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梳理本土珍貴文獻檔案 澳基會積極推動文獻電子化

2023-08-28嵐子

澳门月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學術資料電子

嵐子

在公共服務電子化、行政運作無紙化、無感支付等電子化服務的趨勢下,居民能隨時隨地辦理生活事務。近年本地一些較資深的團體或機構,亦越來越重視檔案電子化工作,積極構建線上資料庫,務求令檔案原件的損耗減至最低,讓文化資源得以更廣泛地傳播共享。2019年,澳門基金會籌建多時的“澳門記憶”文史網正式面世,蒐集和梳理澳門從古至今散落的各類歷史文化資料,這個互動多媒體資料庫,讓歷史素材變得生動和觸手可及。澳基會善用網絡時代的傳播契機,一方面持續優化“澳門虛擬圖書館”的服務功能,另一方面推出“澳門記憶”文史網,分別在學術研究與人文普及兩方面,共同助力“澳門學”發展,使本土文化傳承和推廣變得更加便捷。

不再遙不可及

文獻是記錄知識的載體,與當今社會發展關聯密切,今年5月,澳門文獻界迎來喜訊,《澳門功德林寺院檔案文獻(1645-1980年)》成功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記憶(國際)名錄》,這是繼2017年《漢文文書》(《清代澳門地方衙門檔案(1693-1886)》)後,再有澳門地方檔案文獻成功列入國際級別的《世界記憶名錄》。統籌申報工作的澳門文獻信息學會理事長楊開荊表示,澳門無量壽功德林曾是有識之士活動的場所,寺中所存的文獻反映了澳門宗教文化在近現代史上的傳播與發展,對於研究澳門佛學的淵源和澳門在近代史上的角色地位有著重要價值,申報《世界記憶名錄》反映國家對文獻保存的重視,亦對地方文獻信息服務具有推動作用。

近年本地學術氛圍活躍,學術界對澳門歷史文獻的需求殷切,對古籍檔案的修護、整理以及電子化技術的推進起了正面作用。每當收集到古籍及檔案,澳門文獻信息學會人員先就該檔案規劃資料庫、設定分類號,再對文獻進行仔細分類,如果檔案原件狀況不佳,易受損,就只能進行簡單拍攝,狀況完好則可全件掃描。檔案完成整理後會重新包裝保存,包裝的物料、保存環境的濕度和温度都十分講究,如果温度、濕度不當,容易導致古籍變質,出現硬化、龜裂、發霉等現象。

開展《澳門功德林寺檔案文獻》的申報工作初期,團隊先要梳理數量龐大的古籍檔案,楊開荊表示:“參與分類整理的人員眾多,未計前期工作,單是核心整理階段花了2至3年時間才完成,把海量檔案分門別類後,著錄是十分重要的步驟,一張相片,我們要考證相中人物的姓名、生卒年份、拍攝地……按線索分析其職業、甚至照片背景所展現的地貌變化等,都是重要的歷史記錄。我們嚴格要求工作人員不可忽略任何細節。”著錄是指分析和記錄歷史檔案的資訊,然後按文獻學專業規範為檔案史料標示檢索點,一個檔案的檢索點愈多,愈能提高該檔案資料被利用的機會和價值。對具歷史價值的古籍檔案進行電子化處理不僅是為了更長久地保存原件,更在於對文獻內容的深度揭示,使歷史資源發揮更大的效益。楊開荊稱,文獻資源被加以利用才具有生命力,借助科技手段,文獻正走進人們的生活,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歷史資源。

電子文獻時代

在澳基會的支持下,澳門文獻信息學會的團隊培訓本地大專生,參與整理本澳散落各處的文獻檔案資料,並將其進行電子化,其中“澳門記憶”文史網(www.MacauMemory.mo)今年5月推出的“功德林文獻瑰寶網上展覽”正是電子化成果之一,楊開荊表示:“我們希望挖掘散落於民間卻被忽略的歷史資料,可能此刻未必是大眾需要的資料,但當越來越多人展開研究,很多歷史的空白就會透過這些資料來填補,前人的心血才沒有白費。”澳基會多年來致力推動本地文獻的整理工作,多次組織本地學者參與UNESCO有關文獻遺產研究的國際會議,並支持《天主教澳門教區檔案文獻(十六至十九世紀)》申報亞太區《世界記憶名錄》,持續推動澳門社會對文獻遺產的保護及管理意識。

配合當今社會急速發展的需要,構建澳門文獻資源總庫,使文獻得以廣泛被利用,是本地文獻工作面對的新機遇和挑戰。澳基會構建的“澳門記憶”文史網啟動以來,除了吸納本地各部門和民間團體分享史料,更不斷開拓與外地的合作,去年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博物館,以及香港海事博物館經過溝通協調達成合作,獲授權免費使用珍貴的乾隆時期澳門長卷畫,以及十八世紀的澳門、廣州繪畫,還有海圖等,其中長卷畫原圖的電子檔(超過一百兆),通過專門技術全圖上載至“澳門記憶”,及後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亦對原畫進行高清拍攝,為讀者提供更高清的澳門景緻,亦體現了各方對澳門史料的重視。

楊開荊稱,檔案電子化的意識、相關技術人才的發展速度,需視乎整體社會對文獻保存的重視程度,她形容現時正進入高速發展階段:“一些館藏資源較具規模的機構,正是把握電子化趨勢,積極完善自己的資料庫,未來如何進一步統合所有數據資源,值得思考。”“澳門記憶”作為傳承中華文化、凝聚澳門市民情懷的平台,因著學者和大眾不斷挖掘各地珍貴史料和參與,平台團隊才得以開拓和收集散佚的資源。楊開荊認為,這些合作成果體現社會各界認可澳基會對文獻研究及保存的重視,“澳門記憶”面向公共、私人、學術、社團等層面合作空間廣闊,她相信“平台合作、資源共享”是大勢所趨,並有助鼓勵更多人樂於與“澳門記憶”文史網共享歷史資源。

提煉文獻價值

從事文獻學研究多年的楊開荊,見證多項澳門地方檔案文獻申報《世界記憶名錄》過程中本澳團隊付出的血汗,她指出,申報成功既是強化了文獻本身的價值和歷史作用,更重要是未來如何支持“澳門學”學科的建立。她續指,文獻學為學術研究發揮很多重要作用,當中不可不提“專題選粹服務”(Selectiv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即是針對讀者的興趣或研究範圍,從文獻/學術刊物/檔案中抽選出符合讀者要求的資訊,節省讀者檢索時間,相比以關鍵字搜索更精準到位。楊開荊認為,“澳門記憶”及“澳門虛擬圖書館”亦正朝著這方向發展,為廣大讀者服務,“澳門虛擬圖書館”呈現了澳門學術環境現況,讓學者或研究人士進行深度閱讀,而“澳門記憶”是面向青年及大眾的多媒體互動平臺,兩者正致力把文獻內容進一步深入提煉,細化呈現澳門歷史文化資源,最大化地利用和發揮本土文獻的價值。

澳基會創設的線上平台與時俱進,滿足社會各界認識和研究澳門歷史的需要,其中“澳門記憶”文史網活用科技手段,抽絲剝繭地揭示文獻原件的具體細節,讓平台成為學者及學生查找本地史料的寶庫,“澳門虛擬圖書館”則透過大數據整合出版成果和學術動態;楊開荊相信,“澳門記憶”及“澳門虛擬圖書館”持續把文獻及學術資源提煉工作做得更深入,愈有利澳門學術研究發展。未來,澳基會將繼續凝聚全體居民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整理、研究、豐富屬於澳門的集體記憶,同時,鼓勵、支持學者和研究者關注澳門、研究澳門,構建本土知識體系,促進“澳門學”的學科建設,為澳門和國家在新時代的持續發展出謀獻策。

猜你喜欢

學術資料電子
謝桃坊先生學術成就概論
我與瑞士漢學家傅漢思博士二十年的學術交遊
IQ Test
The Apple of Their Eye
Big Jim
篳路藍縷 學林馨香——淺談金維諾先生的學術貢獻和教育思想
白一平、沙加爾《上古漢語:構擬新論》若干例證商榷*——兼談對西方學術評價的反思
电子F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