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达斡尔族民间音乐艺术探究*

2023-08-21刘畅刘忠国

大众文艺 2023年9期
关键词:达斡尔达斡尔族颤音

刘畅 刘忠国

(1.呼伦贝尔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市 021008;2.集宁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市 012000)

生活在我国东北部的达斡尔族是一个古老的狩猎民族,尽管该民族人口稀少,但他们创造出来的璀璨文化艺术却闪烁在祖国北疆大地之上。近年来随着呼伦贝尔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巨大变迁,达斡尔民族很多民间艺术成为历史的记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不少民歌得以完整地传承了下来。这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民族渊源于契丹族,虽然具有民族语言达斡尔语,但没有自己的文字,清代受满族文化影响通用满文,后来普遍使用汉文,也有少数人兼用满文、蒙古文和哈萨克文。达斡尔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民族文化艺术,他们创造出来的森林与狩猎文化独具民族特色,如具有独特艺术审美价值的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和说唱音乐“乌钦”等民间音乐艺术。尤其独具民族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达斡尔民歌,内容涉及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歌词朴实无华。达斡尔民族音乐可以划分为山歌、对口唱和舞词等艺术形式,他们通过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把民间音乐艺术一代代流传下来,这些民间音乐瑰宝具有严正的节拍、鲜明的节奏和委婉多变而又热情奔放的音调,它们不仅是达斡尔民族的精神财富,更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

一、达斡尔族民歌的艺术形式

世世代代生活在呼伦贝尔地区与黑龙江流域和嫩江沿岸等广阔土地上的达斡尔人民,勤劳勇敢,能歌善舞,他们创造出来的民族音乐极具丰富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艺术个性。尤其他们创作出来的民族民间民歌,强烈地彰显出达斡尔族人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等内容,达斡尔民歌是达斡尔民族文化的灵魂,在长期的文化传播中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特征。达斡尔族民歌内容涉及劳动与生活、萨满宗教与祭祀仪式、爱情与婚俗、祝赞与教诲等,如《捕鱼》《母抱与羔子》《采野菜》《采野葱》《采柳》《开山斧》《放排人》《求婚歌》《娶亲歌》《迎亲歌》等。达斡尔民歌按照体裁划分,可以分为山歌、对口唱和舞蹈歌曲三种基本艺术形式。其中山歌反映了达斡尔人民群众在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生活情景。山歌为“扎恩达勒”往往都是在野外狩猎、迁徙途中和生产劳作间隙会触景生情而创作的,即兴填词和即兴吟咏,并衬用“讷耶哟”等虚词填充,随时随地可以演唱,歌词不固定。如曲调优美的《心上人》《山乡》和《催眠曲》等优秀山歌,歌词生动感人而又清秀舒缓,这些山歌具有曲调高亢、悠扬、多颤音等艺术风格。达斡尔民族音乐中的对口唱比较普及,这种演唱曲反映的内容极其宽泛,主要反映了达斡尔人的生产生活,曲调明朗欢快。如《山中山啊,莫力达瓦高》歌唱了家乡优美的自然风光,演唱者采用即兴填词和互问互答的形式进行创作,歌词简洁明练,对仗工整。达斡尔族舞蹈歌曲曲调清秀舒缓,歌词主题内容反映了达斡尔人的生产生活、伦理道德和美好爱情等,有的还彰显了达斡尔在危难时刻的乐观精神。

二、达斡尔族民歌的艺术特征

达斡尔族民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艺术风格,彰显了达斡尔人民的质朴淳厚的民族情感。由于达斡尔族人民居住分散的特点,不同地域的民歌艺术风格也不尽相同,如莫力达瓦达斡尔民歌音调淳朴憨厚、松嫩平原达斡尔民歌曲调细腻委婉,但是他们也有一些共同特征。

(一)达斡尔民歌的艺术特点

第一,具有更加灵活多样的表现性特点。达斡尔族人民在狩猎、耕作、放牧等日常生活与劳动中,触景生情时可以随时随地地即兴演唱或者相互对歌,因而民歌的歌词与旋律、曲调都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和表现性。这些从现实生活中信手拈来的歌词更具有生动性和情感性,民歌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加以发挥与创作,抒发了达斡尔人民的思想情感。第二,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达斡尔族语言韵语压头韵,通过头韵营造出来的比兴手法带有独特的神韵,以至于运用汉语都无法准确翻译出这种神韵和语言的魅力。第三,大胆夸张的艺术手法增强了歌曲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歌词的艺术感染力。山歌《映山红花满山坡》充分表达了达斡尔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表现了他们豪放、能歌善舞的性格和歌唱美好生活的热情。第四,运用了对比、排比和铺陈的艺术手法。这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渲染了人们的思想感情,增加了歌词的美感,便于记忆。民歌《海德哥哥》中把健美的海德哥哥与瘸子哥哥进行了各种对比,强烈的反差对比以增强艺术效果和艺术感染力。总之,达斡尔民族民歌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在不断融合其他民族音乐文化过程中,更加丰富与完善,成为达斡尔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瑰宝[1]。

(二)达斡尔民歌不同体裁的艺术风格

达斡尔民歌中有粗犷豪放的“扎恩德勒”、有华丽优美的歌舞曲“哈库麦”、有富于吟咏叙事的说唱性“乌钦”,有神秘色彩的萨满舞曲“雅德根”。民歌“扎恩德勒”本身语义就是歌唱的意思,该民歌题材涉及达斡尔人的森林捕猎和采果、田野劳作和生产、礼仪教育与伦理道德等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有涉及男欢女爱和英雄赞歌,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2]。首先,最早的“扎恩德勒”是无词的,大都是一些无实质意义的虚词作为衬词,如“呐耶”和“尼耶”,这类曲调变衍性较大、节奏不固定的民歌大都是触景生情的咏叹歌,因情而歌,自由发挥,情感变化较大。有词的“扎恩德勒”有词曲固定、曲固定和曲词都是即兴的三种艺术形式,如民歌《弯弯的树》和《美丽》等,那些即兴填词的民歌有的是用来活跃气氛的,有的是为了抒发情感和情绪的,常用于对歌、放排、采集中和迎接客人等活动中[3]。其次,歌舞曲“哈库麦”是建立在民间歌舞形式中的民歌,一般具有结构短小方整、节奏鲜明、曲调舒缓悠扬、舞蹈性很强等艺术特征。“哈库麦”通常在大型节日或者春节时表演,平时也在宴会中随时歌唱,一般女子参加,男人很少参与其中,参加人数不固定。这种普遍流行于达斡尔民族民间的“哈库麦”歌曲形式,按照表演结构又可以划分为“赛歌”“赛舞”和“拳斗”等三大部分。“赛歌”以演唱民歌为主,以舞为辅;“赛舞”以舞为主,以歌为辅;斗拳是整场舞的高潮部分,通常不唱歌只呼喊,也无伴奏,以双方形成对“打”的架势。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男子也加入“哈库麦”歌舞之中,有些“哈库麦”歌曲已经脱离舞蹈,成为单独演唱的歌曲。

(三)说唱曲“乌钦”的艺术风格

这种如同蒙古族好来宝说唱艺术形式的民间说唱艺术,通常无伴奏,也有运用四胡伴奏的艺人。“乌钦”曲调平直无转调,通常一曲到底,节拍多用复拍子,结构类似多段分节歌形式,曲调往往根据歌词长短、语言变化而变化。“乌钦”题材广泛,主要以民族历史、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为主。演唱曲调分为小曲类、长篇叙事歌曲类和吟诵调三大类型,一部完整的“乌钦”具有序、本文、尾声三个部分[4]。

(四)“雅德根”调艺术风格

雅德根是一种宗教音乐艺术,自古以来达斡尔人信奉萨满教,萨满神歌通常可以用来驱鬼祛邪、为人治病之用,通过神附体的萨满一边击鼓一边演唱,其唱词属自由体韵文,旋律流畅。“雅德根”宗教音乐具有节奏多平缓、旋律性强和感情虔诚等艺术特征,有的“雅德根”旋律跌宕起伏,有的情绪激越高亢,有的演唱风格怪诞夸张。除了以上几种艺术风格之外,还有风格朴实自然、情感丰富细腻的情歌,如《孤独的鸿雁》《你在何方》《心上人》和《相思》等情歌感情真挚,表达了爱情的坚贞不渝,这类情歌在达斡尔民歌中也占据着重要位置

三、达斡尔族民歌演唱方法与技巧

达斡尔族人民在劳动、放牧、旅途过程中,会触景生情的即兴演唱一些抒发记忆中情感的歌曲,包括独唱、齐唱、轮唱等演唱形式。达斡尔民歌演唱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韵味和技巧,达斡尔民族造就出来的一批批著名民族歌手,如讷荣芳、色热、何德志、敖丽芳等,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和演唱技巧。达斡尔族民歌演唱方法符合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审美标准和欣赏习惯,彰显出该民族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5]。

(一)发声方法

首先是气息的运用。气息是民歌歌词的原动力,大凡擅长演唱歌曲者都善于调节自己的气息,无论是西洋的美声唱法,还是中国的民族唱法,都离不开气息的运用。达斡尔族歌手们深知这一点,他们都能够很好地把握和运用气息,他们无论是坐着唱还是站着唱声音都是那么美妙动听,源于他们较好地运用了气息原动力,观察他们歌唱状态就能明白,他们胸腔处于积极的扩张状态,胸腔挺拔、气息很深,歌声充满着活力和艺术感染力。歌唱“扎恩达勒”时很好地运用了气息,如歌曲《心上人》旋律优美动人,民族风格浓郁,节奏舒缓自由。很多艺术特点有益于歌唱时的气息把握和换气的速度训练,歌唱时要做到气息平稳、均匀和节省。其次,发声方法的运用。歌唱时喉咙适当打开,喉头保持相对稳定,发高音时高声区的声音比较直,声带力量要大,声音要靠前且明亮,要把握好直声和颤音[6]。如情歌《心上人》和民歌《想亲人》等乐句结尾处犹如哭泣般的颤音,起音先重后轻,是一种抒情的表演手段。演唱“扎恩达勒”时喉咙适当打开,喉头要稳定,声音穿透力要强,声音要明亮,要善于运用直声和颤音。第三、真假声的运用和吐字咬字的方法。达斡尔族民间歌手善于运用艺术表现力很强的真假声,在用嗓方法上可以划分为以本嗓为主的真声声型、假声声型、真假混合声型三种类型。真声声型具有声音高亢豪放、粗犷质朴、刚劲有力和明亮结实的艺术特色;假声声型具有声音委婉灵活、富有弹性、明亮甜美和舒展流畅等特征;真假声相混合的声型具有明亮甜美、洁脆华彩的艺术特点。达斡尔民歌演唱时往往咬字吐字很清晰,能够很好地表情达意。如《农夫打兔》和《美露列》等群众性歌舞“哈库麦”歌曲,一般曲调平稳明快,节奏规整鲜明,演唱时咬字吐字较为灵活、亲切,更能够表达欢快的思想情绪,演唱上多采用终止音下滑和长音演唱的慢颤音处理,结构上喜欢运用衬词,歌词上讲究“谙声”,调式上淡化调式思维,旋律上以级进和小跳结合形成细腻通畅的艺术特点[7]。第四、共鸣腔的灵活运用。达斡尔族民歌歌手比较讲究共鸣腔的运用,但不追求整体共鸣,高中低三个声区不求统一,高音区声音明亮甜美,中声区声音比较自然,低音区声音丰满浑厚结实,如在演唱民歌《嫩水渔歌》时,声音要优美、流畅、自然,展现出宽阔的音域民族特色。

(二)演唱技法

达斡尔族民歌演唱方法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对于从事本民族民歌传承人来说,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弘扬达斡尔族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要深入研究和归纳总结达斡尔民歌演唱方法,找出其中的规律性,努力探索其特殊性,上升到理论高度,为后人学习提供理论借鉴。首先,是颤音技法的运用。在达斡尔族歌唱中经常运用到颤音,在发声上类似哭泣,这是达斡尔民歌一大鲜明的民族特点。这种演唱技法就是采用喉咙的颤动,在中音区和低音区的乐句长音上采用慢频率,运用一种类似哭泣的二度颤音“苦腔”,例如在演唱一些带有悲伤情绪的歌曲时就使用“哭腔”,独特的颤音表现给人以酣畅淋漓的美感享受。例如民歌《想娘家》和《穷苦的日子还要多久长》乐句尾部长音常发出哭泣般的颤音,在达斡尔民歌中描写苦难的题材较多,运用哭泣般的颤音音调适合表达这种苦难感受和对贫苦生活的深深叹息[8]。其次,是装饰音技法的运用。达斡尔族民歌在演唱技法上大多运用装饰音和滑音,较多使用喉咙抖动的音,口腔处于多变状态,声音有张力。例如著名民歌歌手何德志演唱的《春天来了》(扎恩达勒),装饰音华丽轻巧,高音区上的装饰音大都用假声唱。第三、起音演唱技法的运用。由于达斡尔语言的重音因素的作用,达斡尔民歌在演唱时形成了先重而后轻的“起音”,被称之为“重轻格的起音”,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起音”从喉部和胸腔发出,强起音后又轻下来,在中低声区使用较多。旋律大跳时,也依靠喉部起音,声音刚柔交融,音域宽广辽阔,如《情歌》。第四、收音演唱技法的运用。在达斡尔族民歌中乐句的长音在收音结束时往往由“苦音”构成,其颤音波动频率在结束时稍稍加快,并附加一个装饰音。达斡尔民歌没有在高音上的“收音”,如民歌《心上人》就运用了苦腔、重轻格的起音、加装饰的收音三种演唱技法,这种“族性腔调”成为达斡尔民族性标志[9]。如果演唱中缺失这几种特殊技法,即使唱的旋律是达斡尔民歌,听起来也就大大缺失了达斡尔民歌的韵味,也就失去了达斡尔传统民歌的艺术特色。

结语

达斡尔民族是我国北方勤劳勇敢的民族,虽然人口不多,但是他们创造出来的民族文化艺术,成为祖国文化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璀璨之花,盛开于民族文化艺术之林。尤其是达斡尔民歌经历了达斡尔人民世世代代的创造、传承和弘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反映了达斡尔民族人民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民俗等方方面面的现实生活,成为民族艺术的瑰宝。文化是民族的精神佳源,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学者、专家投入到达斡尔民歌传承保护的工作中,让达斡尔民歌在新的历史时期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猜你喜欢

达斡尔达斡尔族颤音
美声演唱中颤音技术的运用研究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辽金时期的达斡尔族先人——“达鲁古”
来自呼伦贝尔大地的自然之歌——记达斡尔族词作家 诺敏
对长笛演奏中的颤音研究
浅析颤音技术在美声演唱中的运用
敖丽芳 达斡尔的歌声在中国音乐学院唱响
大众传播对达斡尔民族文化的影响——以齐齐哈尔市洪河达斡尔族聚居村为例分析
颤音在长笛演奏中的运用探析
从契丹小字解读探达斡尔为东胡之裔