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商兑

2016-12-23冯一下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历史观外延定义

自媒体披露正在研制的新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按“学科核心素养”构建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体系的消息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便成为一个热词在历史教学界迅速流行起来。对此问题的学术性讨论也随之展开,且持续升温。权威专家和同行的阐释、辨析和说明给笔者很多启发。与此同时,也造成一些困惑,带来诸多不解。这里梳理出如下几点向大家请教。

学术界公认,“Key competencies”由国际经合组织和欧盟理事会首先提出和使用。在国外,一般将competencies理解或翻译为“能力”或“技能”,将Key competencies理解或翻译为“核心能力”或“核心技能”。而在我国大多将competencies译为“素养”,将“Key competencies”译为“核心素养”。历史教学界接受了这种译法,并由此派生出“历史学科素养”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两个重要概念。当然,这其中也有许多不同的声音。

说起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过是一个名词(概念)而已,但它实际关系我国历史教学改革的走向,一经写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其影响难以计量。笔者估计,一定会远远越过20世纪80年代初“能力”对历史教学的影响。可是,如果“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一词的生成与“Key competencies”的误译或不够准确的翻译确实直接相关,岂不让我国历史教学界脸上无光?丢面子是小事,如若干年后再来纠正误译的负面影响,麻烦就大了。与其如此,为什么我们不静下心来,仔细斟酌、认真推敲Key competencies到底能不能、该不该译为“核心素养”呢?磨刀不误砍柴工,现在多花点时间“磨刀”是值得的。

一旦competencies译为“素养”,Key competencies译为“核心素养”,并生成“历史学科素养”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两个概念后,必定有人会问:历史学科真的有“素养”和“核心素养”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弄清“素养”的含义。

感谢陈志刚教授,他在《学科素养含义辨析》一文中为我们列出了多种工具书对“素养”一词的解释。如《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素养是“平日的修养”;《现代汉语大词典》解释为“修习涵养”;《中华同义词词典》认为,在强调修养水平和状况时,“素养”和“素质”大多可以通用。他还根据《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等书的解释,强调指出:“素养现在多用于指人们通过经常的努力学习、刻苦锻炼和自我修养所取得的各种收获、成果或所达到的水平和境界。”笔者注意到,上引各条,解释的实际上都是人的素养。近年,我国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学生素养,尤其是核心素养。如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宣布,“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为此,教育部还委托专家进行重大课题《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研究。①综上所述可知,素养(含核心素养)的主体是人。素养是人的“专利”,只有人才有素养。这里所说的人是广义的,包括个体和群体、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在未成年人中,中小学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除人以外,还有什么事物有素养?笔者没有找到答案。也许有人会问,某些动物,如“聪明”的猿、“通人性”的马、狗等动物有“素养”吗?对此笔者没有研究,暂且搁置一边吧。

学科者,学习或研究的科目也。作为学校的一个学科或一门课程,历史学科有其属性、特点、功能和目标,以及由人为其构建的内容体系等,但它本身没有生命(狭义),没有感觉和思维,不能“努力学习、刻苦锻炼和自我修养”,因而也就没有“素养”和“核心素养”可言。从汉语词语的角度看,“历史学科素养”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有杜撰之嫌。

形式逻辑根据内涵和外延两个要素,将概念分为真实概念(亦称实概念)和虚假概念(亦称虚概念)两大类。②既有内涵又有外延的概念是真实概念(实概念),如“学生”“中学”“历史学科”“历史教学”等。只有内涵,没有外延(亦即世界上不存在与之对应的客观事物)的概念是虚假概念(虚概念),如“上帝”“天堂”“灵魂”等。那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属于一类概念呢?上文已说,历史学科本身没有“核心素养”可言,世界上不存在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对应的客观事物,所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没有外延的虚假概念(虚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在人的思维活动中,虚假概念也有使用价值。但是,如果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先天不足的虚假概念作为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乃至整个中学历史教学的具有全局影响的核心概念和关键词,显然是不恰当的。

虚假概念也可以下定义,如人们就给“上帝”“天堂”“灵魂”等虚假概念下了各式各样的定义。但真实的科学定义要求遵守逻辑规则,做到内涵与外延的统一,因虚假概念没有外延,界定起来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

近来,历史老师们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下了一些大同小异的定义,下面摘录的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③推敲起来,此定义问题不少,突出的两点是,第一,形式逻辑要求真实定义“必须揭示事物的属加种差”。④但上引定义中,我们既未见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属”,也未见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同种事物的“种差”。第二,形式逻辑要求定义项的外延与被定义项的外延要完全相同,⑤而在上引定义中,被定义项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定义项讲的却是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及其内容要点等,二者外延明显不同。

要为没有外延的虚假概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下一个科学准确的定义难度太大,而要让广大一线历史教师和中学生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含义则更难。面向大众(尤其是中小学生)的理论以简洁明了为好,否则无法落地。

历史学科本身没有“素养”和“核心素养”,但是,历史学科却具有培养和提升历史学习者素养(包括核心素养)的功能。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不必在研究历史学科本身的“素养”和“核心素养”上再耗费太多时间和精力了。当下,应集中力量研究历史学科怎样才能更好地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素养(首先是核心素养)作出贡献。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在深入研究历史学科(课程)目标体系的基础上,确定核心目标。在这一点上“三维目标”存在明显的不足,让广大教师十分纠结,严重制约了历史教学的发展,应尽快弥补。

近来在讨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一些论者实际上已涉及历史学科(课程)核心目标问题。如何成刚认为:“唯物史观”理应成为学生经过中学六年的历史学习,初步掌握的一种核心理论素养”。①夏辉辉及其团队认为,“历史价值观是核心素养中的‘核心”“是皇冠上的明珠”。②根据自己以往的研究心得,参考同行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中学历史学科(课程)的核心目标应是引导中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之所以确定这样的核心目标,其理由是,第一,这个核心目标学科特色鲜明,能区别于其他任何学科的核心目标,体现出在培养和提升中学生的核心素养上,历史学科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地位和价值。第二,这个核心目标内容丰富,展开以后可以形成二级目标群,构建起历史学科目标体系。因为,正确的历史观是科学完整的历史观,是真理论历史观、价值论历史观、审美论历史观的综合与统一。第三,这个核心目标与中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人文素养)有对应关系,其达成的过程就是提升中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第四,学科核心目标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泛(烂)。多核心即无核心,能归结为一个最好。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后,故笔者提出了中学历史学科(课程)应以学生正确历史观的逐步形成为核心目标的看法。

希望通过生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个新概念形成一种全新的历史教育(教学)理念,从而推进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良苦用心可以理解。如此一来,“历史学科核心养修”这个概念就成了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牛鼻子”了。但这是什么样的“牛鼻子”?是真的还是虚的?这就不可不认真识察了。本文着重从词语翻译和形式逻辑的角度识察之。一己管见,不当之处,请同行指正。

【作者简介】冯一下,成都大学退休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和历史教育学。

【责任编辑:王雅贞】

猜你喜欢

历史观外延定义
浅谈中职学校的“历史观”教育
以爱之名,定义成长
定义“风格”
硅外延片过渡区控制研究
国产抗战题材电影历史观的考量
入坑
关于国际法渊源内涵和外延的重新审视
试论网络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可行性
重视科学概念教学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教你正确用(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