和外在的行为自觉,行为有热度,才能温暖人心。因此,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除了利用好课程主渠道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更需要将爱国主义情感渗透到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场域和管理、文化、网络等载体之中,形成教育合力,产生协同效应。其一,营造有利于爱国主义情感形成的感性氛围。在家中,营造良好家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也是培养个人品行修养的最初场所。遗物遗址、科技馆、烈士陵园、纪念场馆,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免费向大学生开放,文化熏陶、感染人,教化人。学校开展情景剧排演,国学经典诵读、青春舞动等体验式的人文类活动。总之在隐性渗透教育中达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其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做到知识、能力、价值相统一,培育有爱国之心和有本领践行报国之志。课程之间要紧密协作,专业课程不能仅仅停留于育才,而是要回归育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因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协同合作,产生协同效应,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爱国情感让报国行为有温度。其三,实践出真知,引导大学生通过多种不同方式参与到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城市建设、企业发展、社会机构运行等实践活动中,在实践活动中感悟祖国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益于大学生在现实的横向纵向对比中形成感恩与警醒的双重意识。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 习近平.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2015-12-31(001).

[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 温静.论爱国主义教育的个体价值[J].教学与研究,2021(2):82-89.

[6] 隋牧蓉.精神优势:中国共产党的百年爱国主义[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2):2-8.

[7]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1-13(006).

[8] [德]康德著,苗力田,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9]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002).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话语建构的百年历程和基本經验研究”(21BDJ029);南充市社科研究“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项目(NC23B162)

作者简介:郑锦阳(1984- ),男,福建泉州人,川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教育新时代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