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初中历史主题教学

2023-08-25秦霞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3年6期
关键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题教学家国情怀

秦霞

[摘    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不断创新主题教学。为此笔者试图通过挖掘“深度学习”“主题教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深度学习”和“主题式学习”各自的优势,优化学习策略,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本文以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达成为例来分析具体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深度学习;主题教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各国推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的一个新的方向,而深度学习和主题教学是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力抓手。而在深度学习理念之下开展初中历史主题教学更是能推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主题教学”,简言之,就是通过提炼教学核心观念或教学主题,师生围绕主题进行课堂探究活动,从而掌握史实,发展学生思维。主题并非课题,往常主题的分类我们经常会见到有单元主题,课时主题,跨学科主题。而我认为,既然主题教学是为核心素养服务的,那么可以从核心素养的达成角度对主题进行分类。针对时空观、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五大类,为了重点达成某一种核心素养,我们可以把初中历史的主题分别划分为以历史线索为中心,以历史概念为中心,以史料实证为中心,以家国情怀为中心。这样的分类方式更加有益于主题教学对核心素养的助力。

“深度学习”强调师生围绕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参与式地学习,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培养高阶思维,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深度投入课堂,才能让家国情真正在学生心目中落地发芽,以学生为主体深度的学习整合过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借助唯物史观的方法和史料来解释历史,即深度学习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主题教学”和“深度学习”之间是何种关系呢?主题教学这样一种教学方式也促进了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深度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只有在整合过、形成体系的、有价值的知识中,才能形成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这是实现深度学习的“物质基础”,碎片化的知识细节、无意义的知识网、无核心、无灵魂的知识脉络只能暂时储存学生的记忆中,而无法达成学生的深度学习,无法触及学习者的心灵深处。因而,只有在主题教学中,在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相互联系的知识群中,学生的认知才能一步一步深入。思维、情感才能一步步升华,感受历史现象背后的历史方法、历史思维、历史价值观,从而形成自己发展的内在力量。可见,主题教学以其“统整性”“灵魂性”促使学习者全身心参与学习中,引发学生共鸣与思考,即达成深度学习。

在深度学习的理念之下,进行初中历史主题教学的策略探究,对于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有巨大的价值,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初中历史主题教学研究,简言之,就是通过主题教学的教学方式,达成深度学习的过程,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本文即以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落地为例,谈谈“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主题的教学设计具体实施策略。

一、确立教学主题

既然是主题教学,那教学设计中首先是要确立主题。怎样来确立主题,达成深度学习和核心素养呢?课堂是呈现给学生的,因此我们的整个课堂的框架必然是要以围绕着课标展开的,第一步必然是研读课标,对课标进行深入的解读,根据课标的要求,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内容的取舍,根据课标的要求领悟课标的精神。紧接着,我们要从史学本身的角度对本课的知识点进行史学定位,将本课知识点纳入历史长河中,发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教学文本后面所隐藏的核心观念、核心价值。最后再结合学情,在学生可接受的认知范围内确定本课主题。

以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为例,这一课的课标要求是:知道我国五个主要的民族自治区,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目的和作用,知道新中国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奋斗。通过课标的阐述,我们能够了解到,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本课的一个核心知识点,以及各民族的团结和繁荣发展,是本课的一个着重点。意味着我们在确定教学主题的时候,必须紧紧围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紧紧围绕各民族团结和繁荣发展,离开这个核心知识点,那么我们的主题就偏离了课标,偏离了大方向。于是我最终以“家国情怀”为统领,根据历史学科特点,结合课标要求,将本课的主题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家国认同”。并对教材的两个子目进行意义建构,整合为“一、探寻基本民族政策;二、谋求民族共同发展;三、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三部分。力图展现出我国的民族政策有益于民族共同发展,推动民族共同繁荣。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二、创设课堂情境

情境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中设置一定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活动。创设情境使得课堂上抽象的历史概念和历史事件变得鲜活生动、便于学生理解接受。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的课堂的积极性,有利于将传统教学设计中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转换为学生自主探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过程。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不可逆转的客观存在,不可再现。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景来重建过去,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尽可能地去以过去的视角去理解历史。形成同情之理解、同情之探究。激发内在的深度学习,真正形成和巩固历史思维方式,并且迁移运用到对当下生活的思考与认知中。从而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实。我认为创设情境的具体策略如下:我们将历史情境分为生活情境,多媒体情境,实践活动情境和问题情境。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即创设生活情境,要选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从现实中探寻历史问题;教师还要利用相关历史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再者,教师要积极创设多媒体情境,促使学生激发情感,投入课堂,进而升华情怀;有些特殊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创设实践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亲身去经历体验或动手操作,拓展其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设实践活动情境的形式丰富,常用的有角色扮演以及课外实践探究这两种形式。

以“民族大团结”的课程导入为例,课堂开头就播放歌曲《爱我中华》的视频,创设多媒体情境,让学生感受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通过播放音乐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在视频中感受到各民族团结的大局。在情感铺垫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史实资料包进行探究。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进行设问:结合资料包中的史料进行探究,归纳的古代各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中央政权对少数民族的管辖和近代各民族共同反抗外敌、争取独立解放的斗争?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呈现重要历史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导入主题。学生在问题情境和问题思考中深化认知:“救亡图存的共同历史命运、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和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使中华民族逐步从自在走向自觉。特别是抗战时期中国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侮,中华民族进一步凝结成一个命运共同体。” 通过以上两个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情感上进入角色,为后面落实家国情怀做铺垫,也在思维上将本课的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升华到了“民族共同体”这样一个深层次的概念,这也为本课中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原因做铺垫,促使学生透过表象看本质,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在第二部分“谋求民族共同发展”环节,在讲解“我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国家战略方面具体有哪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措施”这个知识点时,创设“西部大开发”的情境,与学生生活贴近,容易引起共鸣。具体来说,可以讲述“青藏铁路”,补充介绍“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工程,展示相关视频,通过拓展,学生了解到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我国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东西部地区经济共同发展。从而更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第三部分“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展示史料:“新疆乌鲁木齐发生打砸抢烧暴力事件”“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 ”等民族分裂势力依然存在。这样一个生活情境,瞬间就把学生从课本拉回到现实,教师顺势设问,让学生谈感受谈启发。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历史情境中进行思考与辨析,将历史与现实对照,发展历史思维,也培养了家国情怀素养。

三、增强学习动力

深度学习理论强调课堂应基于学生立场。故而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这是贯穿教学设计的一大原则。在奥苏贝尔看来,成就动机主要由三方面的驱动力所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这就给我们提高学生历史课堂的动力,提供了两个努力的方向:一是培养学生对历史本身的兴趣;二是注重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动力的激发。在平时我们除了可以用引导学生阅读优秀历史专著,并进行定期的读书交流会、鼓励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等方法来培养学生对历史本身的兴趣外,在课堂上我们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呢?要注重师生课堂互动,注重对学习者积极评价。教师要不断创新教法,例如,创设情境、设置恰当的学生探究合作活动。教师要将历史知识融汇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之用处。

在第三部分“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展示史料:“新疆乌鲁木齐发生打砸抢烧暴力事件”“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 ”等民族分裂势力。 教师顺势进行设问:“作为一名中学生,你怎样来维护祖国民族团结?小组讨论,谈一谈学习了本课内容有何感触?”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高度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结合时政热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设计高阶问题

初中历史教学中,设置高阶思维问题,对于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核心素养具有重大意义。指向高阶思维的历史教学问题的设计,往往是史料论证类问题,深入理解类问题,或者是因果解释类问题。这种问题答案一般是多个维度的,综合的,既考验到教师对课本的知识的融汇把握,也考验到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策略如下:

其一,教师设计问题要结合学生学情,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不同的问题环环相扣,建构起问题链,浅层思考与深度思考相结合。既不使学生思维压力过重也不能使学生毫无思维负担,确保学生保持适度紧张的思考问题状态。对于突破重难点的时候我们可以设计高阶思维问题。其二,设计的核心问题要具有思考力度、迁移度,同时紧扣教学主题和教学重难点。其三,问题不仅仅来自教师的设计,也应来自学生的主动提出。学生做好课前准备预习任务,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其四,在课堂上注重师生对话,展开追问,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同时又给学生思考空间。

在讲解第一部分:探寻基本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为了突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个重难点,教师先是设问:新中国是怎样进一步巩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引导学生说出本课的核心知识点,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是什么?这都是低阶思维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展示取自周恩来的《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的一段史料:“中国历史上,汉族曾经长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极少,我们整个民族曾受帝国主义压迫,内部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结成了战斗友谊,……” 结合史料,让学生讨论分析总結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这就需要调动学生的分析能力了。通过递进性的层层设问,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并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相应的史料。最后学生自主探究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的。深刻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原因。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落实家国情怀素养!

在讲解评价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展示史料“新中国成立后,各少数地区存在着哪些问题——政治、经济、教育、交通等发展都相对滞后”和“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数据概况”“我国政府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漫画)”三段材料,进行设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何在? 让学生自主独立分析这一制度带来的巨大意义。

五、提升反思能力

不断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促进学生对认知的认知,是实现初中历史深度学习的重要保障。自我反思能力是指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自我评价、监控、调节的学习能力。学生通过自我反思,会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分析问题当中的一些优点和不足。对认知进行认知,必然能促使学生深度学习和自主学习。但是事实上,我经过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不会去反思,只有少部分学生有反思的意愿和反思的意识。很多学生表示,不知道要反思什么内容,应该怎么去反思。所以针对这一情况,可以采取如下具体策略:鼓励学生去反思,课堂上或者课后要有反思的环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以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反思清单,反思的范围也不应该局限于对知识的掌握,而应该还包括小组分工及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养成等。引导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

以“民族大团结”这一课为例,在最后的课堂环节,我会通过梳理知识对学生进行设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能不能自己构建知识体系?这节课你还存在哪些困惑?这节课你和小组成员的合作是否有效?分工是否明确?现如今,你学习历史知识的方式是不是最高效的?让学生进行发言总结。培养他们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

总之,深度学习的理念下开展初中历史主题教学的探究,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全身心地去体验历史知识的内涵和意义过程,能够在单纯的史实的学习之外产生更加生动的内心体验、更丰富的情感体验以及体会到深刻的学科思想方法,从历史学科中汲取成长的力量,最终真正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郭元祥.深度学习:本质与理念[J].新教师,2017(07).

[2]梁小翠.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学历史教学主题设计[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04).

[3]陈新民,夏雨洁.指向高阶思维的中学历史教学问题设计与实施[J].历史教学,2022(03).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题教学家国情怀
构建高中历史教学评价新体系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学历史校本课程研发
浅谈模拟课堂中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问题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J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证研究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商兑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探讨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