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方言“□?hi0”字比较句历时演变试探

2023-08-29刘洋

现代语文 2023年7期

刘洋

摘  要:山东方言中,“□?hi0”字句是一种特殊的比较句句式,主要流行于山东东部地区。通过话题结构分析、考证本字等方法,对“□?hi0”字句进行历时溯源,以构建起该句式的历时演变链条。从语音演变来看,山东方言“□?hi0”字和古汉语的“于”字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从句式结构来看,“□?hi0”字句和“于”字句有着相似的结构功能和表意能力。从跨方言比较的角度来看,山东方言“□?hi0”字比较句和闽东方言“去”字比较句具有同源关系。因此,山东方言“□?hi0”字句中的“□?hi0”字源于古汉语的“于”字。

关键词:“□?hi0”字句;“于”字句;比较句;山东方言;历时研究

在山东方言中,“□?hi0”字比较句一直是学界所关注的问题之一。罗福腾认为,这种句式在古代汉语中可以找到它的根源[1]。冯春田指出,类似于这种句式的形式在宋代已经出现[2](P661)。戚晓杰认为,“起(□?hi0)”的本字源于“兴起”“起来”义,作为补语附着在形容词之后而虚化为比较标记。作者将聊斋俚曲中的“及”字句中的“及”字和“其”字句中的“其”字,均视作是“起”字的变体。而“□?hi0”字句中的“□?hi0”字是一个轻声字,在记录的时候,除了使用“□?hi0”之外,也有可能使用“其”这种声韵相同、音调不同的字。这三种句型中的比较标记属于同一种标记,只是在记音时发生了差异[3](P40)。刘丹青认为,现代汉语方言中的“过”“起(□?hi0)”等并不是介词,不能跟后面的基准构成介词短语,它们原为趋向补语,并由此引申出比较标记的作用[4](P205)。可见,前人对于山东方言“□?hi0”字句的历时研究,大多集中于明清时期。由于山东方言口语形式在明清之前存在着资料缺失,因此,在山东方言历时研究的完整性、衔接性方面仍有所欠缺。同时,由于语音演变的关系,学界对方言跨区域联系的阐述也不够深入。有鉴于此,我们拟通过话题结构分析、考证本字等方法,对山东方言“□?hi0”字句进行历时溯源,力求初步构建起该句式的历时演变链条。

一、山东方言“□?hi0”字句共时描述

“□?hi0”字句是山东东部地区常见的比较句句式,它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并且带有浓重的口语色彩。在“□?hi0”字句的基本形式中,其比较词大多为形容词,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为辅。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形容词为“强”,除“强”之外,“好”“长”也较为常用。比较结果以褒义词为主,贬义词在该句式中会受到很大限制。需要指出的是,就近些年的使用状况来看,“□?hi0”字句褒义词的使用范围也在缩小。钱曾怡指出,在东区的威海、牟平、青岛、潍坊等地,“□?hi0”还可以用于动作、行为比较[5](P292)。

(一)“□?hi0”字句的肯定形式

在山东东部地区方言中,“□?hi0”字句的肯定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NP1+比较结果+比较标记(□?hi0)+NP2;NP1+动词+得+比较结果+比较标记(□?hi0)+NP2;NP1+能愿动词+动词+比较标记(□?hi0)+NP2。

1.NP1+比较结果+比较标记(□?hi0)+NP2

(1)他强□?hi0你。

(他比你强。)

2.NP1+动词+得+比较结果+比较标记(□?hi0)+NP2

(2)小王考得好□?hi0你。

(小王考得比你好。)

3.NP1+能愿动词+动词+比较标记(□?hi0)+NP2

(3)恁还别说,小王能干□?hi0小李。

(你还别说,小王比小李能干。)

在使用这种句型时,一定要注意修饰性成分的位置,大多数的修饰成分会出现在NP2的后面,这可以算作是补语的一种表现形式。

以山东方言中最常见的“□?hi0”字句为例:

(4)他强□?hi0你。

(他比你强。)

加上补语成分之后,该句式则变成:

(5)他强□?hi0你老鼻子了。

(他比你强太多了。)

这里的“老鼻子了”是山东地区常用的副词性短语,意为“很多”“太多”。它既可以表示数量上的多,又可以表示程度上的多,在句子中主要是作补语或状语。例(5)也代表了山东方言“□?hi”字比较句在受到副词性短语修饰后的状态。

(二)“□?hi0”字句的否定形式

在山東东部地区方言中,“□?hi0”字句的否定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NP1+不+V+比较标记(□?hi0)+NP2;NP1+没+比较词+比较标记(□?hi0)+NP2;NP1+没有+比较结果+比较标记(□?hi0)+NP2+的、NP1+没有+动词+得+比较结果+□?hi0+NP2。

1.NP1+不+V+比较标记(□?hi0)+NP2

这种类型的比较句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平比句,即NP2和NP1的性质和状态差不多;另一种是差比句,即NP1不如NP2。因此,我们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去理解、判断。例如:

(6)李明干活不强□?hi0王刚。

(7)李明干一个的质量赶上王刚干两个的质量了,李明干活不强□?hi0王刚。

(李明干活比王刚差。)

(8)李明赶上王刚的干活质量了,李明干活不强□?hi0王刚。

(李明的干活质量和王刚差不多。)

2.NP1+没+比较词+比较标记(□?hi0)+NP2

通常情况下,这种类型的否定比较句等于平比句,即两种事物差不多。例如:

(9)您是强,可是我也没差□?hi您。

(您很强,可是我也不比您差。)

3.NP1+没有+比较结果+比较标记(□?hi0)+NP2+的

与这种否定比较句相似的,还有NP1+没有+动词+得+比较结果+□?hi0+NP2。在这种格式中,NP1为整体,NP2为一部分,全句借用NP2对NP1进行否定。例如:

(10)俺的同学们没有强□?hi0你的。

(我的同学们没有比你强的。)

(三)“□?hi0”字句的反问形式

“□?hi0”字句的反问形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NP1+比较词+比较标记(□?hi0)+NP2+吗?二是NP1+不+比较词+比较标记(□?hi0)+NP2+吗?

首先看NP1+比较词+比较标记(□?hi0)+NP2+吗?这种类型表示的是对普通陈述句形式的否定。例如:

(11)他长得强□?hi0我吗?

例(11)在普通话中的表述是:“他长得比我好吗?”该句的言外之意是:“他长得不如我好。”

其次看NP1+不+比较词+比较标记(□?hi0)+NP2+吗?此句式和上文句式在意义上没有区分。不管是否使用“不”字,这两种否定反问句所表达的意义都是一样的。例如:

(12)她做饭做的不强□?hi0那个(人)吗?

例(12)在普通话中的表述是:“她做饭做的不比那个人好吗?”该句的言外之意是:“她做饭做的比那个人好。”

总之,“□?hi0”字句的使用情况比较复杂,形式灵活多变,应在具体语境中进行具体分析。特别是在否定形式下,该句式具有较多的变换形式且意义多变,使用时要紧密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说话者的意图。

二、山东方言“□?hi0”字本字考证

赵金铭指出,山东方言“□?hi0”字句表比较形式起源于古代汉语,和“于”字句表比较的方式比较相似[6]。下面,我们就结合具体语料,对“□?hi0”字进行本字考证。

(一)句法考证

这里仍以“他强□?hi0你”为例进行分析。在该句式中,比较结果“强”处于比较标记“□?hi0”的前面;同时,比较主体“他”(NP1)处在比较结果的前面,比较基准“你”(NP2)位于比较标记的后面。这种比较句的表达形式,与古汉语“于”字比较句的形式存在近似之处。例如:

(13)季氏富于周公。(《论语·先进》)

在例(13)中,“富”为比较结果,“于”为比较标记,“季氏”为比较主体,相当于“□?hi0”字句中的NP1;“周公”为比较基准,相当于“□?hi0”字句中的NP2。从句式上看,山东方言“□?hi0”字句与古代汉语“于”字句的句法结构基本一致。“于”和“□?hi0”均在句中担任比較标记,同时,它们的比较结果、比较主体(NP1)和比较基准(NP2)的位置也完全一致。只是经过历时的演进,相对于“于”来说,“□?hi0”的意义进一步虚化,声调亦变为轻声,这也符合虚词轻声化的演变规律。就此而言,山东方言“□?hi0”字句和古汉语“于”字句具有同源性,所以“于”和“□?hi0”也具有同源关系。

(二)语音考证

在中古汉语时期,“于”属于云母三等字,“□?hi0”属于溪母三等字。李方桂则将“于”字的上古声母拟为[*gw][7](P18)。[*gw]属于浊塞音,相对于山东方言见组字腭化之前的[k]音来说,它增加了浊音的特点。通常情况下,匣母字在中古时期会演变为?或者是?;但是很多例子均表明,山东地区方言的语音演化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刘瑞民指出,早在上古汉语时期,齐方言中就存在着见母字、溪母字和匣母字混用的情况[8](P19-20)。例如:

(14)《公羊传·襄公二十四年》:“仲孙羯帅师侵齐。”《经典释文》:“羯本又作褐,亦作偈,同。”羯,《经典释文》居谒反、《广韵》居竭切;见母。褐,《广韵》胡葛切;匣母。[8](P19-20)

(15)《公羊传·成公四年》:“三月,壬申,郑伯坚卒。”何休解曰:“左氏作坚字,谷梁作贤字,今定本亦作坚字。”坚,《广韵》古贤切;见母。贤,《广韵》胡田切;匣母。[8](P20)

(16)《公羊传·文公十三年》:“周公用白牲。”何休解曰:“谦改周之文。”鄂本谦作嫌。谦,《广韵》苦兼切;溪母。嫌,《广韵》户兼切;匣母。[8](P20)

(17)《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又雩者何?又雩者,非雩也。”闽监毛本何作可。可,《广韵》枯我切;溪母。何,《广韵》胡歌切;匣母。[8](P20)

由此可见,从上古到中古时期,由于浊音清化,齐方言可能存在着见母字、溪母字和匣母字混用的特殊变化。通常情况下,山东方言全浊声母无论平仄一般变化为不送气现象。实际上,在上古汉语时期,山东地区便有送气和不送气音混用的情况。例如:

(18)《公羊传·定公十四年》:“公会齐侯卫侯于坚。”《经典释文》:“坚,本又作掔,音牵,左氏作牵。”于坚,《左传》作于牵。坚,《广韵》古贤切;见母。牵,《广韵》苦坚切;溪母。掔,《广韵》苦闲切;溪母。[8](P15)

(19)《公羊传·僖公五年》:“杞伯姬来。”阮元:“浦镗云,杞误纪。”杞,《广韵》墟里切;溪母。纪,《广韵》居理切;见母。[8](P15)

在蒲松龄的聊斋俚曲中,也存在着同样的现象。戚晓杰指出,在“□?hi0”字句这一特殊句式中,也出现了“及”和“起”并用的情况[3](P39-40)。例如:

(20)他的达强及俺达,他那达俊及俺达,他达就比俺达大。(《聊斋俚曲·墙头记》第一回)

(21)埋怨老天不凑趣,一日长起十来日,捱过今朝又明朝,怎么教人不生气。(《聊斋俚曲·琴瑟乐》)

聊斋俚曲的相关用例表明,在近代时期的山东境内,仍然存在着声母的送气与不送气音混用情况。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山东方言中,匣母字[*gw]有可能和其他辅音声母一样,发生了非正常的演变。其中,在汉代前后,山东地区由于[*gw]和[k]的语音相似而出现了见母字和匣母字混用的情况。王南冰、宋兆祥指出,在山东方言土话层次中,古全浊声母不论平仄,在变化为清音时都读为不送气音[9]。这和“□?hi0”的变化形式相异。张光宇指出,中原官话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全浊声母不分平仄一律读为送气清音,这点可以在闽方言的司豫移民层次得到证实[10]。由此可知,“□?hi0”有可能是受到中原官话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特殊变化形式。据相关移民资料记载,明清时期有大量河北、山西移民进入山东境内,将原先的山东方言和中原官话相融合。这对山东方言的语言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原先不送气的古全浊声母增加了中原官话送气的特点。“□?hi0”也受到中原官话浊声母送气特征的影响,送气的[kh]遂腭化为[?h],并且逐渐占据了优势地位。

需要指出的是,山东方言中的“□?hi0”属于之部字,古汉语“于”字则属于鱼部字。王力曾对鱼部字从上古汉语至现代汉语的变化进行了梳理:*ǐɑ>ǐo>ǐu>iu>y[11](P77)。在山东东部地区方言中,“回家”一词常常被说成“家[?ia312]去[?hi0]”,其中,“去”字的韵母在胶东地区读作[i]。经田野调查发现,在当地发音合作人的印象中,仍然认为是“家去”两字。这说明,山东东部方言出现了部分[y]的发音由圆唇向不圆唇发展的现象,从而出现了之部字和鱼部字的混用。这种情况在汉代齐鲁地区的方言中已经有所体现。《礼记·檀弓上》:“檀弓曰:‘何居?我未之前闻也。”郑玄注:“居读为姬姓之姬,齐鲁之间语助也。”这种鱼部字和之部字混用的情况,虽然在上古汉语时期已经出现,但是它和现代山东方言究竟有什么关系,仍有待进一步探讨。就实际感知来说,当地发音合作人认为,“家去”中的“去”字和比较句中的“□?hi0”字,在读法以及与前面词语的读音时间间隔上,均比较近似。虽然二者表示不同的意义,但相关证据可以表明,山东方言中的“□?hi0”与“去”应存在某种内在关联。

(三)跨方言比较

如前所述,山东方言中的“□?hi0”与“去”应具有某种内在关联。在全国方言中,仅有闽东地区存在着将“去”作为比较标记的现象,如闽语中的“伊悬去我”,意思就是“他比我高”。因此,这里主要是采用跨方言比较的方法,来论述闽语“去”字句与山东方言“□?hi”字句之间的关系。

吴福祥指出,与原来的读音相比,闽东方言比较句“去”字的读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作部分趋向补语时,可能会发生弱化为[o]情况[12](P6)。在福州话语音系统中,我们对表比较的“去”字进行声母逆向推理,可以得出其声母为[kh-]的结论。其语音形式和山东方言“□?hi0”比较近似,这说明山东方言与闽东方言的某些层次有着同源的可能性。

谭其骧指出,在永嘉之乱时,青徐地区的民众曾大范围南迁,并到达今浙江南部地区,此为第一次南迁。晋成帝初期,因战乱波及淮南,当时的侨民又进行了南迁,到达今闽东地区,此为第二次南迁[13](P221-222)。

这说明部分闽东方言和青徐方言是有同源关系的。王南冰、宋兆祥对“愒”等山东方言特征词汇与闽东方言进行了对比,也说明二者具有同源关系[9]。由此可以推测,作为一种特殊的比较句,“去”字句在进入到闽东语言系统后即扎根于当地方言,并一直保存至今。

总之,古汉语“于”字比较句中的“于”、山东方言中的“□?hi0”、闽东方言中的“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对“□?hi0”字在齐鲁地区的历时演变作出推拟:*gǐɑ>khǐɑ/kǐɑ>khǐo/kǐo>khǐu/kǐu>khiu/kiu>?hi/?i>?hi0。就此来说,山东方言“□?hi0”字句中的“□?hi0”字应源于古汉语的“于”字。

三、山东方言“□?hi0”字比较句的衰退

下面,我们将从联系项居中体系和话题结构角度出发,阐述“于”字句和“□?hi0”字句在现代汉语衰退的必然性。

结合上文研究来看,“□?hi0”字句的源头是古汉语表示比较的“于”字句。从句式来看,“于”字句表比较的句型是NP1+A/V+于+NP2,這与山东方言“□?hi0”字句的句式基本一致。如《礼记·檀弓下》:“苛政猛于虎。”从词的语法化程度来看,“于”字和“□?hi0”字在比较句中的语法化程度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于”字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在春秋时期开始作比较标记时,仍处于动词向介词的虚化转换状态。结合当时的使用情况来看,表比较的“于”字,可以判定为虚化程度不是很高的介词。而“□?hi0”字句中的“□?hi0”字,则属于比较标记,它是在“于”字介词的基础上,经过长时间地虚化,最终作为一个标记词出现在句子中。这种现象在世界语言范围内也比较常见,英语中表示比较的“than”一词,就是从原先的动词虚化成为连词或是比较标记的。

同时,“□?hi0”字句和“于”字句的结构形式也符合联系项居中体系。该理论指出:“联系项的优先位置应该处于两个被联系项之间,如果联系项位于某个被联系成份上,则它会处在该被联系成分的边缘位置。”[14](P69)、[15](P398)无论是英语中的“than”,还是古代汉语中的“于”字句、山东方言中的“□?hi0”字句,它们的联系项都处于相对独立的位置,因此,它们前后的成分相对平等,不会出现结构失衡的情况。

刘丹青指出,虽然“于”字句符合SVO结构,但是它的话题属性较弱[16]。这就导致了与话题有着不解之缘的“比”字句逐渐成为现代的单句式差比句,这一系列的变化也表明了,在汉语句式竞争中,作为显赫范畴的话题结构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和扩张力[16]。它同样证明了“□?hi0”字句符合早期汉语的结构特点,进一步证实了“□?hi0”字句来源于“于”字句的猜测。

在实际应用中,“□?hi0”字句在表意方面体现出很大的受限性。例如:“*我做的太强□?hi0他了。”这样的说法在山东方言中一般不会出现。通常情况下,表示比较程度的词语要放在整个句子的后部。例如:“我做的强□?hi0他太多了。”与现代汉语“比”字句相比,“□?hi0”字句表示修饰的部分距离整个句子的话题核心(联系项)太远,不利于凸显汉语的话题优势。戴庆厦曾提出22个从语法中提取分析性特点的标准,其中一个就是“是否是话题句语言,话题的标志是什么”[17]。这说明,语言的话题结构是判断语言分析性的重要标准之一。可以说,“□?hi0”字句的比较结果和修饰成分的距离相对过远,是与现代汉语的话题性增强这一趋势背道而驰的,这也从反向角度证明了它应该是一个起源较早的句式。

总之,“□?hi0”字句并不符合现代汉语的复杂话题表意,是导致它在山东方言中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这也与前文所证明的结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我们采用了话题结构分析、本字考证等方法,对山东方言中的“□?hi0”字句进行了历时溯源。从语音演变来看,山东方言“□?hi0”字和古汉语的“于”字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从句式结构来看,“□?hi0”字句和“于”字句有着相似的结构功能和表意能力。从跨方言比较的角度来看,山东方言“□?hi0”字比较句和闽东方言“去”字比较句具有同源关系。同时,我们还以联系项句中理论、话题结构理论为指导,对古汉语“于”字句和山东方言“?hi0”字句进行了比较,不仅进一步证实了“□?hi0”字句来源于“于”字句,而且阐释了“于”字句和“□?hi0”字句在现代汉语衰退的必然性。需要指出的是,在现代汉语方言体系中,像山东东部方言“NP1+比较结果+比较标记+NP2”这样的构式是比较少见的。其中,在粤语中,出现了与“□?hi0”字句相类似的“过”字比较句;在山东临淄地区,也出现了类似结构的“的”字比较句。这几种句式之间具有怎样的联系,还是全部为原生句式?这些问题都亟待学界进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罗福腾.山东方言里的反复问句[J].方言,1996,(3).

[2]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3]戚晓杰.明清山东方言背景白话文献特殊句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4]刘丹青.语法调查研究手册(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5]钱曾怡.山东方言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1.

[6]赵金铭.汉语差比句的南北差异及其历史嬗变[J].语言研究,2002,(3).

[7]李方桂.上古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8]刘瑞民.以《公羊传》为代表的齐语语音研究[D].温州:温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9]王南冰,宋兆祥.山东方言与吴闽语关系的词汇证据[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5).

[10]张光宇.论闽方言的形成[J].中国语文,1996,(1).

[11]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2]吴福祥.闽语差比式的历史层次[A].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励耘学刊·语言卷(总第十五辑)[C].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

[13]谭其骧.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A].谭其骧.长水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4]刘丹青.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5]Dik,S.C.The theory of functional grammar.Part 1:The structure of the clause[M].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1997.

[16]刘丹青.汉语差比句和话题结构的同构性:显赫范畴的扩张力一例[J].语言研究,2012,(4).

[17]戴庆厦,闻静.论“分析性语言”研究眼光[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

The Study of the Chron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Comparative Sentence of “□?hi0” in Shandong Dialect

Liu Ya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71, China)

Abstract:In Shandong dialect, the comparative sentence of “□?hi0” is a special kind of comparative sentence form, which is mainly popular in the eastern part of Shandong. By analyz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topic and interpreting the original character, we can trace the origin of “□?hi0” to build up a chain of evolution of this sentence patter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onological evolution, the word “□?hi0” in Shandong dialec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word “yu(于)” in ancient China.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entence structure, the word “□?hi0” and the word “yu(于)” have similar structural functions and notional abil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dialect comparison, the “□?hi0” comparative sentence in Shandong dialect and the “qu(去)” comparative sentence in Mindong dialect have a cognate relationship. Therefore, the word “□?hi0” in the sentence “□?hi0” in Shandong dialect is derived from the ancient Chinese word “yu(于)”.

Key words:“□?hi0” sentence;“yu(于)” sentence;comparative sentence;Shandong dialect;chronological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