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保护的探索与实践

2023-08-21孟志军

今传媒 2023年8期
关键词:记录影像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 要:目前,影像技术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技术工具之一,在传承传播、记录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承载文献价值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非遗影像保护的工作流程包括前期调研、团队组建、拍摄与采访和素材整理等,本文针对非遗影像保护在信息共享、影像质量把控、法律意识和影像資料保存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旨在为非遗影像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

中图分类号:G2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3)08-0100-04

基金项目:2022年度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瓯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22wsk367)。

影像技术是强有力的记录工具,它可以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来,保存传承人的影像与记忆。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明确提出了“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利用影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保护的事例越来越多。2012年,国家图书馆启动的“中国记忆”项目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即国家记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特色是利用影像技术作为重要的记录手段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1]。此外,由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国家图书馆联合主办的“非遗影像展”已经举办了两届,首届于2018年6月在山西平遥举办,以“记忆、生活、传播”为主题;第二届于2019年6月在浙江象山县举办,以“非遗影像中国实践”为主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的保护工作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相关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拍摄记录(包括图片和视频)、整理、存储、管理、展览和传播等工作环节进行整体规划,具体内容包括:一是要采用动态影像和摄影图片两种记录媒介,收集和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要侧重于“抢救性”的收集,影像记录内容要涵盖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流程、分解动作、历史背景、时代沿革、现状、传承情况等完整数据资料。二是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影像口述历史进行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承人。对相关人员进行访谈时,用影像手段记录他们的口述史,即传承关系、人生体验、个人经历、制作技艺以及生存空间等,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关重要。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保护的重要意义

(一)传承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消亡便会永远沉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是无形的,通常没有具体的物质载体,因此,相较于有形的文化遗产,它们会更加脆弱,也更容易在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中消亡。影像数字化手段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有助于人们了解易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变化趋势,还可以在其传承断绝后作为复原工作的重要依据[2]。

(二)重要的文献价值

囿于技术条件和观念的限制,以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料一般是以文本、实物等形式存在的,影像资料相对匮乏。用影像记录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做成影像标本,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景式重现和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正如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项目的负责人陈墨所说,“要考虑到我们是在为50年后或100年后乃至更长时间之后的历史学者积累素材,因而应该为未来的历史学研究预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这需要我们有一些远见,而不能急功近利、鼠目寸光。”[3]

(三)全息的影像记录

全息影像复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摄像机所记录的影像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生存空间的复原,传承人的音容笑貌及其所处的生活环境、时代特征都可以记录在其中。可见,动态影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再现具有重要作用,具有“保持第一手资料”亦即“原生态”的价值。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保护的工作流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保护在工作流程上主要分为前期调研、组成团队、拍摄与采访、素材整理四个阶段。

(一)前期调研

前期调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保护必不可少的环节,主要是为了取得详实的信息和最新的资料,前期调研越扎实,后续开展工作也就越顺利。前期调研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要收集相关资料,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字资料和影像资料,特别要收集齐全其基本情况,包括数据、论文、著作、影像和文件等;另一方面,要实地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现状,确定传承人联系方式、居住地以及当前状况等具体情况,为以后的拍摄和采访提供参考。

(二)组建团队

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保护涉及传播学、新闻学、影视学、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档案学等诸多学科,因此,组建团队需要考虑学科构成,最好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学、影视学、档案学和图书馆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组建团队,可以分为学术指导、拍摄记录、档案存储等团队。拍摄记录团队可以分成三个小组,第一组为制片组,主要负责管理经费、管理器材、联系采访对象、车辆、住宿等后勤保障。第二小组为采访拍摄小组,主要负责摄像、摄影、问题设计、采访、灯光、场记等工作。需要说明的是,在对传承人进行口述访谈时,工作人员的人数要适当,少而精,不宜有太多的人,否则可能会引起受访人的不适或者紧张。人越少,采访的私密性越明显,采访的效果通常较好;人越多,就会像是在开会,容易出现自觉或不自觉地表演等情况,这对传承人的口述历史不利[4]。第三小组为素材管理小组,负责遴选拍摄完成的图片和动态影像。首先,要把不符合拍摄标准的素材剔除掉,对选择使用的影像素材进行编号和分类;其次,要把口述访谈内容形成文本,内容的真实性需要进一步考证,去伪存真。

(三)拍摄与采访

拍摄与采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保护工作的核心,主要由第二小组负责完成,小组可细分为摄影师、摄像师、采访记者、灯光师等四个岗位。摄影师主要负责静态图片的拍摄;灯光师要协助摄像师工作,保障拍摄时所需的正常照明;摄像师负责动态影像的拍摄;采访记者负责和采访对象沟通交流,担任小组组长角色。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访谈时应注意的事项如下:

1.正式采访前要先把访谈提纲发给采访对象。由于大多数传承人的年龄较大,需要考虑采用邮寄或者电话的方式传达给他们,尤其是邮寄的访谈提纲,字号通常要大一些,以方便受访者阅读。最佳的选择仍是采访团队亲自将访谈提纲送达传承人,这样可以让采访人和受访人见面交流,相互了解,提前熟悉,为后边的正式访谈打下良好基础。

2.出示介绍信。要提前进行自我介绍,让受访者对此次采访目的和任务有基本的了解。

3.项目介绍。要让受访人了解项目的意义和目的,说明影像素材、访谈素材的用途和使用范围等,最好能与其签订法律协议书。

4.正式访谈。要以受访者的讲述为主,采访者更多扮演的是倾听者的角色。在访谈中,切忌按照采访提纲照本宣科,一定要注意临场应变,在访谈现场一定要发现新的话题,抓住契机,因势利导,充实口述内容。

5.访谈结束后。要对访谈内容进行鉴别,去伪存真,如果有疑问还需和受访者再次沟通和确认。

6.制作文字抄本。录音和影像的传播方式有一定的缺点,再加上很多传承人在访谈时会说方言,因此,非常有必要将传承人的口述内容做成文字抄本,这样更有利于使用和传播,也便于检索。

(四)素材整理

为了更便捷地管理和使用影像素材,提高检索效率,需要以每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单位对其进行分类整理。门类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拍摄的影像素材数量也不一样,像传统戏剧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素材很可能是海量的,从演员后台排练到演出再到采访,信息量极大,比较适合用影像来表现。由于影像素材的数量通常是多且杂乱,因此,加强对影像素材的管理至关重要。首先,要依据影像的基本技术标准,对影像素材进行甄别和取舍,剔除不合要求的影像素材。基本技术标准主要是指画面清晰、镜头稳定、曝光正确、焦点准确等。其次,动态影像素材相对复杂,要核实采访对象口述内容的真伪,并将影像访谈转化成文本。最后,要对经过筛选的影像素材再进行备份,并将其保存在不同的移动硬盘里。

三、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影像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途径,但是目前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缺乏信息共享平台

拍摄完成后,虽然对影像素材进行了整理和归纳,但这不是最终目的。如果这些影像素材无法拥有较好的展示渠道,就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拍摄完成的影像素材需要一个展示平台,便于后期人们检索、观看、使用和研究这些影像资料。实际上,很多影像素材只能暂时作为资料保存,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展示平台和渠道。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且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些拍摄成果没有专门的机构对其加以收藏与利用,导致开发利用率低,这无疑是文献资源的极大浪费[5]。对此,笔者认为可以借助当地图书馆开设特色馆藏,将这些影像素材加入图书馆的自建数据库中。此外,数字图书馆是对收集、整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进行数字化存储的网上图书馆,包括对经典典籍、研究著作、地方文献、研讨会议记录、研究期刊、音像资料、图片展示等进行数字处理和存档,方便网上查阅者使用[6]。针对具有地域特色的影像素材,可以考慮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

(二)忽视法律风险

毫无疑问,影像记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影像记录的知识产权问题、肖像权问题以及个人信息的泄露问题等[7]。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记录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法律问题:一是因为影像记录涉及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肖像权、隐私权等问题;二是影像素材本身的著作权问题,也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权归属问题。

事实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记录者在实践中有人关注或规避这些法律问题,极易产生各种矛盾和纠纷。非商业用途的影像记录和访谈暂时还没有出现法律纠纷的先例,但是,如果不签法律协议,其法律风险就会一直存在,特别是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觉醒和契约精神的建立,越来越有必要签订法律协议[8]。目前,人们关于隐私权的法律意识相对淡薄,各大视频网站、视频号和公众号上都会有未经当事人授权的影像出现,有些影像引发了关注,发酵成网络事件,而更多的影像则是淹没在信息洪流之中,无论哪种情况,影像拍摄者和传播者以及发布平台都面临着较大的法律风险。基于此,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影像保护的过程中,摄制组要提高法律意识,与相关人员签订法律协议,避免法律纠纷。

(三)拍摄内容选取比较随意

影像记录的内容越多越好,这样能够保证拍摄对象的信息完整性,但是,影像记录本身就是选择的艺术,从拍摄内容到拍摄机位再到拍摄角度,摄像师无时无刻都面临着选择。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海量信息,一些摄像师在选择拍摄内容时比较随意,没有制定拍摄的取舍标准。影像拍摄内容选择的标准应该是以拍摄对象的价值为依据,而实际操作时由于摄像师的时间安排、采访对象的态度、拍摄难度等限制因素,往往会以摄像师的主观意向为中心决定拍摄的内容和拍摄时长,甚至一些摄像师为了尽快完成拍摄任务,会舍弃很多需要拍摄的内容,这样就会造成影像素材品质的不稳定性,导致作品质量参差不齐。

(四)影像资料保存难度大

自影像诞生起,影像资料的存储一直就是个难题,尤其是影像档案的保护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和难度极大的综合性工作[9]。影像的记录材料和存储介质都是由化学物质组成,无论是在胶片还是在磁带、磁盘、光盘的结构中,都有各种粘合剂,如:聚氨酯、明胶等,如果保存不当,随着时间的流逝,影像档案上可能会出现生霉、感光层和磁粉掉落、反射层剥离等现象[10]。此外,传统影像磁带对保存环境要求较高,特别是对温度和湿度要求苛刻,温度一般要求在15摄氏度至25摄氏度,相对湿度一般在40%-60%,否则,长时间放置容易产生掉磁、霉变、老化等现象,影响画面品质,导致磁带无法使用。例如199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拍摄的有关四川甘孜藏族生活的影片,到目前,这些录像带的图像质量已有损失,主要表现是图像色彩和对比度减弱与杂波增加[11]。对此,要和有保管影像资料经验丰富的档案部门进行合作,共同保存影像资料。

四、结 语

本文首先概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保护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传承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全息的影像记录三个方面;其次,详细地介绍了工作流程中前期调研、组建团队、拍摄与采访和素材整理等四个阶段的具体工作方法;最后,指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保护在信息共享、影像质量把控、法律意识和影像资料保存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希望能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加强和完善工作方法。

参考文献:

[1] 全根先.口述史、影像史与中国记忆资源建设[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24):10.

[2] 朴原模.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工程与数码档案的构建[J].河南社会科学,2009(7):22-25.

[3] 陈默.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实践与理论[J].当代电影,2010(3):51-58.

[4] 陈墨.口述历史门径(实务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33.

[5] 全根先.口述史、影像史与中国记忆资源建设[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24):16.

[6] 贾东水,侯艳娜.试论邯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路径的构建[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1-22+26.

[7] 欧小林.世界遗产时代的非遗保护———影像记录及制作的方法与问题[J].文化遗产,2016:49-62+158.

[8] 孟志军.口述历史的影像记录原则与方法[J].新闻知识,2015(10):72-73+108.

[9] 杨静.影像档案保存与维护浅谈[J].现代电影技术,2013(3):56-58.

[10] 郭莉珠.影像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J].档案学通讯,2004:74-76.

[11] 庞涛.论现代视听科技在影视人类学中的应用[J].民族研究,1999(2):31-41.

[责任编辑:李慕荷]

猜你喜欢

记录影像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何评价一堂体育课
从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看记录者应担负的责任与情怀
怎样提高中小学日常教学视频资源拍摄的整体质量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现实主义影像剖析
融合与分离:作为一种再现的巫术、文字与影像世界的构成
秦秀英:自己“记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