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题壁创作与唐诗的传播

2023-08-22肖兰

百花 2023年7期
关键词:唐代

肖兰

摘 要:题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因其独特的存在方式为中国古人所钟爱。而文人的题壁行为由来已久,在唐以前就已经出现了题壁的创作活动,但将诗题于壁的情况发展到唐代而大盛。这一时期,唐人以题壁为一种风行的诗歌创作形式,他们几乎无处不题,对唐诗的传播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对唐代题壁创作情况进行分析与概括,以期对唐代题壁诗的基本情况和繁盛原因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从而进一步挖掘唐代题壁创作对唐诗传播的影响,以彰显唐代题壁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唐代;题壁诗;唐诗传播

唐代以前,已经有题诗于石壁、墙壁、屏风的行为,但早期文人的题壁创作活动还没有形成一种风气。到了唐代,题壁之类的行为蔚然成风。这一时期的题壁诗创作盛行且数量众多,有着极高的思想文化价值,为唐诗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本文从《全唐诗》中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题壁诗进行探析,重点在于揭示唐代题壁诗创作繁盛的原因及其对唐诗传播的影响。

关于题壁诗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笔者在综合前人研究基础上给予相应的界定:所谓题壁诗,是指那些才思敏捷、书技超群且具有极高综合素质的创作者即兴创作的,直接题写于坚硬垂直的墙壁、石壁、廊柱等相对稳定的自然存在物上的诗歌作品。此外,还有题扇、题门、题窗、题红叶及刻在身体肌肤上等另类的题壁,但它们并未被纳入本文的研究范围。

一、唐代的题壁创作情况

(一)唐前的题壁创作

关于早期的题壁,传至今日最早的史料记载是《晋书》中对卫恒《四体书势》的转引:“至灵帝好书,时多能者,而师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甚矜其能。或时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酒值,讨钱足而灭之。”师宜官为汉灵帝时期的一位书法家,其题壁活动虽是由晋人述及,但至少我们可以将题壁活动追溯到东汉时期。然而,由于早期各种限制性因素的存在,唐前的题壁诗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创作气候,其数量自然也是非常有限的。

(二)唐代的题壁创作

到了唐代,题壁创作与之前相比情况要好很多,且这一时期诗歌发展迅速,为唐人的题壁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题壁在唐代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行为,几乎每位文人都有过题壁创作的经历,并留下了许多著名的题壁诗。据唐人诗集统计,当时题壁诗的作者有数十家,其中以寒山、崔颢等最为著名。题诗于壁至唐呈现出繁盛的局面,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有唐一代,文人可谓无处不题,仅在罗宗涛先生《唐人题壁诗初探》一文中就归纳出二十多个题壁处所,可见唐代题壁创作的繁盛之况。

二、唐代题壁诗的基本概况

(一)唐代题壁诗的判定标准

1.题目中明确标明

《全唐诗》中明确标注为题壁的诗比比皆是,考虑到其数量之多,在此仅略举一二。而以此为主的题壁诗又可分为三类:其一是直接被冠以“题壁”的,如王勃的《普安建阴题壁》、李白的《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白居易的《与梦得偶同到敦诗宅,感而题壁》等;其二是以“题……壁”为题的,如陈子昂的《古意题徐令壁》、王维的《游李山人所居因题屋壁》、杜甫的《题郪县郭三十二明府茅屋壁》等;其三是以“题……”为题的,如宋之问的《题大庾岭北驿》、崔国辅的《题预章馆》、朱庆余的《题青龙寺》等。

2.根据诗作内容证明

《全唐诗》中有不少诗篇无法从题目判断其是否为题壁诗,这就需要我们读完整首诗后根据内容来证明。如张籍《送远曲》中的“愿君到处自题名,他日知君从此去”,白居易《素张云举院》中的“明朝题壁上,谁得众人传”,朱庆余《送元处士游天台》中的“若过石桥看瀑布,不妨高处便题名”等,可据诗内容证明。

3.题注或序文以证明

《全唐诗》中也有些诗作需要从题注或序文的介绍中才能判断是否为题壁诗的,如解彦融《雁塔》的题注云“开元八年,清河傅岩题此诗于雁塔”,可知其为题壁诗;窦群《同王晦伯朱遐景宿惠山寺》的诗序云“贞元四年,群与晦伯、遐景同宿惠山寺,赋诗题壁”(卷271),可知窦群的诗、王武陵的《宿惠山寺》、朱宿的《宿惠山寺》均为题壁诗。

4.借助其他资料证明

还有些题壁诗情况较为复杂,通过以上三种方法都无法判断,这时就需要借助其他材料来证明。如崔颢的《黄鹤楼》需通过《唐才子传》卷1中“(颢)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记载来证明;张蠙的《夏日题老将林亭》需通过《唐诗纪事》卷70中“徐后游大慈寺,见壁间题云:‘墙头细雨垂纤草,水面回风聚落花。问寺僧,僧以蠙对”的记载来判定;李陟的《惠山寺肄业送怀坦上人》需通过《全唐文》卷724中“路出锡邑,因肄业于惠山寺……其诗凡言山中事者,悉记之放屋壁,文则不载”的记载来印证。

(二)唐代题壁诗的书写载体

唐代题壁诗的书写载体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以墙壁为主的常规载体,其中又分为寺壁、石壁、亭壁、楼壁等;另一类是以植物、门窗、桥梁和肌肤为主的非常规载体。本文则主要针对前者进行论述。关于墙壁题诗,唐代的粉壁待题风尚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全唐诗》中这方面的诗不在少数,如窦牟的“药畹琼枝秀,斋轩粉壁空”,白居易的“斜行题粉壁,短卷写红笺”,姚合的“更看题诗处,前轩粉壁新”等。而以墙壁为主的其他载体,在此各举一例,如元稹的“题在阆州东寺壁,几时知是见君时”,寒山的“闲于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白居易的“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等,可见其书写载体多样。

(三)唐代题壁诗的创作主体

唐代题壁诗的创作主体几乎包罗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在此将其粗略分为四类:其一是以帝王为中心的上层官僚创作的题壁诗,如韩偓的《访隐者遇沉醉书其门而归》、洪州将军的《题屈原祠》等;其二是以僧道隐和书生为主创作的题壁诗,如皎然的《题山壁示道維上人》、马湘的《题龙兴观壁》、许宣平的《庵壁题诗》、温宪的《题崇庆寺壁》等;其三是以特殊的女性群体为中心创作的题壁诗,如宜芬公主的《虚池驿题屏风》、若耶溪女的《题三乡诗》等;其四是无名氏创作的题壁诗,如《题长乐驿壁》《题房鲁题名后》等。

三、唐代题壁诗的繁盛原因

(一)交通发达提供的便利

唐代结束隋朝战乱,实现了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为文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适应政治、经济、军事等发展的需要,唐王朝进行了大规模的水陆交通建设。据《元和郡县制》记载,唐代从东到西、从沿海到内陆,有长江、黄河、淮河等江运体系。从南北向看,大陆腹地有以幽州、太原、魏州、长安、洛阳、成都等为中心的路上驿道联通。水陆交通网络呈发散的格局,为文人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随着文人出行机会的增多,他们往往将途中的见闻感受记录在自己的诗作中,因此,以各种壁类为书写载体、即兴创作、短小精悍的题壁诗就受到了广大文人的青睐。

(二)唐人爱诗崇诗的文化氛围

唐人爱诗崇诗的文化氛围以及为文人专门设置题诗的粉壁,这是题壁诗得以流行开来的基础。所谓“粉壁”,就是专供诗人题诗的白墙。它多置于人员密集、流动性强的公开场所,可使来往行人见而写之,写而传之,促进诗歌传播。同时,这种现象的产生多为扬名之用:一是诗人为自己留名,二是为题壁处扬名。后者往往利用前者名气进行宣传推广,从而达到目的。可见,粉壁待题的风尚为唐诗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唐人自觉的诗歌传播意识

唐人自觉的诗歌传播意识,是其进行题壁创作的内在动力。在唐代,由于科举取士之风盛行,文人的读书热情和从政激情愈发高涨。为了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科举考试中增加自己及第的可能,他们往往会通过请托、行卷、漫游等方式推介自己。尤其是随着唐代题壁活动的日益频繁,文人通过题壁进行相关的诗文创作,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从而为自己和作品找到一个供世人认可与接受的途径。加之题壁诗作为一种书写在公共空间的诗歌,时效性强,受众面广,且简单易行,来往行人见而读之,读而抄之,最终使作品得到广泛传播,这正符合文人推介自我的需求。

(四)诗歌自身发展的需要

从诗歌本身而言,经过前期历代先驱者的不断努力与发展,诗歌形式已经趋于成熟。在唐代文人以张扬个性、率性为精神特质的驱使下,题壁诗这种带有浓郁个人创作特点的诗歌形式正符合当时诗人想要充分释放抒情性的需求。文人一旦诗兴勃发,需要即時记录稍纵即逝的灵感时,对书写载体和书写工具都是不择细节的,他们往往触手所及,均为所用。唐文人往往通过题诗于壁,或宣泄胸中之块垒,或抒发心底之愤慨,这无一不体现出诗人对自身所处的社会的态度。

四、唐代题壁创作对唐诗传播的影响

(一)丰富了唐诗传播的物质载体

文字自产生以来,主要依赖甲骨、青铜器、石头、竹简、缣帛、纸张等有形载体传播。题诗于壁这种文学活动不仅对唐诗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还进一步丰富了唐诗传播的形式。钱存训曾说:“易损的材料价格比较便宜,大量用于公文、史册、文章、信件及其他各种日常用途;坚硬耐久的材料,则用作有纪念性或可流传后世的铭文。”唐代题壁创作所依托的书写材料正好符合后者,所以,唐代题壁创作以各种壁类为主要载体。举凡“东宫、中书省、秘书省、御史台、集贤阁、府厅、郡斋、县衙、仓库、关城、驿亭、石壁、桥柱、旅馆、酒店、寺院、观祠、私宅、茅亭、江村、妓院、塔墓、雪地”等二十多个题壁场所,都有唐人诗题于壁的作品留存。

(二)促进了唐诗的跨时空传播

唐代文人喜出游,他们在游历时,往往将自己的行踪、想抒的情、想言的志等写在行经途中,尤其是一些公开性、流动性较强的场所,这就形成了一种可以跨越时空的传播方式——题壁。通过题壁,他们可以将累积的信息汇集一时,不同地域的不同个体才能以墙壁为载体,超越时空地进行交流。如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记载:“华山隐士陈抟,……唐长兴中进士,游四方,有太志。《隐武当山诗》云:‘他年南面去,记得此山名。本朝张邓工改‘南面为‘南岳,题其后云:‘藓壁题诗志何大,可怜今老华图南。盖唐末使诗也。”唐人的志趣感受到宋朝尚能产生影响,正是通过题壁的跨时空传播,拉近了宋人与唐人之间的情感距离。还有元白这对挚友间的酬唱赠答,更是将题壁作为一种相互联络、寄托思念的重要手段。可见,题壁这一行为有效地促进了唐诗的跨时空传播,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三)扩大了唐诗的社会传播效应

唐代文人普遍具有一种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他们希望通过诗歌创作展示才华,将理想抱负寄托其中以进行自我推介,最终实现预设的目标。而题壁正好可以充分展示文人的才情个性,有效发挥诗歌的社会传播功能,使他们有机会获得名流显贵的赏识。如温宪因其父亲温庭筠得罪权贵而科举落第,之后作诗表达自己的失落之情:“十口沟隍待一身,半年千里绝音尘。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后来,此诗被荥阳公所见,感慨“今日见一绝,令人恻然,幸勿遣也”,于是让知举录用了温宪。又如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不仅给后人留下一段“人面桃花”的佳话,且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也成为后世文人、画家创作的灵感来源,有效扩大了此诗的社会影响力。同时,在唐代也会出现题壁诗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相反的社会效应而对题诗者带来重大影响的情况。如刘禹锡的《玄都观桃花》不仅没给他带来任何好处,反而被当权者视为愤怨之作,使其再一次陷入坎坷的政治生涯之中。由此看来,题壁诗在传播过程中不仅会为诗人扬名显世,还可能给诗人带来一定的祸患。但不论怎样,题壁作为一种诗歌传播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唐诗的社会传播效应。

五、结 语

综上所述,题壁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唐前的题壁诗寥若晨星,题诗于壁的文学活动至唐而蔚然成风,并形成一种社会风尚,对唐诗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笔者在对唐代题壁创作与题壁诗基本概况的梳理中,注意到其丰富多样的书写载体与普遍广泛的创作主体对唐代题壁诗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并重点对唐代题壁诗的繁盛原因进行了探析,从而进一步揭示唐代题壁创作对唐诗传播产生的影响。

(新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2.

[2] 刘金柱.中国古代题壁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 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 罗宗涛.唐人题壁诗初探[J].唐代文学研究,1992(1):56-90.

[5] 辛文房.唐才子传[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6] 计有功.唐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7] 董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 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9] 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0] 钱存训.书于竹帛: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11]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2] 尤袤.全唐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猜你喜欢

唐代
论唐代省试诗的传奇化
礼制规范视域下唐代陵户的设置
再论唐代的使职、差遣
论唐代诗词中“湘妃”意象的悲剧情感表达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
《永州八记》介词用法研究
唐代官吏考课制度对现行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