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摆渡车,首先得摆渡人

2023-08-23曾那迦

廉政瞭望 2023年8期
关键词:圈钱摆渡人乱象

曾那迦

暑期旅游正热,一些景区却因被质疑用摆渡车“圈钱”而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乘坐摆渡车已变成了个别景区的“硬要求”“明规则”,让人直呼吃相难看。这些景区明明守着一片净土,铜臭味却越来越浓。

如今,摆渡车几乎成为各地大小景区的“标配”,本可为游客提供安全、高效、环保的交通便利,但近期诸多差评指向部分景区摆渡车捆绑销售、变相加价等不良现象。

“去某景点,问工作人员,我走路进去要多久,回答说一小时。心想这么远还是坐车吧……”常理来说,摆渡车原本只是给游客提供一种方便的可选项,但在不少景区乘坐摆渡车已变成不得不接受的必选项:大门、停车场、集散点和景点间间隔很远,表面上看游客可以选择自行前往景点,实则对于舟车劳顿、时间宝贵的游客来说,步行数公里才能到达景点难以接受,只能选择购买摆渡车票。个别景区甚至干脆把门票和摆渡车票捆绑销售。

从效费比的角度来看,有些景区摆渡车实际的运送距离和票价之间并不成比例。景区摆渡车定价往往达几十、上百元,实际运送时间却只有二三十分钟不等,给游客造成一笔不小的负担。然而,在花费了这笔支出后,收获到的还可能是打折服务。甚至有的景区摆渡车还采取分段式收费、按乘车次数收费等方式,在网上差评连连,被认为是景区在“花式圈钱”。

这个暑期是过去五年来旅游最热的暑期。一方面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对地方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对于消费者游客来说,对旅游体验的期待值较高。对摆渡车乱象不加以重视的话,其给游客造成的糟糕体验,以及引发的抱怨、投诉,将对景区的口碑造成负面影响,直接影响当地旅游经济的长远发展。

景区摆渡车存在的首要意义是服务好游客,一旦被一些景区当作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工具,会因小失大。旅游虽不像餐饮、购物等拥有和依赖那么多回头客,但景区管理方“一錘子买卖”的心理,在互联网时代,会经由游客体验的“差评”传播放大,最终反受其害的只会是景区自身。

行业主管部门也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可能带来的风险。文化和旅游部在7月24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暑期旅游景区开放管理水平的通知》中专门提到,要推动旅游景区增加旅游交通车辆,增派现场管理人员,增设智慧导览设施,切实解决暑期旺季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

这几年,有关部门三令五申,严控景区门票过快涨价,好不容易在各方的努力下有所下降的景区票价,却在一些套路下被转移到了景区摆渡车等项目上,到头来还是由游客买单。对于这些景区而言,需摆脱对“门票经济”的过度依赖,进一步发掘、开发游客二次消费内容,以及扩大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消费者,而不是抱着“宰一个是一个”的心态,在摆渡车等方面动歪脑筋。

其实摆渡车乱象只是目前频发的旅游行业各种乱象的一个缩影,与“筑墙挡景”“导游骂人”等问题一样,折射出部分景区和从业者急功近利和竭泽而渔的短视心态。

摆渡车,首先得摆渡人。什么时候景区不再把摆渡车当作“圈钱”的工具,而是当作服务好游客的工具,提升游客在景区的整体体验感,摆渡好了游客,才会摆渡出自己的声誉、摆渡来更多客源。不然,游客自然会用脚投票。

猜你喜欢

圈钱摆渡人乱象
宝莱特:业绩一朝爆发之际大肆“圈钱”
遏止网课乱象重在落实
《摆渡人》
范姜锋 从“追梦人”到“摆渡人”
黄河上的“摆渡人”
《摆渡人》:谁会是你的灵魂摆渡人
光伏招投标乱象,谁之殇?
借混改之名行“圈钱”之实 五粮液定增有损中小投资者利益
金融与垃圾的纠葛:光大国际“圈钱”术
治超新规实施在即 深究货车非法改装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