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课标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探讨

2023-08-28康丽珍

学苑教育 2023年22期
关键词:家乡教师教学

康丽珍

(福建省惠安第三中学,福建 惠安 3621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初中地理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自然科学知识、地理知识的基础上,从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的视角,培育学生的地球家园意识、生态文明精神,为培养建设美丽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人地协调观。

一、新课标下初中地理的变化

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初中地理站在自然科学的角度去探索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站在社会科学的角度去探索培养牢固生态安全观的方法,为学生创设知识学习、实践检验、探索创新的新蓝本。

(一)育人导向强化

在人地协调观下,从建立人类和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双赢需要出发,培养学生立足家乡、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以“地球的表层”主题为例,在特定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下,造成人们“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差异,形成了多样性的人种、宗教、语言等文化类型。尤其在现代信息技术、交通技术发达的时代,人类已经进入了“地球村”时代,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情况下,没有哪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可以独善其身。树立与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保护地球保护人类的地理学科教育价值。

(二)内容结构优化

从发展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素养的维度,初中地理搭建了基于地理空间尺度的主题式课程内容结构,让学生在认识地球整体面貌、认识世界和中国不同空间尺度区域的基础上,养成地理工具应用和地理实践能力。以《认识国家》内容为例,让学生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了解国家在煤炭资源开采及其矿山治理、大庆等油田资源枯竭城市治理及其再发展之路,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开发和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安全意识。对学生而言,养成光盘的饮食习惯、垃圾分类和低碳出行的生活习惯等,都是具备和提升地理实践能力的良好表现。

(三)学段衔接加强

初中地理是对小学科学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专业化,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坚实基础。从课程目标要求的层面,让学生初步认识地理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初步理解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关系,初步理解地球上的不同空间尺度、不同区域,初步掌握地理实验、社会调查和实践考察的方法等。以“认识家乡”为例,从初步认识家乡的地形地貌气候等地理要素,理解家乡环境对生产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关系,进而去探索绿色发展理念下建设美丽家乡的举措。这种衔接是从基础性知识学习到生产生活应用性的提升,使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培养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

二、新课标下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创设灵活的教学情境、设计巧妙的教学环节,开展趣味性的实践活动,是稳定发展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

(一)地理工具应用和地理实践的实践性教学

以《探求“地球之肾”——湿地》为例,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一般会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如利用家庭网络查找地球上的著名湿地及其特点,搜索关于湿地的纪录片或其他的影音视频等,查找湿地“百科”具体了解湿地的定义、分类、湿地系统、湿地植物、重要湿地名等知识,让学生对湿地有初步的认知。为了加强湿地的科普宣教、功能利用,弘扬湿地文化,教师也要积极地带着温度计、湿度计、测风仪等地理工具,到家乡的湿地公园去实地考察,以探查湿地的地貌、气候、水文、植物种类等,对观察、测量、记录的地理要素数据进行分析,以分析要素之间的联系与总结要素之间的因果规律等,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成就中发展地理学习兴趣。

地理工具的配备和应用,对学生的地理学习和地理实践起到了支撑性的作用。教师除了要准备如地球仪、地理图册等常规的教具外,还要准备如指南针、全站仪、水准仪、GPS 等工具,并教会学生如何在特定的环境下使用这些工具,以获得学习、实验所需要的数据等资料,为学生的地理实践做好经验积累工作。另外,结合学校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在特定的土壤环境中去种植不同类型的植物或蔬菜等,让其在土壤成分的检测中去把握科学种植的规律,用地理实践经验去改善环境、美化生活。

(二)信息技术应用与地理融合的多层次教学

以《我的家在这里》为例,教师借助现代联网教育教学技术及其设施,运用能展示突破和展播视频的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示家乡的山川河流、风土人情、产业发展、商贸流通等乡土知识,让学生在对家乡的观察、思考、交流和实践中,了解生活和地理之间的共同体关系。例如,在探究“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地理成因时,教师运用课件展示“橘”和“枳”的外形、颜色、重量、内部构造等图片,展示造成其变化的日照长短因素、土壤微量元素因素、温度因素等,让学生去观察、分析并总结其成长规律,让学生不断强化热爱家乡的情感和责任心。

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一般以现代联网的教育教学技术为主,支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抽象的地理知识和具象的地理环境、地理现象等,以直观的图片、视频等为学生展示出来。例如,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黄豆种子发芽、成长的视频,把原本神秘的植物成长现象以直观的过程解析出来。其他的如气候变化三维动画重现技术等,让学生能直观地观察、了解和理解地理现象的生成过程及其规律等;利用智能手机及其气候检测、定位系统等技术,让学生在设定的地理位置去搜集某个具体时段的地理信息,养成良好的实践学习习惯,把课程内容与学生学习融合成一个整体。

(三)优选生活素材与能力发展的应用性教学

地理科学知识的抽象特点造成了初中生学习的难度,以及兴趣发展和稳定的难度。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生活技能、生活环境切入,让其从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疑惑或自然现象奥秘过程中,去发展地理兴趣和地理能力。以《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幼儿时期就背诵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古诗中感受,一下就把原本科学性强的农业种植活动,与学生自幼耳濡目染的诗歌学习活动联系起来;运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古诗,描述农业劳作过程,同时也说明农民对农业的态度,进而引导学生去了解我国的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及其分布特点、降水、作物类型、畜牧品种类型、农业重要性等,教育学生珍爱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

培养学生基本的地理能力是初中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例如通过关于农业分布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地图上各种农业类型的分布情况,进一步分析土壤、气候、地势地形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分布和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启发结合家乡农业特色发展的实际,总结出“因地制宜”是农业发展的最佳模式,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统一起来,为学生未来结合个人专业和兴趣特长实际,利用自己的创新为家乡服务、为祖国服务打下坚实的地理知识和能力基础。

(四)学生自评互评与兴趣发展的探究性学习

新课标注重发挥评价的诊断、引导、改进、激励功能,让学生在自评、互评中学会反思与自我改进,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以《大洲和大洋》为例,学生在小组协作学习与教师的释疑解惑之后,能根据地图册、地球仪或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图片等,准确地说出海陆的分布等知识,也能精准地在地图或地球仪上指出大洲和大洋的板块,进而能根据地中海在缩小、红海在扩张的现象去理解板块构造说和大陆漂移说等观点,据此来评价学生对地理基本知识的识记能力,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等,为教师分层教学做好准备工作。

地理学科自然科学性的特点决定了学习的难度,社会科学性特点又对学生具有独特的兴趣魅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社会科学的趣味性出发,启发和激励学生从感兴趣的知识点或现象出发,在知识的探究和疑难的破解中,积累进步成就感和提振学习信心。如针对“大陆漂移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动手制作模型开展实验或验证,让其通过真切的体验来感悟相关疑难知识。为切实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教师可以尽量地为学生安排学习或探究任务,让学生都发挥特长把地理实践、地理知识学习统一起来,如喜欢绘画的学生绘制地图、擅长雕塑或泥塑的学生制作地球山川河海的模型等,使全体学生都立足个人特长行动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学习、全面发展。

三、新课标下初中地理教学原则

随着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和地理科学的发展,新课标下地理教学站在了更重要的起点上,也具有了新的教学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从育人的宏观维度,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地理教学培育学生的国家安全、国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意识,让其积极地利用地理知识和地理实践能力,为国家安全做出力所能及的努力,为国土安全做出地理科学创新的贡献,为生态安全做出身体力行的奋斗。其中,要把全球观和国家观统一起来,从整体上认知地球、认知中国、认知家乡,认知家、国和地球的共同体关系;要把人类观和自然观统一起来,从整体上认知人类发展、认知自然及其规律、认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要把教学目标与发展核心素养统一起来,站在整个初中学段地理的角度,去设定章节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学年教学目标与初中学段教育目标,既通过具体章节知识去发展特定素养,更通过整册书的学习去全面发展。以《中国水资源》为例,通过对我国水资源现状的学习,去了解造成我国水资源不足的成因、解决的主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树立整体的水安全观。

(二)聚焦重点原则

尽管地理学科中有许多学生喜欢的知识点,在教学中并不能囫囵吞枣地对所有的知识都展开,需要在把握重难点的基础上,为学生建立能梯级展开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发展纲目。以《多民族的大家庭》为例,教师必须把握“我国民族构成状况”的重点,以此为知识中心点展开辐射式的教学,让学生去探究少数民族的服饰、风土人情、文化特点等,培养学生关心和尊重不同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的意识。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把握章节重点、主题单元重点与整册教材的重点,进而去梳理与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为学生全面学习打下牢固的知识框架和基础。另外,注重发展与重点知识一致的重点能力是聚焦重点原则的集中体现,如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表等地理工具,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以及在学习中的自我展示能力和合作竞争能力,以期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

(三)实践性原则

地理实践能力是初中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实践性原则是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和感悟人地关系、做到知行合一的保障性原则。首先,结合所学习内容,从常用的地理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地理学方法中选择适当的方法,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让其通过亲自实验和切身体验,去探索个性化学习方式和生成相关地理知识和能力。以《气温分布和温度带》为例,学生可以采用社会调查的方式,获取全国各地冬、夏季里一日中的温度变化、湿度变化、当地农作物和其他植物的变化等,进而去总结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了解并梳理我国各温度带的主要分布地区及其划分标准。其次,组织学生深入特定的环境中去考察,是学生学习的良好方式,如参加当地少数民族的民俗节日,通过亲手制作民俗活动服装和道具,作为演员参与民俗节目表演等,是实践性教学和实践性学习的最佳方式。

四、结语

义务教育阶段地理新课标对初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突出了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如通过地理学习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和国家安全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地理知识基础;凸显了地理学科的科学价值,如通过自然、气候、地质地形、土壤成分、生活习惯、地壳运动等要素的交互变化,造成了不同区域的不同气候、不同风土人情等地理现象,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总结经验、发现规律的地理能力,为学生开展地理创新实践活动服务家乡、服务国家、保护地球打下能力基础。

猜你喜欢

家乡教师教学
最美教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夏天的家乡
圆我教师梦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