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就业率到底是一个什么指标?

2023-08-23熊力

廉政瞭望 2023年8期
关键词:就业率教育部毕业生

本刊全媒体见习记者熊力

“毕业前的那几个月一边准备论文和答辩,一边找工作,还要每天接受辅导员电话轰炸,劝我签三方就业协议。”

近段时间,记者在采访2023届高校毕业生的过程中,反复听到这样一句话,其中一名受访者在采访结束后语气无奈地补充:“能怎么样呢,学校明里暗里都在告诉你,如果不签就业协议,就不让你顺利通过答辩,但是我明明还没找到工作。”

2003年教育部正式开始向社会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排名,就业率便与高校各方的利益产生了更深刻的联系。对学校来说,就业率是衡量办学水准的重要指标之一,影响着高校的招生情况;对专业本身来说,2011年明确规定,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亦即就业率直接关系到专业的生死存亡;对老师和辅导员来说,就业率可能会影响到其科研经费和绩效工资。为此,部分高校开始“各出奇招”,且招数“与时俱进”。

有的辅导员直接手把手引导,让学生们托关系找人代签三方协议,或者找“假公司”,甚至付费找人代签;还有的要求学生在“就业形式”处填报“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学校助理”“自媒体”甚至假装“留学”等各种难以考证的就业方式,令相关方难以监管。

对此,广大毕业生苦不堪言。今年刚毕业的受访者李同学告诉记者,他大四上学期就基本没课了,想出去实习,但因辅导员要求必须先签三方协议才能去,很遗憾地失去了那次实习机会。大四下学期,他再一次找到一份实习工作,在辅导员再三要求下,签了三方协议。但后来李同学正式找到了工作,却发现根据三方协议,需要他赔付公司违约金。在支付了违约金后,辅导员这边却拖着,迟迟不办学校方的解约手续。

了解学生的就业情况,学校和老师本该是出于对学生的关心而为之,但这种“关心”一旦和就业率挂钩,添加了个人利益的牵绊,就变了形也变了味。而某些学校、辅导员,为了就业率指导学生造假,还给学生上了“不诚信”的最后一课。关心“漂亮”的就业数据而不是学生真实的就业情况,这样的学校,也会让人担心它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的努力,而提升教学质量才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根本。

对于毕业生“被就业”的问题,教育部一直在行动。今年,教育部再一次作出,“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等“四不准”“三不得”规定,并派出多个工作组,赴各省开展专项核查,严查就业数据弄虚作假。但是據记者了解,就业率统计乱象,在毕业生的反映中,还比较普遍。

在信息化时代,以一纸三方协议作为就业率的重要依据,以就业率作为高校、专业审核的重要参考指标,都过于片面。一方面也许可以从就业统计标准和方式上进行进一步调整;另一方面,作为知识高地,高校应该有足够的觉悟,从认识上重视就业率统计的重要意义。

真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对于判断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对于国家整体教育布局,都有参考作用。而对于学校来说,当发现市场对某专业的需求趋于饱和或有了新方向时,需要做的是及时改变而非“即时注水”,高校应提高教育水平和质效,从而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专业培养工作能够成为活水,学生就业率便不再需要注水。

猜你喜欢

就业率教育部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教育部召开座谈会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教育部:高考地方性加分项目2018年减至35个
最“叛逆”的毕业生
我校两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开题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
数据
就业率公布有高也应有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