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左传》中的“舆人”所指研究

2023-08-29夏子惠

现代语文 2023年7期
关键词:左传

夏子惠

摘  要:《左传》中有多处提到“舆人”,学界对“舆人”所指何人未有定论。从语言学角度出发,首先厘清“舆”的各个义项,分析先秦文献中“人”的隐含意义,解释“舆”作为单音词及以不同语素义参与构词的不同含义。再结合《左传》文本的语境及前人注疏,探求《左传》中“舆人”的真正内涵。单音词“舆”和“人”组成双音词组“舆人”,在《左传》中用来指称具有一定地位的官员。当“舆”义为“贱官”时,“舆人”是指管理车舆的官员。当“舆”义为“众”时,“舆人”即指众臣。“舆人”所指称的众臣并没有特定的范围,常指擅长运用“诵”的方式讽谏时事,为国君出谋划策、排忧解难的大臣。

关键词:《左传》;“舆人”;指称

《左传》中有多处提到“舆人”,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围曹,门焉,多死,曹人尸诸城上,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师迁焉,曹人凶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1](P3959)此处是说晋侯攻曹不下,十分担忧。这时“舆人”为晋侯献计,晋侯听从了“舆人”的计谋,攻入曹国。我们看到,“舆人”在这里起到了重要作用,帮助晋侯扭转了战争局面,取得了胜利。杜預将此处的“舆”训为“众也”[1](P3959),那么,“舆人”是泛指众人,还是作为专有名词特指某一个群体,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探究。

一、“舆”的本义及引申序列

我们首先确定“舆”的本义,在此基础上,梳理“舆”的各项词义。

《说文解字·车部》:“舆,车舆也。从车舁声。”[2](P302)段玉裁注:“车舆,谓车之舆也。《考工记》:‘舆人为车。注曰:‘车,舆也。按不言为舆而言为车者,舆为人所居,可独得车名也。轼、?、轸、轵、轛,皆舆事也。”[3](P721)根据许慎《说文解字》及段玉裁注,“舆”义为车厢,车厢是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舆”也可指代整辆车。“舆”字从“舁”得声。《说文解字·舁部》:“舁,共举也。从从廾。凡舁之属皆从舁。读若余。”[2](P53)“舆”与“舁”同源,“舆”最初是人抬的运载工具,如轿子、步辇一类。《一切经音义》:“车无轮曰舆。”[4](P4829)《急就篇》颜师古注:“著轮曰车,无轮曰舆。”[5](P305)由此来看,“舆”要早于车,它是人抬的运载工具,由此引申出“抬,举”的意义。如《左传·僖公六年》:“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绖,士舆榇。”[1](P3903)此处“舆”意为“抬”。车是“舆”增加轮子而产生的,由人抬到车载都叫作“舆”。换言之,“舆”由“人抬的运载工具”义而产生“车厢”义,又由“车厢”义引申出“车”义,再由“车”义引申出“造车的人”义。如《孟子·滕文公下》:“则梓匠轮舆。”赵岐注:“舆人,作车者也。”[6](P428)一般情况下,造车的人都是手工业者,因此,“舆”有“隶卒”义。《汉书·严助传》:“厮舆之卒,有一不备而归者。”颜师古注:“舆,主驾车者。”[7](P4321)驾车的人即为隶卒。隶卒皆为普通大众,由此而引申出“众”义。如“听舆人之谋”句中,杜预将“舆”训为“众也”。再如《周礼·夏官·序官》:“舆司马,上士八人。”郑玄注:“舆,众也。”[8](P1792)“舆”意为车厢,车厢的主要功能是运载物品或人,因此,“舆”亦含有“载”义。《后汉书·光武帝纪》:“臣请大司空上舆地图。”李贤注:“《广雅》曰:‘舆,载也。”[9](P65)

通过上文的梳理、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舆”的词义引申系列,如图1所示:

根据对“舆”的词义梳理,我们认为,“舆”可以引申出“众”的词义。那么,杜预训“舆”为“众也”,应是词义训释,而非文意训释。

二、先秦时期“人”字的意义

“人”现在的意义是指普通的人,在先秦时期却并非如此。我们对“人”在当时文献中的相关用例进行了考察,发现“人”主要有以下训释:一是“天地之性最贵者”,二是表示有一定身份的人,三是“众辞也”。

《说文解字·人部》:“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2](P159)许慎认为,“人”是天地之间具有极高地位的、最为尊贵的生灵。这一训释可能来源于《礼记》。《礼记·礼运》云:“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10](P3081)又云:“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10](P3083)也就是说,人是天地的中心,是天地盛德的产物,所以人是最为尊贵的。由此可以引申出“有一定身份地位”。《礼记·大学》:“好人之所恶。”孔颖达疏:“人,谓君子。”[10](P3639)这里的“人”并不是指普通的人,而是指称君子。《仪礼·聘礼》:“主人使人与客读诸门外。”郑玄注:“人,内史也。”[11](P2318)这表明,“人”可以表示有一定官职的大臣。

值得注意的是,“人”训为“众辞也”的用例也很多。《谷梁传·隐公八年》:“可言公及人,不可言公及大夫。”范宁注:“称人,众辞。”[12](P5144)《公羊传·庄公十七年》:“齐人瀸于遂。”何休注:“称人者,众辞也。”[13](P4851)《谷梁传·文公十六年》:“宋人弒其君杵臼。”范宁注:“泰曰:‘传称人者,众辞。”[12](P5232)从这些文献用例可以看出,“人”表“众辞”义时,可指多数。

三、“舆人”所指

“舆”和“人”组成的“舆人”究竟所指何人,下面,我们就通过分析《左传》中“舆”的相关文句,来探究“舆人”的真正含义。

我们对《左传》中“舆”所出现的文句进行了检索,共计33处(不包括“舆”作为人名及地名用字的文句)。其中,有6处杜预训为“众也”,有3处杜预训为其他意义,其余24处没有训释。现列举如下:

(1)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2)寡君不忍,使群臣请于大国,无令舆师淹于君地。(《左传·成公二年》)

(3)晋悼夫人食舆人之城杞者。(《左传·襄公三十年》)

(4)舆嬖袁克,杀马毁玉以葬。(《左传·昭公八年》)

(5)周原伯绞虐其舆臣,使曹逃。(《左传·昭公十二年》)

(6)是以不得助执绋,使求从舆人。(《左传·哀公二十三年》)

(7)群臣帅赋舆,以为鲁、卫请。(《左传·成公二年》)

(8)司马、司空、舆帅、候正、亚旅,皆受一命之服。(《左传·成公二年》)

(9)山人取之,县人传之,舆人纳之,隶人藏之。(《左传·昭公四年》)

(10)王之在随也,子西为王舆服以保路,国于脾泄。(《左传·定公五年》)

(11)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12)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左传·僖公十一年》)

(13)礼,政之舆也。(《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14)夫乐,天子之职也。夫音,乐之舆也。而钟,音之器也。(《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15)天子省风以作乐,器以钟之,舆以行之。(《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16)栾枝使舆曳柴而伪遁,楚师驰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17)使乘车者左实右伪,以斾先,舆曳柴而从之。(《左传·襄公十八年》)

(18)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绖,士舆榇。(《左传·僖公六年》)

(19)大子与五人介,舆豭从之。(《左传·哀公十五年》)

(20)大子使五人舆豭从己,劫公而强盟之。(《左传·哀公十六年》)

(21)赖子面缚衔璧,士袒,舆榇从之,造于中军。(《左传·昭公四年》)

(22)遂杀?郑、祁举及七舆大夫。(《左传·僖公十年》)

(23)唯魏氏及七舆大夫与之。(《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24)若大盗,礼焉以君之姑姊与其大邑,其次,皂牧舆马。(《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25)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左傳·昭公七年》)

(26)及火,里析死矣,未葬,子产使舆三十人,迁其柩。(《左传·昭公十八年》)

(27)公享晋六卿于蒲圃,赐之三命之服。军尉、司马、司空、舆尉、候奄,皆受一命之服。(《左传·襄公十九年》)

(28)以为绛县师,而废其舆尉。(《左传·襄公三十年》)

(29)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左传·成公二年》)

(30)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诵,曰:“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31)从政一年,舆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32)原舆人逐绞,而立公子跪寻。(《左传·昭公十二年》)

(33)秦人过析隈,入而系舆人以围商密,昏而傅焉。(《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在这33条用例中,例(1)~例(6)中的“舆”,杜预皆训为“众也”。这6句中的“舆”都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与“人”“师”“嬖”“臣”搭配出现的。其中,3句为“舆人”,其余分别为“舆师”“舆嬖”“舆臣”。例(7)中的“赋舆”,杜预注:“赋舆,犹兵车。”[1](P4115)

那么“舆”即是指“车”。例(8)中的“舆帅”,杜预注:“舆帅,主兵车。”[1](P4116)“舆帅”是管理兵车的官员,那么“舆”在此词中的语素义也应是“车”。例(9)中的“舆人”,杜预注:“舆、隶,皆贱官。”[1](P4417)那么“舆”指的是“贱官(卑微的官职)”。

其余24处,杜预没有对“舆”进行专门训释,但有时会对文意进行解释。我们根据杜预的文意解释及前后文语境,分析“舆”在这些例证中的词义内涵。

例(10)~例(15)中的“舆”,都是作为单音词单独出现,在句子中都是名词,意为“车”。例(16)、例(17)中的“舆”,有的学者认为是指人,但我们结合事理分析句意,此处的“舆”应指“车”。“舆曳柴”的意思是让兵车拖着树枝,或假装逃跑,或造成众军奔驰的假象,都是用以迷惑敌人的。例(18)~例(21)中的“舆”,都是动词,意为抬着。上述例句中的“舆”都与人无关。

例(22)、例(23)都出现了“七舆大夫”,杜预分别注为“侯伯七命,副车七乘”[1](P3911)与“七舆,官名”[1](P4290)。综合这两条注释,可知“七舆大夫”是主管诸侯副车的七大夫。春秋时期,侯伯出行有副车七乘,每车有一大夫主管,故称。而例(8)中的“舆帅”为主管兵车之官,那么,“舆”在“七舆”这个词语中所表示的语素义应为“车”。

例(24)中的“皂牧舆马”,杜预注:“给其贱役,从皂至牧,凡八等之人。”[1](P4278)例(25)中详细罗列了十等之人的名称,其中就包括“从皂至牧”这八等之人。再结合例(9)杜预注“舆、隶,皆贱官”,可以看出,这两处中的“舆”都是指“贱官”。至于“贱官”究竟是什么样的官职,杜预没有作进一步的解释,孔颖达的疏可以提供参考。孔颖达引用了服虔的说法:“皂,造也,造成事也;舆,众也,佐皂举众事也;隶,隶属于吏也。”[1](P4447)服虔分别对皂、舆、隶等“贱官”的命名理据做了阐释,认为“舆”是辅佐皂做各种事情的人。如前所述,“舆”既然可以引申出“众”义,那么做众事的人,也可以称为“舆”。根据《左传》“人有十等”的记载,作为“贱官”的一种,“舆”的地位在皂之下,隶之上。

例(26)中的“子产使舆三十人,迁其柩”,杜预注:“以其常,舆已言故。”[1](P4529)意思是说“舆”是常用义,此前已经作了注释。其句意是子产派三十名“舆”迁移里析的棺柩。这里的“舆”应是指“贱官”,承担抬棺一类的工作。通常情况下,当“舆”单独出现并且指人时,均指“贱官”。而当“舆”指众人时,一般会与“人”“师”等共现;当它指代某类官职时,则会与“帅”等共现。

例(27)、例(28)都出现了“舆尉”,是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例(28)中的“以为绛县师,而废其舆尉”,孔颖达疏引服虔曰:“舆尉,军尉,主发众使民。”[1](P4369)我们再来考察“尉”的含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百官公卿表》应劭注曰:‘自上安下曰尉,武官悉以为称。”[3](P483)因此,这里“舆”的语素义应该是“众”,“舆尉”就是春秋时期主管民众征役的武官。

例(29)“无令舆师陷入君地”和例(2)“无令舆师淹于君地”句式十分相似,例(2)中“舆”的训释是“众”,因此,这里“舆”的意思也是“众”。

例(30)~例(33)都出现了“舆人”,现在我们把《左传》中所有出现“舆人”的例证列举如下:

(1)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3)晋悼夫人食舆人之城杞者。(《左传·襄公三十年》)

(6)是以不得助执绋,使求从舆人。(《左传·哀公二十三年》)

(9)山人取之,县人传之,舆人纳之,隶人藏之。(《左传·昭公四年》)

(30)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诵,曰:“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31)从政一年,舆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32)原舆人逐绞,而立公子跪寻。(《左传·昭公十二年》)

(33)秦人过析隈,入而系舆人以围商密,昏而傅焉。(《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首先,我们注意到例(9)中,“舆”的训释是“贱官”,而不同于前几句中的训释“众也”。那么,由表“贱官”义的“舆”和“人”组合而成的“舆人”究竟指称什么呢?如前所述,“人”在先秦时期是指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隐含官义。这一点可以通过该句中与“舆人”并列的“山人”“县人”得到证实。杜预对“山人”的训释是“虞官也”,即掌管山林的官员。杜预对“县人”的训释是“遂属”,杨伯峻进一步补充说:“据《周礼·遂人》,五县为遂,地官亦有县正,县人或即县正。”[14](P1249)换言之,县人为遂之属官。以此类推,这里的“舆人”应当指掌管车舆的官员。

其次,我们也注意到例(30)、例(31)“舆人”出现的语境和例(1)十分相似,分别为“听舆人之诵”“舆人诵之”“听輿人之谋”。因此,这三处的“舆人”应属于同一个群体,“舆”都是“众”义,但“舆人”并不是指普通的众人。例(1),晋国讨伐曹国久攻不下,舆人为晋侯出谋划策,宣称要在曹国人的墓地上驻扎。晋侯听从了这一建议,曹人十分害怕,于是晋侯成功攻入曹国。例(30),晋楚开战前夕,晋文公犹豫不决,这时舆人诵“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意思是让晋侯放下顾虑,下定决心与楚决战。例(31),在子产从政一年时,舆人诵之,大意是子产夺走了我的衣冠耕地,谁要杀子产,我帮他一把。此段还有后文:“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1](P4372)两段诵辞彼此对照,前后映衬,说明子产施政颇有成效,深得民心。

我们检索了与《左传》创作时期相近的史部作品,仅在《国语》中发现两例“舆人”语料。《国语·晋语三》:“惠公入而背内外之赂。舆人诵之曰:‘佞之见佞,果丧其田。诈之见诈,果丧其赂。得国而狃,终逢其咎。丧田不惩,祸乱其兴。”[15](P303)《国语·楚语上》:“近臣谏,远臣谤,舆人诵,以自诰也。”[15](P504)在这两句中,韦昭皆训“舆”为“众也”,《国语》中的“舆人”都是通过“诵”的方法来讽谏时政。他们所出现的语境也与例(1)、例(30)、例(31)相近。就此而言,舆人应是为执政者出谋划策、排忧解难的官员,他们了解当下的施政效果、民风民情,擅长运用“诵”的方式讽谏时事。

最后,我们将其余的例句放在一起来看。例(5)与例(32)是前后文的关系:“周原伯绞虐其舆臣,使曹逃。冬十月壬申朔,原舆人逐绞,而立公子跪寻,绞奔郊。”[1](P4479)前一个“舆”杜预训释为“众也”,后一个“舆”杜预未加训释。在这段文字中,“舆臣”“舆人”处在前后相应的位置上,因此,“舆人”就是“舆臣”,意为众臣。例(3)所发生的故事背景,曾在襄公二十九年有所交代。晋平公为杞女所生,所以为杞国修筑城墙,晋国大臣知悼子以及郑国、鲁国的大夫都积极参与。于是,晋悼公夫人(即杞女)邀请曾经为杞国筑城的“舆人”吃饭。因此,这里的“舆人”也应是“舆臣”。例(6)是说宋国的景曹去世,季康子派家臣冉有前去吊唁、送葬,并让冉有跟随在“舆人”之后,这说明“舆人”应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例(33)是说秦军经过析地,捆绑“舆人”装作俘虏,并在夜间假装与戍守商密的楚军将领(实为“舆人”)盟誓,商密人于是向秦军投降。这里的“舆人”通晓盟誓的各个环节,理应是具有一定地位的官员。

根据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左传》中的“舆人”应是指有一定地位的官员。当“舆”表“贱官”义时,“舆人”是指管理车舆的官员。当“舆”表“众”义时,“舆人”即指众臣。当“舆人”的所指为众臣时,并没有特定的范围,其共同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他们在春秋时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可以驱逐暴虐的国君、改立新君,而且可以参与国事、接待他国臣子。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舆人”擅长运用“诵”的方式讽谏时事,为国君出谋划策、排忧解难。

总的来看,以往关于“舆”或“舆人”的研究,既未辨别“舆”的多种词义,也未理顺“舆”的引申义序列关系,还将单音词“舆”、双音词组“舆人”以及“舆”作为语素参与构词的专有名称“舆帅”“舆尉”“七舆大夫”等相混淆,在这种状况下,对“舆人”的解读自然是见仁见智。有鉴于此,我们从语言学角度出发,首先厘清“舆”的各个义项,阐释“舆”作为单音词及以不同语素义参与构词的不同含义;再结合文本的语境与前人的注疏,探求《左传》中“舆人”的真正内涵。在《左传》中,“舆”具有多个义项,如作为名词“车”、作为动词“抬”等。除此之外,当“舆”作为单音词出现时,通常是指“贱官”,其主要任务是辅佐“皂”做众多的事情,地位在皂之下、隶之上。“舆”以“车”的语素义参与构成“舆帅”“七舆大夫”等官职名称,分别指主管兵车之官、主管诸侯副车的大夫。“舆”以“众”的语素义参与构成“舆尉”,是指主管民众征役的武官。“舆”与“人”构成双音词组“舆人”,则是指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官员。当“舆”义为“贱官”时,“舆人”是指管理车舆的官员。当“舆”义为“众”时,“舆人”即指众臣。当“舆人”的所指为众臣时,虽然并没有特定的范围,但特别是指擅长运用“诵”的方式讽谏时事,为国君出谋划策、排忧解难的官员。

参考文獻:

[1][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A].[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C].北京:中华书局,2009.

[2][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5.

[3][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4]张涌泉主编.敦煌经部文献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8.

[5]张传官.急就篇校理[M].北京:中华书局,2017.

[6][清]焦循.孟子正义[M].沈文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7][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清]王先谦补注.汉书补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8][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A].[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C].北京:中华书局,2009.

[9][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唐]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

[10][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A].[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C].北京:中华书局,2009.

[11][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A].[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C].北京:中华书局,2009.

[12][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春秋谷梁传注疏[A].[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C].北京:中华书局,2009.

[13][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A].[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C].北京:中华书局,2009.

[1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6.

[15]徐元诰.国语集解(修订本)[M].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

Research on the Meaning of “Yuren(舆人)” in Zuozhuan(《左传》)

Xia Zihui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Zuozhuan(《左传》) refers to “yuren(舆人)” in many places, and scholars have always had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who exactly “yuren(舆人)” refers to. From a linguistic perspective, first clarify the various meanings of “yu(舆)”, analyze the implicit meaning of “ren(人)” in Qre-Qin literature, and explain the different meanings of “yu(舆)” as a monosyllabic word and its participation in word formation with different morpheme meanings. By combining the context of the text of Zuozhuan(《左传》) and previous annotations, we aim to explore the true connotation of “yuren(舆人)” in Zuozhuan(《左传》). The monosyllabic words “yu(舆)” and “ren(人)” form the disyllabic phrase “yuren(舆人)”, which is used in the Zuo Zhuan(《左传》) to refer to officials with a certain status. When “yu(舆)” means “lowly official”, “yuren(舆人)” refers to the official in charge of the management of the vehicle. When “yu(舆)” means “public”, “yuren(舆人)” refers to the ministers. Although there is no specific scope for the ministers referred to by “yuren(舆人)”, they particularly refer to ministers who are skilled in using recitation to satirize and advise current affairs, provide advice and solve problems for the monarch.

Key words:Zuozhuan(《左传》);“yuren(舆人)”;reference

猜你喜欢

左传
《左传》的预叙书写范式及其影响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不是兵书的兵书——从吴起说《左传》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从善如流
一道化学计算题的守恒多解
谈《左传》女性人物形象及影响因素
《左传》叙事视角研究
Contents and Abstra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