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与教材的多点链接

2023-08-28

学苑教育 2023年22期
关键词:课外课外阅读内容

徐 梅

(江苏常州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江苏 常州 21310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延伸阅读范围,深度发掘教材内容,寻找更多课外阅读对接点,设定更多课内课外阅读链接,无疑能够丰富学生阅读视野,为阅读学习提供更多助力支持。学生对课内外阅读链接有更高认同,教师对学情进行客观分析,从内容链接、方式链接、活动链接等角度展开设计,系统处理课内课外阅读对接问题,能够创造更多阅读学习起点,大幅度提升阅读学习效率和品质,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也有助推作用。

一、阅读内容链接,创设学习情境,调动生本思维

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发掘,针对学生学习关注,找到课内课外阅读素材衔接点,为课内课外阅读链接进行必要调研,自然推出阅读链接方案。

(一)发掘教材内容,寻找链接起点

1.整合课内资源

语文教学有固定教材,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发掘,找到学生认同感更强的内容,设计课内课外阅读链接机制,针对学生阅读要求进行教学组织,势必对学生形成感官冲击,其调动作用更为突出。教材阅读内容大多带有经典性,教师设计课内课外对接阅读方案时,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研读,以提升设计契合性。

如教学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教师利用示范诵读打开阅读教程,而且配设了背景音乐,学生深受触动,课堂学习气氛逐渐浓重起来。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诵读训练,体会荷花的特点魅力,对荷花身上的特质进行深度发掘。为调动学生阅读思维,教师搜集网上同名小品文进行对比阅读设计,要求学生自觉展开延伸阅读,结合文内阅读感知,体会课外文本对荷花的描绘,进而感受荷花的高洁气质。教师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素材,方便学生展开内外对接阅读。

2.创设阅读情境

教师利用多种辅学手段,创设适合的阅读情境,能够对学生形成感官触动。如问题设计、情境展示、诵读示范、故事引导等,都能够形成触觉感应,特别是课外阅读内容的介入,能够对学生形成更多激励。教师针对课内课外阅读对接展开情境设计,对接学生阅读兴趣取向,其调动作用更为突出。《燕子》是一篇小品文,描写生动,场景清新,教师利用歌曲进行调动,设计独特的阅读情境,学生开始真情诵读,想象燕子生活环境特点,对文中燕子体态特点进行归结。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推荐《小燕子》歌曲在班级播放,要求学生对歌词进行梳理和阅读,结合课内文本内容进行思考,对小燕子形象和特点进行梳理和归结。一首歌曲,成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对接歌词进行阅读学习,其设计带有创意性。学生对歌曲比较敏感,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设计,其助学效果显著。

(二)筛选课外资源,确定链接机制

1.筛选课外素材

在课内课外阅读素材整合环节,教师要考虑多种制约因素的存在。课外阅读素材信息浩如烟海,如何才能选择出最适合的内容,与教材形成多点对接,这是教师最需要考虑的问题。校本课程、网络平台、教辅材料等,都属于课外阅读素材来源,教师要做整合处理,以提升课外阅读素材搜集的适合性。《守株待兔》是寓言故事,具有故事性,也蕴含鲜明的哲理,教师从哲理揭示角度进行活动设计,组织学生展开深度研究。为激发学生阅读思维,教师推荐寓言故事《叶公好龙》《刻舟求剑》等,学生对这些课外寓言故事进行对比阅读,课堂研学气氛逐渐形成。教师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介绍课外寓言故事的哲理,对接自己生活进行解读和分析。学生对寓意进行深入探究,结合生活实践展开反思学习,其阅读思考更为丰富。

2.设计阅读方略

教师引入课内课外阅读机制后,需要对阅读计划进行反复推敲,以提升阅读组织的有效性。学生对课外阅读素材有不同要求,教师对课内课外内容进行客观分析,对学生阅读兴趣有一定了解,主动征询学生阅读意见,综合考虑多种制约因素的影响,对阅读方案进行反复改进,以提升阅读教学的针对性。《陶罐和铁罐》是带有童话色彩的故事,其寓意也比较深刻,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这篇课文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出来,或者是让学生同桌合作进行演绎活动。为延伸学生阅读思维,教师推荐课外仿写故事《陶罐和铁罐》,学生对课内故事比较熟悉,自然更关注课外同名故事的内容设计。教师推荐几篇同名故事,这些故事都是学生创编和改编的,与本文故事有更多对接性。学生开始研读这些课外故事素材内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讨论,学生回馈主动,阅读学习渐入佳境。

二、阅读方式链接,传授学习方法,提升生本感知

课内课外阅读学习链接,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教师有意识地传授一些学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其阅读品质。

(一)设定阅读计划,优化链接设计

1.组织学习讨论

课内课外阅读需要融合和对接,教师组织学生展开阅读学习讨论活动,交流阅读内容、阅读方法、阅读经验,或者进行阅读评价活动,都可以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因为要设计课外阅读内容,学生对此有比较高的讨论兴趣,教师科学组建讨论团队,设定讨论话题和任务,提示学生顺利进入讨论环节。《赵州桥》是一篇带有说明属性的课文,学生阅读不存在什么困难,对赵州桥的特点也有了全新的了解。教师为学生推荐了课外阅读素材,如《张果老与赵州桥》《鲁班与赵州桥的故事》等。学生对这些传奇故事内容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学习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讨论,对说明文常识、应用以及历史资料进行对应思考,说说课文的设计特点。学生开始深入阅读课外内容,结合课内内容进行互动交流,课堂研学气氛逐渐形成。

2.规划阅读路线

学生进入课内课外对接阅读环节,教师要与学生展开多种交流,对学生阅读基础、阅读思考、阅读实践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设计出科学的阅读方案,规划操作路线,为学生顺利进入到课内课外阅读融合学习之中创造良好条件。如果能够吸纳学生意见,让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素材的搜集活动,势必能够对学生形成心灵冲击。《纸的发明》也属于说明文范畴,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文体知识,归结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特点,然后推荐课外阅读素材《四大发明》,针对性展开阅读讨论。学生根据教师指导,主动进入到对比阅读环节,结合纸的发明情况,了解我国古代文化科技发展情况,形成文化教育契机。教师利用课外阅读内容进行具体指导,规划清晰阅读路线,确保课内课外阅读顺利对接,成功激发学生阅读思维。

(二)传授阅读方法,提升链接品质

1.确立链接接点

教师指导学生展开课内课外对接性阅读,要阅读教学方案进行优化处理,还要对阅读对接情况进行客观评估,以便做出对应调整。学生处于不同年龄段,对阅读内容的认同感呈现差异性,教师要对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取向有科学调查,为学生准备更多适合的阅读素材,以帮助学生自然建立阅读认知能力。学生对带有科普性质的文章比较有阅读兴趣,教师需要做对接设计,围绕学生学习兴趣取向展开设计。如教学《花种》,这是植物科普介绍文章,学生对植物趋光性特点进行探索,逐渐产生阅读兴趣。教师及时推荐课外内容,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搜集关于植物特性方面的素材,学生积极响应,纷纷行动起来,逐渐找到一些内容。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素材,教师要进行跨时空调度,让更多学生能够顺利进入到研学环节。

2.归结阅读技巧

阅读是学生个性的学习行为,在课内课外阅读实践中,学生的阅读学习效率呈现差异性,教师展开学法指导,针对学生的阅读基础和方法应用情况,及时设定学法传授方案,为学生输入更多实用的技巧和方法。阅读效率高低,直接决定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教师针对阅读效率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学生带来全新学习指导。《蜜蜂》也是一篇带有科普性质的文章,学生阅读认同感也很强,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特点,为学生准备了课外阅读材料:《蜜蜂的故事》。主要介绍蜜蜂的身体结构、生长特点、生活习性等。教师要求学生对接课文内容进行个性思考:蜜蜂有哪些神奇的功能?蜜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本领?学生结合课内课外素材进行讨论和阐释,课堂研学气氛活跃起来。教师对学生的研学情况进行梳理和评价,给学生提供一些阅读学法,确保课内课外阅读对接顺利展开。

三、阅读活动链接,优化学习指导,培养生本语感

教师组织阅读活动时,要注意渗透一些链接内容,促使学生在主动阅读和讨论中建立学习认知。学生如果对灵动性课内课外对接阅读活动有特殊参与兴趣,教师要做好优化设计。

(一)创新活动组织,展开链接互动

1.推出学习活动

课内课外阅读活动形式众多,学生对不同阅读学习活动形式有不同期待,教师展开创新设计,推出一些有新意的阅读学习活动方案,组织学生在学习探索中形成学科认知能力。集体诵读、阅读座谈、话题讨论、质疑释疑、读写展示等,都属于课内课外阅读活动形式,教师针对阅读学习实际需要做出科学组织,以提升其阅读效率和品质。《我变成了一棵树》是一篇童话故事,学生对这样的内容比较感兴趣,教师组织学生深度阅读,要求学生进行课本剧创编活动,现场做演绎展示。为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动画视频,其内容带有童话色彩。教师要求学生先观看视频,然后进行讨论,最后是组成演绎团队,对课本剧进行直观展示。教师利用课外童话动画进行调度,为学生带来演绎学习启示,成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创新阅读形式

教师对阅读活动程序、活动组织、活动评价、活动形式展开优化设计,能够对接学生学习思维,促使学生主动进入到阅读学习核心,在主动阅读探索中建立学科认知能力。课外阅读素材有不同呈现形式,教师不妨推出一些有声素材,对学生感官形成冲击,也可以调动学生进入网络展开互动性学习,都属于阅读对接创新实践。《剃头大师》是一篇真实性回忆文章,带有故事色彩,学生对这个故事比较感兴趣,能够深度阅读和思考。为延伸学生的阅读视野,教师推荐课外阅读材料。如《童年趣事》。因为故事带有趣味性,学生阅读积极性高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要求学生进行阅读交流活动,学法应用成为研读话题。教师推出课外阅读素材,对接课内阅读内容,给学生提供深度思考的机会。从学生阅读体验情况能够看出,教师设计是比较适合的。

(二)延伸活动设计,升级链接体系

1.优化训练组织

课内课外对接性阅读训练设计时,教师要进行优化处理,以满足不同群体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对课内课外阅读训练任务有不同期待,教师针对课外阅读内容实际,设计一些亲子阅读任务、读写训练任务、创编演绎活动,都能够获得不错的组织效果。教师让学生自行寻找课外阅读内容,自发组织课外阅读学习活动,学生会热情接受。《海底世界》是一篇描述海底世界的科普性文章,学生对海底世界充满好奇,自然有主动阅读学习的热情。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相关视频内容,学生有阅读经历,对视频展示内容有更高敏感性,纷纷展开热议学习,课堂研学活动顺利展开。教师设计训练任务:结合课内阅读,说说海底世界有什么特点。运用描写的手段,以阅读笔记形式呈现出来。学生接受读写任务后,开始展开思考和讨论,教师及时指导,确保训练任务的顺利落实。

2.提升阅读对接

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对接,其对接点有很多,教师需要有升级设计意识,针对阅读需要,推出一些创意设计方案,为学生顺利进入到阅读环节奠定基础。课外阅读在生活条件下展开,教师不能跟进指导,不妨设定网络交互任务,或者是让学生家长跟踪监管,以提升课外阅读学习效率。如《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这是一篇民间故事,学生有比较高的阅读热情,教师先组织学生阅读内容,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然后推荐课外故事《急性子和慢性子》,组织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归结其故事折射的道理。学生有故事阅读经历,对故事情节比较熟悉,对故事内涵展开深度思考,归结出一些道理。教师对学生阅读阐释道理情况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表现,确保课内课外阅读对接顺利完成。

四、结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推出课内课外阅读链接机制,组织更多适合的课内课外阅读活动,能够创造丰富阅读学习驱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展开阅读学习,由此建立起来的体验和认知才更为鲜活。

猜你喜欢

课外课外阅读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主要内容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