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作业设计有效性对策的研究与思考

2023-08-23林惠华

高考·中 2023年6期
关键词:学生中心提质增效作业设计

林惠华

摘 要:作业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续,是连接课堂内外的重要纽带,它虽然属于教学评价范畴,但又不止于评价,它还具有其他多重功能:如诊断功能、检测功能、巩固功能,通过作业可以让学生不断积淀并提升语文素养。语文作业的设计,应立足学科中诸多因素的精准分析,聚焦“阅读与表达”两大基本素养的落实。作业设计应以课程的深度理解为追求,以学生及其学习为中心,以学生全方位理解所学课程为目标。教师需要确立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课程作业观,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弹性分层作业设计;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和发展,通过学科整合,设计跨学科、微项目式语文作业设计,从而提质增效,提高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最终促进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及“双减”政策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学生中心;高中语文;作业设计;提质增效;对策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和“双减”政策落地实施,尤其是面临“三新”(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背景下的教学常规工作变化的挑战,当下作业设计问题引发空前关注与思考。以往的作业设计,已难以适应如今“教—学—评”一体化课改新理念。“教—学—评”一体化的作业设计应在既往作业设计优点的基础上,围绕“学生中心”的价值取向来重构学习作业。那么这种作业设计该如何实施更有效?笔者将以统编高中语文部分教材为例,做如下浅议。

一、基于学生发展,确立课程视域作业观

在新课改和“双减”背景下,要提高高中语文作业的质量,体现出作业设计的有效性,需要教师转变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教学视域作业观,建构课程视域作业观。新课改及“双减”政策推行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的本质回归,在缓解学生课业压力的同时,让学生综合素养得到充分发展,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和空间发展自己兴趣,逐渐生成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关键能力。教学视域作业观强调的主要是作业的巩固功能,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作为出发点,关注的是如何让作业为教学服务,实现“教—学—评”一体化;而课程视域作业观则将作业视为课程教学的一部分,是课程的主要环节之一,强调更多的是作业的功能和作用,关注的是“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和“如何培养”的问题。所以,课程视域作业观更加契合新课标及双减政策的制定要义[1]。

由此可见,在新课标及“双减”背景下高中语文作业设计需要在课程视域下进行,聚焦“阅读与表达”两大基本素养的落实,这样才能确实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让作业设计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进而提高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二、关注学生差异,实施弹性分层设计

学生学习的综合效果受到自身非智力因素发展程度直接影响。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个人性格以及学习意志等。进入高中阶段,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程度的差异化越发明显,进而造成了学生之间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双减”背景下,教师需要遵循课程视域作业设计理念,确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和理解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具有弹性的分层作业[2]。

课程视域下的分层作业设计需要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为整体考量指标,潜在性地将学生分层,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将学生组合成多个合作团体,在具体作业设计中,教师可设置可供选择的子任务,供各个学习小组认领,在此基础上让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挥出来并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的短板,在小组同伴的相互影响下弥补自己的短板,进而实现小组成员的共同成长,实现学习能力和品质的共同提升。

例如:统编新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材中收录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闻一多先生的《红烛》等,这些诗文都是以“青春的价值”作为主题抒发情怀的优秀作品。教师可在分层分组的基礎上设计如下单元作业:请从诗歌和小说中各选一个你喜欢的青春形象,用诗歌或散文的形式来表达你对他的认识,并为他配上合适的照片(《百合花》《哦,香雪》可配连环画上的图片),字数150字左右。

示例:

毛泽东:你一生豪迈乐观。无论在多么艰苦、多么黑暗的时期,从未消沉。就算面对枪林弹雨的生死考验,你仍自信淡定。你的一生,有“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伟大胸襟;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仰天长问;也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慷慨豪迈。你用青春的梦想,拯救万民于水火。中国有了你,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也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少年情怀总是诗,请你为自己的青春创作一首8—16行的小诗,努力提炼出一句金句表达自己对青春的思考,在阅读课上交流分享。要求:学会用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努力锤炼自己的语言。

根据学生非智力因素综合情况划分的具有层次化的小组中,每个学生对本单元课程的理解深度存在不同,思考问题方式和角度也存在较大差异,进而在细化子任务时,各小组成员呈现出的作业成果将会出现较大的差异,产生思维碰撞,引发学生的激烈探讨,进而在完成作业中实现互取所长,共同成长。

三、注重思想培养,实施弹性跨界设计

当下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可在作业设计中结合语文学科综合性和兼容性强的特点,打破语文作业设计中的“界”与“限”,突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将跨学科内容融入语文作业中,实现弹性化的跨界作业设计,进而实现1+1>2的作业效果。

(一)背景探究,实现跨界

同样以统编新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教师可在单元作业设计中围绕本单元诗歌作品的创作背景展开作业设计,通过提高作业的综合性实现语文作业的跨界设计。本单元中收录了多首具有不同风格的诗歌,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闻一多先生的《红烛》等诗歌创作中,诗人通过精心选择的意象表达自己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所萌发的思想情怀,如:毛泽东的诗词作品《沁园春·长沙》创作于1925年的晚秋时节,当时的毛泽东年仅32岁,为了能够将农民发动组织起来,改造旧中国,毛泽东毅然离开了自己的故乡——韶山,前往广州地区针对农民开展讲习。行进途中经过长沙,橘子洲头的壮观景象再次引发了毛泽东的思想情感,于是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长沙》。

诗歌开头部分着眼橘子洲头“寒秋”时节秀美的自然景色,从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绘,逐渐过渡,宣泄自身情感,“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进而将自然美、情感美融为一体,表现了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抒发了诗人心怀国家、心怀民族、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

郭沫若先生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诗歌则创作于1919年9月,正值“五四”时期,北京掀起了以青年学生为主,群众、市民和工商界人士共同参与的爱国运动高潮;随后,参与的学生、工人分布的范围越来越大,天津、上海、南京、武汉等地的青年学生和民众也纷纷加入反封建的运动中。不仅如此,在此前的1917年,俄国在列宁的领导下爆发了十月革命,推翻了当时的临时政府,建立了社会主义的革命政权。在国际和国内运动的双重影响下,郭沫若决定离开自己留学的日本,回到祖国。当他面向大海时,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借助对流动奔突的画面描绘,表达对革命力量的赞美和颂扬。

可见,每一首诗歌的背后都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诗人所怀情感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只有了解诗人所处时代、了解同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才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诗歌思想内涵的体悟,促使学生用历史眼光看待语文学科,在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

基于此,教师可进行语文作业跨界设计,通过任务的安排让学生在本单元诗歌中任选一首,查找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资料,了解诗人不同时期的人生经历,择取自己感触最深的点与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教师设计此类具有较高弹性的跨界作业,不仅能够引导学生认真体会本单元诗歌蕴含的情感和意蕴,感受诗歌的不同创作风格,还能通过作业对学生加以引导,使之在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同时,自主探索诗歌背后的革命历史,丰富他们历史学科的探究经验,达到“立德育人”的教育目的,进而提升语文作业跨界设计的价值和功能。

此类“弹性跨界”式的作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可发挥性,学生在完成作业中可通过课文中的诗歌感受历史,并将诗歌放在特定历史环境中加以理解和体会,进而实现双赢。教师可酌情精减作业数量,做到“少而精”,让学生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体会和感悟,从而实现语文作业设计中的“减负提质增效”,促进“双减”政策的贯彻落实。

(二)促进反思,实现跨界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一表述不仅为教师指明了语文教学的途径,让教师能够在教育实践中能够用好“例子”,使学生通过“例子”获取更多知识信息,同时,也是对教师教育思维的启迪,指导教师要创造性利用教材,活用教材,补充教材,将“例子”与客观生活联系起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体悟,达到以“文”育人的教育目的。

教师可以在教材学习后,通过作业的跨界设计,引导学生围绕实际生活进行深度思考,促进学生反思,进而实现“德育”在语文作业设计中的无痕渗透,并以此实现语文作业的“提质”和“控量”。例如:统编新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中学生接触到了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的《祝福》。这篇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祥林嫂的悲惨一生,实现对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课文中的“四叔”“四婶”“柳妈”是封建礼教和思想的典型代表,他们对祥林嫂采取的并非同情和关爱,而是对其“再嫁”给予了嘲笑和歧视,利用封建礼教给祥林嫂施加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导致了祥林嫂最终的精神崩溃;小说中的鲁四爷,他虽然推崇孔孟之道,却是封建礼教和制度的守护者,文章表现出了他伪善和自私的本来面目。

教师结合人物形象及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分析后,可设计如下富有弹性的跨界语文作业:祥林嫂的死与“我”有关吗?现代社会有没有像“我”这样的人?你怎么看待这类人的所作所为?以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完成作业前可以启发学生思考:

1.“我”在“祥林嫂之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2.在当前新时期,“我”是否依然存在?

3.“我”需要做出哪些改变?

学生在阅读和探究《祝福》小说时,常常会忽略“我”在悲剧中产生的作用,在祥林嫂与“我”的对话中,她已经表现出对地狱的恐惧,而“我”却在她感到疑惑的时候,给予了模棱两可的回答,利用“也许”“应该”进行了回答,虽然表面看来是在含糊其词,对祥林嫂来说,实则是一种“肯定”,这种肯定将“祥林嫂”的精神支柱完全击碎。当“我”对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之时,“我”选择的却是对自己的安慰,将自己当作无关者,进而在“我”的无所作为中,让祥林嫂在痛苦中离开了世界,换来了祥林嫂悲惨的结局。

教师可通过布置“反思类”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结合课文中的“我”,对现实生活中的“我”加以思考,无疑会引发学生对自己思想、道德层面的深刻反思和体悟。在现实生活中,“我”也依然大有人在,在面对“是”与“非”的评价中,部分人通常采用“中庸”的态度,无视自己在社会中的存在,不能在第一时间表明自己的鲜明立场,为“正义”“公理”发声,这是一种“社会责任心”淡薄的表现;同样,在对待社会性事务和公共事务时,有的人的确如小说中的“我”一样,采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和态度,将自己置身事外,通过各种方式原谅自己、宽慰自己,失去了“主人翁”精神。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需要每个高中生都能够关心国家,关心社会,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作为生活在新时期的青少年,需要秉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行动力,以积极、向上的热情绽放青春光彩,建功新时代,共筑复兴梦!

进入到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性已经获得了大幅度提升,他们具备了较强的自我意识。教师设计“反思”类跨界语文课后作业,让学生将文章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加以对照,在思考自身不足的同時明确自己努力和发展的方向。教师可在此类作业布置之后通过开展研讨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反思”和“体悟”表达出来,实现“德育”在语文作业设计中的渗透,以此孕育高中生核心素养。

四、关注思维发展,实施归纳类作业设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需要注重发展学生逻辑思维,提升学生思维品质,让学生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和文学现象,表达出自己的观念,阐述自己的发现,进而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作业的设计是教学活动的一部分,作业的设计目标需要与教学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这样才能提升作业设计质效,使其功能和价值的发挥服务于语文核心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可结合语文教学内容,设计“归纳类”语文作业,让学生在语文单元课程学习后,能够对所学内容及时加以总结,通过文章之间的类比,形成自己的观念和看法,从而提升语文学习品质。

例如: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中收录了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这是一篇魏徵献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善始虑终。文章的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魏徵,他素有“诤臣”之称,敢于犯颜进谏且能够知无不言。而他所扶持的君主则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开明圣君唐太宗。

隋朝因其暴政而导致灭亡,李世民汲取前朝教训,在执政期间常常以史为鉴,督促自己不可施暴于民,要节制自己的私欲,同时,他也做到了赏罚分明,从谏如流。但是随着唐朝的发展,人们迎来了富裕生活,李世民逐渐忘记了自己所秉持的初衷,开始变得骄奢,基于此,魏徵借助此文直言进谏,力劝唐太宗李世民,论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深刻道理。教师可在本课教学后设计“归纳类”作业,比如:

请用简短语句表述:

1.《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到了“十思”,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2.魏徵所提“十思”侧重于哪些方面?

3.魏徵所持见解,对在法制健全的当今时代,有哪些意义?

魏徵所谓的“十思”包括:思知足、思知止、思谦冲、思节制等,分别指向“奢侈”“骄傲”“轻信”“纵欲”和“不公”。魏徵的治国之策与当前我国所秉持的“和谐”发展理念不谋而合,我国如今所倡导的“共同富裕”“教育公平”以及“反贪反腐”等均为“十思”核心思想的重要体现。

教师结合本课文言文,通过归纳类作业设计,引导学生思古论今,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归纳思维,令学生淬炼语言,还能让学生借此横向拓展、纵向延伸,深度思考,找出古今时政的联系,增强学生对当前社会的政治、文化认同,进而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五、聚焦综合发展,实施微项目式作业设计

在传统的语文作业设计中,往往出现“课上不足作业补”的情况,将作业作为教学的一部分,是教学环节的补充和延续,进而导致语文作业的零散化和碎片化。在“减负提质”的“双减”政策理念下,教师可设计具有完整学习任务的微项目式作业,此类语文“微项目式”作业比较适合具有活动性质特点的单元,通过完成此类作业有益于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实现从课堂走向实践,体现语文的生活性,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有机共融。例如:统编新版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围绕本单元内容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设计微项目式的语文作业。

第一,确定项目目标,明确项目主题。项目目标既是微项目式作业设计的起点,也是项目式作业的最终归宿。教师需要深入研究单元内容,在作业设计实施前确定微项目式作业设计目标和主题。本单元作业设计旨在驱动学生进行反映家乡风貌的资料收集,对家乡人物进行访谈,以此提升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情感。教师可围绕此目标进行作业主题设计,比如:“深入了解家乡,弘扬家乡文化”“家乡文化风俗的变化调查”“家乡文化传承情况的调查”等,教师可制订多个主题,让学生自主选择。

第二,明确微项目式作业任务。具备了明确的项目式作业任务,学生才能在作业中避免活动的盲目性,才能使活动开展得更加有效,在有效的时间中获得丰厚的收益。比如:

【主题】深入了解家乡,弘扬家乡文化。

【目标】进行反映家乡风貌的材料、资料收集、对家乡的人物进行访谈,以此提升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情感。

【简述】家乡是我们成长过的地方,那里承载着我们丰富的记忆和情感。每个人的家乡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俗,这些风俗已然成了家乡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家乡的风俗文化需要我们亲手发掘,发扬传承。

【任务】1.收集有关家乡的实物资料和文献资料;2.走访家乡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人物;3.通过整理资料和访谈记录,写一篇《家乡风俗文化志》小论文。

【提示】1.设计制作访谈表,明确访谈内容;2.设计制作文献资料、实物资料收集列表;3.作业完成方式:小组合作。

微项目式作业需要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概括性,这样才能给各小组成员预留较大的自主发挥空间,让他们通过合作创造性地完成作业任务。进入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性开始逐渐发展和完善,他们已经初步形成了参与社会的潜在意识。通过这种微项目式的作业设计,能够在无形中对学生产生内在驱动力,引导他们走出封闭的小圈子,融入社会性活动中,面对各类突发问题,通过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进而在促进学生学好语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微项目式语文作业通常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积累、分析,最后才能形成最终的项目结果。因此,作业数量设计中要求教师需要做好项目完成的时间预估,随时跟进学生的完成进度,尽量避免多项目的同时进行,在实现减负的同时,提高学生完成微项目式作业的质量。

结束语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我意识和合作探究能力,“双减”背景下,高中语文作业设计中教师需要深入理解教育政策的内涵,结合高中生的特点,设计具有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的语文作业,努力提高作业质量,合理控制作业数量,进而让高中生自身优势发挥出来,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和探究活动,逐渐将学生引向自立、自主的教育中,使其逐渐具备适应社会和时代进步需要的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韩富军,汪玲.“双减”政策下单元作业设计的流程与建议:基于基础教育精品课作业设计的思考[J].化學教学,2022(11):78-81,97.

[2]管然荣,陈金华.语文作业科学设计刍议:以统编高中语文部分教材为例[J].语文建设,2022(1):14-19,28.

猜你喜欢

学生中心提质增效作业设计
初中英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素养促进学生发展
初中英语教学如何以学生为中心
基于扁平化管理的精益烟叶生产模式的实践应用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探讨
关于优化小学语文作业的教学探讨
初中数学教学中作业设计策略探讨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作业设计探究
以学生为中心的作业管理
新形势下基层国土资源工作提质增效的思考
高校英语专业微课程体系建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