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视域下初中历史学科素养评价的实践研究

2023-08-23李情

考试周刊 2023年30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新课标

摘 要:新课标视域下的初中历史课程考试与评价,应将培育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根本目标,将新课标作为主要依据,以高阶立意、具有学科素养的评价作为主要方式。运用SOLO分类评价方法,对学科素养评价目标、情境任务材料分析、学科关键问题等进行考察,并收集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与反馈。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历史;素养评价;SOLO分类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30-0136-04

2022版新课标的颁布,明确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核心问题,将培育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根本目标。这就要求一线教师强化教育教学改革,发挥考试评价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基于新课标所展现的素养立意、高阶思维、综合能力新特征,一线教师的教学研究、命题思路和学生的复习备考必然做出相应的调整。运用SOLO分类评价方法,对学科素养评价目标、情境任务材料分析、学科关键问题等进行考察,可以有效地将抽象的学科素养具体化,有效提升考试评价的效度。

一、 理解2022版新标准的素养立意

历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课程,通过三年的历史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体现历史课程的育人价值。

新课标完善了育人目标、强化了育人导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知识、技能、品格、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兼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树立四个自信和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坚定信念,是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担负的历史使命。

新课标提出了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主题建构,启发深度思辨,确立基于素养的教学目标。例如大单元、大概念的主题学习,利用核心素养、核心概念或关键能力整合学科内容,使课本知识重组成为有利于学生高效吸收的学习材料。

新课标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提出了初中历史课要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加强历史、地理、语文甚至劳动、艺术、综合实践课程之间的知识联系。

从学习方式上看,新课标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广泛开展项目化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例如举办专题论坛,读书交流会,社会调查与实践,参观纪念馆、博物馆等研学活动,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等。旨在强化基于素养培育的实践性要求,并提供了一些思路和方法,如探寻红色文化的历史基因,古代典籍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

总体看来,2022版新课标和统编版《中国历史》《世界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结构、核心知识和能力目标,都在强化学生通过课程习得的历史解释、历史意识、家国情怀等素养目标。这就要求课程的评价要以素养为导向,掌握教——学——评的一致性,准确判断学生素养目标的达成情况。

二、 明确初中历史素养评价的基本方法

2022版新課标明确提出历史课程的评价要以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为目标,从内容上看不仅要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更要考查学生的思维水平、学习技能和实践力、价值观。从评价方法上看,应摒弃传统的单一纸笔化考试方式,可采用课堂观察、成长记录、项目化学习的项目评价等,综合运用形成性评价、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以学习主人的身份自我反思、自我调整,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作用,使教——学——评三个环节相互促进。

从几种常见的评价方式来讲,每种评价方式都有其优劣。例如利用心理量表评估学生的学业水平,学生对题干的理解、对材料的分析带有主观性,且与其语文学科素养息息相关,从而导致学生对题意的理解不同,答案的呈现也会有所偏差,难以保证测量的客观性。而表现性评价,由于缺少非纸笔形式的情境材料、表现性任务或任务不够真实,同时缺乏可操作的评分细则导致存在评分成本耗费较大或评价结果不真实的情况。

从纸笔化考试来看,学科核心素养是2022版新课标中关于学业质量标准的重要关切点,相应的是关注学科关键问题。包括前些年的考试说明、考纲等资料,都是为了便于纸笔化测试的命题和应试。近些年来,中高考命题越来越侧重于考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立意,在考察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少数具有高阶思维的题目体现试卷的区分度。基于素养评价的纸笔化考试,有明确的评价目标,有明确的学科任务,通过图、表、文字材料创设任务情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目前的学科能力分类及各种评价工具、表现标准有很大的差异,以往我们所关注的中考能力要求分类,如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同类别信息的归纳整理能力、古今中外的时空比较能力、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等,这种分类明确了历史课程的能力目标,但不能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能力有效地分层分类。而SOLO分类评价的理论和在历史学科的实践可以深度、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近年来,浙江省温州市、宁波市,上海市、福建省等地在中高考中对SOLO分类评价已经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给我们的教学评价提供了先进的思路。

三、 利用SOLO分类评价的素养评价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在试卷中创设真实情境,或展示社会中的真实材料,并为学生设定一个具体任务。通过完成这个任务来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明确什么任务可以考查学生具备达成目标所要求的品质,何种学习成果可以证明学生已理解所学知识。因此,在设置考试形式和命制试题时,应在命题细目表中标明该题目考查的是哪个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什么层次;应在材料选取的时候考虑该题目设置什么样的情境、什么样的学科任务;学生在完成该题目的时候会有何种素养水平和文字呈现。SOLO分类评价是可视化的能力分类,题目的情境材料和设问,既有开放性又有综合性,根据考查目标确定考查任务及具体的评分细则。

(一)具有思维层次的评价要求

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学生呈现的思维结构和层次上存在由低阶到高阶的逻辑,从思维的层次上划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五个思维层次有着明确的分类依据,不仅体现在文字“量”上,更体现在思维能力的“质”。SOLO分类评价力求准确描述学生思维能力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是一个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评价方式,五个层次的学生能力呈现“由简单到复杂”的内在逻辑,如果学生达到水平4、5体现的复杂思维结构,表明该学生的思维能力比较高。

SOLO分类评价有明确的分层评价依据,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逻辑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设置了相应的分数,体现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水平、能力水平和综合素养。

(二)呈现学科特质的逻辑构建

逻辑构建是解答SOLO分类评价题目的核心能力,是初中历史学习的关键能力,也是高阶思维的重要特征,是解决问题的思维顺序。

例如,2021年温州中考卷21题:文化的活力在于创新与交融。请以元代青花瓷为例,论证此观点。(要求:表述简洁,逻辑严谨)(6分)

学生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需要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归纳和分类,以形成逻辑构建。本题要求将特定瓷器纳入“文化”范畴,即第一类材料——文化元素,学生在材料中获取“标识—结晶—写照—符号”等关键词;题目的一个问题在于“创新”,学生在众多的材料中找到“技术—色泽—花纹”等关键词。题目的另一个问题在于“交融”,学生需要在材料中找到“上下传承—彼此吸收—相互交流”等关键信息。围绕“创新与交融”从纵向不断创新发展和横向不断交互融合两个维度论证,充分运用并概括材料中所举实例,作为论证“创新与发展”两个维度的论据并用流畅的文字进行表达。

结合评分量表和此题的内在逻辑,较好的答案应该呈现以下逻辑:总论(元代的青花瓷是文化传承与交融的缩影);分论点1:文化互鉴;分论点2:技术创新;分论点3:交流传播;综上所述(回应总论,总结提升)。

“论证”是行为动词中难度最高的一类,不仅要提炼或正确表述观点,而且要从大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有逻辑的表达。从试卷所给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还只是一种技能,而不能成为一种能力。运用材料中获取的信息,联系学科核心知识,通过合理的逻辑推演,最终解决问题,并用流畅符合逻辑的语言论证自己的观点,才表现为高阶思维能力。

(三)注重价值引领的情感态度

SOLO分类评价的观点、结论,除了体现学生对材料的分析、整合、归类,更体现了学生在论证过程中所体现的历史意识、价值判断和家国情怀。从素养目标相对应的能力描述和考查路径来看,情感态度是高阶思维背后体现的历史意识和家国情怀。

例如,浙江省某地中考题中:论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是同青年结合在一起的;青年也只有跟中國共产党在一起,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6分)

这道题目对应的素养目标的能力描述为:水平1的学生能够使用一个材料(事件及其影响)就直接得出结论,如“青年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党诞生创造条件”。对材料的解读角度单一,事件与影响没有联系。水平2的学生可以使用单个或多个材料(事件及其影响),从单个角度进行论证青年与党之间的关联,但未建构其逻辑关系或逻辑关系不严密。水平3的学生能够使用多个材料(事件及其影响)建立起联系,从青年对党的诞生,以及党对青年的引领两个角度论证,材料运用较充分到位,逻辑较严密,表达较清晰并且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与青年的关系,与革命胜利的关系,体现价值观的引领意义。

考查学生在审题、解题的过程中所体现的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史料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文字背后体现的历史价值观和家国情怀。在实践中发现,SOLO分类评价可以通过学生的文字呈现,对学生在思维过程、逻辑分析过程、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能力方面做出清晰的判断。从传统的考试注重考查知识记忆和理解转向注重考查高阶思维、素养与能力,体现学生对历史的判断,是否树立了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四、 结论

2022版新课标强调的素养导向,发挥历史课的育人功能需要在考试评价中体现,而SOLO分类评价的探索和实践,可以让学生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历史,在具体的时空观念下理解历史,运用历史资料认识历史,并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形成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感。SOLO分类评价的考查方式可以弥补踩点给分的封闭式命题缺乏信度和效度的弊端,全国各地中高考中不断提高SOLO分类评价的命题技术,人们对SOLO分类评价理念的认同感和使用率也在逐步提高,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考查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牛学文,许宽.《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教学月刊(中学版),2022(Z2):16-20.

[2]牛学文.聚焦核心素养的评价原则与方法[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4):4-7.

[3]夏陈伟.素养立意的社会科考试题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8(10):57-60.

[4]夏陈伟.SOLO分类理论在历史与社会开放性试题命制中的应用[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6(4):57-61.

[5]黄牧航.SOLO分类评价理论与高中历史试题的命制[J].历史教学,2004(12):58-63.

[6]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作者简介:李情(1986~),男,汉族,天津人,杭州上海世外中学,研究方向:历史、地理、政治。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